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link/1525816185
pod.link copied!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報導者 The Reporter

由台灣獨立媒體《報導者》所製播,帶你走進採訪現場、聽記者們發現的第一手故事。   除了有訪談、有現場,更製作新聞摘要單元「今天來敲婉」、國際新聞單元「儘管世界爛透了」、藝術文化單元「他們的魔幻時刻」,以各種聲音形式,陪伴你關心世界、走入在地、聽見多元社會脈動。歡迎緊追《報導者》臉書粉絲團、Instagram、電子報,許願節目來賓、參與提問,告訴我們你想聽什麼。   贊助力挺台灣第一個以非營利基金會成立的媒體,無廣告、無付費牆、獨立又開放的《報導者》:https://bit.ly/2Ptvj6F   寫小紙條給Podcast編輯台:podcast@twreporter.org   關於《報導者》: IG:https://www.instagram.com/twreporter_podcast/ 官網:https://www.twreporter.org/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wreporter Twitter:https://twitter.com/tw_reporter_org 訂閱電子報:https://bit.ly/3k2P42Z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Listen now on

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
Overcast
Podcast Addict
Pocket Casts
Castbox
Stitcher
Podbean
iHeartRadio
Player FM
Podcast Republic
Castro
RadioPublic
RSS

Episodes

搶救受虐兒、追蹤喪子家庭、引進藝術治療:台灣第一個兒童加護病房主治醫師,呂立25年的心路告白

上一集,我們透過醫務社工孟茹、記者涵文的觀察,認識了血癌男孩嘉源如何在未成年、且與監護人意見相左的情況下,為自己爭取受西醫診治的權利。你可能會好奇,醫療現場如何確定每一步選擇,都符合兒童最佳利益?當孩子在快樂跑跳的年紀常住病房時,醫院能做哪些改變及陪伴?當治療來到極限,孩子與家人都不得不放手時,又該怎麼面對離別和傷痛? 這集,透過投入兒童加護病房25年的台大兒童醫院醫師呂立,看見孩子醫治病痛的同時,心理和情緒照顧的需求與重要性;以及,他如何建立起一張兒少保護網,更早一點救出受虐孩子們? 來賓|台大兒童醫院兒少保護醫療中心主任呂立、《少年報導者》特約記者鄭涵文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林韶安 🎬《人生的縫隙》紀錄片開放包場!申請表單:https://bit.ly/3JzGqqs 📝留言給嘉源和醫療團隊:https://bit.ly/3xMpzOA 📍搭配閱讀: 【我想活下去!──親權、新藥、最佳利益,一名血癌男孩抗病路的多重難題】 https://kids.twreporter.org/topic/children-with-leukemia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02 May 2024 · 56 minutes
媽媽藏藥、癌細胞復發、升學之戰,17歲少年與他的「隱形隊友」如何走過抗癌的每一關?

一個17歲的男孩如何勇敢抗癌?當對抗疾病之路缺少家人支持,又有哪些重要的陪伴力量? 3年前,尚未成年的嘉源確診血癌,但母親因對西醫不信任,抗拒孩子在醫院治療,嘉源則希望繼續治療,不僅全面地蒐集醫療資訊,更在鏡頭前錄下自己想接受診治的意願。他強烈想活下來的聲音,也讓醫院、民間到政府匯集出一群「隱形隊友」。其中,最不為人知也不可或缺的,是穿針引線帶入各種資源、當起嘉源原生家庭與醫院間「安全氣囊」的社工蔡孟茹。 孟茹擔任台大兒童醫院社工師已近7年,經手個案複雜又棘手,從早療、早產兒到受虐兒都有;不僅要與個案建立信任感,還要了解個案的家庭態度、支持系統、經濟狀況,為個案找錢、找資源。 這集,聽《少年報導者》特約記者涵文追蹤採訪嘉源8個月的觀察,以及社工孟茹遇上嘉源這個「最難個案」,如何同時為病人、家長和醫療團隊找到一條最有利、又相對安全的路? 來賓|台大兒童醫院社工師蔡孟茹、《少年報導者》特約記者鄭涵文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余志偉、林佑恩 🎬《人生的縫隙》紀錄片開放包場!申請表單:https://bit.ly/3JzGqqs 📝留言給嘉源和醫療團隊:https://bit.ly/3xMpzOA 📍搭配閱讀: 【我想活下去!──親權、新藥、最佳利益,一名血癌男孩抗病路的多重難題】https://kids.twreporter.org/topic/children-with-leukemia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6 Apr 2024 · 58 minutes
今天來敲婉|最接近廢死的世紀辯論:從憲法法庭激辯到死囚訪談,重點其實在判決後

死刑作為法定刑,有沒有違憲?4月23日,憲法法庭接受37位死囚對於死刑違憲的聲請,進行公開言詞辯論;這場言詞辯論後,是否會對台灣死刑制度帶來變化?預估最快在7月做出判決。 聲請方的訴訟代理人認為,死刑是國家的怠惰,看似給家屬交代,實則逃避更深層被害人創傷與行政失能問題;而法務部則提出近5年死刑定讞數據,引司法實務與當前社會輿論,直指社會尚未有共識,死刑存廢爭議應留給民主機制討論,才符合憲法精神。 當憲法法庭與社會對於「死刑犯生命權」爭論不休,已被判刑定讞的37名死刑犯,在「等死」的每一天都在想什麼?這集,你將聽到言詞辯論庭正反雙方的論述焦點,以及預計在今年9月發布的全台第一份「死刑犯監所訪談計畫」,訪談團隊看見的死囚真實處遇與心境。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在塞滿火藥的價值縫隙處,憲法法庭展開死刑存廢辯論】https://reurl.cc/Gjbx1v 【日行在生死邊界:專訪「死刑犯監所訪談計畫」團隊,他們眼中的37位死刑犯】https://reurl.cc/vag7gA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4 Apr 2024 · 12 minutes
#專訪黃玠 長大才發現家有點「不一樣」:關於父親與家、8 年情緒黑洞、與「國民」的寫信馬拉松

本集彩蛋:想到現場聽黃玠演唱會嗎?請一定要聽到最後!(活動限 2024/4/24 前加入《報導者》的開創者參加) 今天節目來賓是睽違8年剛發行新專輯的黃玠。去年,黃玠在一場公益音樂節上推薦《報導者》,才讓我們發現彼此的緣分;原來,他也聽/讀《報導者》。 黃玠笑稱,雖然大學跟著好友吳志寧跑遍各大抗爭現場表演,自己也是政治受難者二代,但主動深入了解社會議題的啟蒙卻很晚。他分享幾則印象深刻的《報導者》專題及Podcast,都意外地與都市更新、地景更迭、人的流動有關——與「家」的概念緊緊扣連,就像他的歌關切著人的處境。 這集,聽黃玠點播給異鄉遊子、正逢低潮人們的兩首歌,聊8年情緒低谷的煎熬到莫名豁然開朗的那天;跟著黃玠從閱讀與創作、從關心不需理由的電話到寫信給不存在的筆友,認識自己、看見「家」的不同樣態。 來賓|音樂創作人黃玠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古芹、陳思樺 攝影|鄭宇辰 🎧播出專輯曲目|〈想回家的時候〉、〈今天起〉 (OP:黃玠|SP:Dear Musik 親愛的音樂) 🏃黃玠【最好的朋友】演唱會:https://best-onlineteam.kktix.cc/events/epod1fv4 📍黃玠推薦收聽/閱讀: 【安毒幽靈:毒梟・死囚・施用者──台灣人在亞洲的毒品「長征」】https://bit.ly/447R414 【異域生養──上萬名移工父母與他們孩子的崎嶇路】https://bit.ly/4b1KRWQ 【沒有我們辛苦抗爭,後人也沒景點打卡──在華光社區和榕錦園區之間,那些被空白的聲音】https://bit.ly/4aIuUVD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3 Apr 2024 · 1 hour, 6 minutes
他們的魔幻時刻|朱約信 X 吳志寧:廁所放尿寫成歌、文學詩歌譜入曲,叛逆又愛鄉的音樂人

一個大氣科學專業的研究生,如何走上音樂路?如何串起兩場橫跨30年的文學音樂會? 朱約信,歌如其人遊走在「正經」與「不正經」之間,從大氣科學走往音樂,他笑稱自己向來順其自然,一切嘗試都是實踐人生。1991年,朱約信將作家楊逵的作品入歌,與陳明章、伍佰、黃靜雅等人舉辦文學音樂會,更發行首張文學發聲專輯《楊逵:鵝媽媽出嫁》。沒料到,接棒的第二張專輯則遲了30年才出現—— 「買楊逵的書不一定買得到,90年代不一定買得到70、80年代的書,我們想說,歌如果流行,是不是可以推動出版社重新出書?」 反觀30年前,就有這群熱血創作人將文學作品描繪的底層甘苦及不公轉譯成音樂,吳志寧雖從小受姐姐吳音寧啟蒙,大學時代就組樂團寫歌對抗威權、爭取土地正義,但他也觀察到,「現今世代愈來愈保守,」而參與30年後的復刻音樂會,不僅傳唱父親寫給政治受難者家屬的安慰,也接續與朱約信之間兩代音樂人的使命,期待自己能更堅持地創作。 這集,請聽音樂路上相知相惜的兩人,如何跨世代傳承音樂人對文學、對時代的心意。 來賓|音樂創作人朱約信、吳志寧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林彥廷 音樂提供|目宿媒體 🎧 《三十鵝麗:楊逵鵝媽媽出嫁:三十週年復刻音樂會原聲帶》: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20235642 📍搭配閱讀: 【黃惠禎/跨世代的對話:《三十鵝麗》與楊逵文學】https://bit.ly/3Uk58Bj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9 Apr 2024 · 53 minutes
今天來敲婉|從「台版N號房事件」中,了解戀童癖是什麼、成因為何、他們需要什麼協助?

近來,台灣爆發私密影像在網路平台流竄事件,影片中出現許多兒少被害人,同時,藝人黃子佼無故持有7部未成年不雅影像,被依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緩起訴處分2年,即刻引發社會輿論再度關注及討論戀童癖者及兒少性剝削犯罪的問題。 社會中,戀童癖究竟有多少?這集,我們將了解戀童癖(pedophilia)、戀童癖症(pedophilic disorder)有何不同,還有,雖然戀童癖症不一定都會成為兒少性剝削犯罪,但兩者間確實具有一些關聯性,那麼,他們可以「治癒」嗎?我們的社會還需要什麼努力,可以更了解與協助他們,防範可能衍生出的傷害? 製作團隊|詹婉如、楊惠君 📍搭配閱讀: 【戀童癖有兩種?也不等於成為兒童性剝削犯罪者?】https://reurl.cc/WxdmXZ 【身體界線與性暴力:6本書陪你探索關係、情感與身體感覺】https://reurl.cc/1vxVoX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7 Apr 2024 · 12 minutes
在中國「被消失」的那五年:精神酷刑、政治審判、強迫勞動,與那些不讓他被遺忘的獄中信

今天是2024年4月15日,在這集節目上架的兩年前,正是人權工作者李明哲歷經在中國的5年關押後,回到台灣的日子。 李明哲事件是第一次有台灣人在中國因「顛覆國家政權罪」被捕入獄;從他的消失、被捕、拘禁、救援、受審到被迫認罪、入監服刑,以及妻子李凈瑜爭取探監、國際NGO發起寫信等過程,掀起一連串的政治波瀾。在那些關鍵時間點,李明哲的第一人稱視角是什麼樣子?又如何看待外界的討論? 在他無法對外發聲的5年時間裡,他體會到中國司法以「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為名的精神酷刑,面臨認罪與否的抉擇壓力,經歷如同「模擬法庭」、照既定腳本走的公開審判,也因國際聲援而成為獄中焦點,甚至一度因此改善了同區獄友的勞動條件——這些對他而言,都使他更了解獨裁政權的思維和治理技術,以及身處自由社會的人們應該如何思考和應對。 「如果我從此不講話,那麼中國關押李明哲的目的就達成了。」回到台灣的李明哲重獲自由,同時又感到他此刻的人生屬於更多人——他舉辦講座、推動人權教育,希望用自己被消失期間的「所學」,讓台灣人更了解自身的歷史與必須直面的中國政權。 來賓|人權工作者李明哲、《報導者》特約記者謝馥伊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汪彥成 攝影|林彥廷 📍搭配閱讀: 【陳映妤/讓「良心犯」不被忘記──從全球寫信救援李明哲展開的反思】https://bit.ly/43TxWnu 【高牆內的角落:香港監獄裡被不當對待的少年】https://bit.ly/3xxmz8M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5 Apr 2024 · 53 minutes
今天來敲婉|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屋塌奪命背後,什麼款房子風險高?我家耐震嗎?

4月3日上午7時58分,花蓮發生規模7.2強震,至今餘震不斷。眼見地震造成的傷亡、新聞播報著多少建築被開代表不宜居的「紅單」,你是否也擔心「我的房子安全嗎」? 不管是地震或隨之而來的山崩海嘯,都非人力可對抗,一棟「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建築或許是人類少數能決定的。 地震工程界有句話:「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曾以921地震為核心進行傾倒毀損建物研究,發現有騎樓的建築占84%——這類牆壁或梁柱不足的「軟弱層」建築,或施工品質不良、監工不實都是使房屋在強震下倒塌的重要因素。 我們如何檢視自家房子是否有結構問題?裝潢時除了設計美感還需要注意什麼?「耐震宅」、「制震宅」、「免震宅」等名詞到底是什麼意思?作為地震之島的居民,這些都是你我都需要的正確防災觀念。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比地震更致命的「建築殺人」──關於耐震,我們必須知道什麼?】https://reurl.cc/Z9RzRl 【你是強震的高風險族群嗎?】https://reurl.cc/M4YL14 【台北大地震?「大規模地震模擬」如何讓政府防災動起來】https://reurl.cc/lgE4LA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1 Apr 2024 · 13 minutes
儘管世界爛透了|子女犯案,父母有罪?精神問題漏接、槍枝管理隨便,美國少年開槍「誰該負責」引辯論

美國一位高中生2021年在疫情、家庭與經濟的連串壓力下,犯下4死7重傷的校園槍擊案。然後呢? 在密西根州牛津高中的槍案3年後,法院作出重大刑事判決,除了15歲槍手被判重刑之外,父母親詹姆斯.克倫布里(James Crumbley)及珍妮佛.克倫布里(Jennifer Crumbley),因疏於注意兒子的身心狀況、且為其購買最後用於作案的槍枝,兩人皆遭判「過失致人於死」有罪,成為美國司法史上首次被成功定罪的兇手家長。 不過,此判決也引起社會不同聲浪——沒有積極尋求醫療協助,沒有發現孩子的犯罪計畫,乃至沒有保管好家中槍枝、讓其成功帶入校園,可以構成雙親的刑責嗎?「養不教,父母之過」的刑罰邏輯是否會對弱勢家庭家長帶來更多不公平的壓力? 這集,請聽一個疫情下的「尋常家庭」怎麼了?從這起事件,我們該如何思考家庭、校園在青少年暴力犯罪中的責任與角色?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養不教誰之過?美國牛津高中少年槍擊案,「兇手媽媽也有罪」過失刑責爭議】https://bit.ly/3POHtXh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09 Apr 2024 · 38 minutes
因為不想洗碗所以吃泡麵!一首詩、一場實驗、一部紀錄片,導演許鞍華真實又可愛的日常抵抗

如果你的人生走到了76歲,你還想做什麼嗎?拍攝《女人四十》、《桃姐》、《黃金時代》、《明月幾時有》等近30部劇情片的香港導演許鞍華在76歲那一年,完成一個她熱愛且等待多年的題材:詩。 紀錄片《詩》的主角是香港詩人,但鏡頭裡並沒有風花雪月或悲秋傷春,而是充滿入世的生活感——詩人也是一般人,要剪鼻毛、會打蟑螂、上茶餐廳,努力賺錢養家餬口。 這集,除了談《詩》創作本身,許鞍華也談自己年幼時與文學的初識,更毫無遮掩地坦率陳述一個大導演超真實的日常困擾,包括洗衣多久洗一次﹑為什麼有打掃還是髒,一個好吃客又如何在健康與嘴饞間「討價還價」,甚至為了不想洗碗只吃泡麵……詩也好、電影也罷,作為創作者,原來是這樣抵抗又擁抱生活。 #本集彩蛋 聽導演雙聲道讀詩 來賓|香港導演許鞍華 製作團隊|李雪莉、張士達、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你一虛榮的話,它就沒有了──專訪從《詩》走入日常生活,抵抗隨波逐流的許鞍華】https://reurl.cc/ornGoj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03 Apr 2024 · 47 minutes
西部沿海最熱話題「光電」:政府力推、業者搶進,為何台灣「漁電共生」獨步全球卻又一波三折?

