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link/1613136334
pod.link copied!
是个人物
是个人物
人物杂志

《是个人物》,人物杂志旗下播客栏目。从文字到声音,记录这个时代值得记录的人。

Listen now on

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
Overcast
Podcast Addict
Pocket Casts
Castbox
Stitcher
Podbean
iHeartRadio
Player FM
Podcast Republic
Castro
RadioPublic
RSS

Episodes

我们读过的那些奇奇怪怪的书|《人物》作者聊天局

世界读书日就要到了,阅读对于写稿为生的《人物》作者来说,早已是一种渗进日常的行为,这一次,几位人物作者聚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开心的下午,轻松坦诚地聊了聊读书这件事。作为创作者,对读书的喜爱偶尔伴随着几分纠结——当阅读成为工作需要,边读边判断某书是否「有用」成为常态,边读边划下书中金句并「为我所用」的念头时常冒出。如此一来,我们是否还能抵达读书自由?可以肯定的是,大家对书的爱曾经纯粹:贴满胶带的童书见证过,包着「练习册」书皮的小说也见证过。我们也曾通过旧书卷起的书页、扉页上的签名和布满全书的勾画,触摸过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阅读时光。当聊起买书和借书的故事,我们发现,我们的记忆、情感以及与他人的连接,早已被糅进了每一本我们曾捧读的书里。幸运的是,读那些因写稿而不得不看的书,也会有意外收获。比如,印着忧郁面庞的明星自传,曾带我们探访过采访对象的另外一面;远超现实经验的潜水理论和攀登指南,曾帮我们在想象中抵达了遥远的山河湖海。散落在书中的钥匙,帮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时间轴】01:47 不做采访绝不会看的书籍:「奇怪」的明星自传与潜水理论07:40 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技术类书籍:金缮、足球和占星术10:44 从采访写作到人生课题,哪些书曾滋养我们18:22 从「闲书」中拾取的幽默与震撼25:48 百看不厌的童话和小说见证我们最纯粹的喜爱29:00 再难开口说爱你:这些书陪我们度过「羞耻」的青春期31:53 旧书中藏着童年记忆、亲友情谊和父母爱情46:55 晦涩难懂的外国名著,原来我们都记不住角色姓名48:38 写稿前的目的性阅读:一目十行的痛苦与享受59:41 创作者的礼物和诅咒:阅读的爽感为何在逐渐消失01:04:11 从《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离婚》到《关于女儿》,我们最近在读什么01:10:06 理解哀伤经历者、照护者和孩子们:这些书籍实在且实用【本期播客提到的书籍】《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活在枪口上:反堕胎恐怖主义不为人知的故事》,大卫·科恩&克里斯滕·康南The Secret Piano: From Mao's Labor Camps to Bach's... more

20 Apr 2024 · 1 hour, 16 minutes
在一个电话亭,400位女性录下了她们的人生

三月的一个周末,《人物》在北京隆福寺主办了一场「春醒·女性友好市集」,和超过5000位朋友在这个春天相见。在这场活动中,我们推出了「共创播客」活动,欢迎大家走进我们的「春日电话亭」,录制对本次市集的感受、想对身边女性说的话或是对未来的期待...总之希望大家可以在这个小小空间里打开自己,畅所欲言。在将近400条录音里,我们听见了许多强烈的爱意、蓬勃的生命力以及满满的坚定与期待。大家走进电话亭,拿起话筒,得到了倾诉的力量,而我们从听筒中也得到了勇敢与期许的力量。希望将现场的这份鲜活分享给正在收听播客的你,也欢迎没能来到现场的你们在评论区留下想说的话。在这个苏醒的季节,希望大家都充满力量。我们下次见!【时间轴】01:51 关于职业选择:没有什么职业是女性不可以做的09:28 关于家庭:做了17年「长姐」的我,逐渐与弟弟和自己和解12:52 关于母亲:我的妈妈,将「力量」注入我的名字当中17:01 关于自我认知:长大之后的我,终于从小名「乖乖」的束缚中挣脱出来27:29 关于期待:希望我对自我的表达可以不再「慢半拍」47:15关于未来:不是「一定」要奔跑,慢一点也可以54:29关于祝愿:「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疯人院,大家尽情地去疯玩吧!」55:43 关于自我认同:女孩子们,请勇敢接受别人的夸赞

