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link/1536720031
pod.link copied!
世界OnAir
世界OnAir
World Journal

世界日報記者帶您剖析美國新聞,跟著專家、學者抓住時事知識點,與記者對談深入了解採訪幕後的故事,那些未曾到過第一線可能會錯過的畫面。 美東時間每周二下午更新,在世界新聞網以及各大播客平台,與您不見不散。 有故事要講?商業合作機會?寫信到 biancahe@worldjournal.com 跟製作人打招呼吧。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Listen now on

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
Overcast
Podcast Addict
Pocket Casts
Castbox
Stitcher
Podbean
iHeartRadio
Player FM
Podcast Republic
Castro
RadioPublic
RSS

Episodes

曾在台灣做明星舞蹈導師 她如今在紐約推廣探戈魅力 「所有人都要嘗試一下」

在剛剛過去的南加探戈國際錦標賽和舞蹈節中,來自台灣的女舞者周穎蕾(Mandy)跟她的搭檔雷耶斯(Orlando Reyes)奪得冠軍,她坦言能夠代表台灣、代表華人在國際比賽爭光,感到很自豪。 周穎蕾自小就是舞蹈科班出身,一直跳拉丁舞居多,她的簡歷可謂是眾星雲集,從13歲得到跟剛出道時王力宏共舞的機會,到成為大陸知名明星舞蹈節目「舞動奇跡」的導師,再到跟隨羅大佑巡演伴舞三年,周穎蕾在台灣的經歷光鮮亮麗。 與跳舞緣分深遠的她,決定在大約十年前從台北搬到紐約,換了個環境讓她繼續像海綿一樣吸收新的舞蹈資源和技巧,亦在美國紐約的舞蹈工作室教書多年之後,疫情的衝擊讓她決定跟兩位十分契合的舞伴成為商業搭檔,一起創業開了自己的舞蹈工作室 My Tango Body,一直推廣探戈舞蹈至今,在曼哈頓和新澤西州都有工作室。 嘉賓:周穎蕾(Mandy),舞者 主播:Bianca 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02 Apr 2024 · 36 minutes
看見巨大行業缺口 90後年輕創業家加州開養老院 「讓變老不可怕」

來自加州的蘇Sally是一名連續創業者,今年才滿34歲的她旗下已有兩所運營順暢的住宅式長照機構,共給12個老人提供長期的個人層面的護理,「給他們家一樣的溫暖」。 選擇進入長照行業,也是因為看到了巨大需求。Sally早在2015年就放棄了穩定的財務分析師工作開始創業,先後經營過中醫診所和Airbnb地產投資,並在2019年觀察到長照行業的需求和商機,於是投資了一棟房產,並把它打造成加州法律下的住宅式養老院(residential senior care home),給不同需要的老人提供長期的個人護理。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26 Mar 2024 · 42 minutes
除了聲音好聽 還得會演戲! 你不知道的雙語配音演員大小事

能夠將愛好和工作結合起來,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事。來自深圳、目前定居洛杉磯的劉忱(Angela Liu),就做到了這一點。 作為一名配音演員(voice over artist),劉忱說自己很幸運,找到一份「工作時就像在玩」的職業,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看接到了什麼新的客戶案子,而且純粹的行業環境讓她如魚得水,樂在其中。 嘉賓:劉忱(Angela Liu),配音演員 主播:Bianca 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05 Mar 2024 · 34 minutes
俄烏戰爭兩周年 | 77歲美籍華人一生熱心公益 留烏開免費英語班

77歲的美籍華人王斌林(Billy),本大可在美國德州樂享退休生活,卻在70歲那年決定賣掉房子和汽車,去到中國廣東的陽山縣扶貧支教。一直到2022年2月24日,俄烏戰爭全面爆發,正義感驅使他前往基輔,一開始一心參軍,卻因為年紀大被勸退,後來輾轉去到敖德薩,結識了當地其他的華人志願者,在烏克蘭各個需要幫助的地方貢獻力量,從照顧戰亂中的流浪貓狗,到募資幫助軍人和難民,再到為烏克蘭年輕人開設免費英語班。 嘉賓:王斌林(Billy),美籍華人,烏克蘭志願者 主播:Bianca 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27 Feb 2024 · 34 minutes
俄烏戰爭兩周年 | 華人志願者堅守敖德薩:與烏共生死

自2022年2月24日全面爆發的俄烏戰爭,至今即將屆滿兩年。這期間,數十萬平民和士兵死傷,戰爭仍未有停歇跡象。受到烏克蘭人抗爭精神感召的志願者,從全球各地奔赴戰區貢獻資源和愛心,德國籍華人蘇祖東就是其中一位。自戰爭開始,他數十次往返烏克蘭參與志願行動,還成立了一個民間援助組織,希望「跟這個國家共生死」。 嘉賓:蘇祖東,烏克蘭華人志願者 主播:Bianca 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20 Feb 2024 · 45 minutes
用台灣人自己的鏡頭 向世界講述金門故事 江松長紀錄片入圍奧斯卡

奧斯卡1月23日宣布提名名單的時候,江松長正在葡萄牙度假,看見直播時間差不多到了,就點了一杯咖啡在手機上看直播,沒料到親眼見證了歷史性一刻——他的紀錄片「金門 (Island in Between)」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這也是第一次有台灣紀錄片入圍奧斯卡。 「金門」聚焦地理位置特殊的台灣外島,並以導演個人視角出發,試圖探索在如今複雜而緊張的美中台情勢之下,作為台灣人的感受。影片結合江松長個人在三地的成長及工作經歷、歷史資料影音、金門居民的訪談等,編織出一個簡單易懂、情緒細膩而詩意的個人故事片。 「世界OnAir」對話「金門」導演江松長,聊聊影片拍攝背後的故事。 嘉賓:江松長,「金門」紀錄片導演 主播:Bianca 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13 Feb 2024 · 34 minutes
留美十年 步入樂團最高音樂殿堂之一 台灣小提琴手黃薏蓉拿下紐約愛樂終身職

來自台灣的小提琴手黃薏蓉,自2022年9月加入紐約愛樂樂團,近日獲得了終身職的榮耀,成為了樂團的正式成員。黃薏蓉的音樂之路自五歲從台灣開始,經歷了新英格蘭音樂學院以及茱莉亞學院的歷練,最終進入全球音樂家為之向往、底蘊深厚的紐約愛樂樂團,是一場結合了天賦跟刻苦的歷程。 據黃薏蓉介紹,要獲得終身職成為紐約愛樂的正式團員,必須要經過17個月的考核,這過程中每一周都會有不同的同事被安排在身邊當譜伴,對她的表演打分。按照紐約愛樂的演出頻率,換而言之是要經歷過大約225場音樂會的洗禮,表現優異到得到團員和指揮的一致認同,才能夠成為一名正式的樂團團員。 嘉賓:黃薏蓉,紐約愛樂樂團小提琴手 主播:Bianca 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06 Feb 2024 · 36 minutes
與粵語研究學者 聊聊廣東媒體如何通過草根努力守護粵語傳承

粵語是海外華人社區廣泛使用的共同語言之一,特別是在北美地區的華埠,老移民多來自廣東、香港,粵語成為他們連結家鄉與彼此的工具。目前在加拿大溫哥華非營利組織工作的李思敏來自廣東紹興,以粵語為第一語言的她剛從維多利亞大學政治系畢業不久,最近出版了一本研究粵語的新書「Remaking a Global Cantonese Community with Television and Social Media (通過電視和社群媒體重塑全球粵語社區,暫譯)」,探索粵語在全球華人群體中的地位與潛力。作為一名身在海外的粵語使用者,李思敏多年前開始觀察到一個現象:許多廣東媒體人開始在各大社群平台,如微信、B站、YouTube、抖音上自創粵語節目,多圍繞本地話題和文化。這些節目積累了一批本地觀眾的喜愛,在過程中實質上起到了保護粵語、傳承粵語文化的作用。而粵語目前在中國大陸特別是廣東地區正經曆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從主要說普通話的外省人口的遷進,到年輕一代失去講粵語的機會和興趣,讓粵語文化保護者壓力倍增。「我想看看,像這種草根式的努力,藉助互聯網的力量,有沒有可能催生一個新的、以粵語為中心的共同體,像紐帶一樣,把在不同國家、地區和背景的人連接起來。」 嘉賓:李思敏,粵語研究學者 主播:Bianca 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23 Jan 2024 · 41 minutes
她駕駛哈士奇雪橇長征300公里 在芬蘭做極地嚮導 抗嚴寒有秘笈

出生長大在一年四季溫度適宜的寶島台灣,Tina胡庭榆卻對終年氣候嚴寒的北極圈有極大的興趣,目前是她在芬蘭北極圈做極地嚮導的第三個雪季,自感恩節假期開始到農曆新年是當地旺季,從全球各地奔赴北歐看極光的旅客絡繹不絕。 忙起來的時候,胡庭榆常常一天八小時都在外,帶著客人森林踏雪、冰上漂浮、蒸桑拿、騎雪橇、看極光。對於北極圈來說,零下2攝氏度都算「極圈的夏天」,在嚴寒又大風的戶外環境,注重自身的保暖的同事周全照顧客人,可以說是難上加難,但胡庭榆仍然十分樂在其中,導遊工作給她帶來的快樂能抵禦嚴寒。 「我是一個非常需要挑戰的人,其實現在非常享受我在極地的每一天,我覺得我真的很適合極端氣候和大自然!」 嘉賓:Tina胡庭榆,芬蘭極地嚮導 主播:Bianca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16 Jan 2024 · 35 minutes
喝過百家珍奶、來自餐飲世家 她在新州開台灣小吃店

來自台灣的蔡喬伊,是珍珠奶茶的狂熱粉絲,她的手機裡面收藏了超過百家的珍珠奶茶店,並且可以自豪地介紹給你,大紐約地區哪家珍珠奶茶店鋪的珍珠煮得最完美。今年,對珍珠奶茶的熱愛還驅使她在新澤西開了一家台灣小吃店,配合家裡几代傳承的餐飲經驗,把最完整最純正的台灣味道帶給紐約客。 嘉賓:蔡喬伊,Bowlba Taiwan Eatery 創始人 主播:Bianca 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02 Jan 2024 · 34 minutes
「人去,愛留」 85歲王建煊熱心慈善 20年如一日「撿回珍珠」

有「小鋼炮」之稱的王建煊,曾任台灣監察院院長、財政部長,而他近年來更為人熟知的身份之一,是慈善家。 即將迎來86歲大壽的他,創辦過六個慈善基金會,其中,因為關心因家庭貧困而無法上學大陸中學生,王建煊創辦的愛心第二春文教基金會,在近20年前發起「撿回珍珠計畫」,讓品學兼優的困難孩子,重新擁有上高中、進入大學、改變命運的機會。 用他的話說,就好像把一顆顆珍珠,從垃圾桶撿回來。 而世界日報讀者也跟撿回珍珠計畫有莫大的緣分。2008年,汶川地震震碎了四川數十萬人的家園,摧毀了無數家庭,也中斷了許多孩子的前途。當年,世界日報舉辦募捐,委託在四川有多年辦理愛心學校經驗的美國愛心第二春文教基金會跟其姐妹組織新華愛心教育基金會,在災區重建學校。 根據新華愛基會,2008年至2015年期間,世界日報在地震災區指出超過800萬人民幣,亦即超過110萬美金;光是珍珠斑就成立11個,幫助了562名珍珠生重拾希望。 在撿回珍珠計畫即將滿20周年之際,我們連線人在台灣的王建煊,跟他一起回顧他的慈善事業和行善理念。 嘉賓:王建煊 主播:Bianca 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26 Dec 2023 · 37 minutes
鏡頭對準浮游生物 中國女孩成為年度海洋攝影師

這是一張會讓人著迷的照片:畫面中一隻長著大大眼睛的小小浮游生物,藏在貝殼之下,搭乘一根樹枝,在海里漂流,它的周圍布滿白色星光,讓人一時分不清是夢境還是現實。 這張照片的攝影師是今年年僅25歲的蔡佳靈。她被海洋雜誌Oceanographic評選為2023年的全球年度海洋攝影師——這是第一次有來自中國的攝影師獲此殊榮。按下快門的那一刻,蔡佳靈人在菲律賓,當地剛經歷過一場火山爆發,本來渾濁不清的水域,因為浮游生物的出現,以及她敏銳的捕捉能力,便造就了這張如夢似幻的攝影作品。 談及作品背後的故事,蔡佳靈仍然難掩激動,這也跟她對海洋生物的濃厚興趣息息相關...... 嘉賓:蔡佳靈,水下攝影師 主播:Bianca 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19 Dec 2023 · 33 minutes
像把黏土捏出形狀 做公立學校音樂老師的奇妙旅程

打開電腦接受訪問的時候,26歲的林昕生剛從公立學校教完音樂課,匆忙趕到家稍作休整,晚上還要參加波士頓愛樂團音樂會的總綵排。作為第二小提琴手,三首新曲林昕生從學習到上場只有一周半的時間。 「很瘋狂吧!」林昕生笑說。 今年夏天剛從波士頓大學小提琴演奏專業碩士畢業的林昕生,正在平衡她的兩個角色。在白天,她是波士頓近郊一所公立小學的音樂老師;其餘的時間,她是一名專業的小提琴演奏者,跟隨管弦樂隊演出。 嘉賓:林昕生,小提琴手、公立小學音樂老師 主播:Bianca 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05 Dec 2023 · 27 minutes
九年徒步萬里 征服AT、PCT 與孤獨為伴卻收穫更心寬的自己

來自台灣、現居紐約的陳宥薰,自開始長途徒步至今已經近十年。在2017年和2018年,陳宥薰先後完成美國最負盛名的東西岸兩條最長步道,阿帕拉契步道和太平洋山脊步道,過程中不僅是收穫了更加緊緻的小腿肌肉,也得到了更加從容、睿智的自我。 聊到徒步九年以來最大的收穫,陳宥薰坦言是「對自己和別人都更加寬容」。她認為,步道是最能體現每個人本性的地方。她曾經不解,為何自己已經算徒步老手了,也走在一些人前面,卻頻頻被反超。後來她發現,許多人為了實現完成步道的目標,中途不乏作弊行為,比如搭便車、抄小道等等,卻對外言說自己是走完全程的「through hiker」。但慢慢地她也釋懷了,「這就是各自的人生,我未必能理解,但是我尊重;我很清楚我不會這樣做,這就夠了。」走路學到的道理,運用到生活之中也就成了人生智慧。 嘉賓:Josie 陳宥薫,徒步愛好者 主播:Bianca 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21 Nov 2023 · 1 hour, 3 minutes
在日本徒步88座佛寺 遇見獨自朝聖的盲人爺爺

