pod.link/1039668127
pod.link copied!
纽约文化沙龙
纽约文化沙龙
纽约文化沙龙

交流让思维更深入,分享使见识更广阔。纽约文化沙龙希望建立一个跨学科、跨背景的交流平台,唤醒你内心深处那份孩童般的好奇,让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使认识的疆域互相拓展。

Listen now on

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
Overcast
Podcast Addict
Pocket Casts
Castbox
Stitcher
Podbean
iHeartRadio
Player FM
Podcast Republic
Castro
RadioPublic
RSS

Episodes

第一百七十五期:“全球华人”时代的生与死,从创作、媒体、社群与技术的角度

主办者的话: 沙龙的朋友们,久违了!距离上次线下活动已经过去两年七个月十六天了,恍如隔世。疫情期间,大到国际局势、小到柴米油盐,整个世界都在大张旗鼓地、亦或静悄悄地发生着巨变。在过去两年里,全美各地沙龙合作办了许多线上分享;但对各地沙龙来说,建立当地的线下社区始终是最核心的价值——这在疫情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随着纽约市逐渐恢复往日的活力,适逢最近一些新老朋友来访纽约,我们会在未来几周举办几期不同形式的线下活动。本期沙龙,我们非常有幸邀请到了媒体人张洁平和学者周成荫,探讨“全球华人”这个概念在当今意味着什么,技术可以为全球华人在数字世界里的连结做些什么——以此开启“后疫情沙龙”的序幕。 内容介绍: “全球华人”是一个历史概念,它今天是否仍然成立,一直有很多争议。但它的出现,与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演绎,不同人群因为这一身分的组织与斗争,有其真实的历史脉络。后疫情时代,人们习以为常的“全球”出现断点,许多地方陷入孤绝,重新连通变得困难;“华人”这个身份也在变化的国际政治间产生新的张力。在数字世界里,我们还有重新沟通与连结彼此的意愿与能力吗?从语言、文化、技术和组织的角度,连结者还可以做什么? (Poster:Nadia) 主讲人:张洁平Matters Lab、在场计划及飞地书店创办人周成荫美国杜克大学亚洲中东研究学系实践副教授,亚太中心东亚研究所所长,杜克故事实验室负责人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75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17 Sep 2022 ·
第一百七十四期:中国代孕市场田野调查

最近在中文互联网引发热烈讨论的妊娠代孕行为,从1986年首例成功至今不过三十多年历史。这项技术直指人类最核心的生殖繁衍行为,冲击着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养育后代的模式。关于代孕合法化与商业化的讨论触及到法律、道德、伦理、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女性,影响广泛、深远。 遗憾的是,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议题,这次讨论浪潮中所呈现的主要是站队式的、口号式的批判,掩盖了问题背后的诸多面相和复杂关联,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些对技术本身的迷思和不切实际的想象。因此,我们策划了这个系列沙龙,邀请了五位学者,从公共讨论、临床医学、女性权益、法律与政治哲学、中国田野调查等角度,为代孕问题提供多方位、深入的探讨。 主讲人的话: 中国代孕产业处在“灰色地带”是什么概念?代孕产业到底经营的是什么?谁在参与?他们又是如何理解这个“行业”的?代孕是一个独立的产业还是有其他周边产业的支持?代孕应该被彻底禁止吗?代孕可以被彻底禁止吗?这些问题不仅困扰大众,也影响着法律、伦理学的研究和政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进入田野,考察代孕产业具体是如何运作的。 本次讲座将会分为三个主要部分,通过对田野调查的分析来理顺这些问题。第一个部分关注的是代孕作为一个“灰色产业”的状况,讨论它在过去十几年间的发展,它与其他地下产业之间的关系、与监管之间的关系。了解了代孕产业的发展之后,我们将在第二部分讨论委托方和代妈的动机,并将其放置在社会、经济、文化的语境中理解。这引出了更加核心的问题,也是代孕最困扰人们的问题——究竟谁才是母亲?代妈是否在出售孩子,而委托父母是否在购买孩子?针对这一点的讨论将在第三部分进行。试管婴儿技术,将母亲角色拆分成了基因、妊娠、养育三部分,似乎带来了亲属关系认知的混乱,但人们会灵活、有策略利用生物学和文化上的知识,对新型的亲属关系进行解读。 海报设计:子涵 主讲人:李在洲剑桥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生育和性别社会学,现关注中国的商业代孕问题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74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06 Mar 2021 ·
第一百七十三期:如此愤怒,别无选择?——从代孕话题看当下中国女权生态