11 Apr 2024 · 59 minutes
当一个女孩想要成为科学家,会经历什么?

一直以来,科学的世界中,男性的身影都更加常见。即便女性在科学史上同样做出过卓越贡献,但似乎除了玛丽·居里,普通人很难再说出一位女科学家的名字。当从小身上就被打上「学不好理科」烙印的普通女孩,立志想要成为科学家,会经历什么?怎样才能有更明朗的前路?本期播客,是欧莱雅与播客《是个人物》之「是个女人」栏目联合策划了专题节目,称之为「群星闪耀时」,这将是一个关于女科学家的系列节目。我们想从各个维度来探讨女性与科学的关系。在第一期中,主持人张越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土壤科学的冯晓娟博士、《人物》作者李斐然共同探讨女科学家的成长故事与女性在科研领域的处境。【时间轴】01:21 「群星闪耀时」专题节目06:32 「你是个女记者,真是可惜了」11:19 即使成绩好,「女学霸」从小到大一直被唱衰15:26 放弃公费出国留学机会,因为「去了就当不了科学家了」25:15 姥姥、妈妈、「我」、女儿,一家四代女性的精神传承30:33 成长路上,如何突破性别壁垒?31:56 如何面对曾经不友好的女博士论调?33:09 女性成为科学家的过程当中,需要找到一个 role model——优秀的前辈作为参照系,将给女孩们很多勇气38:12 斐然:作为作者,很希望写出一个女性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41:03  科学不枯燥:Ladies Night,全世界青年女科学家们的聚会49:33 科普有多么重要&晓娟博士科普时间:什么是土壤碳循环?01:05:23 当科研工作遇上结婚生子,怎么办?01:09:53 挺到今天这一步,我要感谢二十几岁时没有找到依靠的自己01:13:27 科学领域决策者会议中出现的女性:一个是服务员,一个是速记员01:15:34 女性意识的增强,也许遮蔽了一些更深的问题01:18:15「女人何苦为难自己」:警惕允许女性有退路的习俗和传统01:21:48 女性在统领大科学项目中,独有春风化雨般的包容力01:24:56 女性在科研领域到底有什么优势和劣势?01:26:33 你要敢于成为中心,成为焦点01:48:39 前面的人多走一步,下一代的人就可以走得更远

27 Mar 2024 · 1 hour, 50 minutes
长姐的命运,嵌在人生的细节里

去年秋天,人物的「一封信」栏目发起了主题为「长姐的烦恼」 的征集。何为「长姐」?就像编辑槐杨在回信中所说,「姐」是性别的部分,而「长」这件事对应着它的沉重。168封来信和编辑部的回信里,长姐的经历各有不同,但大家相同的境遇却激起了不少共鸣,困惑、委屈、释怀和真诚的爱都在字句里交集。信件的篇幅有限,本期「是个女人」栏目,主持人张越与三位性格迥异的长姐一道,以新角色的生活体验,以自我和解的心路历程,讨论自小的疑惑和人生选择,打开那些压缩的角落,分享几种归置和重建自己的方式。我们不为困境作辩,但希望能在反复的辨认中,找到「长姐」前进的力量。时间轴03:45 「长」和「姐」,俩字意味着俩事儿05:08 「流浪」的长姐决定「发疯」,「再也不想委屈自己」12:49 自动成为弟弟的第一责任人,「幸灾乐祸」反而挨打23:02 一碗水端不平,伤害会在关系中传递26:03 主体性很强的非典型长姐:缘分值得珍惜,但请少反思自己33:49 长大后明白:重男轻女的环境下,弟弟也是无辜的37:57 隐藏在「你不比男孩差」中的性别观念41:43农家女公益几十年后的回响:是他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49:00 从琵琶首席到商务高层:「长姐造就了我的性格」——一旦成为长姐,体内「小宇宙」会被激发出来56:09 当一个女孩没有退路,凭「想要获得自己人生的冲动」能走多远?01:09:05 重建与妹妹的关系:共同经历家庭的伤害后,辨析并拒绝那些遗留的错误方式01:20:51「想开了」不代表没有情绪,打钱时有报复性的快感01:25:21 成为母亲之后懂得那一份无奈:偏爱有时是分身乏力下的选择01:30:07 接纳「长姐」:让我们用适当的分寸感彼此陪伴