美國有三條被徒步愛好者視為朝聖之路的、貫穿大陸的步道:阿帕拉契步道(Appalachian Trail)、太平洋山脊步道(Pacific Crest Trail),以及大陸分水嶺步道(Continental Divide Trail)。其中,阿帕拉契全長3538公里,南起喬治亞,北達緬因;太平洋山脊全長4270公里,南起加州墨西哥邊界,北達華盛頓加拿大邊界。這兩條步道,來自台灣的徒步愛好者陳宥薰(Josie),已分別在2017年和2018年走完。 自從在日本四國遍路開啟長距離徒步的旅途,Josie對徒步的愛好越來越深,里程也越積越長。在過去九年,她在三大洲徒步超過一萬公里,在獨自前行的過程中,遇到了獨一無二的風景。 (本期為「硬核徒步者」Josie專訪的上集。敬請期待下周二上線的下集。) 嘉賓:Josie陳宥薫,徒步愛好者 主播:Bianca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14 Nov 2023 · 35 minutes
華裔女孩16歲開私房曲奇店 創業學習兩不誤

今年暑假期間,16歲的劉慧杉突然有了創業開店的想法。正在上高中的她,一年前開始自學烘焙,一直想著有朝一日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店。既然想做,為何現在不可以?行動力超強的她,於是決定將想法付諸實踐。 「從有了想法,到申請各種證書,到買工具,可能就花了一兩個禮拜吧,」劉慧杉說。「我覺得猶豫的話,我可能就會開始找藉口了。」 從家裡廚房誕生的Helaine’s Bakery,如今來到開業的第五個月,完全靠著網上售賣的形式,讓來自全美各地的甜品愛好者都能嘗到劉慧杉做的紐約式(New York style)大曲奇。劉慧杉形容,她受紐約著名曲奇品牌Levain的激發,創造出用料不含糊的大曲奇,並將它們形容為「就像擁抱一樣的溫暖的感覺」。曲奇店的銷量,最好的時候能夠達到一周賣出一百多個,營業額將近一千塊。她表示,創業初期支出確實不少,但是到了現在已經回本。 嘉宾:劉慧杉, Helaine's Bakery主理人 主播:Bianca 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07 Nov 2023 · 22 minutes
水下百米未覺孤獨 他是代表台灣參加國際自由潛大賽的「美人魚」

世界上最聞名的邀請制自由潛水比賽之一,是每年在巴哈馬舉行的「垂直藍洞(Vertical Blue)」,今年有五名來自台灣的運動員參加。其中,28歲的張逸先,把代表自己另一個身分的美人魚服裝也帶到了現場。她在比賽空檔於水中起舞,優雅的身影讓人一時恍惚,分不清律動的是人或是魚。 今年是張逸先參加垂直藍洞的第二年,由於密集的比賽排程,張逸先坦言今年的成績不盡人意,且在一次比賽過程中出現昏迷(black out),亦即大腦缺乏足夠的氧氣濃度維持意識。而屏息作為自由潛水的關鍵之一,也是使得這項運動成為極限運動的原因,時間和精力因素決定生死。張逸先表示,他個人拿過的最好成績其實是單蹼下潛深度100米。 嘉賓:張逸先,自由潛水運動員、美人魚教練 主播:Bianca 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31 Oct 2023 · 33 minutes
紐約有家年輕華人開的小眾畫廊 中國古典與當代藝術交融

近年來紐約越來越多畫廊由華人開設,專注的領域各不相同。在曼哈頓上東區,華人付秋萌經營著一家同名畫廊——秋萌畫廊。自2016年成立以來,她帶著「將有古典審美的作品,帶到當代語境中」的目標,創造了一片中國古典與當代藝術文化交融的樂土。 付秋萌介紹,畫廊一年下來能辦大約四個到五個的展覽,其中包括三到四個個展以及一個群展。訪問當下,秋萌畫廊正在展出「輕聞風雅」折扇展及扇面展,探索扇子這一東方特有藝術形式帶來的文化故事以及美感。 秋萌畫廊的成立,也源於付秋萌自己一貫以來對水墨畫等中國古典文化藝術的興趣。付秋萌在美國完成本科和研究生的學習,且在中美兩國都積累了在拍賣行的工作經驗,了解到古畫在兩國的現狀以及受眾,並且觀察到一個缺位:市面上極少當代畫廊在經營跟中國傳統觀念有關的作品。這讓付秋萌有了創業的靈感。 「我就想,我能不能把曾經在古董行被當做配件的作品挑選出來展出,因為我看到這些作品裡面特別重要的內容,不局限在他們的表現形式。」 嘉賓:付秋萌,秋萌畫廊創始人 主播:Bianca 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24 Oct 2023 · 29 minutes
茂宜島百年華人博物館燒成灰燼 館員淚憶逃生驚魂 23年心血與家園盡毀

8月8日,一場致命野火摧毀了夏威夷茂宜島風光秀麗的歷史小鎮拉海納。這場大火造成了至少115人死亡,至少338人失蹤,超過一萬人失去家園,至少2200棟建築物遭到摧毀。儘管各方救援快速湧入,但災後重建工作龐大而耗時,受災民眾仍然在嘗試處理大火帶來的身心創傷。 這期節目中,我們對話從小移民夏威夷檀香山、災後第一時間參與協助救援物資進入拉海納的華人馮賽源(CY),以及拉海納當地知名華人博物館「和興會館」的講解員葉桂珠博士(Dr. Busaba Yip),試圖從他們的視角,理解這場大火對當地華人造成的影響。 嘉賓:馮賽源、葉桂珠 主播:Bianca 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19 Sep 2023 · 21 minutes
紐約布魯克林鎚殺案 記者講述報導背後的故事

8月23日發生在紐約布碌崙(布魯克林)眾多華人聚集的日落公園社區的殘忍兇案,至今仍然牽動華社居民心弦——男租客持鐵鎚攻擊同住的女租客以及她的兩名幼童,導致女租客搶救無效死亡,兩名無辜小孩即刻進入重症監護室搶救。更殘忍的是,這一切被兇嫌的六歲小孩親眼目睹。是怎樣的原因引起這樣駭人的兇殺,這件事情對華社造成了怎樣的影響,案件的最新進展又是什麼?我們請到本報追蹤報導這期兇案的記者之一顏潔恩一同剖析。 本期播客中,我們聊到: 案發回顧,包括:案發全過程、租客公寓房間結構、從報案到警方趕到現場、觸目驚心影音在各大社群的流傳,等; 作案動機,源於租客之間長期的同住習慣不和?過去發生過哪些矛盾; 兇嫌葉麗用、受害者趙招招,何許人也; 凶器鐵鎚:鐵鎚是誰的?是兇嫌抑或受害者先動的手?兇嫌可能的「自衛」辯護,是否會成為改變案情走向的關鍵; 公眾輿論為何從討論案情的殘忍程度,逐漸轉向女租客的人品和行為?作為讀者,如何理解兇嫌以及受害者家人關於雙方人品截然不同的說法; 布魯克林日落公園是怎樣的一個華社?當地福州人是怎樣一個群體? 受害者兩名重傷幼童目前的康復情況,以及非營利組織提供的支持; 需要關注的案件後續發展。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05 Sep 2023 · 31 minutes
「費城應該有更多亞裔壁畫」 華埠巨幅仙鶴壁畫的創作者之一原來是他!

費城華埠一棟顯眼的21層高建築側面,顏色飽滿的一幅巨型仙鶴壁畫赫然躍起,幾英里之外也能看得見。這幅壁畫叫「承前啟後」,為紀念費城華埠150周年而建,由三名亞裔藝術家領銜,百位費城居民參與設計和繪製,意義非凡。幕後最重要的功臣之一,便是來自中國福建的藝術家蔡陳林。 蔡陳林在北京讀書時候就開始畫壁畫,來到費城這個充滿文化氣息和壁畫的城市,卻看不見能夠代表自己群體的壁畫作品,「據說費城超過4500個壁畫中,只有不到16個跟亞裔文化有關,但亞裔人口在費城也不至於這麼低。這讓我產生了動力:我是不是可以做這個?」 從2019年項目尚未成型之時,蔡陳林就開始畫設計稿,一步步把構思變成現實,直到壁畫在今年4月終於正式揭幕,歷時將近4年。 嘉賓:蔡陳林,畫家 主播:Bianca 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29 Aug 2023 · 40 minutes
災害應變專家:茂宜島大火 暴露夏威夷抗災系統致命弱點

風光美麗的度假勝地夏威夷茂宜島8月8日發生美國史上死傷最慘重的空前野火,截至22日已經造成至少115人死亡,而隨著搜救行動的持續進行,這個數字還在攀升當中。其中,人口1.3萬的海邊歷史小鎮拉海納被野火吞噬,全鎮2200建築燒成斷壁殘垣,當地人失去家園、生計,經歷身心創傷,有的還在苦苦等待失蹤的親友回家。 這場野火是如何在短短幾小時之內蔓延茂宜島、造成如此嚴重的死傷?夏威夷當地的緊急災害應變能力是否在這場悲劇之中暴露出了致命缺點?「世界OnAir」再一次請回安柏瑞德航天大學(Embry-Riddle Aeronautical University)安全與應急機關管理學系副教授張賢龢博士,與我們一同剖析。 嘉賓:張賢龢博士,安柏瑞德航天大學(Embry-Riddle Aeronautical University)安全與應急機關管理學系副教授 主播:Bianca 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22 Aug 2023 · 45 minutes
為何亞洲年輕人蜂擁東南亞?泰國資深數位遊民來解答

決定離開按部就班的生活,去亞洲各國旅居那一年,馬來西亞人杜晉輔(阿杜)才24歲。作為一名蝦皮購物電商從業者,他的工作優點之一就是地點不受限。去過南韓、越南、菲律賓等國後,杜晉輔剛好在疫情之前來到泰國,一待至今已快四年。 這些年在泰國,靈活的工作時間、友善的當地人、能輕鬆支付的物價以及無數可口的美食,讓杜晉輔的生活如魚得水。他還發展出許多在生活工作多年的台灣所未曾有的興趣——在咖啡廳工作、與朋友露營、下班後小酌、跟來自世界各地的「數位遊民」做朋友。 數位遊民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但疫情後東南亞各國又湧入了一批新的「digital nomads」,特別在泰國、菲律賓、印尼等東南亞各國,能看見越來越多年輕人在海邊抱著電腦上班,朝九晚五之後去衝浪、潛水,生活質量拉到最滿。 開始這種生活之後,杜晉輔對工作的門檻也變高了。「當數字遊民之後,我對於任何工作都有一個想法:這個工作能不能系統化到讓我可以完全線上去做。因為我不希望有任何事情,把我綁在一個地方。」 嘉賓:杜晉輔(阿杜),留泰華人、數位遊牧者 主播:Bianca 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15 Aug 2023 · 29 minutes
誰說女子不如男?她在西班牙湛藍大海 成為一名GUE潛水教練

由於對體能的要求大又常需要背著沉重的呼吸設備,水肺潛水(scuba diving)一直以來都是男性主導的項目。但在西班牙湛藍的海域上,26歲的中國女孩陳露卻在訓練成為一名GUE(全球水下探索者協會)組織下的潛水教練——她能輕鬆背起重達40公斤(約90磅)的呼吸瓶,突破了這個行業對於年齡和性別的刻板印象。 根據GUE官網,目前在全球範圍內,來自中國、得到認證的GUE教官只有十位,且都是男性。在今年九月份通過考核之後,陳露將會成為中國史上第一位GUE女教官。 嘉賓:陳露(Doris),洞穴潛水員 主播:Bianca 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08 Aug 2023 · 39 minutes
他們就是電影魔法師!跟特效師從「黑鏡」聊到AI威脅

來自台中的林資育,今年從布魯克林學院(Brooklyn College)電影系碩士畢業,專注做動畫和特效,如今在紐約成為了一名自由接案特效合成師(compositing artist)。本期節目中,林資育與我們從最近大熱的諾蘭導演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衍生出的關於特效師的爭議,聊到Netflix影集黑鏡(Black Mirror)最新一季,再聊到如今在美國做特效師面臨的行業難題。 嘉賓:林資育,特效合成師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01 Aug 2023 · 39 minutes
為彌補華人葡萄酒行業空白 他從銀行業轉行做酒莊 瓶瓶「有故事」

家住灣區的張昕璐,曾在銀行業打拼十餘年,自2019年起卻擁抱了一個新的身分:葡萄酒莊主。他成立的「舜裔酒莊」,於北加州採摘、釀酒,旗下的幾款酒都有過目難忘的中文名字——「相思」、「重逢」、「攀登」 「在葡萄酒行業,華人是很大的一個消費群體,年輕、增長速度快,市場上卻沒有一個酒莊是專門針對華人做的。」 舜裔酒莊就是在這樣的契機下誕生的,張昕璐想要填補這塊市場空白。如今來到經營第五年,產量也從最初的150箱,提升到今年的1000多箱,每箱大約有12瓶葡萄酒。 嘉賓:張昕璐(George Zhang),舜裔酒莊莊主 主播:Bianca 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25 Jul 2023 · 38 minutes
曾因拍照被開罰單 也拿下過2天1萬的天菜項目 全職攝影師闖蕩紐約甘苦談

談到自己最驕傲的藝術攝影作品,龔成毫不猶豫提及「十戒」。十張照片,以紐約各個角落為背景,有屠宰場、洗衣店、廢棄精神病院等,用靜物油畫風格的打光,展現琳瑯滿目的中式食材和物件,通過佛教的十個戒律為主題,製造了東西方物象和視覺上的雙重衝擊。 其中,在廢棄精神病院跟前拍攝的「戒妄語」讓人過目難忘,這背後也大有故事——拍攝過程中被路人舉報,警察前來開罰單,龔成也有了在美國第一次上法庭的經歷。 如今在紐約成為了全職攝影師,龔成的作品集日益豐富,談起最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商業拍攝,還是來自中國的理想汽車來紐約上市的一次約拍。龔成笑說,當時為了準備這次拍攝,「一個月瘦了十斤」。但後來效果十分滿意,兩天的拍攝換來的是10,000美元的酬勞。 「不是有了個相機,就能夠成為一個好的攝影師。我覺得你要真的喜歡,去試一試,去堅持。另外,要成功也是需要很多年的積累。」 嘉賓:龔成,攝影師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18 Jul 2023 · 31 minutes
雙語兒童讀物「小枇杷」陪伴ABC成長11年 華裔媽媽主編:學語言和找文化認同兩不誤

十二年前,程靜的小兒子剛出生,身邊好友向她提出了創辦一份專門給ABC的雜誌的想法。程靜很快就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主意。 「ABC在美國的成長經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們可能會孤獨,長大後也會有文化認同的困惑。如果能夠盡我自己的一點力,我覺得挺好的。」 幾個志同道合的家長,帶著陪伴華裔小孩成長的愛意,孕育了「小枇杷」雜誌,程靜則成為了雜誌的主編。程靜表示,給刊物取名「小枇杷」,也符合華裔家長們對小孩子的期待,「因為枇杷黃皮黃心、中國特產、快樂陽光、甜美多汁。」 程靜是兩名在美國出生的華裔少年的媽媽,商科出身,但寫作一直以來都是她興趣所在。第二個孩子出生之後,程靜乾脆就成為了小枇杷雜誌和其背後非營利組織嘉樹出版社的主理人之一。除了刊物,嘉樹出版社旗下還有電台、雙語書APP以及線下讀書會,全方位給華裔家庭提供中文學習的環境。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11 Jul 2023 · 33 minutes
難民木偶Little Amal長征 紐約華埠站的設計師 原來來自台灣!