因應氣候變遷與國際淨零碳排放趨勢,「能源轉型」已是最受社會關注、選舉時各黨派候選人必提的政見之一,儘管程度與路徑未必相同,發展綠能光電卻是共同前提。 由於平面土地少,結合台灣昔日強項養殖漁業與綠能發電系統的「漁電共生」,成為能源政策的一線曙光,但政府設定2025年達到4.4GW的目標,目前卻只有落實1成多,進度遠遠落後。 有些區域爆發養殖戶和承租戶間的利益衝突;有些城鎮居民為了保存家鄉地景而抗爭;也有光電業者與漁民籌備多年,希望透過光電開發重新活化荒廢的魚塭,卻在申請書被退件後才發現被政府「滾動式調整」的規定給卡住——早前私挖魚塭的地目違規、農業部政策溝通的反覆、業者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經濟部設置「環境社會檢核」卻遺漏許多潛在衝突……許多長期累積的各方問題,都在快速推行且變動中的政策中凸顯出來。 這集,一起來從台南七股、雲林口湖的光電爭議背後,了解「漁電共生」政策的來龍去脈,以及在日益複雜的執行細節中,能源轉型該如何繼續走下去? 來賓|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秘書長陳郁屏、《報導者》記者黃浩珉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汪彥成 攝影|黃世澤 📍搭配閱讀: 【變局的漁電共生──地目歷史共業未解,330公頃「非法魚塭」成光電地雷】https://bit.ly/4aC06ps 【當光電包圍漁村:七股漁電共生風波再起,居民在抗議什麼?】https://bit.ly/4aDQ1Ix 【解決地面型光電發展困境,應補足三大制度破網】https://bit.ly/3TFLqP3 📍搭配收聽: 【今天來敲婉|太陽能板下養蚶仔,台南七股光電為何引發爭議?】https://link.chtbl.com/ham-a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01 Apr 2024 · 47 minutes
中國漁船翻覆後踏上金門:走進民宿、漁港,在對抗前線與「廈門情結」之間,金門人到底怎麼想?

2月14日中午,一艘中國違法漁船闖入金門縣「禁止、限制水域」,並在海巡署追緝期間翻覆,釀成2死意外;幾天後,中國的反應從地方躍升至中央層級,且公開宣告否認有「金廈中線」或禁限制水域,國內政壇也因「翻船」責任歸屬問題吵得不可開交,引發外界擔憂兩岸衝突升溫…… 「外媒都會想說,你們為什麼還不帶著家人逃走?」金門返鄉青年王苓,日前協助外國記者採訪時,感受到外媒將金門處境假想為俄烏戰爭前線的憂心,但多數金門人卻對海上衝突引起的輿論風波十分淡定,這起事件對當地人的「體感」究竟如何? 金廈海域翻船事件後,《報導者》記者詩愷親赴金門採訪、聆聽不同世代的在地人觀點,嘗試讓更多「本島人」理解金門在特殊的地緣與歷史影響下,與對岸廈門之間若即若離的關係——尤其是曾在以「反共前線」為榮的愛國教育下成長、卻又在「戰地政務」解除後,經濟發展與「敵國」緊密共存的金門人,他們是如何思考自己的認同與矛盾? 這集,從一段在金門聽到、來自廈門的廣播開始,和詩愷一起穿梭青年民宿、鬧區酒館、金門的大學和漁港,聽見來自不同角度的當地觀察,如何形塑出充滿「灰色地帶」的金廈關係。 來賓|《報導者》記者許詩愷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攝影|黃世澤 📍搭配閱讀: 【金廈海域翻船事件後,居民眼中「最安全的前線」如何維持現狀?】https://reurl.cc/L4yyeX 【兩岸電波大戰:在金門聽見廈門的「聲音」】https://reurl.cc/Z9KK5a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8 Mar 2024 · 38 minutes
又一起重大兒虐事件後:從保母監督到收出養評估,國家責任層層外包下,出了什麼問題?

一名等待出養的一歲多男童,2023年12月在安置於保母家期間疑遭虐待致死,事件時隔3月才在社群媒體上爆出。 但盤點整起事件,男童出生起就進入社福系統中,且安置期間有兩個監管及支持系統——收出養社工及居托中心訪視員都有到保母家訪視,為何男童最終仍落到安全網之外? 「保母常處於高壓、低薪,又相對封閉的空間,這也是此案沒有被即時發現的原因之一⋯⋯」《報導者》記者盤點數據,發現收出養孩童的樣態與數量變化,而近10年來,保母照顧孩童致死或重傷事件幾乎每年發生;多名第一線實務經驗的居托、社工則告訴我們,執行訪視時若沒有足夠訓練,無法判斷兒虐跡象,或可能因輔導保母的知能不足,錯失阻止悲劇的機會。 這集,跟記者一起了解兒虐案背後,台灣「層層外包」的收出養與保母管理制度。 來賓|《報導者》採訪主任張子午、資深記者曹馥年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楊子磊 📍搭配閱讀: 【剴剴之死背後1:聯繫斷裂的公務機器裡,缺乏一致監管標準的保母托育系統】https://bit.ly/4cyFS1i 【剴剴之死背後2:除了支援社工,收出養制度中長期缺位的國家角色怎麼補上?】https://bit.ly/4cyD70i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6 Mar 2024 · 50 minutes
當時也曾覺得他們是「暴民」:從沒去過現場的法律生變義務律師,熬數十夜晚、看上百光碟追訴警察暴力

2014年3月23日晚間到24日凌晨的行政院現場,是太陽花學運期間,警方強制驅離行動最激烈的時刻,也被視為解嚴後少見的大規模警民流血衝突。 行政院對上百名抗爭民眾提告侵入住居、毀損等罪,人民也以自訴方式向警察追訴暴力犯罪及要求國賠,共有180人次成為被告或是原告,其中很多人是第一次參與抗爭並提起訴訟的學生與普通人。 「人民有權利知道當晚的真相。」學運當時還是法律系生的郭皓仁,在畢業5年後,才經手318運動相關案件,卻因負責從行政院流血衝突事件的上百小時影像資料,整理出鎮暴警察過當執法、用警棍和盾牌攻擊示威者的證據,而從一個完全不關心學運的菜鳥法律人,變成追訴警察暴力的義務律師。 司法程序初期的停滯、中後期的煩瑣、枯燥和曠日費時,以及民眾控告政府的自訴案件紛紛敗訴,讓許多人選擇離開訴訟,律師團也幾經交接,當天施暴的警察卻依然「查無此人」;諸多挫折之下,郭皓仁仍和當事人互相鼓勵、堅定將案件走完,為的是「至少要透過出庭作證、法官判決,讓歷史記上一筆」。 來賓|太陽花學運義務律師郭皓仁、《報導者》記者林雨佑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延伸閱讀: 【當年輕人不再記得太陽花:後318世代的公共參與、社運能量如何變化?】https://reurl.cc/xLqlm4 【占領、靜坐、流血、悲鳴:回到10年前行政院的那一夜】https://reurl.cc/v0Rqrl 【太陽花群眾的漫長創傷路:那些因324行政院驅離事件與國家纏訟的人們】https://reurl.cc/qrWg9E 【從美麗島到太陽花,義務律師團的信念:透過訴訟和證詞,歷史會留下評斷】https://reurl.cc/4jV35v 【太陽花10年後──10個值得被記住的關鍵字】https://reurl.cc/eL2Olj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0 Mar 2024 · 41 minutes
323行政院的那夜:一位社運「小白」被拉髮拖行、水炮衝擊的疼痛記憶,和纏訟8年沒等到的道歉

318運動的10週年,許多抗爭記憶正重新被訴說,但對一些人來說,他們的經歷並沒有停在運動當下,而是往後延續6~9年,在鎂光燈之外,仍要反複重述、面對在運動中遭遇嚴重警察暴力的過程,10年後,他們還會想說嗎? 「這樣的暴力,是可以這樣嗎?」今年37歲的小球(林瑞姿)原本打算婉拒訪談,因為每年3月,即便刻意不看新聞,想到相關的場景,仍會感到難受;在為長達8年的後續訴訟出庭時,她經常在前一晚做惡夢、失眠。 學運當年是劇場設計研究所二年級學生的她,稱不上是常跑衝突現場的「社運咖」,2014年3月23日那晚與朋友相偕到立法院聽短講、聲援運動,最後響應號召,進入行政院大廳靜坐、喊口號,卻没想到,換來的是鎮暴警察棍棒、拖拽、水炮衝擊而導致全身傷痕累累。 雖然監察院調查報告認定警方「以逾越比例原則之暴力手段執行驅離」,仍有不少人像小球一樣,因為當時太晚驗傷、舉證困難等問題,最後以敗訴收場;但這場學運,已讓一位社運「小白」的人生出現巨變,她開始關注台灣歷史上的國家暴力、認識白色恐怖受難者前輩,並將這些題材改編為兒童劇,嘗試傳遞真實發生過的暴力,同時也療癒自己的傷。 來賓|太陽花學運參與者小球(林瑞姿)、《報導者》記者林雨佑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延伸閱讀: 【當年輕人不再記得太陽花:後318世代的公共參與、社運能量如何變化?】https://reurl.cc/xLqlm4 【占領、靜坐、流血、悲鳴:回到10年前行政院的那一夜】https://reurl.cc/v0Rqrl 【太陽花群眾的漫長創傷路:那些因324行政院驅離事件與國家纏訟的人們】https://reurl.cc/qrWg9E 【從美麗島到太陽花,義務律師團的信念:透過訴訟和證詞,歷史會留下評斷】https://reurl.cc/4jV35v 【太陽花10年後──10個值得被記住的關鍵字】https://reurl.cc/eL2Olj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9 Mar 2024 · 46 minutes
他們的魔幻時刻|黃銘正 X 鄭有傑:半路出家拍電影、挖掘影帝、讀同本書,靈魂相近的他們如何追尋同一段歷史?

你知道「湯德章紀念公園」嗎?或許你沒有印象,但只要曾去過台南,9成都會路過——從火車站沿著中山路走,那個被台灣文學館(台南州廳)、消防史料館(望火樓)環繞的圓環,矗立著湯德章的銅像。他,是誰? 導演黃銘正透過記者、在地冰果室老闆、文史愛好者、街坊鄰居,歷時5年「尋找湯德章」——77年前,一名因228事件在圓環被槍決的人。歷史的斷簡殘篇中,我們知道他曾當過警察、律師,窺見其對公義的追求,透過多次變更的姓氏猜想他曾在台日身分認同間擺盪,但歷史之外呢?這段過去如何影響後代甚至整個台南? 「唯有我們了解自己的歷史,才有可能創造共同的未來。」 除了口述記錄,黃銘正試圖以戲劇再現,他想起了在頒獎典禮後台,跟他一樣在看湯德章故事的鄭有傑。父親是日本華僑,也曾有身分和文化認同的迷惘,毫無懸念地成為了黃銘正鏡頭裡的湯德章,更巧合的是,鄭有傑外婆家就在湯德章紀念公園旁,他小時候曾因跑進去玩被罵,但外婆對於原因卻隻字不提⋯⋯ 這集,請聽兩個同樣從小愛電影,喜歡同位作家,關心同段歷史的導演,將一起說怎麼樣的台灣人故事? 來賓|《尋找湯德章》導演黃銘正、演員鄭有傑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陳思樺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4 Mar 2024 · 1 hour, 4 minutes
#Live Podcast 和矽膠娃娃一起錄音:戀愛之外,陪伴與慾望還有哪些可能?