28 Feb 2024 · 1 hour, 35 minutes
中年人还能更爱吗?

不久前,《再见爱人3》播出,傅首尔和老刘的关系引起了诸多讨论。《人物》的「一封信」栏目也发起了关于「中年人能否更爱」的征集,许多读者写信来,分享他们关于爱的思考。 看起来,不管是少年、青年还是中年、老年,爱情仍然是人类绕不开的谜题。《人物》的编辑们大多已经步入中年,这一次,三位编辑聚在一起,就「中年人还能更爱吗」,聊了聊他们的观点和体验。有人觉得中年人处于压力最大的阶段,对于爱情中许多琐碎的分歧、深刻的黑暗,只能选择「搁置」,也有人在最初的激情消退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手足无措,但再度出发,用更多的体恤之心去看见伴侣、经营关系。到底中年人还能更爱吗,可能仍然没有答案。但在思索与回答的过程中,我们对于关系中的对方与自我都有了更多体悟,当爱被一层层打开,我们看到了人与关系中的诸多秘密。时间轴01:37 编辑部真心话:我们为什么笃定地能/不能更爱06:21 「两个真正相爱的人并不是互相深情地望着对方,而是共同凝视同一件事情」10:55「强势」职场女性所面对的:家庭平衡柱坍塌之后14:18 《职场妈妈不下班》:下班后的家务琐事谁来做?家庭是一段权力关系23:01「共同凝视」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达成这种状态?27:23 激情褪去之后,靠什么维系关系?30:45 幸福不是一步能抵达的,良性的婚姻关系始终处于正在生长的状态36:52 每个人都有很多形容词,关键在于能否认同对方41:03 怎么道歉才有可能奏效?一份私人「道歉法」大公开51:41 论婚姻关系中的动态平衡:两个人一定要同频、势均力敌吗?01:01:27 《再见爱人3》适合处在亲密关系中的人一起看,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01:04:52 婚姻中谁痛苦谁改变?更多时候是女性在不断妥协01:07:27 中年人更爱,对很多女性来说是奢侈的01:11:55 当生活的重心开始倾斜,将问题搁置成为一种状态01:16:59 无论在婚姻内外,保持一个完整的自我最重要

11 Jan 2024 · 1 hour, 19 minutes
两位女性编剧为什么要写一个不完美的受害人?

2023年7月,讲述职场性侵案的电视剧《不完美受害人》开播,随着播出,热搜上的相关话题不断,弹幕上的评论几经反转。它好像撕开了一道口子,职场和家庭里的人性随着刀口逐层裸露,观众的情绪包裹进角色立场。经历徘徊、反复才反击的不完美受害人,剧中女律师的选择,剧情与现实的关系……随案件的进展不断发酵和对抗,有很多问题值得被探讨。本期「是个女人」栏目,主持人张越与《不完美受害人》的两位编剧高璇、任宝茹以及飞行嘉宾马索,一起聊一聊电视剧背后的创作故事,从观众和创作者的视角,一同梳理摸索法律和人性的边界。时间轴2:22回望「半边天」刘小样:两位编剧女性意识的启蒙13:52《不完美受害人》是一个怎样的故事?17:35 一周之内人物成型,灵感碰撞从何而来?24:10 角色两头不讨好?要写弱者的困境31:20 在展现问题前,编剧要先经历「刺痛感」35:37 25岁的赵寻为什么难以拒绝:职场和家庭的双重影响47:50 新的民法典生效,如何改变了结局走向?01:02:50 创作过程「心惊肉跳」,播出前编剧们在担心什么?01:07:28 在简单化的舆论场中,长视频写「人性的复杂」意义何在?01:12:39 弹幕参与:观众是剧中人,编剧是学习者01:23:51 塑造一个形象良好的上位者:侵害依然是侵害01:34:02 为什么现实中的女性难把官司打完?01:36:50 林阚放弃律师职业证,是编剧的理想主义还是符合现实逻辑的个人选择?01:49:53 大咖云集:「强大的演技让文本的设定更加成立」