問及馬藝瑄最印象深刻的設計作品,除了頗具懷舊意義的大學畢業設計作品「The Balcony」,她記起去年剛完成的大型戶外作品小艾瑪爾長征(Little Amal Walk)華埠站的設計。 小艾瑪爾是以敘利亞難民小女孩為形象做成的12呎高木偶,走遍各國呼籲民眾重視難民危機。為了迎接小艾瑪爾來到紐約華埠,馬藝瑄做了很多功課,深入了解了華埠的移民歷史,再結合華埠的社區特色和路況,設計出互動感極強的布景——一件件寫著不同語言文字的衣服,通過晾衣繩纏繞防火梯之上,小艾瑪爾走過之時,衣服也纏繞在了她身上。馬藝瑄解釋,這背後的寓意其實十分溫暖。 「小艾瑪爾被衣服纏繞住,會發現只要她願意,哪裡都是她的家。這個心情也跟移民很像,大家帶著不同的目的來,最後在這裡找到歸宿。這可能是我最近做過的最有意義的設計了。」 馬藝瑄跟戲劇結緣已經有十年。她從台大戲劇係畢業,後來到紐約大學讀舞台和電影設計研究所,畢業後在紐約百老匯闖蕩至今。在她眼裡,儘管作為一名百老匯幕後工作者,工作時間長和報酬少是不爭的事實,又經歷了三年的疫情考驗,但對劇場「不可複製性」的熱愛,是馬藝瑄留守的原因之一。 「劇場無法被複製,不能被重播,這深深吸引著我。觀眾會突然想到某一齣戲的某一個時刻,會想到自己過去的人生經驗,或者發現它跟當代社會發生的連結。這個經驗是無法取代的。去觸發這個時刻的發生,是我工作最大的意義。」 嘉賓:馬藝瑄,舞台設計師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27 Jun 2023 · 52 minutes
語言失效的地方音樂響起 音樂治療師介紹音符的療癒力量

音樂有治癒人心的力量並非一句空話,旋律、歌聲、鼓點,在音樂治療師的手中正是具有療癒作用的工具。在加拿大從事音樂治療的向藝青,通過鋼琴、吉他等樂器,幫助自閉症小孩、失智老人等一個個需要關懷的群體,用音樂重建一座表達的橋樑。 向藝青目前在多倫多以北的城市Barrie一家私人音樂治療機構做全職音樂治療師,主要方向在養老關懷、幫助自閉症和發展遲緩人群,並提供結合心理諮詢的音樂治療。與去聽一次音樂會或看樂手現場表演不同,音樂治療更強調互動,音樂治療師會根據具體個人的情況去製訂治療目標,服務來訪者的不同需求。 嘉賓:向藝青,美國&加拿大註冊音樂治療師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13 Jun 2023 · 28 minutes
十年空服員怎麼看國泰航空語言歧視事件?| 雲霄之上你不知道的苦差、趣聞和幕後 外航空服員來解答

幾周前,聽聞國泰傳出空服員歧視非英語乘客的事件,宋xixi坦言「一點都不意外」。Xixi自己從事空服行業也已經步入第十年,也曾經乘坐過國泰航空的飛機,並有過相似的不舒服的體驗。她預言這件事情的影響可能很深遠,「飛去香港的航班那麼多,以後大家可能不一定選國泰了。起碼我自己是不會選了。」 事情的起因是有網友在社群平台小紅書上分享經歷,表示自己5月21日搭乘從成都飛往香港的國泰航班,意外發現空服員之間聊天時用英語和粵語議論乘客的英語水平,包括說到「If you cannot speak blanket, you cannot have it(如果你不會說毛毯的英文, 那你就不配有毛毯)」、「Carpet is on the floor(地毯是在地上的)」。這段討論被網友錄音下來發上網後,一時間引起軒然大波——許多網友紛紛分享自己乘坐國泰時的不好經驗,表示國泰航空歧視說國語的乘客已經不是新鮮事。事件發酵後,國泰航空進行了多次道歉,事件甚至驚動到香港特首公開指責,隨後三名涉事空服員也被解雇。 Xixi曾經擔任斯里蘭卡航空的空中翻譯七年之久,她表示根據經驗,起飛和落地點語言若不同,一定會安排分別語言的空服員;如果飛往中國,就算不會中文,空服員都會主動去學習比較基本的高頻詞彙,如「牛肉」、「開水」等。Xixi認為,從錄音中聽得出來,「國泰的毯子事件,他們就是聽懂了,卻想去惡心人,很過分。」在她看來,三位空服員能夠在公開場合肆無忌憚談論乘客,似乎反應了公司企業文化上對這一類問題的縱容,「覺得這樣談論不會有什麼後果。」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06 Jun 2023 · 31 minutes
被無故襲擊怎辦?格鬥教練教你簡單一招擊退壞人 防身不一定要胡椒噴霧 手機也可以是強大武器

六年前,家住矽谷的陳佩芬帶著兩個孩子去學以色列近身格鬥術(Krav Maga),只是單純想要讓孩子習得一技旁身,在危險當下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六年後,這個格鬥術成為了她在亞裔社區推廣防身技能的強大工具,「我希望大家知道,被傷害不是我們的選擇,但是我們有途徑保護自己。」近兩年,特別是新冠疫情最開始在全美興起的時候,陳佩芬為新聞中的亞裔仇恨犯罪感到痛心,想要做點什麼。她於是想到了自己苦練多年的以色列近身格鬥術。以色列近身格鬥術講究受到近身攻擊時的自衛技術。它能幫助學員應對徒手、棍棒、刀甚至槍的襲擊,是一種十分實用的防身體系。苦練六年,陳佩芬已經達到了藍帶的水平,根據自己積累多年的知識,她總結出了一套易學的街頭防身技巧,開始走進社區宣導。她接觸特殊兒童、亞裔老人、曾受過侵害的婦女等多個不同的群體,教會他們如何在危急關頭保護自己。 嘉賓:陳佩芬,以色列近身格鬥術藍帶、人生教練、兩個小孩的媽媽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30 May 2023 · 1 hour, 1 minute
她48歲開始隻身開房車環北美 在冰川雨林中野營做下午茶 不可小覷的女性力量長這樣

開著房車踏上環美之旅的那一年,馬笑梅48歲。 她辭去了工作,送了女兒去上大學,終於可以開始實現她從小就定下的環遊世界的夢想。作為一位日籍華人,馬笑梅從對房車一竅不通,到獨自駕駛房車橫跨北美大陸數次,終於過上了理想中的生活。 在臉書的車友群以及YouTube等的社群媒體平台,馬笑梅收穫了眾多粉絲。從她的帖文不難發現,她每日泡咖啡、煮奶茶,在極致壯麗的冰川、雨林下野營、享下午茶的時刻,滿滿地傳達出她對品質生活、精緻日子的追求——這或許跟門外漢想象中艱難和樸素的房車生活刻板印象大相徑庭。 開房車這五年來,馬笑梅基本上把北美大陸走了個遍,不管是橫穿加拿大,還是縱貫美國,她在絕大多數的國家公園都留下了足跡。下一站?馬笑梅說可能是歐洲,也可能是中南美。目前人在日本的她,計畫六月飛回美國跟自己的房車「團聚」,繼續啟程。 想要關注馬笑梅以及她的房車旅行生活分享的讀者和聽眾朋友,可以在Instagram @home_sweetmotorhome 上關注她。 嘉賓:馬笑梅,房車旅行愛好者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23 May 2023 · 41 minutes
歷史女強人的故事應該被書寫 專訪華裔作家章淑仁(Rita Chang-Eppig)

在十九世紀初清朝年間的廣東沿海,紅旗幫海盜掠奪歐洲商船、搶劫沿岸居民,讓人聞風喪膽。船上的狠角色之一,卻是一位叫鄭一嫂的女海盜。這樣顛覆人們對性別角色設想的故事,哪怕放在今天都讓人驚訝,何況是幾百年前。到底這位在當時被稱為「海盜皇后」的女老大,是何許人也?華裔作家章淑仁(Rita Chang-Eppig)的首部英文長篇小說,「像天一樣深,像海一樣紅」(Deep as the Sky, Red as the Sea,暫譯)以原名為石陽的鄭一嫂為主人公,以真實歷史紀錄為底色,重建了海盜皇后帶領手下船隊歷險奪寶的故事。除了驚險刺激的海上廝殺情節,書中也充滿對女性在社會和家庭中角色的刻畫。主角石陽從做花船妓女,到被海盜綁架,再到一路晉升為海盜船隊頭目,她必須在一次次生與死的抉擇中平衡事業和家庭以及友情。「我們這個時代還有這麼多性別歧視,那1800那個年代性別歧視一定更多。我是因為這個原因,才要寫這本書。」 嘉賓:章淑仁(Rita Chang-Eppig),作家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02 May 2023 · 31 minutes
她在MET研究古琴修復 文物跟生活如此相關

來自重慶的包嬡迪,除了是德拉瓦大學文化遺產保護專業的一名在讀博士生,也是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簡稱The Met)的一名文物修復研究員,專門研究古琴。在長達一年的項目裡,她會對大都會博物館的五張古琴進行詳盡研究,從材料,到結構,再到是否需要修復。 「在文物修復領域,我留意到目前為止對古琴的研究還很少。我想通過這一次研究,看看能否找到更多沒有被記錄下來的、這幾張古琴自己的歷史。」 本科跟碩士都在清華大學念建築設計的包嬡迪,跟文物保護的緣分來得其實很突然。研究所二年級時期,包嬡迪在故宮參加了一次工作坊,接觸到了傳統手工藝人以及文物修復理論,一下子就「入了坑」,把專業轉到了建築史,後來更是到歐洲進修材料分析,輾轉三個國家、四所大學。「我意識到我對文物的興趣很大, 不想要只在玻璃之外看它,而是想要去靠近它,接觸它。這也是我入行的初心。」 嘉賓:包嬡迪,大都會博物館文物修復研究員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28 Mar 2023 · 36 minutes
在羅德島開茶室 她要讓亞洲茶葉流行起來

在羅德島普洛維登斯(Providence),一家叫「Ceremony」的咖啡廳內有乾坤,藏著一個專門用來品茶的空間。來自中國安徽的程夢醒,一家都是愛茶之人。她三年前才創始的店鋪,如今有了不少愛茶的常客,也為當地華人提供了一個思鄉情愫的安放之地。 「移民美國之後,父母思念家鄉時的唯一慰藉就是喝到好茶,於是每次回國我都會帶一個空的行李箱,裝滿茶葉回來。」如今成為了茶室主人,程夢醒笑說,也總算是幫助父母實現了「茶葉自由」。 「Ceremony」創始人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21 Mar 2023 · 32 minutes
心理諮詢師來了!原來留學生、華人移民 都在焦慮這些事

今年春天,坐標在紐約的Ally心理諮詢中心,計畫給一百名學生免費提供心理諮詢。諮詢中心的創始人賴彗臨在美國已有13年的從業經驗,她觀察到,留學生群體的心理諮詢需求,其實「非常非常大」,而最近幾年新加入的華人學生諮詢師實習生,也對幫助年輕的留學生群體十分有熱情,「畢竟自己人幫自己人嘛」。 而困擾留學生群體的心理議題還真不少。賴彗臨介紹,主要可以總結為三個方面的難題。首先就是作為國際學生的壓力,從學習帶來的焦慮,到對新環境的文化不適,再到語言障礙,都讓留學生心神不寧;其次,到了婚戀年齡的留學生,也在海外跌跌撞撞,探索親密關係以及情感經營的難題;最後,對於身體形象的不安和焦慮,也不論性別年齡地在這個群體中存在。 但值得慶幸的是,這個時代的留學生,似乎都對心理諮詢這項服務持有普遍高的接納度。賴彗臨觀察到,前來參加過免費諮詢的留學生,幾乎90%都會轉換成客戶。雖然賴彗臨的工作室在華人留學生以及性少數群體之中特別成功,但在華裔老人群體之中的推廣卻遲遲打不開;持續的網路推廣,加上不遺餘力的線下社區免費服務,都難以讓華裔老人嘗試自己工作室的服務,「就算我們去到他們家門口了,可能老人家都不會來。」對心理諮詢行業的未接納、對年輕心理諮詢師的低信任,是華裔老人不尋求心理幫助的原因之一。 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幫助華裔老人社群的同時,賴彗臨和她工作室的同事,也持續為華人留學生搭建避風港。賴彗臨本人專注的領域是創傷治療和性治療,工作室的其他諮詢師的專長涵蓋情感諮詢、個人成長、跨文化議題、性少數群體議題等等。他們定期舉辦的一些免費活動和講座,也讓工作室收穫了一批忠實粉絲。 嘉賓:賴彗臨,心理諮詢師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14 Mar 2023 · 35 minutes
讓殯葬治癒傷痛 寵物骨灰盒設計師談紀念的力量

試想象一個手掌心大小的圓形盒子,外表的曲線柔軟延展,配色安靜溫和,它的設計師小火fa(萬荷)形容這是「踡縮成球形的寵物睡著的樣子」,一旁還配有花瓶、香插、食碗和水碗——這其實是一套寵物骨灰盒的樣子。這一整套的殯葬設計品,可以供失去愛寵的主人放置家中一個專屬角落,思念牠時點香、放上水和食物,進行一個紀念儀式。 小火fa目前在日本京都市立大學就讀產品設計專業,設計方向是具有感情價值的寵物骨灰盒。不久前,她的一系列作品在當地展出,深受觀展者喜愛。她希望通過自己的設計,重新定義公眾對殯葬行業的理解。 「我的意圖不是專注死亡,而是幫助客戶跨過心裡面的坎,去看到『生』。」 嘉賓:小火fa(萬荷),寵物骨灰盒設計師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07 Mar 2023 · 33 minutes
每周末逗笑你 中文脫口秀俱樂部「花生喜劇」養成記