🔗《報導者事件簿003:無體溫關係》各大通路上架囉:https://bit.ly/3PgR0Gq 根據內政部統計,我國2022年結婚對數12萬4,997對,與10年前相比,減少1萬8,387對。交朋友、談戀愛,步入禮堂,已非現代人必然的人生選項;建立長遠親密關係所需要的大量時間與精神投入,更不是人人都有條件或意願負擔。 我們發現,多元的「無體溫關係」正在浮現:鐘點出租情人、線上社交軟體、矽膠娃娃⋯⋯這些親密關係背後,是怎麼樣的心情與投射?對於愛的想像和實踐,有什麼變化?「無體溫關係」幾乎消除人們相處過程的負面情緒,會對經營人際關係帶來影響嗎? 這集,「娃友」和「芸芸」來到節目當中,和現場聽眾一起分享他們面對內心需求、尋求不同親密關係形式,同時也仍不時遭遇社會壓力的歷程與心聲。 來賓|《報導者》記者孔德廉 來賓|台灣人形藝術推廣協會創辦人郭育達(郭大) 來賓|Podcast《蔡宜文的多元宇宙》主持人蔡宜文 製作團隊|李雪莉、陳星穎、藍婉甄、詹婉如、汪彥成 錄音協力|韁河媒體 📍搭配閱讀: 【追求「無體溫」的親密關係】https://bit.ly/3wMoSEG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3 Mar 2024 · 58 minutes
《愛愛內含光》激情幕後:導演寫問卷、演員唸誓詞,加入「親密指導」專業後,台劇片場不一樣了

〔本集建議未成年人由家長陪同收聽〕 綿長的深吻、溫柔的愛撫,電影戲劇中的情慾場面讓人臉紅心跳,但那到底是怎麼拍的?在劇組面前接近全裸表演,演員們不論男女,真的都不會尷尬、害怕嗎? 「那場戲喊卡後我哭著罵導演」,回憶起某部電影的親密戲拍攝現場,當時擔任戲劇指導的蔡嘉茵一度哽咽,那顆鏡頭原本只是要拍床戲之前的對話畫面,但導演卻一直不喊卡,演員只好繼續往下演⋯⋯ 這件事她一直放在心上,並投入戲劇親密指導專業的研究,從物理上的防護衣製作、心理上的誓言承諾、正式開拍前的姿勢搜集與尺度溝通,努力成為「翻譯蒟蒻」,把導演難以理解的語彙「衝刺一下」、「爽一點」、「自然一點」,轉化成具體動作與情節設計,幫助演員在安全感中專業演出。 原來防護衣除了女版、男版,還有男同志版?拍親密戲時男演員心裡也很慌?這集,帶你認識不論男女、從導演到演員都需要的「親密指導」,這項新興專業對片場文化帶來哪些衝擊?《愛愛內含光》的親密指導蔡嘉茵老師也將分享劇中柯震東&詹子萱、林哲熹&巫建和CP的親密戲拍攝幕後,以及多位演員對於準備工作的真實反應。 來賓|親密指導蔡嘉茵老師、《報導者》記者洪琴宣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延伸閱讀: 【沒有一顆鏡頭值得你受傷──走過#MeToo,台灣新興的親密戲指導專業】https://reurl.cc/13WW9p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07 Mar 2024 · 53 minutes
我的罕見人生:手繪日記、流行鋼琴、助人工作,當陌生疾病闖進日常,他們「帶著遺憾」找能量

上一集,我們訪問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曾敏傑,節目播出後,也傳出令人振奮的消息——健保署開始討論放寬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用藥給付資格。 已逝律師陳俊翰雖沒有機會接受用藥,但仍有許多跟俊翰一樣,帶著不完美基因,以努力生活、回饋社會來喚起大眾關注罕病的病友。「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患者鄭鈴4歲確診,國中開始以輪椅代步;「雷伯氏遺傳性視神經萎縮症」患者承澐同樣在青少年時期失去眼前風景,只能放棄當棒球選手和漫畫家的夢想;岑亮則在3歲時刷牙大失血,才發現自己原來是「血小板無力症」⋯⋯疾病為他們的人生帶來巨大轉折,但腳步卻沒有因此停下。 這集,請聽他們與罕見疾病共處的心路歷程,他們如何重新找到自己的路?他們如何盡最大的可能,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又有什麼話想對社會大眾說? 來賓|鄭鈴、歐陽岑亮、吳承澐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汪彥成 片尾音樂|吳承澐《謝謝你誕生在這世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2sLEY9X5eA 💰捐款支持罕見疾病基金會:https://www.tfrd.org.tw/tfrd/help_a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06 Mar 2024 · 45 minutes
從赴美求診、借藥救子到為全台罕病兒推動立法:病友家庭的30年長跑,在脆弱中找到力量,但也仍在路上

罹患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台灣律師陳俊翰,在經歷參選立委、被脫口秀模仿訕笑等輿論風波後,日前因感冒意外過世,卻也重新喚起社會對罕病族群的關注。 在大眾對「罕見疾病」還極為陌生的20多年前,都育有罕見代謝疾病孩子的陳莉茵、曾敏傑兩人,在各自奔忙求診之外,因為私下「借藥」救兒相識,決定創立罕見疾病基金會,組織起多年來無人聞問、自力救濟的病友與家庭,走上社會倡議、推動立法、與政府既要抗爭又需協力的漫漫長路,為台灣罕病權益立下諸多領先國際的里程碑。 從僅有3000多元的開戶基金,到如今運作25年,他們不曾收過政府補助,而是開記者會、做公益串連來爭取社會支持,組合唱團、開繪畫班為家屬找到喘息空間,也協助病友自我實踐。 這集,聽兩位爸爸、媽媽從自助、助人,到面向大眾的故事,在國際罕病日這天,他們仍持續呼告:罕見疾病不是無可奈何的不幸他者,而是關乎我們每一個人。 來賓|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曾敏傑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汪彥成 📍延伸閱讀: 【「特管法」漏接的「人球」──SMA新生兒篩檢停擺、4千萬新藥病兒恐用不到】https://bit.ly/3SWZoff 【曾是聯合國認可的罕病人權大國,為何台灣今讓患者淪落健保邊緣人?】https://bit.ly/3IcODjE 💰捐款支持罕見疾病基金會:https://www.tfrd.org.tw/tfrd/help_a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8 Feb 2024 · 59 minutes
儘管世界爛透了|逾萬醫師辭職、近半手術取消:醫學系擬增額錄取65%,為何引爆韓國醫療風暴?

為了抵制政府以「填補超高齡化社會醫療缺口」為名推動的醫學院擴大招生政策,韓國醫師界於2月20日起發動無限期的全國醫師大罷工,至今超過一萬名的住院醫師提出辭呈、拒絕上班,導致造成急診室與住院醫療的量能銳減,超過4成的預定手術也被迫延期或取消。 韓國政府提出「擴大招生」的根據是什麼?醫界提出那些反對主張?醫師捍衛勞動權利,為何社會輿論一面倒不支持?目前,韓國政府已對罷工醫師發出最後通牒,但雙方互不退讓下,韓國全民將付出什麼樣的健康代價? 這集,國際主編鎮宏分析罷工始末、政府與醫師的衝突癥結,以及完整社會脈絡觀察。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罷工的1萬名醫師:韓國醫學院擴大招生之亂,為何全國圍攻白色巨塔?】https://bit.ly/3Ifjxbe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7 Feb 2024 · 25 minutes
今天來敲婉|2億人、逾10億選票,2024地表最大規模投票,台灣也參與?看懂印尼選舉與政壇局勢

今年的2月14日不只是情人節,更是「地表最大規模投票日」——2024印尼總統及議會大選! 印尼自2004年首次民選總統起,每5年舉行一次大選,且有海外投票機制設計。今年共有2億選民符合資格,在台灣的海外公民即占約24萬人;這次選舉印尼境內選民將取得完整5張選票、海外選民則只能領總統及下議院2張選票,總計約有10多億張選票。 人在國外的他們如何投票、去哪裡投票?手指上的藍紫色墨印代表什麼意思?竟然還有移動選舉車巡迴?不只投票時間長,開票作業更是繁重,歷次都出現過勞死悲劇?這集,認識這場2億人參與的投票如何同時在全球進行,台灣投票狀況以及大選過後的印尼政壇變化。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10多億張選票的印尼選舉,在台移工如何「釘」下海外的神聖一票?】https://reurl.cc/nrR7V2 📝活動報名: 「從台灣到世界——大家都怎麼選總統?」連結:https://fb.me/e/3D9ScnMXc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3 Feb 2024 · 14 minutes
儘管世界爛透了|死因疑點重重、遺孀出面控訴,普丁死對頭納瓦尼離世為何震撼國際輿論?

台灣時間2月16日,俄羅斯反對派領袖、因政治迫害入獄的納瓦尼(Alexei Navalny)猝死於北極流放地監獄,引起聯合國與歐美各國領袖的關注,過去聲援納瓦尼的俄國民間組織與納瓦尼妻子尤莉雅(Yulia Navalnaya)也控訴,這位屢被俄國政府騷擾和攻擊的異議人士,實際上是死於普丁的政治謀殺。 47歲獄中驟逝的納瓦尼是誰?出身蘇聯軍官家庭、目睹政府隱匿車諾比核災的經歷,讓納瓦尼對威權統治及官僚貪腐深惡痛絕。雖然過去的排外發言和組織策略受到爭議,但他獨樹一格的黑色幽默與政治嘲諷劇,的確有力喚起俄國公民社會的反政府抗爭,追求一個更加自由且「快樂」的俄羅斯,而他最終也付出了生命。 納瓦尼之死也留下許多懸念:過程不透明、沒有公開調查的死因報告,普丁政府將如何回應外界壓力?俄國即將於3月15日舉行總統大選,再度尋求連任且已無敵手的普丁,其統治權威會否因此遭遇波折?在俄烏戰爭後遭強力鎮壓、疲憊而四散的俄國反對派,是否仍有未來?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納瓦尼的反抗與驟死:普丁最怕的反對派領袖,被逼死在北極黑獄】https://www.twreporter.org/a/hello-world-2024-02-17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1 Feb 2024 · 30 minutes
報導者你好:揭露台灣工具機流往俄羅斯,不會衝擊中小企業嗎?

📕2023《報導者》影響力報告出爐! ➤線上免費閱讀:https://pse.is/5khdd9 ➤預購珍藏精美實體版:https://pse.is/5khdgw 「喂,報導者你好?」 謝謝大家的來訊、來信和留言,你的每一個聲音,我們都收到了!在「報導者你好」單元,你會聽到節目企劃思維、其他聽眾的回饋與提問,甚至現場Call out之前節目中的來賓,回應你的想法。 本集內容: ➤《報導者》2023影響力報告、報導漫畫003來了! ➤回應聽友質疑:討論緬甸軍政府,卻未談中國因素? ➤「基因檢測」到底要產前篩檢還是新生兒檢查? ➤揭露MIT工具機流向,引起外媒關注跟進,總編輯德琳也電話接不完? ➤關於新北國中生殺人案,他的生命經驗是⋯⋯ ➤台灣聽眾給印度留學生平度的小留言 💬在眾多訊息中,感謝以下聽友的提問、回饋或指教,和我們一起完成了本次的「報導者你好」:旅行熱炒店、吳宇容、WinC、Tin Lin、Karen Chen、BearBear、konijon2、chingfnn、cliffyu668、ya168yo 電話連線|《報導者》總編輯方德琳 製作團隊|藍婉甄、詹婉如、汪彥成 📍重溫集數: 【農夫的手拿起槍、11歲娃娃兵上戰場,聽和反抗軍待4天3夜的記者說:緬甸政變3年,人民為何持續對抗?】https://link.chtbl.com/Burmapdf 【醫藥記者直呼好難的一題:「基因檢測」到底是什麼?與那些醫學專有名詞奮戰半年後的真心話】https://link.chtbl.com/genetictesting 【MIT工具機流入俄羅斯軍工業?台俄記者聯手調查,揭開國際制裁下,踩紅線的出口路徑與台廠觸法風險】https://link.chtbl.com/_exportcontrols 【帶刀上學背後,少年凶惡犯有變多嗎?家庭、校園與司法扮演什麼角色?關於少年犯罪,你可能想知道的事】https://link.chtbl.com/student-stabbed-by-classmate 【和印度人聊「印度移工」:不只是咖哩、歌舞片和治安問題,台印之間「偏見與友善並存」的對話進行式】https://link.chtbl.com/indianmigrantworkers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9 Feb 2024 · 26 minutes
一本攝影集,致2000年後出生的你——帶著相機走進「街頭劇場」,記錄狂飆年代的「台式浪漫」

做過百貨業收發員、貿易公司業務、開過計程車……為了在都市生存,退伍後的謝三泰什麼都做,但按相機快門的手從未放下。1987年解嚴後,他北上任職《自立晚報》攝影記者,記錄台灣街頭運動與各種社會議題,看見民主發展的艱辛歷程,也拍下許多如今看來荒誕奇幻卻真實存在過的歷史瞬間。 「這些過程,不能只有我輩記得。」65歲,謝三泰自費出版《街頭劇場》攝影集,收錄1987到1993年間包括倡議總統直選、520農民運動、國會全面改選等事件;雖然在那個充滿生氣的狂飆時刻,一系列台灣社會的重要進程接連發生,但照片卻避開了達官顯要,聚焦在街頭上的庶民抗爭者。 在謝三泰眼中,當年拿著布條標語、穿戲服、拿道具上演行動劇的集會,猶如每天登場的「政治展演」,既是人民走過壓抑年代的發洩,也推動台灣過渡到民主自由的下一階段。 這集,資深紀實攝影師謝三泰與《報導者》攝影部主任黃世澤對談,述說觀景窗外、攝影記者眼中,那些我們來不及參與的「劇場」。 來賓|資深紀實攝影師謝三泰、《報導者》攝影部主任黃世澤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延伸閱讀: 【謝三泰/《街頭劇場》:一場台灣民主化運動的盛大演出】https://reurl.cc/37yYW0 📍回顧收聽: 【六四前夕,我在天安門廣場上40天:一個台灣攝影記者,和他記下的中國學生民主夢】https://reurl.cc/80Yp8j 📍「初階攝影培力工作坊」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MF5WD11xvyPYRd2x7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6 Feb 2024 · 56 minutes
年夜飯來點異國風!越南媳婦的魚露家鄉味、泰國媽媽的台式菜頭湯,台灣家庭裡的跨文化饗宴

「我婆婆交待,拜拜的時候要跟公媽說,今年能吃到異國料理,很不錯!」 今年過年年夜飯準備吃什麼?在台中多所國中小教越南語的懿筑嫁來台中10年了,炸春捲、生春捲等越南美食已經家中是經常出現的料理,神明祖先都嚐鮮,婆婆也愛上魚露味;台泰家庭長大的新二代秋雯則說,泰國華僑母親承接了過年拜拜所有儀式,從除夕拜到初二,儼然是「家族祭祀繼承人」,不過濃濃台灣味中也有泰式魔法,泰式雜貨店裡的羅望子、蒜頭水,都是媽媽做菜調味料。 這集,我們將跟著兩位領路人走逛台中、台南火車站附近的東南亞商店,聽聽兩個跨文化家庭聊聊不一樣的年夜飯與過年習俗,新移民第一次台灣過年是什麼心情?又有哪些文化衝突與融合? 來賓|新住民范懿筑、新二代王秋雯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共同採訪|曹馥年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06 Feb 2024 · 40 minutes
今天來敲婉|日本京阿尼縱火案死刑宣判:失意與妄想點燃的惡火燒掉什麼?法庭聽見倖存者與遺族之聲

2019年7月18日上午,「京都動畫」遭人縱火,造成36死32傷。去年9月5日,該案首次開庭,今年1月25日,聲稱因小說被抄襲而犯案、有嚴重妄想症狀的被告青葉真司一審被判處死刑。 案件審理期橫跨3個月、開庭22次,破天荒長達143天,日本舉國關注。《報導者》彙整開庭至今的京都地方法院法庭紀錄與判決,看見被告脫序的人生、聆聽受害家屬以及仍與燒傷後的肢體損害和復健搏鬥著的倖存者說法。 此外,京都動畫2006年推出的《涼宮春日的憂鬱》,曾為凶手孤單的心靈帶來希望,更成功讓專職代工、提拔婦女就業的小公司,成為全球動漫迷眼中的品質保證,甚至改變了外界對日式動漫文化的印象。它如何做到的?一場大火,又對它帶來何種影響? 製作團隊|詹婉如、黃鈺婷 📍搭配閱讀: 【耗時3月、開庭22次 日本近代最慘重殺人事件世紀大審:京阿尼縱火案被告死刑】https://reurl.cc/13Xq8m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01 Feb 2024 · 14 minutes
農夫的手拿起槍、11歲娃娃兵上戰場,聽和反抗軍待4天3夜的記者說:緬甸政變3年,人民為何持續對抗?