最近在中文互联网引发热烈讨论的妊娠代孕行为,从1986年首例成功至今不过三十多年历史。这项技术直指人类最核心的生殖繁衍行为,冲击着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养育后代的模式。关于代孕合法化与商业化的讨论触及到法律、道德、伦理、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女性,影响广泛、深远。 遗憾的是,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议题,这次讨论浪潮中所呈现的主要是站队式的、口号式的批判,掩盖了问题背后的诸多面相和复杂关联,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些对技术本身的迷思和不切实际的想象。因此,我们策划了这个系列沙龙,邀请了五位学者,从公共讨论、临床医学、女性权益、法律与政治哲学、中国田野调查等角度,为代孕问题提供多方位、深入的探讨。 主讲人的话: “本次讲座的立论前提是:关于代孕的公共讨论一定要回到女权的基点,然后可以看到它原非孤立,而是联系到其他女权者已经长期关注的社会问题。例如:生育所造成的女性不利,以及一些女权者持续讨论的元命题,例如:受剥削女性的无奈 VS 女性的自由选择。因此这一讲座的主张之一是还原代孕议题的面向,并且觉察这一议题在全球交叉性不平等背景下的展现,为生育、母职经验下以及更广泛的女性的身体的解放提出可能的公共性导向,以及由此进一步发展反思与批判的女权对话。 本次讲座也将试图理解代孕现象给中国女权者带来的愤怒,然而这种愤怒或许是今日中国女权备受阻击之时的一种设防?简单来说,是否反对代孕为何成为一些女权者所设的基本甄别题?从这一点出发,将试图探究当下中国女权生态的演变及构成,并提出女权者在这艰难的状态中可能选择的位置。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话题,然而讲者愿意尝试并且决心首先将自己的困惑和挣扎作为一个示例。 海报设计:子涵 主讲人:吕频女权活动家,女权之声创始主编。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73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20 Feb 2021 ·
第一百七十二期:从配子到孩子谈生殖,从宫里到心理谈健康

最近在中文互联网引发热烈讨论的妊娠代孕行为,从1986年首例成功至今不过三十多年历史。这项技术直指人类最核心的生殖繁衍行为,冲击着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养育后代的模式。关于代孕合法化与商业化的讨论触及到法律、道德、伦理、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女性,影响广泛、深远。 遗憾的是,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议题,这次讨论浪潮中所呈现的主要是站队式的、口号式的批判,掩盖了问题背后的诸多面相和复杂关联,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些对技术本身的迷思和不切实际的想象。因此,我们策划了这个系列沙龙,邀请了五位学者,从公共讨论、临床医学、女性权益、法律与政治哲学、中国田野调查等角度,为代孕问题提供多方位、深入的探讨。 主讲人的话: “在近日关于代孕的公共讨论中,无论是“反对一切形式”还是“支持合法化”的声音,都缺乏与辅助生殖技术相关的临床医学视角。与中国古代或者西方《圣经》 里提到的“借腹生子”的传统代孕相比,现代代孕融合了成百上千种科学创新,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医疗技术。在讨论代孕的伦理、人权、法理等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厘清背后的生理和心理知识。 可以说,每一个母亲的安全分娩和每一个孩子的健康诞生,都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生命奇迹。为给这个曲折过程保驾护航的辅助生殖学,包含了哪些要素?这些技术如何调整自然怀孕和妊娠的过程?代孕如何在这个大框架下进行?除了目标家庭“不想”怀孕外,代孕的医学指征(原因)又有哪些? 本次讲座除了基本的科普,更试图以“患者为中心”的视角来检视代孕中各参与人的身理和心理临床结果 (clinical outcome)。经历代孕后,怀孕母亲的心理身体健康状况是怎么样的?代孕和非代孕的孩子成长发育有哪些不同?目标家庭(包括LGBT家庭)代孕前后的情况又是如何?在这些问题上,我们有哪些迷思,哪些有可靠的答案,而哪些又尚未知晓,需要进一步研究? 海报设计:子涵 主讲人:夏沪川宾夕法尼亚大学神经科学博士,临床医学博士候选人。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72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13 Feb 2021 ·
第一百七十一期:“反对一切形式的代孕”?我们要如何进入代孕的公共讨论