「過去這一年,海外各個城市的脫口秀俱樂部像雨後春筍一樣成長起來。雖然還在雛形階段,我們覺得要讓大家團結起來,彼此幫助,傳授一下經驗,所以想說辦個中文喜劇節吧。」坐標在多倫多的花生喜劇主理人之一瓜子(林東曉)回憶起去年年底舉辦的「多倫多首屆中文喜劇節」還記憶猶新。 那時候在三天的時間內,來自紐約、硅谷、西雅圖、波士頓,甚至到巴黎、新加坡等各地的喜劇愛好者,在花生喜劇的號召之下齊聚多倫多,給觀眾帶去歡樂。華人熟悉的演員大山,也去到現場。從各地前去參加的脫口秀愛好者大多數白天有全職工作,將寫段子、講段子變成了業餘愛好。 脫口秀(stand-up comedy)這種娛樂形式,其實美國觀眾並不陌生,茶餘飯後到喜劇俱樂部坐坐、小酌幾杯,也是許多美國人的消遣首選之一。近幾年,中國的「脫口秀大會」、「吐槽大會」等節目,為脫口秀吸引了一批年輕的講中文的華人觀眾,也讓各國華人移民對用中文講脫口秀躍躍欲試。北美作為華人移民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也就成為了孕育中文脫口秀的肥沃土壤。 花生喜劇就是全球華人移民區中文脫口秀興起趨勢下的弄潮兒之一。創始人Steven(趙思迪)是個程序員,也是喜劇愛好者,去年與友人帶著嘗試的心態成立花生喜劇,後來吸引了越來越固定的觀眾群,目前每周六都在多倫多北邊的華人聚集區租下場地,以開放麥(open mic)的形式逗樂一批又一批華人,每場能吸引到30-40名的購票觀眾。瓜子稱,中文脫口秀,目前正在「豐富海外華人的娛樂形式」。不論是在北美留學和工作哪個階段的觀眾,總有那麼一些關於生活、職場或移民的段子,會戳中大家心中痛點,逗得滿堂樂。 嘉賓:Steven(趙思迪)、瓜子(林東曉),花生喜劇主理人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21 Feb 2023 · 34 minutes
從台灣到美國 我在紐約街頭表演布袋戲

2022年夏天,台北偶戲館館長蔡易衛從台灣飛到紐約,本是赴一個短期交流項目,也未安排演出行程,但他決定要把心愛的布偶也帶到紐約。 「出發之前我本來沒有想要帶上布偶,因為一個人很難呈現正式的演出,」蔡易衛說。「但我覺得除了看別人,我也想把台灣的布袋戲文化帶過去給大家認識。」 蔡易衛笑說,自己帶著妻兒一同來到紐約,三個人有三個托運行李的名額,其中一個行李箱卻裝滿布偶。在充滿活力的紐約夏日,於人來人往的曼哈頓街頭,蔡易衛一次次呈現了即興的布袋戲演出,駐足的路人紛紛向他投去或驚訝、或好奇、或懷念的目光。 「如果說蔡易衛要講幾個關鍵字,布袋戲跟偶戲一定是。」 蔡易衛這次的交流機會,得益於美國政府資助的傅爾布萊特計畫(Fulbright Program)。在三個月的時間裡,他透過美國知名布偶師、「大青蛙布偶秀(The Muppet Show)」創始人吉姆·漢森(Jim Henson)的吉姆·漢森基金會,跟在美的布偶工作者交流和學習。但布袋戲這個起源於中國大陸,後在台灣深入人心的傳統藝術形式,其實在美國是許多人聞所未聞的。蔡易衛把握機會,常是隨身背著布偶,盡可能多地把台灣的布袋戲文化,帶給美國觀眾。 嘉賓:蔡易衛,台灣布袋戲工作者、台北偶戲館館長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14 Feb 2023 · 42 minutes
她工作簽被裁超淡定 一個月找到下家還加薪 秘訣是...

「我很清楚記得那天是個周一,早上有個全員會議,當時只以為是常規會議,但一進去就看到CEO臉色凝重。我當下就有不好的預感。」人在紐約的設計師董琪函(Sara)講起去年九月的一天記憶猶新,當時在時尚科技公司Rent The Runway做產品設計師才不到一年,沒想到就被捲入科技業的裁員大浪之中。「等人都到齊了之後,CEO就說要裁員了。她把裁員叫做結構變動,說要節省開支。」 從全員會議一下來,董琪函又度過了提心吊膽的半小時,工作日曆上突然蹦出來一個10分鐘的會議邀請。「當時我就知道,我肯定被裁了。」 現在距離那段經歷已經過去將近半年,而拿著工作簽證的董琪函也已經效率極高地找到了新工作,目前在摩根大通的私人銀行業務擔任高級用戶體驗設計師,不僅升了職,還加了薪。拿著TN簽證的董琪函,跟H1B簽證僱員一樣,在失業狀態下只有60天來尋找新工作。她是怎樣做到的呢? 嘉賓:董琪函,設計師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07 Feb 2023 · 31 minutes
楊紫瓊因為這點會大勝 電影系學生的奧斯卡前瞻

今年奧斯卡提名名單公布後,「媽的多重宇宙」可謂是以11項提名大搶風頭,再加上楊紫瓊、關繼威等角色在各項電影大獎屢屢勝出,讓大家對今年奧斯卡的獎杯花落誰家更為期待。來自台北、目前在石溪紐約州立大學(Stony Brook University)就讀電影系碩士三年級的曾則雯(Peggy)表示,「媽的多重宇宙」從演員演技到製作水準都讓人歎為觀止,不拿幾個獎都說不過去。 這一期的「世界OnAir」音頻節目中,除了奧斯卡得獎大預測,曾則雯與主播還討論了「媽的多重宇宙」中讓她們印象深刻的情節和角色、其它值得關注的奧斯卡影片、奧斯卡遺珠,以及亞裔題材在美國影視行業中聲浪越來越高的意義。此外,曾則雯還聊到了作為一名在紐約的電影學生,她正在籌備拍攝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歡迎收聽。 嘉賓:曾則雯(Peggy),石溪紐約州立大學電影系學生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31 Jan 2023 · 37 minutes
難辨是敵是友 AI繪圖太強 插畫師會被淘汰嗎?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越來越深入地滲透進我們的每日生活,不再是一個只有科技領域從業者才會提及的話題。從使用AI生成設計,到無所不知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我們在應用之中不斷探索人類與人工智慧的關係。但這個關係會是相輔相成,還是一方威脅另一方? 在插畫界,關於AI繪圖是好是壞的爭論已經發酵一段時間。從輸入照片就能生成數位肖像畫的工具Lensa AI,到輸入文本就能吐出精美繪畫和設計方案的Midjourney,支持者把它看做高效率的輔助工具,而反對者則聚焦訓練AI背後的版權問題。這一期「世界OnAir」中,我們通過兩位不同觀點的數位藝術從業者的視角,一起探討AI繪圖的未來。 嘉賓:陳哲,柳州工學院視覺傳達設計教師;黃昱銘,自由接案插畫師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17 Jan 2023 · 23 minutes
她們在奧州開奶茶店 開業半年已在籌備分店 創業秘籍是...?

來自江蘇的Ling(秦嶺紅)和閨蜜Nicole(林子瀟)原本是地地道道的紐約客,卻在去年決定搬到奧克拉荷馬州一起創業,開了家奶茶甜甜圈店。雖然開店至今才七個月,兩人已經看好了分店的位置,創業可謂已經獲得了階段性的成功。 在奧州的奧克拉荷馬市這個華人不多的城市做珍珠奶茶店,看似困難重重,但Ling實地考察之後,看到的卻是不可多得的商機。「我們發現,這邊沒有什麼我們自己喜歡的奶茶店,算是一個美食荒漠吧。」此外,奧克拉荷馬相較紐約而言低得多的物價,未嘗不是一個創業的優勢。於是,結合Ling對烘焙和做手工的興趣,以及閨蜜Nicole之前在紐約有過的創業經驗,兩人決定試一把。 在盈利方面,雖然目前店裡還沒有回本,但月營業收入,還是比以前在紐約做上班族時候好一些。Ling表示,兩人分的話,每個月能夠賺到差不多一萬塊。生意越做越穩定,Ling表示目前還已經定好位置做二店了,距離旗艦店大約30分鐘車程,以後會跟閨蜜兩人分工顧兩個店。 從在紐約做化妝品銷售,到搬家到奧州做創業做奶茶店,Ling坦言的確又忙又累,生活也從之前的相對輕鬆,到完全被工作占據。但目前來說,她還是對這趟旅程很滿意,工作之餘研究新品新口味、剪輯每日工作花絮上傳到社群,不亦樂乎。「目前所做的是我感興趣的,總體來說我們還是比較幸運的。」 momocha位於奧克拉荷馬市1112 Classen Drive。聽眾朋友可以在Instagram @momochaokc 關注他們。 嘉賓:Ling(秦嶺紅), momocha店主之一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10 Jan 2023 · 19 minutes
放棄高薪穩定金融工作 她30歲轉行時尚業改造素人

「人們都說三十而立,我也是重新出發,辭去工作,去紐約學習我喜愛的專業。」曾經在金融業穩步晉升的Michelle Zhang(米雪),五年前來了個職場三百六十度大轉彎,從金融業離開,投身時尚業,創立了自己的時尚工作室,專門幫助素人打造新形象。 但提到「時尚形象設計顧問」這個職稱,她坦承許多人腦海中仍然充滿問號,「這個行業的確一開始比較困難,現在我自我介紹的時候還是要解釋一番。但我把自己看成這個行業的先行者。白手起家,當然會走得比較辛苦一些。」 30歲之前,Michelle Zhang其實曾在花旗銀行和摩根大通任職,期間也經歷晉升,但熱情卻一直提不上來。「我研究生讀的是金融;身邊對金融滔滔不絕的人也不少,但我知道不是。」再無法在自己不感興趣的職涯中耗時間,Michelle Zhang決定賭一把,投身她自兒時就感興趣的時尚業,從波士頓來到紐約,能拿的時尚行業相關學位和證書都拿了一遍。 今後,Michelle Zhang希望能跟波士頓本地的商家,比如髮型屋和攝影師,有更加緊密的合作,多多組織和開展「素人改造活動。」雖然有著專業的行業知識和認證,Michelle Zhang坦言自己工作室的改造收費並不高,不會像明星服裝設計師收費一樣,「我想要做到讓多數客戶都能負擔得起。」 嘉賓:Michelle Zhang/米雪,時尚形象設計顧問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03 Jan 2023 · 24 minutes
畫穿衣的仙人掌 紐約華人畫家風格鮮明闖出名堂

「新冠大流行開始後,我更加意識到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我的繪畫,也是想探討這個關係。」 在紐約繪畫近八年的畫家王敬宜,近幾年以顏色鮮艷、超現實主義風格的「仙人掌人」系列作品被熟知。在她的畫布上,一個個擬人形態的仙人掌,以靈動的色彩風格,在不同的背景下訴說著不同的故事。在王敬宜眼中,仙人掌的形態和特征,也是她個人情緒以及社會現實的一種反映。 王敬宜疫情期間創作的系列作品,便很好地反映出她對觀察、記錄社會現實的方式。她的作品「仙人掌開會」創作於疫情最嚴重時期,展現出一個個在不同地點的仙人掌,開始通過ZOOM居家辦公、分享近況的情形;「針察」則有感於疫情期間驗核酸、打疫苗等針狀物下的動態,結合當時自然環境惡化、南極冰川斷裂的新聞,通過詼諧的畫面去探討嚴肅的話題。 (王敬宜在節目中提到的作品,請見: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469/6853652) 這樣的取材方式,也跟王敬宜想要通過自己作品表達的訊息有關。「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夠得到觀者的共鳴,引發他們的思考。這些思考都是比較接地氣的,我看到的跟大眾看到的都一樣。我們現在很多人處在焦慮、壓抑的環境之中,我自己也是。希望我的作品是一片淨土,讓不開心的人看到能夠開心一會兒。」 嘉賓:王敬宜,畫家 (https://www.jingyiwangart.com/)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20 Dec 2022 · 25 minutes
開著帆船去旅行 華人畫家把海上生活變成藝術品

「旅行在拉丁語裡面的意思是『為了去宗教聖地朝聖而進行的苦行』。跟著帆船去旅行,其實沒那麼舒適;航海過程中有風、有浪,很多不確定性。但這樣的經歷,會教會你很多人生道理,比如要在自然中,慢慢低頭。」 這是畫家郭淑玲對她過去兩年航海經歷的描述。2019年從中國搬家到美國後,郭淑玲與丈夫一起每年至少有一半時間在船上。光是在2021年,兩人就從加勒比海航行回到馬里蘭的安納波利斯。周一到周五,兩人會把被命名為「Selkie」的帆船停在岸邊,專心全職工作;到了周末,如果天氣允許就會上路,輪流掌舵把船開到下一個目的地。 船上的生活激發郭淑玲創作出一系列油畫以及鉛筆畫作品,自2020年起已在紐約的否畫廊辦­過兩個個展。首次展出名為「5-­6pm」,記錄從船上觀察到的、傍晚時分的光線和色彩變化;第二個展覽名為「低語」,畫作均以她航行過的坐標命名。這一系列作品畫面對稱、抽象,色彩柔和、輕盈,正映射出航海生活對郭淑玲創作理念和心態的影響。 「我越來越喜歡用灰的、簡單的顏色,在更有限的範圍內尋找顏色變化。長時間觀察自然,它給予的豐富的色彩感受,會融入你對顏色的判斷;當你完全暴露在自然之中,自然決定了你的行程,這其實教會你不要把自我放太大,要在自然中慢慢低頭。」 嘉賓:郭淑玲,畫家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13 Dec 2022 · 26 minutes
我在阿拉斯加做旅遊四年 賺夠錢明年退休

7月31日更新: 世界日報洛杉磯社報導,本期節目受訪者梁軍於7月因涉嫌非法經營獵熊生意以及涉黃遭到起訴,且在美身分非法。截至今日,梁軍在社群媒體仍然活躍,未公開回應指控內容。 ------ 感恩節旅遊季期間,在阿拉斯加開民宿、做旅行社的華人梁軍忙瘋了。他表示,不到一個月時間裡面就接待了400個左右的客人,生意好到他每天基本上只睡四個小時。 但這樣疲憊的工作狀態下是巨大的利好。在阿拉斯加做了四年旅行社之後,梁軍單是旅行社的收入已經積蓄到了160萬美金左右,打算到明年四月極光季結束之後,就把民宿和旅行社都轉手讓人,自己重新踏上環球旅行的生活。 「我覺得我錢已經賺夠了,想要回到我之前的生活,遠離商業。」 嘉賓:梁軍,阿拉斯加旅行社導遊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06 Dec 2022 · 23 minutes
憑「沙丘」獲奧斯卡 華人特效師揭秘電影製作幕後