今年(2024)2月1日,緬甸軍事政變將滿3年,軍政府持續壓制民主、延長國家緊急狀態並延後大選。在俄侵烏戰爭、以巴衝突相繼發生下,逐漸失去關注的緬甸,反抗的人們生活情況如何?國際媒體紛紛撤出之時,他們的聲音要如何被聽見? 長期關注緬甸局勢的獨立記者智強,過去一年三度前往泰緬邊境小鎮美索(Mae Sot),在緬甸動盪的炮擊聲中進行田野調查,跨越邊境與反抗軍相處四天三夜,採訪並記錄兩個足球場大的「猛虎部隊」軍營裡,人民防衛軍(PDF)及民族地方武裝部隊約六、七十人的生活與訓練日常。 2021年政變後,由出逃的翁山蘇姬時期官員成立的平行政府——民族團結政府(NUG)組建的PDF,成員多是沒有作戰經驗的城市年輕人,他們與1948年緬甸脫離殖民獨立後、長年追求族群自治的民族地方武裝部隊結合,共同抵抗軍政府。3年來,民族地方武裝部隊教年輕人們組裝武器、訓練,一通電話就要上戰場。 軍營裡,世代奮戰追求獨立自治的民族武裝部隊,年紀最小僅11歲;從城市來的有機農已學會拿槍,背上的刺青紀念上百位喪命同袍…..這集,跟著記者智強跨越泰緬邊境,聽他們的故事。 來賓|獨立記者楊智強 製作團隊|李雪莉、楊智強、藍婉甄、陳思樺 📍收看「獨立特派員」: 【緬甸反抗者流亡異鄉,尋求外界力量支援前線!】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zz_I9fgSK4&t=7s 【緬甸青年投身反抗軍,對抗軍政府求自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g3Tl3aMcg&t=1s 【泰緬邊境反抗軍照護中心,讓傷兵得以安心治療與休息】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2MdfEzZAdw 📍回顧收聽: 【「機關槍在我眼前掃射」聽兩代緬甸人說,此刻人民抗爭的原因、方法和代價】https://bit.ly/3Sr3flr 📍延伸閱讀: 【「趕走獨裁、你我有責」:海外緬人如何組成橫跨37國的抗爭補給聯盟?】https://bit.ly/424r71H 【專訪緬甸平行政府:背負國民血淚尋求國際支持,誓與軍政府打持久戰】https://bit.ly/427LJWB 【匿名報導、祕密行動──緬甸記者在軍政府搜捕下的新聞戰鬥】https://bit.ly/3Oearix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0 Jan 2024 · 43 minutes
MIT工具機流入俄羅斯軍工業?台俄記者聯手調查,揭開國際制裁下,踩紅線的出口路徑與台廠觸法風險

除了半導體,你知道台灣也是工具機大國嗎? 工具機可用來對金屬材料塑形及切割,是製造業不可或缺的一環,航太、國防、汽機車與3C電子都需要它;台灣工具機以外銷為主,在國際上有「物美價廉」優勢。 2023年,《報導者》記者李易安接獲俄羅斯記者訊息:「台灣製造的工具機出現在俄國政府採購清單上」。進一步查閱海關資料、工具機型錄、出口管制政策後發現,2022年2月,俄羅斯全面侵略烏克蘭後,德國、日本隨即跟上美國,擴大管制工具機出口俄國,以防機器進入軍工產業協助製造武器,台灣成為俄國中高階工具機重要來源,出口成長40%⋯⋯ 儘管2023年1月台灣針對工具機擴大出口管制,然而政府慢半拍的管制漏洞、第三地轉運的灰色地帶,都讓製造工具機的台灣中小企業陷入風險,若機器在無心或有意下流向俄國,可能面臨哪些後果和影響?這集,請聽記者易安歷時3個月的調查幕後。 來賓|《報導者》記者李易安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出口禁令下的紅線交易──揭開MIT工具機流入俄羅斯軍工業隱蹤】https://www.twreporter.org/topics/taiwan-machine-tool-russia-sanctions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4 Jan 2024 · 35 minutes
今天來敲婉|我的阿媽是礦工:16歲下坑、數十年「以命換碳」,看見黑金年代的末代女礦工

「為了賺錢,那時都不知驚。」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戴伯芬,透過訪問阿媽、爬梳資料,寫下9旬阿媽張桂的故事。出生於昭和二年(1927)的張桂,童年靠撿柴、採茶養活自己,為了更高的工資,還是少女就從茶園走進礦坑,成為礦場不可或缺卻又不被看見的女性身影。 根據日治時期統計,女性礦工曾佔總礦工人數11%,她們跟男性一樣前往深度相當於台北101高度的地底,參與採炭、支柱、選煤、搬運、雜夫等工作。1964年,中華民國政府明令禁止女性入坑,但依然有人下坑。 張桂從少女時代開始採礦,少婦時代歷經丈夫死於礦難,中年時見證礦業衰退,轉往他處謀生。她的一生,猶如一部台灣礦業史的縮影,也為這段歷史增添女性視角,只是這些故事,顯少被人知道⋯⋯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末代女礦工──張桂的生命故事】https://reurl.cc/aLLo5Z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4 Jan 2024 · 10 minutes
帶刀上學背後,少年凶惡犯有變多嗎?家庭、校園與司法扮演什麼角色?關於少年犯罪,你可能想知道的事

去年(2023)12月底,新北市一所國中發生少年為替同校乾妹出頭,持刀刺殺同學致死事件。社會大眾的怒火中帶著不解:為何少年剛從少年觀護所出來,又馬上犯案?司法處遇及校園輔導沒有發揮功能嗎?人民憤怒肉搜少年及乾妹,更有不少人要求檢討目前《少年事件處理法》與《刑法》中關於塗銷少年犯前科與少年犯得以減刑的規定。 這集,記者馥年分享深入採訪後的發現,兒少攜刀上學的情況並不少見,但並非都有傷害他人意圖,而不管是第一線人員觀察或實際統計數據都指出,多數觸法及曝險少年的原生家庭功能不彰,容易被幫派吸收、尋求認同。國際新聞主編鎮宏則綜觀日本、韓國、美國經驗,國際間如何看待兒少凶惡犯?從刑責年齡到怎麼罰與教引起哪些爭辯?社會若過度恐懼「超級掠奪者」,可能帶來什麼影響? 來賓|《報導者》資深記者曹馥年、國際新聞主編張鎮宏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台灣少年兇惡犯在增加嗎?幫派怎麼吸收未成年人?】https://bit.ly/3HiwD78 【深入教育與司法現場,看「管」與「教」權利拔河】https://bit.ly/3U1FYaT 【少年兇惡犯該不該用重刑?日本愛的法律、韓國刑責年齡、美國「超級掠奪者」的難題】https://bit.ly/3vCCPEs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8 Jan 2024 · 43 minutes
今天來敲婉|諾魯斷交只是第一槍?國際媒體看台灣大選:520前中國政、經、外交施壓恐加劇

1月13日晚間,在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宣布當選後,英國《BBC》、美國《紐約時報》、法國《世界報》、德國《明鏡周刊》等外媒隨即以頭條報導台灣選舉結果。台灣大選牽動台海局勢與美中關係,已成全球議題,這次就有4百多名國際媒體來台採訪,他們如何為此次大選畫重點? 總體而言,外媒多以「台灣選民拒絕中國壓力」詮釋總統選舉意向,但許多分析也指出,在北京不樂見結果之下,選後到5月20日總統就職典禮期間,中國的文攻武嚇恐將再一次升級。 相較西方媒體,共處亞太戰略範圍的日韓另有不同切入點。日媒多樂觀認為台灣延續「蔡英文路線」,有利於深化台日合作;韓媒則以「親美反中」定調賴清德路線,思考未來區域安全同盟當中,台灣扮演的角色。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國際媒體頭條以「台灣選民拒絕中國」詮釋總統大選,預估520前的關鍵100日,北京對台壓力動作可能加大】https://pse.is/5jcqnd 【野島剛:台灣問題是世界問題,真正勝負2028年延長賽見真章】https://pse.is/5jcasy 【王業立:民調更加作為選舉策略武器,傷害政黨本身與台灣社會】https://pse.is/5jd74w 【沈有忠:藍綠基本盤並未鬆動,盧秀燕翻轉台中立委有功將更上層樓】https://pse.is/5jczxl 【蘇子喬:新國會藍白合、綠白合都有可能,民眾黨將藉此換取更多政治籌碼】https://pse.is/5jc946 【王宏恩分析催票率:走不出去的兩大黨、崛起但有隱憂的第三選擇,柯文哲多於民眾黨的選票,更可能是從泛藍陣營而來】https://pse.is/5jctln 【「新台灣人」陳健民的台灣民主體驗:香港議題不再重要,含淚投票民進黨;台灣是成熟民主社會,但擔憂台灣對中共認識不清、對抗意志不明確】https://pse.is/5jcas9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6 Jan 2024 · 11 minutes
從少子危機和長照悲劇看總統大選:NGO給柯、賴、侯的「政見20問」,邀你一起來閱卷!

總統大選將在1月13日投票,候選人們的政見,你看了嗎?去年,台灣新生兒再創歷史新低;明年,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少子女化及超高齡化是總統當選人上任後的重要課題之一。本集,關注「總統政見20問」中的少子女化及長照社福政策。 為協助大家快速掌握政見,《報導者》籌劃多時,在選前推出「總統政見20問」,請NGO及學者專家,從其長期關注的公共政策領域出發,並特別將一部分聚焦在政治攻防中不太容易被看見、但對人民生活非常關鍵的議題,共20道題,請柯文哲、賴清德、侯友宜(依抽籤號次)競選總部書面作答,再由NGO及學者專家回應。 關注生育處境的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認為,三組總統候選人皆端出產後照顧等福利措施,但缺乏從孕育開始就應有的整體支持,在面對企業責任方面,也該要更有魄力;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則對首次在政見看到「家庭照顧者」的補助表示肯定,但也提醒未來執政團隊,「長照悲劇」仍是現在進行式,各陣營的政見反映國家如何看見問題並承擔更多照護責任,帶你一起來檢視。 來賓|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徐書慧理事長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祕書長陳景寧、《報導者》採訪副主任嚴文廷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總統政見20問 柯賴侯三人如何面對國政難題?】https://reurl.cc/M4Xy2m 【總統政見20問之1三人最大公約數:兩岸維持現狀,軍民溝通都準備不足】https://reurl.cc/L4X65y 【總統政見20問之2從能源轉型到社宅興辦,柯賴侯各有亮點與盲點】https://reurl.cc/yYm6RO 【總統政見20問之3從勞保破產到健保危機,柯賴侯多為治標而無法治本?】https://reurl.cc/RWOyk9 【總統政見20問之4柯賴侯皆列多元性別為國家願景,個資保護缺具體規畫】https://reurl.cc/aLa4MD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0 Jan 2024 · 54 minutes
醫藥記者直呼好難的一題:「基因檢測」到底是什麼?與那些醫學專有名詞奮戰半年後的真心話

你聽過「基因檢測」嗎? 線上一鍵下單,不到萬元,用口水就能解開「基因密碼」,知道自己的血脈、特質潛能與疾病風險⋯⋯廣告文宣說得天花亂墜,但真有那麼神嗎?2023年全球基因檢測市場規模高達172億美元,但在台灣這項新興技術卻是亂象叢生——從實驗室品質、可信度到檢測報告的內容與解讀專業都缺乏管理,致消費糾紛不斷。 為約束失控的巿場,衛福部2021年修正「特管法」,把涉及醫療決策的高風險基因檢測納管——癌症、產前、新生兒、罕病、藥物反應等醫療型檢測皆須在醫療機構執行、報告須由醫師講解。如今3年落日時間將至,2024年2月9日後,未申請通過或補件者,不准進行規範內的基因檢測。 然而這項想幫民眾把關品質的修法卻出現嚴重漏洞,新生兒致死率極高遺傳性罕病「肌肉萎縮症(SMA)」,原本民眾可自費進行基因檢測,卻因「特管法」陷入三不管地帶,罕病兒恐因無法篩檢而錯失「治癒」機會?這系列耗時半年的專題刊登後,衛福部一名官員告訴我們,內部正在緊急開會尋找解方⋯⋯ 這集,請聽兩位記者分享他們與一堆英文與專有名詞奮戰的過程、來自醫界學界的回饋;在層層揭開「基因檢測」的醫療科技面紗後,又有什麼建議給想做檢測的聽眾呢? 來賓|《報導者》記者陳潔、黃浩珉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特管法」納管基因檢測,審查大塞車、跟不上新技術,實驗室品質能把關嗎?】https://reurl.cc/2zDl8n 【「特管法」漏接的「人球」──SMA新生兒篩檢停擺、4千萬新藥病兒恐用不到】https://reurl.cc/aLkM17 【從癌症檢測賣到月老配對、諮詢師卻無認證,如何不讓基因檢測淪科技算命?】https://reurl.cc/OGpRvv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04 Jan 2024 · 45 minutes
2024總統候選人,請回答|選戰攻防話題,如何面對爭議?小記者番外篇:對手的優點是什麼?

2024總統大選倒數兩週,《報導者》近日以「總統10問」接連專訪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除了談內政,如勞保年金改革、能源政策,也回應備受矚目的兩岸關係論述及過去曾經發生的施政爭議。 The Real Story將10個問題分為3集呈現,除了讓聽眾可以完整收聽候選人的理念及回應,也有《報導者》執行長榮幸、總編輯德琳介紹《少年報導者》小記者訪問的企劃。本集涵蓋以下4個問題,還有小記者的其中一個提問。 【第7問】 3位候選人如何回應個人爭議?例如:柯文哲有言論屢遭批評有「仇女」、「厭女」傾向,也讓女性選民質疑;侯友宜從2018年起就籠罩在文化大學宿舍爭議;賴清德的萬里廢礦區老家拆與不拆,也在本次選舉中備受關注。 【第8問】 皆有直轄市長經驗的3人,也都有施政爭議,如賴清德台南市長任內的南鐵東移拆遷案、柯文哲於台北市長任內的「大巨蛋」案、侯友宜任新北市長時的恩恩疑似延誤送醫案。他們怎麼面對? 【第9問】 「網軍」和「側翼」現下已成為每個政黨無可迴避的問題,也成干擾選舉的現象,有何看法? 【第10問】 年輕選票會是決勝關鍵嗎?3位候選人如何爭取年輕族群的選票支持? 【小記者提問】 3位候選人覺得自己為什麼最適合當中華民國總統?其他兩位候選人有什麼你欣賞的優點? 📍搭配閱讀: 【賴清德專訪:ECFA只占出口3%,台灣應走進世界;民進黨做錯地方應反省,取得年輕人信任】https://bit.ly/3TKMpPs 【侯友宜專訪:2025可能大停電,馬上改變非核家園;若當選,任命閣揆最重要是拼經濟】https://bit.ly/41DczWD 【柯文哲專訪:當選一年內解決勞保年金破產問題;未來立法院與藍或綠合作都可能】https://bit.ly/3GWTqVP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8 Dec 2023 · 33 minutes
2024總統候選人,請回答|賴、侯、柯交鋒內政問題:如何面對勞保、能源、廢死、居住正義?