最近在中文互联网引发热烈讨论的妊娠代孕行为,从1986年首例成功至今不过三十多年历史。这项技术直指人类最核心的生殖繁衍行为,冲击着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养育后代的模式。关于代孕合法化与商业化的讨论触及到法律、道德、伦理、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女性,影响广泛、深远。 遗憾的是,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议题,这次讨论浪潮中所呈现的主要是站队式的、口号式的批判,掩盖了问题背后的诸多面相和复杂关联,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些对技术本身的迷思和不切实际的想象。因此,我们策划了这个系列沙龙,邀请了五位学者,从公共讨论、临床医学、女性权益、法律与政治哲学、中国田野调查等角度,为代孕问题提供多方位、深入的探讨。 主讲人的话: “2021年一月,由于明星代孕弃养风波,代孕话题在微博等公共平台引发热烈讨论。其中,#反对一切形式的代孕 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网民的自发发言、官方账号的评论不少都带上了这个tag。在反对声浪中,经常出现的关键词是“剥削”、“女性物化”和“同性恋代孕”。但是,讨论也和现实之间存在割裂,微博上的公众人物稍有支持代孕的嫌疑,就有“社死”风险,但其实在更为私人的群聊、私人对话、家族对话中,这种对代孕的高度警惕和负面观感又似乎不存在。此外,在线下,代孕在中国仍然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可以说,代孕话题虽热,但是讨论的深度尚浅,公共讨论对现实的影响还极为有限。 “当我们提出反对一切形式的代孕这一口号,我们所反对的到底是什么:是技术,是商业,是选择代孕服务,还是成为代孕母亲?在当下的中文互联网上,代孕的公共讨论是在怎样的氛围下展开的?男性在代孕议题中扮演着什么角色?进入关于代孕的公共讨论,除了对女性利益和权利的真诚关切,我们还需要什么?一切怀孕本质上都是代孕吗?我们的反对者在说些什么,他们又为何这样说?本次讲座试图与听众们共同探究这些问题,在我们进一步从医学技术、哲学基础、田野研究、女权主义等方向理解代孕之前,先来理解这个气氛热烈、多种声音冲突碰撞的舆论场。 海报设计:子涵 主讲人:孙金昱伦敦大学学院政治学博士,高校教师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71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06 Feb 2021 ·
第一百七十期:AlphaFold 会改变什么?