有多少人能入行七年就拿下奧斯卡小金人?今年,特效公司DNEG的團隊憑藉科幻巨製「沙丘」一舉奪下2021年度的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團隊中的華人特效師李建鋒(Allan)得以共享榮譽。當時李建鋒剛進公司沒多久,就被安排負責沙漠場景以及星球的數字繪景,他坦言覺得又榮幸,又幸運。 翻開李建鋒的作品集,會發現每部作品都不陌生。除了沙丘,李建鋒還參與製作了不少漫威電影的環境繪畫,包括黑豹、永恆族、毒液、神奇女俠等。但至今最讓他有成就感的,要數雷神第四部,「雷神索爾:愛與雷霆」。 好萊塢特效師這一行,多元代表性如何?李建鋒表示,特效行業其實在族裔分部上比較均衡,總體來說是男性比較多,但華人並不少,「光是我們在溫哥華的特效師就有個一兩百多人的微信群。」他說,特效行業十分國際化,特效公司多在全球各國設有分部,工作內容也傾向於跨時區合作。 來自雲南的李建鋒,成為特效師之路其實偶然與必然並存。大學在中國傳媒大學念完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之後,發現對於對口就業沒有特別大的熱情,於是來到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念傳播學,讀罷卻又覺理論枯燥。專業換來換去,唯一換不掉的是自身對視覺藝術的熱情。李建鋒自小就對畫畫、攝影等視覺元素感興趣,自初中起就自學並在靈活運用專業的圖片編輯、視頻剪輯軟件。在思考自己碩士畢業後路徑的時候,他發現了為電影畫背景的環境特效師一職,開始自學數字繪景技術,在參加了三個月的線上課程之後,就拿著三個作品去應試、入行了。「我的職業發展看起來,似乎行業轉變很大,但我的整個成長過程,都對視覺的表達很感興趣,所以方向一直沒有偏。」 嘉賓:李建鋒(Allan),環境特效師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29 Nov 2022 · 37 minutes
用畫畫治癒你...藝術治療師 小眾卻溫暖的職業

心理治療大家都不陌生,那藝術治療呢?若遇到情緒問題,如果可以在治療師的指引下,將內心感受畫出來,更好地認知自己、完成轉變,你會願意嘗試嗎? 來自台灣的姜沛萱(Patty)從長島大學碩士畢業之後,在紐約成為了一名藝術治療師。她曾在精神病房,跟精神分裂症病人做長期的一對一藝術治療;也曾在老人中心,通過藝術治療緩解老人疫情期間與家人分離的不適、用黏土活動幫助老人刺激感官、回溯記憶。 姜沛萱表示,其實藝術治療對所有受到情緒困擾或渴求心靈成長的人都適用,但是對小孩特別有優勢,「小孩子語言表達不夠完整的時候,就可以通過塗鴉創作來表達自己。」 姜沛萱表示,儘管藝術治療師還是一個相比之下較為小眾的行業,但是醫院、學校和各種機構等在疫情之後對藝術治療師的興趣和需求均有增加;再加上在美國社會,不同文化背景和語言的社區均有需求,姜沛萱相信,對於對講中文的藝術治療師的需求會越來越大。 嘉賓:姜沛萱(Patty),紐約藝術治療師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22 Nov 2022 · 33 minutes
災害應變專家觀梨泰院事故:做到這點才能避免悲劇再現

南韓梨泰院萬聖節派對發生大規模踩踏事故,迄今共造成157人死亡。直到今天,悲劇現場的影像和聲音,在許多人腦海里揮之不去。痛定思痛,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場憾事;南韓乃至全球各國,又可以從中總結出關於人潮管控和災害應變的哪些事? 再度做客「世界OnAir」的災害應變專家張賢龢博士表示,南韓政府對於人潮聚集應急措施的缺位,的確造成了從實時監控到緊急救援上的漏洞;但如果只追責政府,以政府單一力量的改進,難以趕上下一場悲劇發生的速度。 「一個健全的公民社會,不應該只是政府一直道歉,而是政府、民間單位、民眾,都要有警覺,看怎樣可以把社會推動得更好。」 嘉賓:張賢龢,安柏瑞德航天大學安全與應急機關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15 Nov 2022 · 33 minutes
卡路里並非健康指標!史丹佛營養師分享她的三餐吃法

「戒糖一年我整個人都美了」、「這個營養補充劑必買」、「生酮飲食幫我快速減肥」......網路上關於飲食和健康方式選擇的信息滿天飛,有多少是有科學依據,又有多少是誤人子弟的呢? 物質豐腴的今天,我們走入超市就享受著無盡的選項,但也有許多食品藏著健康地雷,一不小心可能讓你發胖、營養失衡。就職於史丹福(另譯斯坦福)醫療(Stanford Health Center)的臨床營養師胡倩(Selina),在本期節目中幫你破解迷思,從分享自己一日三餐營養搭配出發,帶你到超市聰明選購避雷,再剖析現在流行的減重趨勢,幫助聽眾選到最適合自己的健康吃法。 本期科普向節目中,胡倩營養師還分享了: ● 營養師的一日三餐都怎麼吃? ● 點外賣就一定不健康嗎? ● 戒糖飲食,對我的身體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 生酮飲食(keto)是什麼?它的減重功效真的那麼顯著嗎?離開生酮飲食之後體重會反彈嗎? ● 一天真的要喝夠八杯水? ● 素食主義適合每個人嗎?吃素會讓我們什麼缺少什麼? 嘉賓:胡倩(Selina),史丹福醫療(Stanford Health Center)臨床營養師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08 Nov 2022 · 42 minutes
針灸不止鎮痛 還能治焦慮、不孕症?名中醫來解答

許多華人自小信奉的中醫以及草藥,在美國的地位遠不如其他華語國家一樣高——中藥在美國法律中是食品補充劑而不是藥、各州對中醫針灸師的限制多多而且不統一、許多保險公司不支付針灸治療費用...... 但對於自2004年就開始在美國行醫和教學的中醫針灸師楊觀虎,這18年來美國社會對中醫的接受程度已經有了讓人欣喜的提高。 「我剛開始做針灸的時候,幾乎沒有保險公司能夠支付針灸保險;今天包括Medicaid和Medicare的一些項目、各大保險公司,都開始支付針灸的治療。從1%不到,到現在60%左右能支付,接受程度大大提升。」 楊觀虎今年10月份正式受聘為俄亥俄大學醫學院的臨床教授,這份肯定對他的學生以及中醫在美國的地位,都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聘請中醫師來擔任西醫學院的臨床教授,應該說是創紀錄的。」據楊觀虎的學生,楊教授就是「第一人」,開創了美國西醫學歷史上,中醫針灸師被西醫學院聘為臨床教授的先河。 更多關於中醫在美國地位的改變、針灸如何通過針刺穴位治療疾病等的科普內容,請在音頻節目版本之中收聽。 嘉賓:楊觀虎,中醫針灸師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01 Nov 2022 · 39 minutes
忘不了的冰川與企鵝...這對中國夫妻暢遊南極十幾次

2016年,旅行愛好者樊照程(網名Muyi)和伴侶李曉航定好了去南極旅遊的計畫。南極是一個十分小眾的目的地,不僅難以到達、去一趟還不便宜。當時倆人只有「去看一看」的想法。 但這一看,兩人的心就「留在南極,回不來了。」至今,樊照程共去過南極17次,李曉航則有11次;兩人還專門成立了旅遊訊息公司「企鵝環遊」,通過給旅客提供南極船隻訊息、推薦船線,以中介的身分,掙取船隻公司的佣金。他們給自己全新職業身分起了個名字——南極遊輪體驗師。 已經十幾次踏上南極土地的兩人,自第一次付費前往之後,後來十幾次去就再也沒有花過一分錢。李曉航介紹,其中一種方式是成為「中文探險隊員/極地嚮導」。也許很多人不知道的是,2019年航季全球去往南極的5萬旅客之中,有15%旅客持有中國護照,這還未算上來自其他國家的華人移民,可想而知,船公司對於船上配有中文翻譯人員有極大的需求。趁著這個契機,就拿李曉航來說,去過11次南極的她,有8次以中文探險隊員的身分登船,既不用付錢,還可以掙到一筆。但是,南極只有暖季適合人類遊覽,一般是每年的11月份到3月份,因此這分工作也是一份季節性的工作。李曉航介紹,她的許多同事都有本職工作,每年在航季前來兼職,「有BBC紀錄片導演,有美國的大學地質系教授,還有南極探險家斯科特的孫子。」 嘉賓:樊照程(Muyi)、李曉航,南極旅行愛好者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25 Oct 2022 · 41 minutes
人間正是「鬼地方」 台小說家陳思宏寫出家鄉羈絆

提到家鄉,你會想到什麼?也許是父母的飯菜,或是青梅竹馬的玩伴,又或是只有自己知道的隱秘花園......家鄉在每個人心中勾起不一樣的情緒。而對於台灣作家陳思宏,家鄉彰化永靖,對於今年46歲的他來說,是個「鬼地方」。 「我希望跟家鄉、家人,可以永遠是愛恨交織的狀態。我還有很多問題想問,很多答案想找。我希望我永遠不要跟鬼地方和解。」 2019年出版,陳思宏的長篇小說「鬼地方」英譯本「Ghost Town」十月將在美國上市,他也將來到紐約和華府進行四場新書發表會。「鬼地方」中文版在台灣好評如潮,並獲得台灣文學金典獎年度大獎和金鼎獎文學圖書獎。陳思宏期待英文版也能在英語讀者群體之中引起共鳴。 「不管你知不知道台灣,在讀什麼語言的版本,都能在書中感受到共通的人類情感、家庭糾葛——這是我想要辦到的。」 「鬼地方」講述了家鄉在台灣彰化永靖的陳天宏,在德國殺了同性伴侶,坐牢後出獄,回到家鄉跟姊姊相聚的故事。開篇以他回到永靖開始,一切發生在24小時之內,但回憶閃現、角色切換以及人鬼跳轉,讓情結曲折迷離又引人入勝,讀者隨著故事深入,要試圖釐清為何看似平和的小地方永靖,會成為埋下這麼多秘密的「鬼地方」。 讀罷全書,筆者有意猶未盡、謎題未解之感。陳思宏回應,這也是不少台灣讀者的普遍回饋,而這麼多的「問號」,陳思宏稱之為「彩蛋」,都是他故意在書裡埋下的。小說影射現實,一如「人生不是每件事情都有解答」。 「Ghost Town」將於10月25日全美發售。 嘉賓:陳思宏(Kevin Chen),台灣小說家,「鬼地方」作者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04 Oct 2022 · 43 minutes
在芝城華埠做心理諮詢師一年 我見證華人代際傷痛

在華人群體裡,心理健康一直都是讓人羞於啟齒,且充滿污名化的議題,更別說主動尋求心理幫助了。全國西語裔和亞裔研究(National Latino and Asian American Study)的一項數據顯示,華人群體在所有族裔之中,最不主動尋求心理健康服務和資源的幫助(8.6%),遠遠低於全美平均(18%),且僅是白人群體的三分之一。而華裔在美國又屬於少數群體,華裔心理諮詢師更是少之又少,華人如何克服刻板印象、更好地保護自身心理健康? 今天做客「世界OnAir」的張瑩梓(Mandy)是一位在芝加哥從業的雙語心理諮詢師。來自廣東深圳的她在芝加哥大學取得臨床社工專業的碩士學位,目前專注於為亞裔兒童和成年人提供關於焦慮、抑鬱、創傷、情緒管理等的心理諮詢服務。 她也希望幫助更多華人意識到,心理諮詢致力於提供一個不去批判來訪者的視角,更像是一種人文關懷,以人生路程上「副駕駛」這樣的角色,幫助大家釐清思路、找到解決自己困境的辦法。 本期播客節目中,張瑩梓聊到: ● 在芝加哥華埠擔任華人移民家庭心理諮詢師一年,觀察到了華人移民本身以及代際之間的傷痛、壓力; ● 在中國一個精神病院和一個自閉症兒童教育中心的實習經歷,如何推動她來美國讀心理學本科; ● Therapist(心理諮詢師)、Psychologist(心理學家)、Psychiatrist(心理醫生),你分得清嗎?三者的區別。 ● 海外華人留學生不可不知的非營利心理諮詢平台——Studentsay——為留學生提供免費同輩關懷。 ● 普羅大眾對心理諮詢行業的常見誤解:心理疾病是一種病?心理諮詢師是專家,他們的話我都要聽?心理諮詢能夠解決我的問題?問題出現了我才需要去找心理諮詢師? ● 提供心理諮詢幫助的平台都有哪些? 嘉賓:張瑩梓(Mandy Zhang),芝加哥雙語持證心理諮詢師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27 Sep 2022 · 47 minutes
德州有個中國牛仔 說著一口流利南方口音

「學習了南方口音之後,我發現了一個嶄新的世界。」 今年已經是來自雲南昆明的王詩博在美國南方學習和生活的第十個年頭,也是他以牛仔裝扮、操著南方口音示人的第六年。如果只聽他的聲音,你也許甚至不會意識到他是亞裔面孔。 過去幾年每到假期,他會到德州本地一個育牛場騎馬、餵牛、開拖拉機;混跡牛仔群,跟本地人聊天、喝酒、吃肉。這可能跟你傳統觀念中的的「中國留學生」畫像非常不同。 王詩博目前在德州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研究媒體、人工智能、乾旱問題之間的聯繫,而在育牛場做牛仔的經歷,也給了他許多研究方向上的靈感。至於未來想要留在德州還是回去中國,王詩博坦然一句,「看情況吧。」 「牧場的經歷是我人生的一筆財富。我們家有的親戚認為我去農場幹活沒有檔次,但我媽覺得挺好的。騎馬、開拖拉機、餵牛,他們聽了滿高興。」 嘉賓:王詩博(Bruce),德州理工大學博士在讀; Gabby Wallace, Go Natural English 英語培訓機構創始人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20 Sep 2022 · 37 minutes
在柬埔寨工作6年 我有朋友自願做詐騙集團

最近一個月,陸續有台灣人被誘拐到柬埔寨詐騙園區,被限制人身自由甚至受到身心傷害的新聞。從網路新聞到電視媒體,紛紛出現受害者站出來講述故事,這也讓多年來隱身東南亞的詐騙產業鏈又一次重新回到公眾視線。 然而,網路也開始出現對柬埔寨這個國家和經濟一概而論的評論,「柬埔寨的人都在做詐騙」、「柬埔寨太不安全千萬別去」,讓在柬埔寨金邊已經生活工作六年的台灣人黃凱敬感到無奈,「覺得柬埔寨有點被污名化」。 自2016年通過朋友介紹來到金邊,黃凱敬一直在柬埔寨的華人公司從事行銷類的工作,目前在一家新加坡人開的家具製造公司從事市場營銷和開發。他表示,最近刷到的新聞和社群媒體基本上都在講柬埔寨的新聞,但是詐騙行業在柬埔寨存在並非今年才有的事情。 黃凱敬本身就認識幾個知騙而騙,自願從事詐騙行業的人。他記得一位朋友在詐騙園區待了一年之後,因為在封閉的園區內吃好喝好但從不運動,從高高瘦瘦的身板變「腫了一圈」;另一位朋友則負責在詐騙園區「管人」,一旦有人對她不禮貌,她就實行電擊、鞭打等的殘暴行為,甚至有將員工「電到漏尿」;還有一位早已沒再聯絡的彰化老家的高中同學,再次聯繫他時人竟同在柬埔寨,對方卻毫不掩飾說自己在做詐騙。 「有些新聞我們要自己去判別、去當地看看,」黃凱敬說,「柬埔寨一定是有詐騙集團的,但除此之外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東西,很多好玩的地方;柬埔寨是很缺工業技術和專長的,如果有條件的話來到這裡可以開山闢地。」 嘉賓:黃凱敬(KJ),柬埔寨金邊行銷從業人員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13 Sep 2022 · 40 minutes
一個人的麵包店 北京女生維州創業收入翻四倍