2024總統大選倒數兩週,《報導者》近日以「總統10問」接連專訪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除了談內政,如勞保年金改革、能源政策,也回應備受矚目的兩岸關係論述及過去曾經發生的施政爭議。 The Real Story將10個問題分為3集呈現,除了讓聽眾可以完整收聽候選人的理念及回應,也有《報導者》執行長榮幸、總編輯德琳這次採訪的幕後小故事。本集涵蓋以下4個問題: 【第3問】 勞保年金預估2028年破產,總統候選人如何看待和推動勞保改革? 【第4問】 3位總統候選人如何看待彼此的居住政策?如何改善台灣不透明的租屋黑市,提升租屋族權益? 【第5問】 蔡英文政府的8年任期走向2025非核家園,但再生能源進度落後,將如何解決?是否延役核二、核三或啟用核四電廠?核廢料問題又如何面對? 【第6問】 總統候選人支持「廢除死刑」嗎?為什麼? 製作團隊|何榮幸、方德琳、藍婉甄、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賴清德專訪:ECFA只占出口3%,台灣應走進世界;民進黨做錯地方應反省,取得年輕人信任】https://bit.ly/3TKMpPs 【侯友宜專訪:2025可能大停電,馬上改變非核家園;若當選,任命閣揆最重要是拼經濟】https://bit.ly/41DczWD 【柯文哲專訪:當選一年內解決勞保年金破產問題;未來立法院與藍或綠合作都可能】https://bit.ly/3GWTqVP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7 Dec 2023 · 51 minutes
2024總統候選人,請回答|如何面對兩岸關係?國會若未過半,會與他黨合作組閣嗎?

2024總統大選倒數兩週,《報導者》近日以「總統10問」接連專訪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除了談內政,如勞保年金改革、能源政策,也回應備受矚目的兩岸關係論述及過去曾經發生的施政爭議。 The Real Story將10個問題分為3集呈現,除了讓聽眾可以完整收聽候選人的理念及回應,也有《報導者》執行長榮幸、總編輯德琳的第一線採訪觀察。本集涵蓋以下2個問題: 【第1問】 中國主張台灣違反ECFA條款,祭出終止部分早收清單產品的反制措施,面對中國在大選前夕的「動作」,3位候選人的回應?未來又將如何經營兩岸關係? 【第2問】 如果當選總統,但黨籍立委席次沒過半,是否會任命其他政黨的行政院長? 製作團隊|何榮幸、方德琳、藍婉甄、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賴清德專訪:ECFA只占出口3%,台灣應走進世界;民進黨做錯地方應反省,取得年輕人信任】https://bit.ly/3TKMpPs 【侯友宜專訪:2025可能大停電,馬上改變非核家園;若當選,任命閣揆最重要是拼經濟】https://bit.ly/41DczWD 【柯文哲專訪:當選一年內解決勞保年金破產問題;未來立法院與藍或綠合作都可能】https://bit.ly/3GWTqVP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6 Dec 2023 · 48 minutes
佔中邁入10年,「二子」在台聚首:學者之笑、牧者之淚,香港公民抗命的「腦」與「心」

香港媒體人黎智英被控告涉嫌「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罪」,遭港府以《國安法》逮捕,至今被關押超過3年,日前首次庭審。香港民主與自治空間高度緊縮的幾年來,已有不少港人入獄,或流亡海外;今天的受訪者,便是「佔中三子」中,來到台灣的兩人。 一位是聽眾熟悉、目前在政大客座任教的學者陳健民,另一位,是曾事奉於香港柴灣浸信會的牧師朱耀明。朱耀明從小遭父母拋棄,經歷苦難波折,最後成為傳道人。兩人緣份從爭取興建醫院的運動開始,從信仰中的「行公義」,走向民主改革。 「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在2014年9月28日爭取真普選開始,之後伴隨傘運開花,歷經79天傘運結束,到明年就是第10年;重新在台灣聚首的兩人,如何看待這段共同走過的故事? 來賓|香港柴灣浸信會前主任牧師朱耀明、社會學者陳健民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汪彥成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3 Dec 2023 · 1 hour, 20 minutes
調查報導|「沒有訊號」的15個月——出海即失聯、靠岸已婚變?漁工寫歌、漁青造船,展開改變行動

台灣擁有全球第二大的遠洋捕魚船隊,仰賴2萬2,000多名境外聘雇的外籍漁工,他們是漁船上漁獲捕撈的重要人力資本,你對這群把海鮮送上我們餐桌的「老外」了解多少? 「只要能靠岸,我的視訊就是開著的,因為小孩被我留在印尼,網路讓我們連在一起.。」一次長達15個月不靠岸的遠洋作業,Nofian因為「無法與外界聯繫」,付出家庭破碎的代價。 我們從基隆漁港到屏東東港,聽見在工作環境、薪資待遇等權益外,卸下漁工身分的他們,對自己無法當一個好丈夫、好爸爸的遺憾⋯⋯;在多數船長改變溝通與不當管理模式之後,通訊權成為新議題。 這集,從「老外」漁工、造船第三代、仲介、海事人員等不同角度,認識在海上捕魚的他們,以及關心的事。 製作團隊|詹婉如、李雪莉、陳思樺 共同採訪|許詩愷、楊子磊 📍搭配閱讀: 【人權和獲利能否兩全?改善船艙起居、Wi-Fi通訊,新一代遠洋漁船的改革動力和阻力】https://reurl.cc/prd1Yb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1 Dec 2023 · 39 minutes
調查報導|為了見爸爸,我來台灣做看護——海上喋血案10年後,走進監獄會客室的印尼女孩

「如果不是父親,我不會來⋯⋯。」去年(2022)12月,20歲的Riri(化名)辭去在印尼坐辦公室的工作,來台灣當「外勞」。期間歷經勞力剝削及性騷擾,但她仍堅持留下,只因想念來台工作卻「消失」10年的父親,以及在台當看護7年的母親。 Riri的父親為何消失?2013年7月15日,「特宏興368號」的台灣船長和外籍漁工發生肢體衝突,6位漁工合力反抗,最後,船長、輪機長遭漁工殺害、拋海,犯案漁工被判14到28年不等的刑期,當時剛上船工作半年的Riri父親就是其中之一,目前仍在台北監獄服刑中。 「特宏興368案」並非台灣第一起、也非最後一起與外籍漁工有關的海上喋血事件,但它是至今被害者、加害者人數最多的一案。這集,我們透過書信,訪談服刑中的漁工,也跟著Riri一起探監,聽見這起案件如何影響當年才10歲的印尼女孩以及她的家。 製作團隊|詹婉如、李雪莉、陳思樺 共同採訪|許詩愷、楊子磊 📍搭配閱讀: 【特宏興遠洋喋血案十年】從海上的牢到陸地的牢──漁工爸爸、看護工母女在台灣「相聚」之路:https://reurl.cc/A41aYK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0 Dec 2023 · 33 minutes
他們的魔幻時刻|蕭雅全 X 王誌成:入行就遇到大魔王侯孝賢,鏡頭外真功夫,讓角色活起來

第60屆金馬獎甫落幕,演員陳慕義以電影《老狐狸》奪下最佳男配角,感言中「美術組搭不能用的廁所、導演在小螢幕前聊天」笑翻全場,也令人好奇,導演、美術設計都在做什麼? 導演蕭雅全數年磨一片,表面看似談命運、父子情,背後是大時代下的人物縮影與認同,即便資金籌募不易,他仍堅持描繪台灣人的故事。而與蕭雅全長年合作的美術指導王誌成,則常不計預算義氣相挺,「當演員走進我搭建的場景,就是我的魔幻時刻。」 這集,聽兩位電影工作者在「鏡頭外」下的功夫,他們如何思考創作?又為何不約而同提及導演侯孝賢對他們的影響與重要性? 來賓|導演蕭雅全、美術指導王誌成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陳思樺 💰支持報導者,帶您貼近藝文現場: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5 Dec 2023 · 59 minutes
報導者你好:為什麼要談「監所通信」計畫?(新單元開張!製作團隊接call-in,歡迎隨時來訊!)

「喂,報導者你好?」 謝謝大家的來訊、來信和留言,你的每一個聲音,我們都收到了!《The Real Story》新闢「報導者你好」單元,在這個小天地,你會聽到節目企劃思維、其他聽眾的回饋與提問,甚至再度邀請之前節目中的來賓,回應你的想法。 因為我們相信,重要議題不應「朝生暮死」,後續的任何漣漪與迴響都是重要的。在首發嘗試的這集,你會聽到: ➤為何要推「報導者你好」? ➤今年《The Real Story》最受歡迎單集? ➤#Live Podcast談地獄哏後的一封長信 ➤回應「我的筆友是重刑犯」聽眾感受 💬在眾多訊息中,感謝以下聽友的提問、回饋或指教,和我們一起完成了本次的「報導者你好」:楊孟諺、estoncoal 、正在吃格子鬆餅、Dino Lo、Kevin Wu、varperson_alice、馥牛、almostfallasleep、isabella268、仙人掌嘴、sss0602、asdfghjkilopw 來賓|監所關注小組理事長陳惠敏 製作團隊|藍婉甄、詹婉如、汪彥成 📍重溫集數: 【儘管世界爛透了|以巴衝突再起:加薩走廊在哪?哈瑪斯是恐怖分子或反抗殖民?一場長達75年的國土爭奪】https://link.chtbl.com/Helloworld1012 【#Live Podcast 玩地獄哏,或者「只有地獄沒有哏」?喜劇演員的創作大冒險,與自剖真心話 ft. Jim、呱吉】https://link.chtbl.com/standupcomedy1024 【我的筆友是重刑犯:從自介、聊天,到幫他說「母親節快樂」,串起高牆內外的一萬多封信與800志工】https://link.chtbl.com/prisoners 【日本邊陲小島上,「台灣移工」的歷史流轉:黃胤毓愈拍愈久的紀錄片,和10年磨出的「阿媽緣」】https://link.chtbl.com/GreenJail 【人設、話術、捲款潛逃,破解詐騙三階段,吸金犯如何利用「黃金護照」另開人生?】https://link.chtbl.com/golden-passport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2 Dec 2023 · 21 minutes
黑熊保育與人類生活,只有衝突嗎?記者最「壓力山大」的採訪:大武部落獵熊案後來的事

獵人不敢拿起獵槍、祭儀改買平地豬肉、長輩將獸骨從門口拆下⋯⋯走入與黑熊為鄰的屏東縣霧台鄉大武部落,發現這裡瀰漫一股恐慌氣氛,昔日象徵榮耀的獸骨被鎖進倉庫,成了部落裡不能談的禁忌。 去年12月9日,網路上流傳一段影片:兩名年輕男性騎著機車,將獵到的台灣黑熊夾在中間三貼,嘻笑的畫面被放到網路上流傳,引發社會輿論譁然。今年4月檢方以《野保法》起訴7位參與黑熊獵殺的族人,另有2名族人因獵捕保育類的台灣野山羊、水鹿被起訴。 這跟外界長期認知的「原住民不獵熊」有巨大落差,為什麼他們要殺熊?《報導者》記者林慧貞耗時半年展開調查,突破族人心防、試圖釐清脈絡,事件至今屆滿一年,這集請聽慧貞說穿梭於部落田野的觀察,過去媒體未曾說明白的事,以及她自己下筆前的掙扎。 來賓|《報導者》記者林慧貞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從英雄到罪人──屏東霧台獵熊案下,蒙上陰影的魯凱族至高榮耀】https://reurl.cc/Wv5OoO 【在當代制度與傳統夾縫間,努力尋找狩獵文化存續的魯凱族大武部落】https://reurl.cc/A0Q3mj 【法規、輿論與人身安全的三重枷鎖下,部落「恐熊症」如何解?】https://reurl.cc/Wv5Ome 【台灣黑熊頻現蹤,我們準備好當「有熊國」居民了嗎?】https://reurl.cc/8NKbVd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08 Dec 2023 · 52 minutes
和印度人聊「印度移工」:不只是咖哩、歌舞片和治安問題,台印之間「偏見與友善並存」的對話進行式

「沒有這樣的討論,台灣的政府不會知道台灣對印度的認識有多少,……這也給我自己啟發:我想更積極向台灣說明印度這個國家;希望這樣的討論,給台印關係帶來正向結果。」來自印度比哈爾邦(Bihar)的在台留學生平度(Pintu Kumar)說。 但台印間的社會對話,有機會就此開展嗎? 外媒報導「10萬印度移工」準備入台,最快年底簽署勞務合作備忘錄(MOU)後,台灣網路快速湧現反對聲浪,甚至出現對印度移工的歧視言論。即便勞動部聲明,在民間反對聲音弭平之前,不會簽署MOU,但日前仍有約百人集會,在凱道疾呼「反對新增移工來源國」。 本集,兩度來台就學、已經寫完一份中文論文的平度,分享他身為一名印度男性,融入台灣社會的過程,以及仍會遭逢異樣眼光的日常,他如何看待這次沸騰的輿論?同時,《報導者》記者也採訪「反對增加新移工國」集會的核心成員,他們是誰?又如何在議題發酵後的內部歧異中,調整不同的發言角度? 來賓|印度在台留學生平度、《報導者》記者許詩愷 製作團隊|詹婉如、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暌違20年再開國門,歧視移工爭議風波如何因印度再現?】https://reurl.cc/nL9Y7l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05 Dec 2023 · 52 minutes
日本邊陲小島上,「台灣移工」的歷史流轉:黃胤毓愈拍愈久的紀錄片,和10年磨出的「阿媽緣」

你可能到過沖繩本島,但在台日的海上邊界,還有散布著許多隸屬日本沖繩,地理上又緊鄰台灣、且與台人有著深刻連結的小島——八重山諸島。在日治時期,曾有一批台灣農、礦工,帶著對於追求更好生活的想望,跨海在此紮根,他們的家人如今已到第三、第四代。 導演黃胤毓學電影出身,大學時因為一堂民族系課程開啟對移工的拍攝,並在日本求學時,尋找台日之間的移民身影,因此走進種鳳梨的玉木阿媽、養父為礦工的橋間阿媽等「台裔日本人」家庭。 他用日常的陪伴,一起去掃墓、散步、看醫生,同時不斷蒐集史料,在記錄的同時也喚起阿公、阿媽們更多塵封的記憶,花費數年時間,拍下如今正在製作第三部曲的「狂山之海」系列紀錄片。 這集,一起從黃胤毓的10年記錄中,看見台日移民的面貌,與他從台東出發、如今在沖繩組成國際團隊、持續用故事連結島嶼的故事。 來賓|旅日導演黃胤毓 製作團隊|李雪莉、張鎮宏、藍婉甄、汪彥成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0 Nov 2023 · 51 minutes
報導者X誰來報樹【金馬特輯】盧律銘:「在地經營,歡迎找我」從數學老師到電影配樂家的10年心路