2020年11月30日,DeepMind公司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宣称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算法 AlphaFold 在蛋白质结构预测问题上获得巨大突破。在权威的蛋白质结构预测竞赛(CASP)中,AlphaFold 以约 90% 的准确率一骑绝尘,为这个挑战生物学家50多年的难题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解答。 与 AlphaFold 在生物学研究与制药领域激起的强烈反响相比,大众更好奇问题本身以及它将带来的影响:到底什么是蛋白质结构?它和我们熟知的DNA有什么关系?蛋白质结构预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它困难在哪儿?以 AlphaFold 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项突破在科研和制药领域意味着什么?它会像 AlphaGo 改变围棋游戏那样改变人类对生命的认知吗?它会变革制药业的发展逻辑,改变人类的健康格局吗? 本期沙龙,我们请来两位活跃在结构生物学和制药领域一线的研究者和创业者,谭大治和赖力鹏,向大家普及这些知识,并且通过二位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实战经验,展望 AlphaFold 会带来什么样的深刻变化。 谭大治说: “蛋白质是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体的必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新陈代谢、血液循环、免疫反应抑或思维活动,蛋白质分子们主导或参与了我们生命活动的每一个过程。因而所有的人类疾病都与蛋白质分子的异常有关,同时绝大多数已有的和正在研发的药物及疗法皆尝试通过纠正这些异常来达到改善以至治愈的目的。相当一部分研究面临的一个关键挑战即如何获得相关蛋白质分子的三维结构信息,从而指导我们更加有的放矢地进行药物的设计。 “人体中的蛋白质都是由20种不同的氨基酸组成的长链分子, 其中所包含的氨基酸残基数量从几十个到几千个不等。在生理条件下,这些残基并非呈线性排列,而是会折叠成高度复杂且动态的三维结构。而许多不同的蛋白质及其他生物大分子又会组合成更加复杂的分子机器来高效而精确地执行其功能。蛋白质的功能是由其结构所决定,其结构是由其组成氨基酸的序列所决定,而氨基酸的序列则是编码于生物体的遗传信息之中。 “人类通过实验方法解析蛋白质三维结构的历史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相当长的时间里,X光晶体学是获得蛋白质结构的不二法门。从20世纪80年代起,核磁共振及冷冻电镜也发展成为了解析蛋白质结构的主要技术。尤其是后者在近十年来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有成为蛋白质结构学界主流的趋势。迄今为止,人类已经解析了至少17万个蛋白质结构,其中约5万个来自于人体。尽管如此,有相当数量的与人类疾病有关的蛋白质的三维结构由于种种原因很难通过实验方法获得。因此,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尝试利用计算方法来预测未知的蛋白质结构。目前传统主流的计算方法一般通过计算基于经典力学或量子力学的原子间作用力以及与已经解析过的类似结构的比对来进行预测。最近几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新一代基于深度学习的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呈现出了很大的潜力,而AlphaFold就是这些新方法中的杰出代表。” 赖力鹏说: “对于健康的关注是人类一直持续的话题。目前,药物研发面临着成本高、周期长、成功率低的挑战。新药发现领域的研究者们进行着各种尝试,希望通过更加理性化、系统化的药物设计方法来提高药物发现的效率。一套更有效的药物设计方法,一方面可以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药物,另一方面也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的机会。 “过往,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为理性药物设计提供了大量的帮助。机器学习及其它基于统计的数据分析方法也一直在药物研发,从靶点发现到临床试验的各个环节为科学家提供计算支持。2016年,AlphaGO和李世石的对决把人工智能带入大众的视野。人工智能,特别是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数据的增加和算力的快速提高进一步为早期药物发现提供了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被使用在包括新分子结构探索,蛋白结构预测,潜在药物分子属性预测等多个环节,有效提升药物早期发现的效率。本次讲座将结合AlphaFold的发现,与大家分享人工智能技术在新药研发实际项目中如何与其它前沿计算及实验技术协作,提高药物发现效率。同时也希望与大家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从其自身出发,以及从与其它技术协同出发,在未来的新药发现中发挥更大价值的机会和挑战。” 海报设计:Nadia 主讲人:谭大治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博士。研究领域涉及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及计算药物化学。曾在纽约D. E. Shaw Research及波士顿Silicon Therapeutics公司从事计算辅助药物研发。现就职于麻省剑桥市的Reverie Labs公司,主要通过结合人工智能、蛋白质分子结构和计算化学进行小分子新药的设计。赖力鹏北京大学学士、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MIT)博士后。2014年赖力鹏博士在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与合作伙伴共同创立XtalPi,并于2015年创立晶泰人工智能研发中心XARC,担任负责人,进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研发,带领包括药物设计、算法、工程等在内的多元化团队,通过整合深度学习、数据、计算化学、计算物理方法和云计算资源,加速化学药和生物药的发现、开发与生产。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70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09 Jan 2021 ·
第一百六十九期:美国排华法案中的社会性别、身体和移民筛选