每個周日,在維吉尼亞州費郡的一個農夫市場,北京女生浦淑柔(Annie)的攤位總會擺滿五顏六色的新鮮麵包。她賣得最好的是黑芝麻、抹茶、芋泥等深受華人熟悉的口味的法式可頌;回頭客絡繹不絕,各個族裔面孔都有。 浦淑柔的麵包店叫做「TOIMOI Bakery」,「toi」和「moi」分別是法語的「你」和「我」,寄託著浦淑柔希望自己糕點成為人與人之間橋樑的心願;亞裔口味與法式酥皮的連結和碰撞,也讓浦淑柔的麵包有著與眾不同的新鮮感和吸引力。 一年前才決定自己開店創業,到如今已做到小有成就:浦淑柔不僅每周就能掙到以前做全職麵包師時一個月的工資,還擁有著願意專門驅車一小時來買麵包的回頭客。浦淑柔認為,自己迅速成功的秘訣,跟實力有很大的關係。 「我做的是法式和亞洲結合的口味。學到了法國人是怎麼做可頌的,我才能把它做正宗,才能在這個基礎上去創新。」 浦淑柔坦言,創業到目前最為艱難的部分,應該就是「一個人」的現實。做麵包是一個考驗體力、精力的工作;早起、運送大量麵團、獨自長時間工作等,則是麵包師的常態。但是因為喜歡這分工作,浦淑柔認為自己會繼續在麵包創業這條路上走下去。 「餐飲行業還是男性做老闆比較多,因為要求體力和全身心的投入。我希望通過我的堅持,可以鼓勵女性創業。對於我來說擁有一個女性主導的品牌,也是一件自豪的事情。」 嘉賓:浦淑柔(Annie),麵包師、創業者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06 Sep 2022 · 32 minutes
窮盡宇宙奧義 華人天文學家用韋伯望遠鏡看太空

「我們看到了更遙遠、更高清的星辰宇宙,然後呢?」 耗資100億美金、準備25年,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去年12月在全球矚目之下升空。今年7月至今,NASA公布的一張張太空影像,讓大眾驚歎——通過韋伯的「眼睛」,人類看見更清晰更遙遠的星空,看見恆星的誕生和消亡,也看到肉眼未能及的宇宙奧義。 而在驚歎之餘也有很多人發問:看得更遠到底能為人類進步到來什麼;更加清晰的宇宙影像,會對我們的每個人理解世界產生什麼意義;普羅大眾可以從一張張絢麗的宇宙照片背後,學習到什麼? 「世界OnAir」請到了來自台灣的天文學家楊燿綸博士來共同討論。楊燿綸目前在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做天文研究,之前曾留美十年,在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取得天文物理博士學位,並在維吉尼亞大學做過博士後研究。他笑稱,要成為天文學界與大眾之間的「翻譯蒟蒻」:「天文研究拿的是公家資金,我們做科學家,有責任把研究成果拿出來跟所有人分享。」 在本期信息量極高的節目當中,你會聽到: ● 韋伯太空望遠鏡,為什麼長這樣?顛覆我們對天文望遠鏡外觀認識的韋伯望遠鏡,為什麼需要擁有「遮陽傘」一樣的五層可收縮隔熱罩?為什麼需要一個6.5米(21.3英呎)長的金色鏡面?它的鏡頭到底在哪裡? ● 韋伯拍下的影像色彩如此絢麗,有經過後期處理嗎? ● 哈珀(Hubble)太空望遠鏡跟韋伯相比,主要的不同是?它們可以互相取代嗎? ● 韋伯7月份公布的五張照片,一張張全解析透; (韋伯五張照片指路: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469/6576801) ● 拍到「130億年前的宇宙」,是什麼意思; ● 所有人都可以使用韋伯望遠鏡看太空嗎?楊燿綸博士團隊取得韋伯觀測25小時的使用權,他是如何申請成功的?他想要通過韋伯觀測以及研究什麼? ● 我們要怎麼理解韋伯對於探索太空和人類進步的意義? 嘉賓:楊燿綸,天文學家、天文物理學博士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30 Aug 2022 · 48 minutes
我棄醫從農 在威斯康辛種人參13年

「我常說我們在從事一個偉大的行業——借美國地氣,壯華人身體。」 姜銘濤在講述自己職業的時候,總是帶著幽默的口吻。這一半源於他對自己職業真實的熱愛,一般來自他非同尋常的職涯曲線:在威斯康辛州成為一名農民之前,他是一位從事心臟生理學研究已經20年的醫學博士。 「我轉行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第一,腦子進水了;第二,做科研不見太陽,日子很難過,想要換一個活法。」 作為心血管方面的專家,再結合自己的經驗,姜銘濤更加關注人參對食客的好處。他建議,各種身體功能下降的中年人、長期在室內工作少見陽光的人、需要提神的年輕學生、糖尿病病人等,都不妨嘗試使用花旗參滋陰補陽。但姜銘濤也提醒,花旗參在FDA的定義之下屬於食品,不具有診斷、治療和預防疾病的功效,大家還是需要通過醫生的指導來進行使用。 今年已經是姜銘濤「棄醫從農」的第13年,他的農場已經能產出從三年長到十年長的花旗參,他也已經從一位不見天日的書生,蛻變成一個接地氣的參農。他笑說,自己拔草的速度可是全公司第一,開拖拉機也從一開始被笑話到現在能在農地「馳騁」。談笑風生之下,其實也是一位曾經被時代浪潮推著走的人,找到愛好後的自在從容。 「我從八歲起一直在象牙塔裡,一直做到博士後、教授;現在到了農場裡,開著拖拉機、老卡車,在綠茵地上奔跑,非常開心。」 嘉賓:姜銘濤,參農、心臟生理學博士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23 Aug 2022 · 38 minutes
不用當房東 她在Airbnb把愛好當事業賺錢

人在加拿大維多利亞生活了近十年的錢貝貝,對於工作有個「二八原則」:要用兩個小時的勞動量,賺夠坐班時八個小時才能掙到的日薪。在Airbnb平台上全職做「體驗嚮導(experience host)」一年,錢貝貝實現了通過興趣愛好掙錢的目標。 錢貝貝在Airbnb平台上最受歡迎的體驗活動,是「探索維多利亞的隱藏景點」,全程2小時,每人只收25美金,從城市景觀走起,至自然風光結束,一路上給遊客介紹每個地點的歷史和背後小故事,也會給遊客提供本地人才知道的好吃好玩路線推薦。 「我覺得帶團能夠給客人帶去價值,就很值得了,賺錢倒不是最重要的。我很多遊客從不同國家來,我在過程中也聽他們的故事。我跟他們說,不僅是我成為了他們經歷的一部分,他們也成為了我在維多利亞生活經歷的一部分。」 如今可以做自己的老闆,掌控自己生活的節奏,錢貝貝有的時候一天帶完一個團後,其餘時間都用來充實自己。回顧以前在酒店工作時候「螺絲釘一樣的生活」,錢貝貝坦言,現在自己心態和性格的改變「真的太大了」。把熱愛當事業後,人不僅更加開朗了,也更加自信了。 「不是說上班不好,而是找到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周杰倫的『稻香』有句歌詞不就是這麼說的嗎,『得不到的夢想,換一個就得了。』」 嘉賓:錢貝貝,Airbnb體驗嚮導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16 Aug 2022 · 33 minutes
從實體辦公轉型線上四年 她收穫環遊世界的自由

2017年,在俄勒岡州一間英語語言學校做數位行銷的郭美杏(Mei)發現,自己工作幾年下來任務都能在電腦上完成,而在辦公室實體工作的要求,卻放慢了自己想要和老公一起環遊世界的腳步。左思右想,Mei決定開始向自己的老闆申請將工作轉成線上。 老闆一開始沒有答應,但Mei不輕言棄,試圖行動爭取老闆的點頭,「我還做了一個Excel表格,告訴他:你看,其實我們這個工作可以這麼完成。 」通過一年多的不斷努力,以及出差過程中的遠端工作效率證明,Mei讓老闆答應了自己遠端工作的提議,在2018年正式成為「數位遊牧(digital nomad)」生活形態下的一員。 其實數位遊牧早已存在,但疫情催生的遠距辦公潮,讓更多人開始思考工作與生活取得平衡的意義。如今已經實現數位遊牧快四年的Mei,自己創業經營著英語教學班,坦言這樣生活下來不曾後悔,而自己到目前最大的收穫是「自由」。 大家想要關注Mei的動態,或者想要更加了解數位遊牧生活的詳情,可以到IG的@supermei_travel關注她,或者到她的個人網站www.meisupermei.com。 嘉賓:郭美杏(Super Mei),數位遊踐行者、線上英語教師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09 Aug 2022 · 35 minutes
經濟系畢業卻成了插畫家 她選擇夢想 活出如魚得水的人生

在二十出頭的年紀,是要選擇順著台大經濟系鋪好的就業前景,還是回歸興趣賭一把,用愛好來賺錢?選擇了後一條路的Cinyee Chiu可能沒有想到,多年後自己會成為一名出色的插畫師,作品享譽國際、深受讀者喜愛,還在美國求學過程中認識了現在丈夫,一起環遊世界。 您如果聽說過Cinyee,可能是因為她最近出版的半自傳體插畫書,「人生就求一次如魚得水」;又或者是看過她的暢銷繪本,「青春之石」,這本書曾在2017年成為台灣募資平台Flipper上群眾募資討論度最高的專案;又或者是曾經轉發過她的超高人氣24節氣神獸插畫...... 如果您看過Cinyee的Instagram賬號,會發現她最近的作品多以文字和畫作結合,關注身心靈,看過頗有療癒之感。其實這也跟Cinyee對工作的新追求有關。畫畫久了,她開始思考自己插畫創作的意義,「它可以讓產品包裝漂亮,但它對世界有貢獻嗎?我好像可以做到更多。」出版「人生就求一次如魚得水」得到排山倒海的正面反饋後,Cinyee發現,一個好的創作,原來不僅是好看,它也可以給讀者提供價值,讓他們有所得、有所悟。這也讓Cinyee開始慢慢探索創作和教育、環保、身心靈等議題的結合。按Cinyee的話說,就是「保持著開放的心態,探索更多可能性。」 嘉賓:Cinyee Chiu,插畫家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02 Aug 2022 · 32 minutes
黃石、錫安國家公園怎麼玩?園區員工的獨家遊玩指南

又到夏天旅遊旺季,美國的國家公園相信是不少人出遊的首選之地。但全美有63個國家公園這麼多,個個風景各異,到底怎麼挑?今夏出遊國家公園,又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本期「世界OnAir」的嘉賓雪柔(Cheryl Tu)來自台灣,目前人在猶他州。雪柔在不同的國家公園都有過工作經驗,在節目中給聽眾提供今夏遊玩國家公園的最獨家步道、景點推薦和遊玩注意事項。 對於黃石國家公園、冰河國家公園和錫安國家公園這三地,雪柔給出了她自己的獨家推薦攻略。她在節目中分別詳細地講到了她個人最推薦的步道、必去景點和不為人知的景點。比方說,黃石公園的Yellowstone Hot Spring戶外泡溫泉超舒服員工最愛去、冰河國家公園不遠處的Polebridge發掘到她在美國吃到最好吃的麵包等等。想要獲得這些獨家推薦,還得在節目中找哦! 另外,在國家公園遊玩,安全問題是十分重要但又常常被大家忽略的。雪柔建議民眾在不同的國家公園都及時咨詢公園保育巡查員(park ranger)等的工作人員,了解每條步道的注意事項,提前獲知怎樣的登山裝備(如,是否需要帶登山杖、防水書包等)能夠幫助更好地完成遊覽;登山時候最好不要一人出行、建議提前告知身邊人自己要去的地點和預備返回的時間,帶上登山鈴鐺驅趕野生動物;另外,國家公園頻出野生動物攻擊事件,民眾一定要注意保持距離,在部分公園帶好防熊噴霧。 嘉賓:雪柔(Cheryl Tu),國家公園園區飯店員工、旅遊愛好者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26 Jul 2022 · 47 minutes
作品曾登時報廣場 台灣女生的紐約電影追夢之旅

回顧沈聖婷的電影入行之路,她多次提到自己「很幸運」。2019年入學紐約市立大學電影學院的MFA項目,整個學習和拍片過程幾乎都在疫情之中度過,但也阻止不了她廣結同好、自我進修的決心。一畢業之後她就拿到了全職工作,目前在國際化妝品公司-IL Makiage做全職剪輯師跟影音製片。而這才是這位「紐約新人」在這個城市闖蕩的第三年。 兩年的碩士項目,讓沈聖婷實打實在紐約開始拍片,不僅結交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打開了自己的電影界人脈。目前,除了全職幫化妝品公司做影音製作,她還經常自由接案。去年,她為紐約時裝周製作的一個作品,更是登上的紐約時報廣場大熒幕。 沈聖婷十分珍惜在紐約三年內就得到過的機會。她坦言,自己來紐約來得是時候,越來越多的女性導演和劇組人員被看見,自己也加入過百分之八十、九十都是女性的劇組,現在正是女性展現才華的好時候。但她也意識到,自己作為跨文化的新紐約客,還需要跳脫東方文化之下「謙遜」的教養,在西方工作環境之中可能帶來的劣勢。她督促自己意識到,美國人崇尚並且擁抱自信、踴躍發言,而她也只有在日常場合之中做到勇敢發聲、展現自己的實力,才能被看見,「這不是驕傲的表現,而是一種自信、一種力量。」 嘉賓:沈聖婷(Sandy),導演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12 Jul 2022 · 31 minutes
校園槍案頻發孩童無助 華人媽媽這樣跟小孩談槍

「德州烏瓦德小學發生槍擊案後,我的第一反應與其說是震驚,不如說是憤怒,覺得怎麼又來了?」居住在加州聖地亞哥的曾多聞是兩個男孩的媽媽,大兒子Jade九歲,小兒子Jasper四歲。曾多聞無奈提及,去年年底才因為密西根州牛津高中(Oxford High School)造成四人死亡的槍擊案,給親子天下雜誌撰文,談及家長如何跟小孩在校園槍擊後聊創傷和恢復。現在才過半年,沒想到當時的稿子拿出來又一次適用。 德州烏瓦德(Uvalde)羅布小學(Robb Elementary School)5月24日發生槍案,造成19個小孩和2個成年人死亡、16人受傷。這是自2012年康乃狄克州珊迪胡克小學(Sandy Hook Elementary School)槍擊案殺死26人以來,死亡人數最高的美國校園槍擊案。 這一次烏瓦德小學發生如此慘重的傷亡,曾多聞提到,家長之間仍然會感到驚慌,但卻有種習以為常之感。該做的都做了,防彈書包也達到了人手一個的程度,只是對於政府、政客的無動於衷感到更加沮喪。 美國過去20年間生產了1000萬枝新槍。全國人口有3億2000萬,但是有4億槍枝,再加上憲法修正案的保護,徹底禁止槍枝不太可行,但對法案和執行的漏洞進行修補、對槍枝更好管控,才是阻止更多悲劇發生的可行之計。 最後,曾多聞呼籲,在槍枝問題上教育孩子,每位家長應該盡到責任。像她一樣支持控槍的家長,不妨找到志同道合的組織,多多地通過寫信、打電話給國會議員來行動起來,讓孩子看到自己正在付出的努力,給他們做個榜樣;而支持擁槍的家長,必須要提醒孩子,手上握著槍枝是怎樣的一個責任,不能因為自己疏忽,將孩子推向無可挽回的犯罪深淵。 嘉賓:曾多聞,教育作家、自由撰稿人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05 Jul 2022 · 31 minutes
講華人在紐約的故事 台灣女導演首部長片引關注