觀賞電影時,好的電影配樂能牽動觀眾情緒起伏,為電影畫龍點睛。但這些音樂是怎麼完成的? 盧律銘是台灣近年崛起最快的配樂家,曾為《瀑布》、《返校》、《消失的情人節》等電影操刀;今年(2023)更有兩部配樂作品入選第60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他告訴我們如何找到《周處除三害》導演想要的「天上來的聲音」?而在《疫起》以鋼琴為主旋律的配樂中,他瞞著導演偷藏「噪音」⋯⋯ 低鳴、噪音、特殊的樂句排列,是盧律銘的曲子特色;自稱不按牌理出牌的他,總在作品中偷藏「盧律銘標誌」。除了期待自己「永遠為下一次做準備」,更希望帶領後輩向前、脫離「50萬台幣坐地起價」,爭取更好的待遇。 這集,是我們首次嘗試與其他Podcast節目聯手訪問,一起走入電影配樂的世界,聽中生代音樂家的心路歷程,也期待你對這集節目的回饋。 來賓|電影配樂家盧律銘 製作團隊|《報導者》李雪莉、藍婉甄、陳思樺、《誰來報樹》小樹、Marks、黃芷萱 【小知識:本集提到的兩名國際音樂人】 Trent Reznor 美國創作歌手、作曲家和唱片製作人。雷澤諾自1988年組成工業搖滾樂團九吋釘,在團內擔任主唱,也演奏多種樂器,現為獨立音樂家。 Hans Zimmer 著名德國電影配樂作曲家和音樂製作人,由其配樂的電影超過150部,其中包括1995年獲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的動畫電影《獅子王》、《赤色風暴》、《紅色警戒》、《神鬼戰士》、《末代武士》、《黑暗騎士》、《全面啟動》、《自由之心》、《星際效應》、《敦克爾克大行動》。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4 Nov 2023 · 1 hour, 10 minutes
以巴短暫停火,然後呢?從加薩回來的台灣醫師、為受難家庭說故事的以色列作家:戰火之下,他們想說的話(Live Podcast)

以色列與哈瑪斯上個月爆發半世紀來最猛烈戰火,至今已有上萬平民喪生。 來自台灣的無國界醫生洪上凱,在戰爭爆發前便駐點加薩為該地人民提供醫療援助。他遇過因誤跨以色列限制的6海浬、而遭砲擊受傷的加薩傷患;也見過以色列建國後流亡的巴勒斯坦人,幾十年來仍留著回家的鑰匙;也聽聞因戰火空襲,守在醫院岡位上卻喪生的醫護同事……,「擔心大家看到短暫的停火協議,就不再關注戰爭了。」 這集,除了洪醫師談第一線的所思所想,《報導者》主編子午也分享採訪以色列作家艾加・凱磊的看見與感觸。除了透過不同視野對以巴衝突有多一層理解,在台灣的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來賓|台灣無國界醫生、林口長庚醫院急診主治醫師洪上凱 來賓|《報導者》採訪主任、主編張子午 製作團隊|張鎮宏、張子午、陳星穎、古芹、詹婉如、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8個Q&A解析加薩戰爭的世仇背景:以色列怎麼救人質?戰爭只是巴勒斯坦的悲劇之一?】https://pse.is/5bfsev 【炸彈震波與溫暖人情中的真實加薩──台灣無國界醫生在以巴戰火下的證言】https://pse.is/5cdgjw 【以巴戰火不需要偉大的答案,只需要可被實現的小小慈悲──專訪以色列作家艾加・凱磊】https://pse.is/59ne8s 【未癒的歷史傷痕下,他們的和平想望難以同步──在台以巴人如何看待加薩戰火?】https://pse.is/5d534w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3 Nov 2023 · 1 hour, 14 minutes
只要記得,她就不算死:普悠瑪倖存女孩的辣泡麵漫畫裡,想不起來的痛與忘不了的友誼

去年(2022)春末,我們到台東拜訪16歲、剛從卑南國中畢業的旻瑄,她也是2018年10月21日台鐵普悠瑪事故中的倖存者。這場意外帶走了18條生命,其中有5位卑南國中的師生,包括旻瑄幼稚園以來最好的朋友。 事發後,旻瑄努力復健,也花了幾年時間,記錄下她與好友之間的故事——愛吃辣的女孩與不吃辣的女孩,在一碗碗泡麵中,嘗試各種辣度和調味的回憶。 這集,請聽一段和泡麵有關的,愛與別離、受傷與重生的故事。 受訪者|台東女中學生李旻瑄、旻瑄媽媽黃家玉、漫畫家阮光民、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游珮芸 製作團隊|楊惠君、嚴文廷、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只要大家還記得,她就不算死──普悠瑪事故倖存學生的心路故事】https://bit.ly/3G0IyWv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7 Nov 2023 · 30 minutes
#Live Podcast 玩地獄哏,或者「只有地獄沒有哏」?喜劇演員的創作大冒險,與自剖真心話 ft. Jim、呱吉

單口喜劇(stand-up comedy)近年受到許多人喜愛,帶來笑聲的同時也爭議不斷。這場Live Podcast邀來喜劇演員Jim和呱吉分享,在他們心中的「地獄哏」到底是什麼?以特定族群作為題材的笑話,是否就代表著嘲笑和刻板印象?如果有人因此受傷,或「替他人受傷」,又該怎麼辦? 每當笑話被「炎上」,總有人針對笑話文本提出批評,也有人為喜劇演員的現場演出抱屈,這到底是旁觀者的「斷章取義」,或是喜劇表演面對非特定公眾的必然結果?在實際的操作經驗中,部分喜劇演員也開始從創作、表演和經營社群的過程逐漸理解,離開了當下場域的喜劇,遠比一個笑話更加複雜。 在上個月的這場Live Podcast中,喜劇演員之間以及與現場觀眾的互動,帶來熱烈的回應和交鋒,其中有認同、有鼓勵,也有對喜劇的質疑和異議;期待這樣的活動能夠帶來更多討論,並開啟這個日益受到關注的表演領域的更多思考。 來賓|喜劇演員Jim程建評、YouTube頻道「上班不要看」創辦人呱吉 製作團隊|方德琳、陳德倫、藍婉甄、陳星穎、古芹、汪彥成 ※本集錄音時間為2023年10月24日 📍搭配閱讀: 【美式火烤牛肉上桌!當單口喜劇、嘻哈音樂遇上道德爭議,創作者們怎麼想?】https://bit.ly/49D5d9c 【平權教育失敗?校園歧視言論背後,「政治正確」的未竟、焦慮與反挫】https://bit.ly/3SCVLfK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6 Nov 2023 · 1 hour, 21 minutes
我和我的聾人爸媽:聽音樂、揪夜衝、跳霹靂舞,手、口雙語的「CODA」是怎麼長大的?

「媽媽用手語說床邊故事」、「爸爸會帶我們全家夜衝」……被通稱為「CODA」(Child of Deaf Adults)的聾人小孩們,在家以手語和父母溝通,在外,則常要擔任父母的耳朵和發言人──這讓一些CODA顯得特別早熟,卻也可能是孩子童年埋藏、不想被同學發現的祕密。 手語是他們的母語,聾人小孩在手、口「雙語」家庭長大,他們的父母同樣希望和親近的人深談交心,可能愛聽音樂,或者擁有屬於自己的手語名字。 2018年,立法院將手語列為國家語言之一,5年後的現在,有何不同?這集,兩位CODA將分享小時候曾走過的彆扭及認同掙扎,長大後又如何透過倡議舉辦「聾人演唱會」、以「手語名」為主題的展覽,讓更多聽人認識聾人文化,也鼓勵聾人父母從小教孩子屬於他們的語言。 來賓|演員、「聲音藏在」計畫發起人廖曉彤、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主任詹富娟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手語是愛與使命──那些手譯員的人生故事】https://reurl.cc/o56Q73 【當手譯視訊成為新創事業:一通電話,聽障者獨立自主的開端】https://reurl.cc/0ZRYvY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0 Nov 2023 · 43 minutes
今天來敲婉|免費心理諮商政策追蹤:為什麼只補助年輕人?3次有用嗎?心理師怎麼看?

今年8月,衛福部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15到30歲民眾3次免費諮商補助。此方案可說是亞洲創舉,但上路不久,部分縣市就傳出資源將盡。 衛福部旋即宣布加碼預算的同時,方案執行狀況也令人好奇:只補助3次諮商,真的有用嗎?第一線的心理師有哪些觀察?發現高風險個案後,是否有足夠資源和方法能夠承接?而沒有申請到方案的人,或非年輕族群、經濟上無法負擔的民眾,還可以去哪裡求助? 製作團隊|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3次免費諮商,然後呢?推動「求助常態化」,擴大年輕世代心理健康支持網的新挑戰】https://bit.ly/3MvoX4x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08 Nov 2023 · 13 minutes
今天來敲婉|親密暴力下的寵物與我,如何一起逃?貓咪「茶茶」虐死案後,社福系統的改變與未竟

「他是綁匪,貓咪是肉票,只要有肉票,他想要對我做什麼都可以。」為了帶走男友手中倖存的2隻貓,Vicky(化名)花了4年,才逃離與恐怖情人同居的小套房。 分手怎麼這麼難?美國研究指出,庇護所內超過7成家暴受害者的寵物都曾被伴侶拿來威脅或傷害,其中也有人因擔憂寵物安全而延遲庇護。台灣社工師也觀察,這類情況已普遍出現在她協助的個案身上。 2021年,一名男子為挽回前女友,將女友的貓咪「茶茶」以熱水澆淋致死,該案在今年7月20日宣判。施暴者被判處7個月徒刑,併科25萬罰金,是少數因為虐待動物致死入獄的案件。當親密關係遇到暴力時,不只是人、還有動物也需要安全離開,而我們的政策、法律如何協助?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想逃離家暴,卻帶不走重要的牠:茶茶案後,家暴寵物未解的安置之難】https://reurl.cc/p5apZZ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請用你的方式支持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03 Nov 2023 · 11 minutes
人設、話術、捲款潛逃,破解詐騙三階段,吸金犯如何利用「黃金護照」另開人生?

當房地產投資名嘴,開始教你如何成為銀行VIP、走私黃金賺價差等「賺錢祕密」,你相信嗎? 2000年初,因投資房產躍上媒體、出席各大講座的王派宏便是這樣崛起的。憑藉著大環境利多下的成功經驗,他成為「派宏老師」,成立學苑及顧問公司。表面上傳授遊走法律灰色地帶的賺錢手段,檯面下收取2~4萬元不等的「學費」,洗腦學員貸款「委託」他投資,並不斷「排線」讓學員一拉一,最終於2019年吸金34億元後潛逃出境。 《報導者》與「組織犯罪與貪腐舉報計畫」(OCCRP)合作調查發現,王派宏早在出境前,就已「投資入籍」多米尼克(Commonwealth of Dominica)取得雙重國籍,使得台灣檢調追查難上加難。 這集,聽主辦王派宏案的新北地檢署檢察官李秉錡分析,吸金和詐騙有什麼不同?遇到哪些情境和話術,投資人需提高警戒?《報導者》記者孔德廉則分享,多米尼克為何開始受到跨國犯罪者們的「青睞」?投資入籍計畫有哪些漏洞? 來賓|新北地檢署檢察官李秉錡、《報導者》記者孔德廉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詐欺34億元買來的第二人生──王派宏吸金案,和「投資入籍」多米尼克的全球罪犯】https://bit.ly/3QETZcN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01 Nov 2023 · 47 minutes
他們的魔幻時刻|謝瓊煖 X 詹傑:國民媽媽與勸世三姊妹,用田調裝滿的靈感百寶盒

今天的節目,是我們新推出藝術文化訪談單元:《他們的魔幻時刻》。 首集邀來一對北藝大的學姐學弟——謝瓊煖、詹傑。「國民媽媽」謝瓊煖20多年來演繹過各種角色,《我們與惡的距離》李媽媽與《華燈初上》季媽媽讓她打開影視知名度,但也為她帶來自己都沒發現的「職業傷害」。 詹傑從文青作家走向劇場、電視二刀流編劇,他跨度極大的題材,許多來自隨手收入百寶箱的生活片段、上山下鄉的田調經驗,而他最珍惜的,是和觀眾一起坐在台下不被認識而共享作品的時刻。 這集,聽在表演舞台上不同位置的他們,如何在創作和演出上練功?而屬於他們的「魔幻時刻」,又是什麼模樣?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汪彥成 💰支持報導者,帶您貼近文化現場: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7 Oct 2023 · 54 minutes
「台灣有事」各自表述:為台海危機未雨綢繆,或軍事化藉口?第一島鏈核心沖繩的變化與聲音

沖繩僅占日本國土面積0.6%,但卻有7成的美軍基地與兵力駐守在此,與戰機聲共處,已成為沖繩人的日常;而在台海兵棋推演中,國際援軍是否援台、如何援台,也將左右於地緣戰略關鍵位置——沖繩的動作。 對許多沖繩人來說,「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是令人緊張的話題;有些人認為這是軍事化的藉口,也有人理解中國威脅和沖繩的角色,卻仍為基地負擔問題而矛盾糾結,戰時未能疏散、平民大量死亡的慘痛記憶也未曾淡去。跟著記者縱觀第一島鏈上的戰備變化,也走進沖繩民間,聽見仍在進行中的論辯與沖台對話的可能。 製作團隊|張鎮宏、許詩愷、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沖繩如何成為台海危機的熱點?】https://bit.ly/3tFZI8S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5 Oct 2023 · 59 minutes
今天來敲婉|消防員救火靠勇敢?從列管、稽查到防災,明揚大火燒出的工廠危險物質問題

9月22日,明揚大火造成10人死亡,其中包括4名消防員──他們尚未進入火場就因突然的化學爆炸殉職。 屏東縣政府事後調查,廠房內擺放超過管制量30倍的有機過氧化物,但為何無人發現?《報導者》記者取得資料,發現明揚國際兩年前就曾發生過火災,但政府單位並未因此加強檢查,錯失事前發現的機會。雖然各部門都定期稽查,現實卻是業者沒有申報就沒有列管…… 2018年桃園敬鵬大火6名消防員殉職,促成《消防法》修法,消防員「生命三權」規範了什麼?而明揚化學物申報不實,揭開哪些法律未落實的困境?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危險品超量30倍從未申報、每年安檢都過關,明揚大火燒出消防員面對化學災害的無助】https://reurl.cc/x631L5 【屏東明揚大火公祭背後:10年43位消防員殉職,悲劇鋪成的漫長改革之路】https://reurl.cc/v6QZre 【屏東明揚工廠爆炸24小時,4消防員殉職、98傷,揭廠房工安與消防職安缺失】https://reurl.cc/9RDKMj 【林佳和/他們的犧牲,照見台灣社會的選擇──觀察消防員十年爭權軌跡有感】https://reurl.cc/x6NrY1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請用你的方式支持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0 Oct 2023 · 11 minutes
旅遊之外,為何要關注沖繩?跟鎮宏走訪那霸街頭、美軍基地和與那國島,沖繩人怎麼看台海情勢?