03 Jan 2024 · 1 hour, 59 minutes
准点下班被辞退后,95后整顿职场

今年五月,我们推出了一篇报道《准点下班被辞退后》。因为连续两天准时下班,并在与老板的对谈中出口为自己辩解,入职三天的小王因「无故顶撞上司」被辞退,她全程记录了和HR的对话过程,并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上。视频中,小王表达清晰、有力,面对无理的要求和质疑,有理有据地与对方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谈判,获得了近100万的点赞,20多万评论。在大部分职场人看来,作为95后的小王理智、果断,面对不公敢于为自己发声,切中了当下职场打工人反对「职场内卷、无效加班」的情绪,大快人心。65后的主持人张越一开始则有些疑惑,她将近三十年服务于同一个单位,奉行「稳定」,看重「人情」,对以小王为代表的新世代的就业观与职场诉求充满了疑问与好奇。本期「是个女人」播客,主持人张越将与《人物》杂志的作者赖祐萱一起,邀请小王聊一聊她的职场故事,以小王为切口,走进95后的职场世界,了解Ta们的爱与憎、喜与怒。时间轴:1:42 准时下班被领导约谈,小王入职三天被辞退事件始末18:14 拍手叫好or冷眼旁观:同公司同事对此事是何态度?21:25 行动力拉满:刚出公司就去劳动仲裁33:09 「不是不能吃苦,是不能吃不喜欢的东西带给我的苦」36:57 为什么年轻人会去当「吉祥三保」?41:4965后VS90后VS95后,不同世代就业观念大碰撞44:37 当事人回应,上热搜是什么感受?47:40 回应留言,下一份工作还好找吗?54:58 加班是情分,不加班是本分:职场的尊重与情商1:03:12 重稳定or看发展,出现机会要不要换工作?1:19:33 勇敢维护自己权益的新一代职场人,像一阵清新的风

13 Dec 2023 · 1 hour, 22 minutes
不当主编去种地,“以无用之事遣有涯之生”

本期播客是「是个人物」的新栏目「是个女人」第一期,在这里,主持人张越和大家一起认识形形色色的女性。今年是前媒体人厨花君辞职去种地的第十年。主持人张越以及《人物》杂志的佳欣,邀请她一起聊一聊——在她脱去众人眼中光鲜亮丽的杂志主编称号,摇身一变成为北京远郊生长过三四千种植物的花园「掌门人」后,经历了什么有趣的事情?种地这件事对她而言意味着什么,又带给了她什么?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面对现实中每一个具象的困难,她又是如何拆解和对抗焦虑的?听完厨花君的故事,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勇气,大胆地去享受自己喜欢的、令人快乐的事。活出很有意义的人生可能有些难度,那么「至少赚个有意思的人生」也不错。【时间轴】05:13在厨花君的「奇怪」花园里,人类最古老的黄瓜是什么味道?06:20 直接辞掉主编工作在北京郊区租了一大块地:种地是一种「血脉觉醒」15:53 种地十年,越种越好玩21:07 挑战在北方种植水八仙:所有的种植都像是一场行为艺术41:10 与许多植物「交朋友」的总和是一种非常富足的体验43:17 学人文的人来种地,有哪些不一样?01:12:46 生大病、老了干不动了怎么办?接不到写稿的散活怎么办?种地不累吗?01:20:09 有哪些适合阳台种植的东西?01:21:12 种地的乐趣有了,安全感从何而来?01:27:03 厨花君的60岁畅想:打算踏踏实实建设自己的花园——与没有意义的人生相比,没有意思的人生更可怕是个女人栏目主播 张越:前央视主持人,《半边天》等节目主持人厨花君:作家,都市农艺践行人,前媒体人,曾先后任《女友》杂志首席编辑及《都市主妇》执行主编抖音@厨花君 B站@厨花君-厨房花园出版图书作品《你这么累,不如回家种棵菜》《一日一蔬 好菜如花》《跟着节气来种菜》《玫瑰之路》等