在紐約,每個人都在尋找存在的意義。一個中英翻譯者,於留在紐約或回到家鄉的十字路口徘徊;一對年輕嘻哈舞者,初到紐約卻要學著抵禦追夢之旅破滅的失落;一對中年移民夫婦,艱苦面對患有精神疾病的暴力兒子的生活... 這三組紐約人的生活互相交錯,正是導演俞聖儀的作品「我的天堂城市」所要講述的故事。 俞聖儀來自台灣,目前在紐約從事電影製作,「我的天堂城市」是她的第一部長片,剛剛完成拍攝,目前正在後期製作階段。電影雖然講述三組在紐約生活的台灣人的故事,但俞聖儀表示,她沒有刻意把主題定在華人移民群體,「我想要講一個紐約人的故事。到底怎樣才是紐約人?我覺得在這個城市生活,即便只來了兩個月也是紐約人,都在這個很容易『被淹沒』的城市,找自己的出路。」 俞聖儀希望,日後能夠有更多亞裔題材的電影出現。不管是近年來一部部大熱的亞裔題材電影,還是她導演的「我的天堂城市」,都是在試圖講述一個普世的、能連接不同的人、能讓觀眾感動的故事。如果能有更多的亞裔去講普世故事,俞聖儀認為,亞裔的故事就能被更多觀眾認知和接受。 嘉賓:俞聖儀(Sen-I Yu),電影編劇、導演,來自台灣,人在紐約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28 Jun 2022 · 35 minutes
姊妹被迫分離33載 華裔教授新書揭國共內戰傷疤

「離開大陸土地的時候,她不需要一個護照;但是她回國的時候,並不是回家的一個女兒,而是一個海外歸僑。」 這是布朗大學東亞系客座副教授、作家李竹青(Zhuqing Li),講述她的大姨陳文鈞從美國飛到中國探親的故事。離開家33年後,陳文鈞終於要回家鄉福州了,但手上握著的卻是台灣身分證和中國發放的一紙簽證。似乎是命運開的玩笑,但這也是戰爭在陳文鈞身分上蓋下的印記。 李竹青的新書,「花香園的女兒:被國共內戰分離的兩姊妹」(Daughters of the Flower Fragrant Garden: Two Sisters Separated by China's Civil War,暫譯),21日正式發售,講述了李竹青母親同父異母的兩位姊姊,鈞姨(陳文鈞)和鴻姨這兩姊妹的真實故事。 李竹青筆下兩位姨媽的生平,不僅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也見證了戰爭最真實和無情的影響——政治爭鬥下,難以逆轉的骨肉分離。在如今國際社會上戰火不斷、大陸與台灣兩岸關係未減緊張的當下,李竹青希望,這本書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幫助讀者從平凡人的個人故事中,更好地洞見歷史、理解現實。 嘉賓:李竹青(Zhuqing Li),布朗大學東亞系客座副教授、作家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21 Jun 2022 · 34 minutes
從台北唱到紐約!台灣男生Leo的百老匯追夢甘苦談

紐約百老匯光鮮亮麗,對於不少演藝從業者來說,可謂是人生的終極夢想。但闖入百老匯並非易事。百老匯向來有缺乏多元代表性的問題,亞裔面孔更是少之又少。在台灣出生長大、於美國聖地牙哥取得音樂劇表演碩士學位的張祐寧Leo,夢想有朝一日登上百老匯的舞台。在紐約打拼了五年後,他也離這個夢想越來越近。 2018年至今,張祐寧在紐約參演過大大小小的音樂劇演出,更登上過外百老匯(Off-Broadway)的舞台——參演音樂劇「啟示錄(Revelation)」。而這也成為了他最喜愛的角色之一。 但對像他一樣,不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追夢者來說,找演出機會又多了一層因身分而來的困難。比方說,張祐寧快要拿到的角色,會因自己當時只持有藝術家身分而被拒絕,「他們說等你拿到綠卡再來。」 然而,在全社會多元代表性意識上升、以及少數族裔群起發聲的趨勢之下,不可否認的是,百老匯至今有了一定的進步。比方說,演員工會在去年夏天取消了試鏡的簽證限制,這代表著非美國公民和綠卡持有者也可以前來試鏡。同時,像「漢密爾頓(Hamilton)」、「六(Six)」一類音樂劇的出現,讓少數族裔和女性在聚光燈下成為主角,也是百老匯進步的標誌之一。 張祐寧希望,在未來,百老匯可以更加歡迎不同族裔和群體的故事,意識到過去幾十年來的敘事方式有它的局限之處,並積極思考,主角是不是可以由其他族裔和性別取向的演員來嘗試。他以音樂劇「夥伴們(Company)」舉例,原本一直由男性出演的主角角色「Bobby」,自2018年起變成由女性出演,便是擁抱多元的進步體現。 目前正享受在紐約打拼和教書生活,32歲的張祐寧坦言,登上百老匯舞台當然是人生終極夢想之一,但其實自己已經不著急,「剛搬來紐約的時候希望幾年內就可以登上百老匯,現在覺得如果50歲才登上也沒關係。」 嘉賓:張祐寧(Leo),百老匯演員、教師 主播:何卓賢 ============ 節目中截取音頻源於Enchanted April: Enchanted April Credit: Book and Lyrics by Charles Leipart Music and Orchestration by Richard B. Evans Directed by Stephen Brotebeck Music Directed by Robert... more

14 Jun 2022 · 41 minutes
這位西裔美國人 中文爐火純青 跟室友學福州話

年僅32歲的胡安(Juan Valentin),已經學習和使用中文14年。他是西語裔美國人,在紐約市皇后區出生長大,卻說著一口流利的中文,「我現在中文說得比西班牙語好。」 接受「世界OnAir」專訪時,胡安表示,他最開始對中文感興趣,其實是因為在學習其他東亞語言,包括日語和韓語。「日語詞彙有60%來自中文外來詞。如果你了解中文和日語之間的音變規律,日語就相當於一個方言一樣,學起來特別輕鬆。」 慢慢地,中文不僅僅是胡安熟練的一門語言,更提供給他一些對生活方式和個人觀念的思考,「華人文化的很多觀念,我都應用在了自己的生活上」。胡安表示,譬如重視教育、家庭,孝順父母等等的華人觀念,跟更加崇尚個人發展的美式觀念,有許多不同之處。這種對比也讓他自省自己是否忽略了家庭。他於是開始更加頻繁地給父母和弟弟打電話,跟家人的關係也因此變得更好。 更有趣的是,胡安對語言的好奇心從未止步,最近他甚至在學習福州話。對學習新方言特別上心的他,甚至為此搬家到福州房東的屋子,打電話咨詢時第一句就問「你是哪裡人?我可以跟你學福州話嗎?」現在胡安學習福州話已經有三個月,憑藉好不容易從網路搜刮到的僅有兩本教材,加上每天跟福州人對話,胡安已經能夠說起簡單的福州話。 嘉賓:胡安(Juan Valentin),語言學家、英語培訓機構教師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07 Jun 2022 · 41 minutes
70載好味道 寶島肉鬆原來是這樣代代傳承

想念家鄉的時候,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對於很多人來說,或者是最熟悉的味道。不少華人家庭的廚房都會常備的食物中,少不了一盒寶島肉鬆。但這個家喻戶曉食品背後的故事,您又知道多少? 1952年,施駿發在台灣創辦了寶島肉鬆。當時他便有個夢想——去美國,去這個世界的大熔爐,憑藉自己擅長的手藝,把好味道帶到大洋彼岸,跟所有人分享自己文化裡的「慰藉食物(comfort food)」。1980年,寶島肉鬆正式在愛阿華州設廠,這源自台灣的好味道,就這樣開始在美國落地生根。 如今70年過去了,寶島肉鬆在第三代傳承人、施駿發孫女施正懿(Jennifer Shih)的手中得以延續。接受「世界OnAir」專訪時她表示,能夠持續供應肉鬆、肉脯這樣充滿亞洲鄉情風味的食物給在美的亞洲家庭,本就是十分幸運的事,「肉鬆這個產品在許多亞洲家庭裡,都是必不可缺的。我們的成功,其實也是來源於大家對肉鬆這個產品的喜愛。」 施正懿的成長過程跟寶島肉鬆密不可分。她記得小時候,爺爺奶奶在店裡忙碌,她在樓下玩耍;她記得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日常生活都離不開店裡的大小事;她記得即便大學校園離店裡有六個小時車程之遠,節假日的時候她還是會回到家裡幫忙。 「我的爺爺奶奶1952年在台灣創立了寶島肉鬆,他們和我的爸爸媽媽灌注了許多努力和心血在這個產品裡面。我覺得繼承這個家族企業,是我對他們的責任和義務。」 嘉賓:寶島肉鬆經理、家族企業繼承人,施正懿(Jennifer Shih)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24 May 2022 · 31 minutes
我在烏克蘭邊境做志願者 見證被忽略的種族歧視

俄羅斯向烏克蘭開戰之後,大批烏克蘭人衝忙往鄰近國家逃命,許多湧入與烏克蘭西部接壤的波蘭。根據聯合國統計,截至5月11日,波蘭已經接納了超過300萬的烏克蘭難民。 開戰後不久,本來在歐洲旅行的台灣人黃璟曟,與烏克蘭好友一同前去位於兩國邊境的波蘭城市梅狄卡(Medyka)做志願者,見證了萬人過境的震撼場景。讓她意想不到的事情有兩件:邊境志願者的極度熱心,以及未被大多數人討論的難民種族歧視。 黃璟曟在邊境遇到一位剛到烏克蘭不久的摩洛哥學生,戰爭爆發之前在基輔唸書。根據他的描述,自己在基輔要登上火車出逃時,警察竟掏出槍對他說「讓烏克蘭人先上車」,慌張之下他掏出身上的筆電去交換,才拿到上車機會;好不容易到了邊境,邊境官員見他是有色人種,讓他回到隊伍最後端重新排隊。最終,這位摩洛哥小哥在邊境等了三天, 才跟其他被拒絕的有色人種一起順利過境。 大學學習工商管理的她,畢業之後選擇了充滿挑戰的旅行人生,邊旅行邊打工換宿、沙發衝浪,為了繼續走在路上,還曾經在街頭賣藝、賣過壽司和蔥油餅。在2017年,她於墨西哥創辦了非盈利組織 Steps in San Cristobal,旨在保存和傳承當地原住民文化。 現在,30歲的黃璟曟已經一人旅行將近10載,每年花一半時間經營自己的非盈利組織,另一半時間繼續走走停停,通過撰稿掙得繼續旅行的收入。「這樣的生活方式,我覺得很愉快,帶著電腦就可以到處跑。」 嘉賓:自由記者、旅行作家,黃璟曟 Amy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17 May 2022 · 33 minutes
金融最具影響力的華裔高管 洪亦心分享職場晉升經驗

在加入紐約人壽5年後,洪亦心(Yie-Hsin Hung)在2015年晉升成為紐約人壽投資管理公司(New York Life Investment Management)的首席執行官。回顧這一路,她發現一路以來得到的機會和鍛煉,都是在為成為CEO做萬全準備。 洪亦心在2020年和2021年被巴隆周刊(Barron's)評選為「美國金融界最具影響力的百位女性(100 Most Influential Women in U.S. Finance)」。在金融業一路打拼到今天,洪亦心坦言,一路見證了亞裔女性在金融行業的進步,但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金融業來看,儘管亞裔占比15%,但在領導階層來說,少數族裔女性之占比只有4%,這個比例裡面還包含了非洲裔女性和拉丁美裔女性。 「我不認為是因為(少數族裔女性)能力低或者沒有目標,」洪亦心表示,在讀了一些來自麥肯錫的研究報告後發現,「職場背書和人際關係,在職業早期去培養很重要,這樣你才能抓住更多機會。」 嘉賓:洪亦心(Yie-Hsin Hung),紐約人壽投資管理公司(New York Life Investment Management)首席執行官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more

10 May 2022 · 18 minutes
退租紐約公寓 藝術家華人夫妻帶娃房車環美

一家五口從北京搬到紐約的第二年,新冠疫情就爆發了。雖然人生地仍不熟,80後的策展人姜倩在家裡已經待不住了,深深感覺到居家隔離一種「被困住」的感覺;同時,從中國來的三個小孩正開始在美國上學,就遇到了網課。生活被疫情打亂,姜倩於是萌生了房車旅行的想法。她在網上做了很多功課,也說服了70後的畫家丈夫曾昭滿,決定開始計畫一趟說走就走的房車環美之旅。 姜倩和曾昭滿選擇了一輛小型皮卡,買了一台拖掛式房車。2020年3月到9月,一家人風風火火上路了。跨越全美25個州,累積了一萬八千哩歷程,他們對美國大地來了一遍深入的探索。 讓姜倩和曾昭滿都感到慶幸的是,一路上遇到的都是願意幫忙的房車一族,「沒有人對你保持一種質問和懷疑的態度」。曾昭滿回憶說,在一個房車營地開車遇到困難時,一位非洲裔卡車司機主動前來幫忙,「就像電影裡賭神玩麻將一樣,幾秒鐘就拉著車入了營地。」這次不期而遇,也讓兩人成為朋友,交換了臉書聯繫方式,對方有了畫作,也通過臉書發給曾昭滿看。 除了友善的陌生人,這一次將近一年的房車之旅,也讓一家人快速地了解到各個州的風土人情。在洛杉磯遊玩時,他們遇到在房車營地開大麻派對的房車客,熱情介紹大麻給姜倩和曾昭滿,還熱情歡迎他們說「Welcome to California」,讓姜倩坦言「有了很多第一次的體驗」。曾昭滿提及,作為回禮,他們家也給對方送去了一條鱸魚。 姜倩希望,他們一家五口人從無經驗開始準備的環美房車之旅,也能夠鼓勵到更多華人嘗試這樣的生活、旅遊方式。在播客節目中,兩人更加詳盡地分享了每日生活中可以用到的房車旅行小妙招。 嘉賓:姜倩,策展人;曾昭滿,畫家 主持人: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26 Apr 2022 · 41 minutes
台人在俄羅斯見證 制裁影響下民生艱難