沖繩是離台灣最近的日本國土,美麗的沙灘及海岸,是不少台灣人喜愛的旅遊景點;相近的文化及氣候,也讓台灣成沖繩人近年留學及移民首選。 但除了民間交流,沖繩,因其特殊地理位置,更在台海關係變化、中國軍事崛起之際扮演關鍵角色,也讓經歷二戰傷痛的沖繩人,出現「沖繩不能再次成為戰場」的焦慮。 這集,跟著鎮宏前往沖繩諸島,聽島民們怎麼看「台灣有事」?他們如何面對日本自衛隊、飛彈部隊進駐?台海如果真的戰爭,沖繩怎麼辦?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沖繩如何成為台海危機的熱點?】https://bit.ly/3tFZI8S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8 Oct 2023 · 26 minutes
台灣作家的18年瑞典觀察:焚燒古蘭經、極右政黨崛起,當進步社會開始「反政確」,他們如何面對?

瑞典在國際上常被譽為「進步社會」的典範,從法律制度到文化教育,都不斷為多元、平權等價值努力。然而,反對移民的極右派政黨卻在去年大選中躍升為瑞典國會第二大黨;今年,民間則發生多起焚燒《古蘭經》事件,激起穆斯林社群的強烈抗議。這是人們對「政治正確」的反撲嗎? 這集,《報導者》podcast主持人雪莉前往瑞典,與作家吳媛媛對談。在瑞典生活18年,歷經求學、就職、結婚生子,她對瑞典人刻進骨子裡的平權意識有深刻觀察,卻也曾不小心說錯話;當「進步價值」與「反政治正確」掀起社會思辨,瑞典人如何面對,台灣能否借鏡? 來賓|《報導者》專欄作家吳媛媛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汪彥成 📌延伸閱讀: 【反仇恨言論立法能杜絕歧視嗎?從瑞典多起焚燒《古蘭經》事件談起】https://bit.ly/45niX4s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3 Oct 2023 · 51 minutes
儘管世界爛透了|以巴衝突再起:加薩走廊在哪?哈瑪斯是恐怖分子或反抗殖民?一場長達75年的國土爭奪

10月7日,控制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激進團體「哈瑪斯(Hamas)」無預警突襲以色列南部邊境,殺傷、綁架大量平民和軍警;面對越境攻勢,以色列也發動反擊。 1948年,以色列在「故土」建國後,與早已在此繁衍千年的巴勒斯坦人,因宗教文化差異、為了領土劃分與耶路撒冷歸屬,纏鬥75年之久——雙方曾有和平協議,為何難有共識?甚至讓巴勒斯坦分裂為兩派?加薩走廊與約旦河西岸的巴人生活是什麼模樣? 這一集儘管世界爛透了,試圖梳理歷史脈絡與國際上不同意見,從宏觀視角解釋兩個民族的家仇國恨,而當戰事升級又可能如何影響國際局勢?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以巴50年來最嚴重軍事危機:哈瑪斯大突襲,雙方首日逾6千死傷,以色列宣戰進攻加薩】https://bit.ly/46Jluad 【一片土地,四種身分證──越洋採訪戰火中的巴勒斯坦人心聲】 https://bit.ly/46NsrH8 【加害者、殉道者或是受害者?以色列監獄裡的巴勒斯坦兒童】https://bit.ly/3rGa6NB 【2021年以巴衝突,導火線誰點燃?巴勒斯坦研究專家從歷史脈絡解析】https://bit.ly/3QaQM4e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2 Oct 2023 · 35 minutes
我的筆友是重刑犯:從自介、聊天,到幫他說「母親節快樂」,串起高牆內外的一萬多封信與800志工

「誠徵筆友!」從監所寄出的數百封信件,一箱箱堆在「監所關注小組」狹小的辦公室裡。2020年疫情之下,擔憂感染爆發的監所變得更加封閉,但受刑人仍渴望知道高牆外的世界,小組發起的「監所通信計畫」也於焉展開。 從一開始信根本回不完,到現在擴展至831位來自各行各業、甚至世界各地的「通信志工」,陸續和監所內1,714位「同學」通信,往來逾萬封信件,這些獄中筆友有被判重刑的大叔,也有誤入歧途的少年。 有人抱著「幫助受刑人」的初心加入,「但最後是誰幫了誰,還很難說!」志工與同學透過寫信交換生活近況、分享生命經驗,嘗試在高牆內留下與社會連結的微光,也從彼此差異的世界中重新認識自己…… 來賓|監所關注小組理事長陳惠敏、寫信志工詹庭琪、林禹青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那些坐過牢的人 歡迎歸隊!】https://reurl.cc/3eep4j 📍相關活動:▌必須保衛社會 ▌你所不知道的收容人——收容人創作與監所議題展https://reurl.cc/jvvY9D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06 Oct 2023 · 58 minutes
今天來敲婉|亞運竟有這一項?橋牌選手出國比賽拿金牌的夢想與現實

2022杭州亞運如火如荼進行,除了常見的田徑、游泳比賽外,更有多項獨特項目,如藤球、滑輪溜冰、卡巴迪等,其中,還有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橋牌」。 繼上屆亞運1金2銀1銅佳績後,今年,我國派出男女各9名橋牌選手競逐獎牌。和所有國家隊選手一樣,付出時間培訓,也希望能為國爭光,但並非職業選手的他們多數另有正職,形成重重阻礙 ──從選拔、培訓到比賽約40多天,公司會准假嗎?體育署與國訓中心的集中式訓練,為何加深選手困境、引發反彈?而本該作為選手及政府間橋梁的橋藝協會,又為何難以發揮力量? 製作團隊|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出國比賽難請假、金牌效應難擴散──亞運橋藝國家隊的野外生存紀錄】https://bit.ly/45dghGA 【林佳和/體育改革的抉擇:更多國家控制?更多社會支持?】https://bit.ly/3Q0DQxK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請用你的方式支持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05 Oct 2023 · 15 minutes
今天來敲婉|限時限地、3點不露,全台最嚴的競選廣告看板規定在台北,但市民有感嗎?

距明年總統、立委選舉還有3個多月,但各地競選廣告看板大戰已開打!「新一代 國會 未來」、「美好的一天從對的選擇開始」,最近,這類搭配政治人物照片、姓名的廣告看板標語出現在台北街頭,乍看與選舉無關,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這些人都是要「出來選」的,只是,他們為何不明講? 2022年底,基於乾淨市容、選舉公平性等期許,台北市議會三讀通過《台北市競選廣告物管理自治條例》修正,競選廣告看板只能在法定選舉期間、指定地點設置,否則最高可裁罰5萬元,且北市府有權強拆。但本次選舉,仍有不少違規的選舉看板大剌剌出現在街頭,市府執法遇到什麼挑戰?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參選人取巧偷渡看板、市府執法不力,台北競選廣告限令形同具文】https://pse.is/5agvzm 【捐款缺乏即時監督,公開金流又憂中國「監視」──選前應公布大筆政治獻金嗎?】https://pse.is/5ap4y8 【在地人情超越黨派、大族老面孔占優勢──深入部落現場,看​原住民鐵票倉如何煉成】https://reurl.cc/E1Xpba 【逾3千原住民立委投票所陷「被迫亮票」危機!民間籲推「不在籍投票」解套】https://reurl.cc/blGkdd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請用你的方式支持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8 Sep 2023 · 11 minutes
建商蓋房子,工安靠監測還是「賭一把」?馬路塌陷、房屋傾斜,缺乏第三方監督的施工危機

9月7日晚間,台北市大直一處民宅,因緊鄰的基泰建設建案施工不當,而傾斜塌陷。 這場工安意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居民早在半年前,便從房屋龜裂、窗門歪曲發現不對勁,並向市府陳情。只是,鄰損認定由營建方出具,以「與施工無關」作結,直到東窗事發後公會技師才發現,工地監測數據多次達停工標準,卻仍繼續施作……。 民間建商有工安問題,為何政府卻未介入?在仰賴私法自治的寬鬆法規下,部分建商為節省營建成本,監測數值僅供參考,施工安全常淪為「賭賭看」;在台灣各地新建案、都更潮不斷的情況下,會造成怎樣的風險? 來賓|《報導者》記者孔德廉、許詩愷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基泰大直監測數據多次歸零、逾停工標準卻未停,失控的品管與成本魔咒釀出塌陷坑禍】https://bit.ly/3RuW7EK 【由事故鋪成的工程安全改革路,基泰大直案後能否踏上關鍵修法第一步?】https://bit.ly/3RBCoDj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7 Sep 2023 · 36 minutes
今天來敲婉|巴西雞蛋保鮮4個月,真的假的?從洗選、噴蠟到冷鏈運輸,進口蛋效期問題何在?

為回應近兩年缺蛋現象,台灣從3月起首度大規模進口1億多顆雞蛋,卻因部分蛋品誤標有效期限,引發諸多爭議,農業部長陳吉仲更為此請辭。專案進口是為平抑蛋價,但問題究竟出在哪? 農業部多次表示巴西雞蛋保存期限可達3~4個月,其實有所本,但許多國內業者依循過去產銷手法,讓蛋離開冷藏後再次洗選、常溫販售,效期還能如「原廠設定」嗎?業者以「洗選後近1個月」作為效期的慣例,又是否合理?撇開政治口水,從雞蛋跨國運銷的過程一起透視進口蛋風波。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冷鏈、保存標示和品質分級:進口雞蛋風波,凸顯台灣市場與國際標準斷鏈窘境】https://reurl.cc/V4D4AA 【透視2023開春缺蛋現象:失靈的產銷制度,如何影響雞蛋價格和流向?】https://bit.ly/3y5yeIO 【蛋說從頭:從種雞到生產,一顆蛋上桌需要多少時間?台灣能自行培育蛋種雞嗎?】https://bit.ly/41Xep4q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請用你的方式支持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3 Sep 2023 · 12 minutes
週年特輯|報導中的他們,後來怎麼了?新聞編輯室怎運作?金鐘編導現身、百名讀者連線,《報導者》給問

💰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9月9日的《報導者》8週年生日派對,你在線上嗎? 8年來,因為大家的支持,我們每月定期定額贊助者從4人增長到6,200人,團隊成員壯大為44位。這集,我們在線上生日趴中回應百位讀者、聽眾對於《報導者》營運的好奇,也邀來3位神祕嘉賓,分享《報導者》報導和節目推出後,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和改變? 此外,執行長榮幸更特別準備「加碼回饋」,想知道在維運《報導者》的壓力下,榮幸「好好活著」的祕訣是什麼嗎?一定要聽到最後! 連線|烏干達留學生Collines 連線|IBU廚房×冬瓜山書店負責人黃燕妮 連線|《火神的眼淚》導演蔡銀娟 製作團隊|李雪莉、陳星穎、古芹、藍婉甄、詹婉如、陳思樺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1 Sep 2023 · 1 hour, 8 minutes
80歲失智母親、50歲罹癌孩子:當自己成為田野對象,一段醫療人類學者的母女共病經歷

醫療人類學者劉紹華(小華)5年前被醫師診斷出淋巴癌。當時,她腦中快速浮現一週前才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的母親小美、想到癌症驟逝的父親、會不會白髮人送黑髮人……就在診間暈了過去。 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每5個人中就有一人是65歲以上老人。中年孩子與高齡父母一起生病、變老,可能成為常態。當癌症、阿茲海默兩個「世紀之症」同時發生在一個家庭時,小華、小美與其他家人,如何經歷這段互相「陪病」的時光? 「媽媽可以,妳也可以。」劉紹華娓娓道來高齡80歲的母親,心頭仍掛念50歲罹癌孩子的情景。但隨著小華化療後康復,小美的認知能力卻只會愈來愈下墜,直到幾乎忘了小華生病。於是,她以人類學的眼睛,回望這段共病過程,走過患病的日常,也走進病人的心境,記錄下我們終須面對、多數人卻過於陌生的生命旅途。 來賓|《病非如此》作者、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劉紹華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病非如此》書訊連結:https://reurl.cc/dmrWK8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請用你的方式支持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4 Sep 2023 · 50 minutes
今天來敲婉|小孩是大人的負擔嗎?從數起德國托育霸凌,看高齡、少子、缺工構成的社會困境

幼教產業因人力不足,必須縮短服務時間提早下課、甚至臨時停課,第一線人員因不堪負荷而不當對待孩子的通報事件愈來愈多,單一行政區通報4年來增加6倍——這不是台灣,而是德國近來不得不面對的托幼風暴。 風暴是如何產生的?高齡化且少子化的人口結構、低落的幼教薪水和政策預算、各行各業的勞動力短缺與長工時、讓人沒有餘裕育兒的經濟邏輯,形成了惡性循環的巨大漩渦。 對此,德國嘗試提出什麼樣的解方?滿滿既視感中,給了9千公里外的台灣什麼樣的警示? 製作團隊|藍婉甄、陳思樺、張詩芸 📍搭配閱讀: 【黃哲翰/德國幼教神話崩潰中?師資和家長雙重過勞的「黑色托兒所」】https://bit.ly/3PbUIA2 【黃哲翰/深入德國托育風暴核心:高齡化社會為何成為「厭孩之國」?】https://bit.ly/3sQjVsb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請用你的方式支持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2 Sep 2023 · 15 minutes
和記者、獸醫師去動物農場:水豚如何從南美洲來到台灣?梅花鹿工時有多長?

主打無柵欄餵食、零距離接觸水豚、柯爾鴨等可愛動物的休閒農場或餐廳,你去過嗎? 以宜蘭為例,首間主打動物互動的休閒農場「斑比山丘」2019年開幕,短短4年內,已有14處動物展演場所通過政府許可,但還有30多家業者提出申請、等待通過。許多聽友、讀者關心:動物會不會在遊客餵食下吃太多?居住環境會不會不合習性?生病了有沒有就醫? 這集,負責宜蘭動物展演業務的公職獸醫師陳彥百,以及走訪台灣各農場的記者李嘉將回答聽友提問,也提醒走入動物農場的我們,可以如何為動物的福利把關。 來賓|獸醫師、宜蘭縣動植物防疫所技士陳彥百 來賓|《報導者》特約記者李嘉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烏拉圭水豚如何遠渡重洋來台?走進台灣最大水豚貿易繁殖場】https://bit.ly/3Zaa8t2 【與「水豚君」互動的療癒體驗背後──逾4成展演場所不合法,動物福利難把關】https://bit.ly/45YQB1c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請用你的方式支持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08 Sep 2023 · 33 minutes
今天來敲婉|臉書大刪中國網軍帳號,然後呢?境外操弄手法已進化,用這些方法悄悄扭轉你我的觀點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請用你的方式支持我們:https://pse.is/5953dg 8月29日,Meta發布2023年第二季透明度報告中提到,已刪除近8000個Facebook帳號、1000多個Facebook專頁。這波行動,被Meta稱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刪除「協同造假行為」帳號的作為。但境外資訊操弄將會就此消失? 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王宏恩刊登於《報導者》的評論指出,從Meta報告及台灣新近面臨的資訊操弄模式,種種跡象顯示「不樂觀」——當前鎖定境外資訊操弄的偵測工具,包括同時發文、相同內容、查帳號的IP位址是否「來自境外且與中國官方相連」,隨著科技進步,將會逐漸失效。 我們以為滑手機是殺時間,但這些社群貼文卻想攻佔你我的腦!面對境外資訊猛烈攻勢,我們還能提出有效方法嗎?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王宏恩/Meta刪中國網軍帳號就夠了嗎?面對升高的境外資訊操弄威脅,台灣需要更「透明」】https://reurl.cc/3erVgj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06 Sep 2023 · 12 minutes
戒癮社群背後的故事:他從品毒師到脫癮10年、她從酒癮者女兒變戒毒社工,成癮到底是怎麼回事?