美国历史上的排华法案是我们了解美国移民体系衍化和移民政策中制度性的种族、阶级和性别歧视的一个重要窗口。这一法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种族和国家为理由排斥移民的法案,由此开启了长达60年(1882-1943年)的排华时期。近年美国针对穆斯林国家、墨西哥移民以及难民移民审查的一些政策理路都与此法案一脉相承。该法案具体的实施过程不仅反映出美国移民机构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和运用,同时也折射出在吸纳和排斥移民的过程中美国对于自身国界的想象、文化的塑造以及国家身份的认同与定位。 1882年排华法案以及之后一系列相关的法案禁止中国劳工进入美国,而商人、外交官、学生和教师可以获得豁免身份前往。这一选择性的条款使得对移民的筛选变得尤为重要,而移民的筛选往往离不开对移民身体的审查。此次讲座将会谈到美国移民筛选与审查如何制度化移民身体尤其是女性身体。在诸如身高、痣、疤痕位置之类的身体特征中,中国女性的小脚受到移民官的格外关注。尽管中国的缠足文化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和美国已经成为精英们唾弃和批判的传统恶俗,但大量的移民档案记录了小脚在当时成为中国移民成功获得豁免身份从而进入美国的手段之一。本次讲座会对以下问题进行分享:为什么在对移民的筛选中身体审查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使得美国移民官倾向于接受这些所谓的象征野蛮落后文化的小脚女性人群?美国人对于缠足的臆测、看法和固有成见如何影响移民局官员执行排华法案?这又与美国主流的白人女性身体文化与时尚有何关联? 海报设计:Nadia 主讲人:何芳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历史学博士,现在NYU Shanghai “Global Perspectives on Society”项目从事博士后研究和教学工作,研究兴趣是美国族裔历史、移民、性别、身体、时尚。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69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19 Dec 2020 ·
第一百六十八期:统计性歧视和“色盲”的科学研究

美国明州黑人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被白人警察压颈致死,引发全国至少140个城市爆发抗议示威,少数城市出现了激烈的暴力抗议。伴随长达数周的抗议,我们看到有一系列复杂的话题被广泛讨论。纽约文化沙龙和湾区文化沙龙联合邀请到几位朋友,他们对相关问题有很多观察、思考和研究,将从历史、政治、司法、社运等角度来阐释“美国种族问题”这个宏大话题,期待各位实时参与、提问互动。 讲座内容: 对于关心美国政治和种族议题的朋友来说,歧视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除了个人层面出于文化及身份认同的歧视,和立法及司法层面的系统性歧视以外,少数族裔还因为他们身份标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对于改善此种状况的方式和必要性,政治光谱的两端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看法。左翼倾向认为忽略个人特征而按其所属群体的统计特性来加以处理本身就是不义,需要立法对弱势全体加以保护(比如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in Civil Rights Act of 1964)或者积极地为他们在相关领域提供优待(affirmative actions)。一些右翼则相信这是在获取信息成本过高的情况下,企业与社会组织追求效率与利润最大化所不可避免的结果(统计性歧视)。盲目地使用行政或法律手段加以干预会扭曲市场机制,有时甚至适得其反伤害到干预措施最初想要保护的群体。 本次讲座想要澄清统计性歧视这个经常被误用来为偏见辩护的经济学概念,并尝试说明抛弃刻板印象正确地使用信息对于弱势群体和社会的整体福祉都会有所助益。尽管我们可能没有办法找到理论上的完美解决方案,但是似乎在正反两面都有已经足够的证据表明仅仅追求无视种族标签(color blindness)对于同时增进公平和效率都是远远不够的。实用主义的政策制定者有理由在决策过程中融入种族意识(racial awareness),以保证人尽其才。作为公民和职业人士的普通人,我们出于私利也应该自我教育,以免被简单粗暴的伪科学种族叙事所蒙蔽。 本期讲座将探讨: 统计谬误如何与偏见和错误的政策互成因果 纠偏过程中种族意识的必要性 海报设计:子涵 主讲人:钱聿杰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候选人。研究使用经济学理论模型刻画制度和技术因素对信息收集、处理和使用的影响。缺乏社会经验的扶手椅经济学家。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68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18 Jul 2020 ·
第一百六十七期:不完美的正义 —— 刑事系统里的种族滤镜