俄烏交火已經來到第二個月,烏克蘭平民百姓持續遭到砲火攻擊,而另一頭的俄羅斯,民眾也因各國的連翻制裁叫苦連天。 台灣人Zina Lai在今年1月到俄羅斯出差,親歷了俄羅斯開火以及歐美對俄羅斯制裁的影響。 最近,世界各國仍然在持續對俄羅斯下制裁,Zina認為,其實制裁影響最大的,還是普通人民的生活。她觀察到,最初的制裁大大影響盧布:本來75盧布可以兌換1美金,開戰後卻貶值到大概90盧布。而盧布價格不穩定,也出現了民眾在ATM前大排長隊取錢的現象;此外,航空業受到影響,不少航空公司停止了跟俄羅斯的航線,影響了許多本來要出行的人民。 另,目前走在購物中心,許多品牌都是大門緊閉,這就源於企業紛紛宣布暫停在俄羅斯境內的業務,比如麥當勞、星巴克、肯德基、H&M、ZARA等等,有的是真的要抵制俄羅斯,有的是因為貨幣貶值、貨運周轉出現問題而不得不停止售賣。 俄羅斯日前也出現白糖慌,導致民眾到超市搶購生活必需品;就連雀巢和聯合利華也宣布,4/1號起漲價10%-45%,也有很多公司陸續裁員減少花費,俄羅斯人的生活也越來越辛苦。 而因為戰爭情勢不穩,Zina目前已經回到台灣。大學就讀俄文的Zina與朋友共同開設經營「董小俄 | 俄羅斯特派員」臉書專頁以及IG,試圖破解華文區對俄羅斯的一些刻板印象,最近也不少關於俄烏戰事的解釋分析,也歡迎聽眾前去關注。 嘉賓:Zina Lai,電腦公司行銷業者、俄文係畢業生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05 Apr 2022 · 32 minutes
從烏克蘭撤到山東濟南 留學生在隔離酒店恢復上課

烏克蘭戰火紛飛,難民持續出逃。在關注過逃到鄰國避難的、以及選擇暫時留在烏克蘭觀望情勢的華人現狀後,今天我們再來關注對於旅烏中國人來説的另外一個選擇:回中國。 戰爭開始的兩周之內,根據中國媒體,已經至少有七架專機接送中國留學生回國。 烏克蘭哈爾科夫國立大學醫學院的大一新生曹韶,就是登上撤僑包機,暫時返回中國的留學生之一。15日,也是他在山東濟南隔離酒店的第五天。戰爭中斷了她在烏克蘭當地的留學生活,卻沒有中斷她的學業。今天她剛剛收到通知,解剖課的老師給她和同學上了開火之後第一堂恢復的課程。 曹韶2021年九月才剛來到烏克蘭唸書,半年就不巧遇到了戰火。烏克蘭的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在開戰第一周便遭到猛烈密集的砲擊。那幾天,曹韶親眼見證戰爭的無情:天空出現傘兵、砲擊聲音此起彼伏、同學驚慌哭泣、凌晨無法入眠。曹韶了解到,她離開之後,大學的學生宿舍也被炸掉,在導彈的轟擊之下,玻璃全碎。 一旦離開了哈爾科夫之後,路程相對平安,雖然整個撤離之路維持了三天之久。曹韶一行人先是從哈爾科夫坐了15個小時火車到達敖德薩,之後在經由大巴到達摩爾多瓦,再經由另一輛大巴到達羅馬尼亞,在那邊等待大使館安排的回中國包機。 雖然烏克蘭情勢現在仍在在水深火熱之中,曹韶還是抱有下半年能回去烏克蘭上課的希望。她坦言,畢竟是在讀六年的醫學專業,不可能通過網課度日,還是希望有朝一日回到校園面對面上實操課。但在那之前,曹韶只好留在中國上網課維持課業。 嘉賓:曹韶,烏克蘭哈爾科夫國立大學大一醫學生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15 Mar 2022 · 33 minutes
留在烏克蘭的中國學生:回國太貴、想繼續幫華人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俄羅斯對烏克蘭開戰至今,已經有將近200萬烏克蘭人成為難民,逃往鄰近國家。旅烏華人和留學生中,選擇暫時到鄰國避難的,甚至選擇回中國的人也不少。 但那些還選擇留在烏克蘭的華人,都怎樣了呢?他們又為什麼留下? 近日,烏克蘭鄰國各個華人商會及本地組織派大巴接送華人,許多行動靠當地熱心的志願者幫忙。本期「世界OnAir」請到的,就是幫助華人撤離的志願者之一、中國留學生徐尚明。 25歲的徐尚明是利維夫音樂學院歌劇和樂隊指揮系的一年級研究生,戰爭開始至今,他憑藉自己的烏克蘭語優勢,在當地做撤僑志願者,連日幫助從烏克蘭各地趕來利維夫準備過境的華人安排住宿、到大巴集合點提供翻譯服務等。 跟徐尚明通話的5日,他剛暫時結束了忙碌的志願工作,送走了自利維夫離開的最後一批華人。志願工作忙碌,徐尚明沒空更新社群媒體,微信朋友圈發布的都是包車群等的互助信息。今天,他用手機拍下了撤僑援助行動下的第一張,也是最後一張照片:從利維夫出發的撤僑包車。 「最近沒有打算了,就是希望戰爭趕緊結束,讓工作和生活能恢復正常。」 嘉賓:徐尚明,烏克蘭利維夫音樂學院學生、撤僑志願者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08 Mar 2022 · 20 minutes
驚慌逃亡中 在烏克蘭台灣人懇求:拜登請派兵

23日,俄羅斯總統普亭發表電視演說表示,俄國已決定在烏克蘭東部地區進行「特別軍事行動」,正式入侵烏克蘭。一夜間,烏克蘭民眾恐慌往西出逃,空襲和爆炸的畫面充斥社群媒體,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正被改寫。 到底我們應該怎麼理解俄羅斯跟烏克蘭的關係?歐美國家在這其中的角色是什麼? 本期節目請到目前人在烏克蘭的台灣男生洪嘉成和他的烏克蘭太太伊莉(Elizabeth/Yelyzaveta Mokra)。兩人目前已經遷移到了烏克蘭西南部一個靠近匈牙利、波蘭邊境的城市,暫時安全。 伊莉表示,在普亭23日發表電視演說的時候,是烏克蘭當地時間大約凌晨4點,當時他們仍在睡夢中。伊莉今早其實是被家人、同事和朋友的訊息和電話吵醒的。 「當時心裡非常害怕,坐在床上動彈不得,心裡想著:我們接下來會怎樣?我們要搬去哪裡?」 從今早到現在,整個烏克蘭充斥著防空警報的聲音。伊莉說,各個大城市都有傳出爆炸,不僅僅是士兵,也已經出現了平民死亡。 伊莉還有很多朋友目前在基輔,想要離開,但是自今早起擁堵的交通讓他們寸步難行。 伊莉的朋友和家人目前仍然處於難以相信戰爭爆發的狀態。她說,昨天還有朋友在基輔舉行生日派對,開心跳舞;才過一天,這些朋友就在避難所躲炸彈了。現在朋友們都安裝好了新的APP來保持聯繫,擔心一不小心網路和手機訊號就會被切斷。 洪嘉成、伊莉以及她父母四個人現在遷移到烏克蘭的西南方,靠近匈牙利、波蘭邊境,離利維夫(Lviv)大概兩個小時車程,目前還沒有聽到爆炸聲響,但是一直有防空警報。 對於接下來怎麼打算,洪嘉成希望他們繼續上路,而伊莉家人則認為,現在移動完全會被卡在路上,成為「難民」。 伊莉今天早些時候在YouTube上傳視頻,呼籲美國盡快派遣軍隊幫助烏克蘭。她認為,國際社會,特別是歐盟和美國,對烏克蘭的幫助並不夠。在國際媒體報道中,總會提及歐美國家已經給烏克蘭提供了幫助,如軍備,但她認為拜登對俄羅斯的措辭,以及最近的一系列經濟制裁,根本不夠,因為經濟制裁並不能真正阻礙俄羅斯進攻烏克蘭。 伊莉表示,她希望歐盟和美國能夠「醒來」,幫助烏克蘭人民,不然的話,「整個世界都會有大麻煩」。 嘉賓:旅烏台灣人,洪嘉成(Charles);烏克蘭大學生,伊莉(Elizabeth/Yelyzaveta Mokra)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24 Feb 2022 · 29 minutes
中國小夥闖蕩紐約音樂圈 古典作曲界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疫情之下,在曼哈頓音樂學院(Manhattan School of Music)讀古典作曲是怎樣一種體驗?聽本期做客節目的嘉賓易宇欽(Strucky)道出這個專業的苦與甜。 易宇欽去年在曼哈頓音樂學院獲得古典作曲的碩士學位,目前在紐約是一位爵士鋼琴手、音樂製作人、古典作曲家。來自中國廣州的他,從小就對音樂感興趣,小學開始就接觸流行樂編曲,還玩上了樂隊。大學期間,易宇欽雙修金融和音樂,他對音樂展現的熱情和天賦,也促使父母支持他到美國進修音樂的決定。 而選擇「古典作曲」這個專業,並同時進修爵士作曲的決定,其實也並非偶然。學好了流行樂編曲後,易宇欽的老師推薦他通過古典作曲的研讀來提升各方面技能、增進對音樂的理解;而對爵士樂感興趣,也是因為在玩樂隊期間,對爵士的律動著迷。選擇古典+爵士,對他來說是水到渠成的決定。 在曼哈頓音樂學院學習期間,正好碰上了全球新冠疫情大爆發。入學的第二個學期,易宇欽便被迫成為加入了網課大軍。作為古典音樂作曲學生,很重要的環節就是開音樂會、找人演奏作品,而疫情讓文娛活動嚴重受打擊,也影響了易宇欽的課業,讓他選擇再修一年專業學習(professional study)來等待積壓下來的作品得到演奏機會。 對於古典作曲學生來說,職業前景是讓人頭痛的問題,也是目前正在困擾易宇欽的事情之一。易宇欽說,像他一樣的青年作曲家,常常擔心作品演出的機會不多,而全球範圍內,對古典音樂的接納度又停留在幾百年前的作品,讓新人作曲家作品在大殿堂演出的機會變得少之又少。 沮喪的音樂家,許多要不選擇回到校園教音樂理論,要不就乾脆轉行,「古典作曲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比較難又不穩定的賽道」。 作為中國人在紐約爵士音樂圈闖蕩,易宇欽坦言身份是一個挑戰。許多優秀的華人爵士音樂家都是ABC,而來自中國的他儘管從小就接觸爵士音樂,還是沒有他們那麼多耳濡目染的機會,那麼多觸手可及的音樂資源。但他也很感激紐約這邊的爵士音樂家和前輩,彼此支持和幫助,特別是在哈林區的爵士音樂家朋友,無條件了提供了易宇欽很多提升自己的機會。 易宇欽也推薦了一些他在紐約常去的、高質量的爵士酒吧,比如他最推薦的55 Bar和Minton’s,可以聽到許多大師的新曲,看到大師的排練現場,音樂家之間不帶包袱交流音樂。此外也有以即興演奏出名的酒吧,Smalls和Mezzrow。另外還有比較大牌的Blue Note、Jazz at Lincoln Center的Dizzy’s、Birdland。 節目的最後,易宇欽給聽眾分享了他疫情期間創作的作品之一,Anabiosis。完整作品演出現場: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fm4ODDsYPs。 嘉賓:易宇欽 Strucky Yi,爵士鋼琴手、音樂製作人、古典作曲家 直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

22 Feb 2022 · 42 minutes
世界OnAir
驚慌逃亡中 在烏克蘭台灣人懇求:拜登請派兵
世界OnAir
0:00
-0:00

Listen now on

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
Overcast
Podcast Addict
Pocket Casts
Castbox
Stitcher
Podbean
iHeartRadio
Player FM
Podcast Republic
Castro
RadioPublic
RSS

Description

23日,俄羅斯總統普亭發表電視演說表示,俄國已決定在烏克蘭東部地區進行「特別軍事行動」,正式入侵烏克蘭。一夜間,烏克蘭民眾恐慌往西出逃,空襲和爆炸的畫面充斥社群媒體,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正被改寫。 到底我們應該怎麼理解俄羅斯跟烏克蘭的關係?歐美國家在這其中的角色是什麼? 本期節目請到目前人在烏克蘭的台灣男生洪嘉成和他的烏克蘭太太伊莉(Elizabeth/Yelyzaveta Mokra)。兩人目前已經遷移到了烏克蘭西南部一個靠近匈牙利、波蘭邊境的城市,暫時安全。 伊莉表示,在普亭23日發表電視演說的時候,是烏克蘭當地時間大約凌晨4點,當時他們仍在睡夢中。伊莉今早其實是被家人、同事和朋友的訊息和電話吵醒的。 「當時心裡非常害怕,坐在床上動彈不得,心裡想著:我們接下來會怎樣?我們要搬去哪裡?」 從今早到現在,整個烏克蘭充斥著防空警報的聲音。伊莉說,各個大城市都有傳出爆炸,不僅僅是士兵,也已經出現了平民死亡。 伊莉還有很多朋友目前在基輔,想要離開,但是自今早起擁堵的交通讓他們寸步難行。 伊莉的朋友和家人目前仍然處於難以相信戰爭爆發的狀態。她說,昨天還有朋友在基輔舉行生日派對,開心跳舞;才過一天,這些朋友就在避難所躲炸彈了。現在朋友們都安裝好了新的APP來保持聯繫,擔心一不小心網路和手機訊號就會被切斷。 洪嘉成、伊莉以及她父母四個人現在遷移到烏克蘭的西南方,靠近匈牙利、波蘭邊境,離利維夫(Lviv)大概兩個小時車程,目前還沒有聽到爆炸聲響,但是一直有防空警報。 對於接下來怎麼打算,洪嘉成希望他們繼續上路,而伊莉家人則認為,現在移動完全會被卡在路上,成為「難民」。 伊莉今天早些時候在YouTube上傳視頻,呼籲美國盡快派遣軍隊幫助烏克蘭。她認為,國際社會,特別是歐盟和美國,對烏克蘭的幫助並不夠。在國際媒體報道中,總會提及歐美國家已經給烏克蘭提供了幫助,如軍備,但她認為拜登對俄羅斯的措辭,以及最近的一系列經濟制裁,根本不夠,因為經濟制裁並不能真正阻礙俄羅斯進攻烏克蘭。 伊莉表示,她希望歐盟和美國能夠「醒來」,幫助烏克蘭人民,不然的話,「整個世界都會有大麻煩」。 嘉賓:旅烏台灣人,洪嘉成(Charles);烏克蘭大學生,伊莉(Elizabeth/Yelyzaveta Mokra) 主播:何卓賢 --- Support this podcast: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worldjournal/sup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