29 Nov 2023 · 1 hour, 32 minutes
十年过去,我们如何谈论《小时代》?

距离电影《小时代》第一部上映已经十年了。十年前,《小时代》建构了一个华丽而简单的世界:钱来得容易,生活最大的跌宕是好朋友睡了男朋友,而姐妹情谊永存。它如此浮躁,如此荒谬,透露出一种汲汲向上的热望。十年过去,很短暂,却足以让人的心态发生诸多翻转。《人物》的三位编辑和作者聚在一起,聊了聊各自对「小时代」的记忆,几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遇见《小时代》,也因此留下了不同的印记——有人抑扬顿挫地背诵「45度角仰望天空」,有人更愿意谈论它对自己审美的塑造。或早或晚地,我们都曾经抛弃《小时代》,但如今再谈起它,居然多了几分体恤与怀念——「小时代」的命名如此轻忽,但它其实是大时代浪尖上的一个切片,而我们正在这惊涛骇浪中浮沉。【时间轴】01:57不同年龄段的我们如何回望那段「小时代记忆」?03:43站在时代拐点的青春:莫可名状的忧伤与纸醉金迷的想象10:05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更大世界的渴求,在郭敬明的文字中得到共鸣14:52 萌芽杂志社,文艺青年曾经的「耶路撒冷」18:38看《小时代》曾是一种融入群体与潮流的方式20:02 「没有物质的爱情就像一盘散沙」,《小时代》构建了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想象吗?26:40有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被简单化的矛盾与难以回头的郭敬明29:49我们怀念《小时代》,因为它满足了一种「向上」的时代热望39:35《小时代》前瞻了当下的中产生活方式?42:50 十年后回看:郭敬明的商业头脑,以及这些年来我们的物质与精神追求变了吗?

16 Sep 2023 · 47 minutes
《漫长的季节》之后,聊聊我们眼中的东北

不久前,我们推出了导演辛爽的人物报道《辛爽 黑猫的冒险》。在上个春天,他导演的网剧《漫长的季节》在豆瓣获得了9.4分的高分,也引发了大家对于东北这片土地的好奇与讨论。在操作这篇报道的过程中,我们试图靠近这个像黑猫一样清醒克制的导演,也试图理解「命运」是如何成为他创作的关键词,而这一切,和东北的关联又是什么呢?一起参与讨论的,是《人物》的编辑姚璐,作者卢美慧和林秋铭。她们分别是江西人、河北人和福建人。虽然来自山川湖海,但对于东北,大家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经验与观察。东北叙事,是对未来的一次大型预演吗?我们聊了聊赵本山与《马大帅》,韦尔乔与迟子建,鹤岗与东北虎。原来关于东北,我们有这么多可以说。【时间轴】02:31《漫长的季节》观后感,为什么这部剧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特别的记忆?21:01采访辛爽及《漫长的季节》幕后,一些新知和一些迷思27:04辛爽为什么如此平静?35:51 南方和北方不同的社会氛围和「痛感」52:02 东北作为一个地域叙事为何席卷全国?我们自己有一些什么样的东北经验。58:37 美慧采访韦尔乔的经历,一个已经逝去的哈尔滨画家1:03:34 秋铭在鹤岗的故事1:06:49 还有东北的自然,我们因此可能超脱这一套叙事

13 Jul 2023 · 1 hour, 12 minutes
是个人物
我们读过的那些奇奇怪怪的书|《人物》作者聊天局
是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