美国明州黑人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被白人警察压颈致死,引发全国至少140个城市爆发抗议示威,少数城市出现了激烈的暴力抗议。伴随长达数周的抗议,我们看到有一系列复杂的话题被广泛讨论。纽约文化沙龙和湾区文化沙龙联合邀请到几位朋友,他们对相关问题有很多观察、思考和研究,将从历史、政治、司法、社运等角度来阐释“美国种族问题”这个宏大话题,期待各位实时参与、提问互动。 讲座内容: 2001年,在全美国高喊着”Law and Order”的口号时,一位公诉人Abbe Smith,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了美国刑事系统的种种程序性问题,发出了掷地有声的一问:Can you be a good person and a good prosecutor? 一个好人,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检察官吗? 2014年,Equal Justice Initiative的创始人Bryan Stevenson,根据他的亲身经历,发表了一本书:Just Mercy,不完美的正义。书的最后一章,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什么样的刑事系统才是正义的?我们现今的系统是正义的吗?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犯罪嫌疑人?如何对待有罪的人? 前几期的讲座从整体社会的角度梳理了美国的种族问题。这期讲座会聊一聊,这些全社会的问题,会如何影响到刑事系统中的每一个个体?看似的“黑人高犯罪率”背后,是怎样的一个刑法系统?陪审团制度、目击者指认、对抗式诉讼制度、极其复杂的证据法,可以帮助我们对抗人性的弱点、把偏见拒之门外吗? 本期讲座将探讨: 种族偏见如何入侵看似公平的刑事系统? 法律应当如何克服人性弱点、保障公平正义? 海报设计:子涵 主讲人:王逸帆斯坦福大学法学博士(J.D.),Liberal Arts... more

11 Jul 2020 ·
第一百六十六期:种族与美国的社会运动版图

美国明州黑人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被白人警察压颈致死,引发全国至少140个城市爆发抗议示威,少数城市出现了激烈的暴力抗议。伴随长达数周的抗议,我们看到有一系列复杂的话题被广泛讨论。纽约文化沙龙和湾区文化沙龙联合邀请到几位朋友,他们对相关问题有很多观察、思考和研究,将从历史、政治、司法、社运等角度来阐释“美国种族问题”这个宏大话题,期待各位实时参与、提问互动。 讲座内容: 该讲座将分享美国对黑人运动的记忆如何强化了精英主义和美国中心主义,淡化国家的系统性暴力,遮蔽黑人权力,包括黑人女性的抗争。同时,讲座将梳理移民所激化的种族与阶级矛盾如何在过去一百多年不断撕裂美国的激进主义传统,而社会对黑人运动的记忆和以往的运动遗产又如何不断形塑着当前的BLM运动。 海报设计:子涵 主讲人:夕岸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端传媒等媒体撰稿人,主要关注数字劳工和社会运动,欧美极端右翼与激进政治。官网提供讲义、录音、视频、引用文献等参考资料下载:https://nyshalong.com/event/166转载、引用活动讲义、录音与视频等内容,必须获得主讲人和沙龙授权,同时需注明内容来源为:纽约文化沙龙(www.nyshalong.com)。

04 Jul 2020 ·
纽约文化沙龙
第一百七十五期:“全球华人”时代的生与死,从创作、媒体、社群与技术的角度
纽约文化沙龙
Claim your free pod.link
Customize to match your brand
Claim a memorable URL
Add your own Google Analytics
Confirm Ownership

To claim this podcast, you must confirm your ownership via the email address located in your podcast’s RSS feed (nys****@gmail.com). If you cannot access this email, please contact your hosting prov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