📍《報導者》8週年線上聚會,免費報名:https://forms.gle/q1crJiZb5TYzs1jg7 10年毒品成癮者,可能戒毒、重回社會嗎? 周宜賢20多歲接觸毒品,長年用藥使他膀胱萎縮,一天跑廁所200多次。但一次毒駕車禍大難不死後,他決心戒癮,如今已在戒癮社群「趕路的雁」待11個年頭。但即便已經遠離毒品、成功脫癮,他仍一刻不敢放鬆──「成癮者要向人證明他改變,需要一輩子。」 這集,除了成癮者的生命故事,你會聽見「戒癮陪跑者」的經驗觀察──大麻施用者近年為何有增加趨勢?為何有人脫癮十年,卻仍難免再犯?戒斷很難,減害是可能手段嗎?用藥者為何成癮、如何脫癮?重返家庭、社會這條路為何難走? 來賓|趕路的雁全人關懷協會執行經理周宜賢 來賓|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社工許佳如 來賓|《報導者》記者曹馥年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陳思樺、陳星穎 📖《島國毒癮紀事》購書連結:https://bit.ly/43DFTfb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請用你的方式支持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01 Sep 2023 · 1 hour, 14 minutes
從「猴子」變成人,一位「機車記者」山道上的10年見聞

千萬點閱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你看了嗎? 影片描述年輕人打工貸款買重機、騎車跑山、壓彎側掛、追焦刷照經營社群,最後在山路競速中失去生命。回到現實生活,山道「猴子」指的是誰?「山路追焦照」怎麼來的? 這集,由不論晴雨,總是重機代步加上全身防摔衣褲、全罩式安全帽的《報導者》記者雨佑來解答:騎重機為何總於「飆仔」劃上等號?「十次車禍,九次快」的道安宣導,是否也是一種交通迷思?台灣是機車大國,但機車文化、賽道空間及道路安全法規卻不盡完善,借鏡鄰國日本,他們怎麼做? 來賓|《報導者》記者林雨佑 製作團隊|詹婉如、藍婉甄、汪彥成 📍延伸閱讀: 【騎士、追焦手和機車網紅:北宜公路上的「山道猴子」為何而跑?】https://bit.ly/3OTM755 【林雨佑/千萬點閱率背後,「山道猴子」的過去、現在與未來】https://bit.ly/45tfmme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qQ5cNn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0 Aug 2023 · 38 minutes
他們為何成為「犯罪的人」?記錄3起國民法官審判案後,我們看見的、想問的

6位不同年紀、背景的一般國民,與職業法官一起審判的法庭,會是什麼模樣? 截至今年8月25日,台灣各地方法院已受理53件國民參審案件,已判決5件。《報導者》記者們實際參與法庭,詳實記錄其中3案的審判過程。不同以往法官事先拿到雙方卷證的訴訟流程,新制下,訓練及分工完善的檢方製作精美簡報,以案發現場照片與具感染力言詞吸引國民法官注意力。法庭攻防除了彰顯辯方資源落差,最關鍵的問題也始終未被觸及──被告,為何成為犯罪的人? 這集,請聽記者的第一線觀察,以及觀審之後想說的話。 來賓|《報導者》採訪主任張子午、記者洪琴宣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陳思樺 📍延伸閱讀: 【台灣首度國民法官判決全紀錄:鄧如雯案30年後,新北殺夫案彰顯家暴法未竟盲點】https://bit.ly/3qRPscC 【台灣第二件國民法官案:酒駕致死7年2個月重判,酒害問題仍待解】https://bit.ly/3srrF3W 【國民法官怎麼面對人類最終極的痛苦跟挫折──母親殺子案,與背後的單親困境】https://bit.ly/45jIJaz 【當勢單力薄的辯護人遇上訓練精良的檢察體系──國民法官上路後的問題與挑戰】https://bit.ly/44q4N1X 📌推薦書單: 《坡道上的家》,角田光代著 https://bit.ly/47KIgQh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45oMMCs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5 Aug 2023 · 50 minutes
今天來敲婉|台灣冬天不見、人類愈睡愈少、氣候難民潮……10萬年來最熱7月過後,可能面臨怎樣的世界?

📝《戰爭與我們的距離》 購書連結:https://bit.ly/3DZJDNl 今年,我們遇上人類有紀錄以來最炎熱的7月,除了酷熱,世界更因極端氣候出現乾旱、洪水、野火等災情,過去所談「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等概念,已經演變成「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更強調人們需要採取立即行動,以減少或阻止氣候變遷,避免造成不可逆的環境傷害。所以,這集我們會聽到: ➤再這樣熱下去,台灣還會有冬天嗎? ➤愈來愈需要冷氣的世界,會發生哪些事? ➤要讓城市降溫、「走路有風」,該考慮什麼?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10萬年來最熱的7月──地球「烤」題怎麼解?】https://reurl.cc/M8aRzK 【4張圖表解析「明天過後」的世界──台灣冬天會消失嗎?地球哪裡無法住人?】https://reurl.cc/N0kRR6 【印度的難題──多裝10億台冷氣的世界,更舒服或更酷熱?】https://reurl.cc/7kgjMy 【冷氣空調簡史──人類最偉大的現代發明?還是破壞大氣的地球災難?】https://reurl.cc/zYvNYa 【除了吹冷氣,印度、新加坡、德國幫建築和城市降溫的妙點子】https://reurl.cc/qLxNvy 【從5個國家的5本繪本正視氣候變遷,找出創意因應之道】https://reurl.cc/Ye2XYn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reurl.cc/4oAp4v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3 Aug 2023 · 13 minutes
她42歲第一次擲筊、刻印章,他26歲方知非父母親生:從美國到台灣,兩對養母子破解身世的奇異旅程

「請幫我找我的爸爸媽媽。」今年7月,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跨海販嬰案受害者兼破案關鍵——42歲的台裔美國人郭.里斯(Kuo Reese),相隔41年後,與養母再次回到台灣召開尋親記者會。《報導者》記者在6月就與郭越洋聯繫,在她來台當週更獨家貼身採訪;1個月後,她和記者分享,已聯繫上「與自己命運相連的人」。 販嬰收養不只發生在海外,也在島內。在重男輕女和傳宗接代等傳統家庭價值壓力下,30年前,阿仁(化名)養父母走上「購買」嬰兒之路,母子倆後來如何坦誠這段辛往事?他們各自面臨什麼樣的社會偏見?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明定,為被收養人提供「尋根、尋親是基本人權」,現行政府與社會提供哪些尋親資源與支持? 這集,你將聽見兩對養母子/女的故事、從社會時代背景理解平庸邪惡為何發生、法律制度如何發生變化;記者詩愷與攝影世澤分享獨家採訪過程中,從刑警局到行天宮,未放入報導的細膩觀察。 來賓|《報導者》記者許詩愷、攝影部主任黃世澤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延伸閱讀: 【善意織成的路卻通往販嬰──40年前被賣去美國,她返台尋找「我是誰」】https://reurl.cc/WG2ZLy 【尋親為什麼這麼難?從扭轉社會偏見到建立DNA資料庫的漫漫長路】https://reurl.cc/2Ldko6 【心裡好像有填不滿的黑洞──台灣收養制度怎麼因他們的犧牲而改革?】https://reurl.cc/RzZljr 💰傳遞事實真相,為下一代發聲!支持報導者:https://reurl.cc/nD8jOX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8 Aug 2023 · 49 minutes
儘管世界爛透了|地獄朝鮮的怪獸家長:5年來百名教師輕生,韓國教育現場為何走向極端?

「為什麼家長會有我的私人手機號碼?」上個月,一名25歲的韓國小學教師(化名X)在校園輕生,她的同事匿名指出,X老師可能是不堪家長的惡意騷擾與威脅,引爆韓國教育圈一系列的悲憤抗爭。 根據韓國教師工會調查,70.6%韓國教師曾被學生或家長侵犯教師權利,包括肢體攻擊、言語辱罵、官司訴訟等。韓國教師聯合會更於本月27日記者會指出,66.1%的教師表示,最大壓力來源是家長。 家長為什麼變成教師心中的「怪獸」?保障學生人權,一定和教師權利互斥衝突嗎?和韓國一樣少子化,注重子女升學的台灣社會,能從X老師的故事中反思什麼? ※《報導者》關心您,若需要進一步協助,可聯繫以下單位: 自殺防治:24小時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汪彥成 📍延伸閱讀/收聽: 【當韓國老師投保被告責任險:教室裡的怪獸,首爾明星小學班導之死】https://bit.ly/3qvi9fh 【「去諮商,會不會成為職場黑名單?」我是一名教師,這是我開不了口的求救訊號】https://bit.ly/3DRs4iE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3KyZbv8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6 Aug 2023 · 30 minutes
今天來敲婉|誰幫「他們」加油?工作20年特休僅3天!中油正職、承攬「同工不同酬」只能如此嗎?

✍️8/17《島國毒癮紀事》新書座談報名連結:【見過深淵後,藥癮者復歸之路有多難?】https://reurl.cc/3xAlpO 「依合約要求特休,卻被清算,目前失業中。」8月1日,兩名前中油公務車承攬司機舉牌抗議,其中一位控訴工作21年,只有3天特休,為求合理對待,卻在退休前丟了工作。 2018年,政府宣示「派遣人員歸零」後,派遣人數確實下降,但承攬比例則上升。政府完全持有的國營事業台灣中油,全台正職員工1.6萬人,也使用近萬名的外包勞務人員,是政府機關使用承攬的大戶,舉凡加油站服務員、油罐車司機等,都有高比例、隸屬不同承包商的承攬工。 同工不同酬、年資無法累計,是承攬契約勞工最有感的事。面對層出不窮的勞資爭議,2019年官方版承攬範本出爐,特別納入年資合併計算等解套方案。但對於走上街頭的兩位前承攬工,為何要求年資合併卻不可得?而他們抗議後的結果如何?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年資請自行舉證」中油承攬司機爭特休被炒,糾紛頻傳誰來監督?】https://reurl.cc/N0daRe 【政府派遣人力下降背後⋯⋯問題真的改善嗎?】https://reurl.cc/zYarWN 💰傳遞事實真相,為下一代發聲!支持報導者:https://reurl.cc/N0MMyq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1 Aug 2023 · 14 minutes
跟記者走訪全台「非山非市」的衛生所:在地檢查、在地治療,他們如何照顧出不了門的居民們?

你去過衛生所嗎?對衛生所的印象是什麼? 今年(2023)初,一則衛生所醫師出走的新聞吸引《報導者》記者浩珉注意,他走訪全台發現共有54間衛生所找不到醫師駐診。這些衛生所多坐落於「非山非市」地帶——雖然可能隔壁鄉鎮就有診所或其他醫療資源,但當地許多獨居長者,或因交通不便,或經濟狀況不佳,難以外出求醫,因此更仰賴衛生所功能。 雖然政府祭出給醫師的偏鄉留任獎勵計畫、公費醫師計畫,但受限於待遇、醫術成長空間有限,即使醫師有使命感,仍難以留下。 這集,聽曾於南投縣名間鄉、中寮鄉衛生所服務的醫師黃乙絜的心聲,衛生所如何成為當地「健康守門人」?甚至為C肝高風險區帶來直接改變?以及,就記者浩珉觀察,衛生所如果沒有醫師會怎樣?「非山非市」地區衛生所的困境有可能突圍嗎? 來賓|醫師黃乙絜、《報導者》記者黃浩珉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陳思樺 📍延伸閱讀: 【全台54間衛生所沒有專任醫師駐診,它們如何撐起在地公衛任務?】https://bit.ly/3YrTEMU 【曾原信/牡丹深處16年:山路醫生鄭泰春】https://bit.ly/451UYZk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DMhvgI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09 Aug 2023 · 40 minutes
今天來敲婉|報導者與你一起追劇:《八尺門的辯護人》戲外,遠洋漁業觀察員用生命做賭注的職涯真相

✍️8/17《島國毒癮紀事》新書座談報名連結:【見過深淵後,藥癮者復歸之路有多難?】https://reurl.cc/3xAlpO 近日熱播的《八尺門的辯護人》影集中,有個角色戲份不多卻是破案關鍵——遠洋漁業觀察員。 現實世界裡,真的有這個職業,他們在船上的工作是什麼?《報導者》第一本調查專書《血淚漁場》深描遠洋漁業產業面貌,其中多位台灣觀察員直言任務的危險係數——就連最基本的核實漁獲,都可能因擋人財路被刁難,國際觀察員裡也曾有莫名落海,被觀察員們懷疑遭「海抛」。 本集保證無雷!無論你是否有看《八尺門的辯護人》都可以聽,從觀察員們的真心話,一窺比劇情更殘酷的海上真相。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台灣現場|造假篇濫捕、洗魚、造假──觀察員眼中的真相】https://reurl.cc/nDbbLd 【割鰭、持續洗魚、資訊不透明──台灣新聘觀察員黯然離開的心聲】https://reurl.cc/2LAREr 【4起外籍觀察員之死──台灣遠洋漁船上待還原的真相】https://reurl.cc/EoN540 《血淚漁場》,行人文化實驗室。https://reurl.cc/94YZVv 💰支持報導者,看見更多調查報導:https://reurl.cc/WGZERZ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04 Aug 2023 · 13 minutes
大巨蛋讓球迷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一段橫跨30年的「孵蛋」簡史,能孕育出「台灣棒球」的主場嗎?

位於台北松山菸廠原址的「大巨蛋」,有望在今年領照、試辦比賽。 經歷政治風波之後,許多人可能早已忘記:大巨蛋的起心動念,源自於1991年,棒球迷們在中職總冠軍賽滂沱大雨中的吶喊──要一座不會因風雨停賽的室內體育場館。從2004年著手設計以來,這顆孵了20幾年的巨蛋即將誕生,它將如何延續、創造台灣人與棒球的集體記憶? 資深球評「波哥」和資深球迷、《報導者》記者嚴文廷來到節目中分享,從台灣大巨蛋的意義,聊到令他們難以忘懷的國外棒球場;如果運動產業的核心是「感動」,大巨蛋又該如何打造專屬台灣球迷的棒球殿堂? 來賓|球評、前大巨蛋棒球顧問王雲慶(波哥) 來賓|《報導者》採訪副主任嚴文廷 製作團隊|楊惠君、嚴文廷、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王雲慶/不只是地標,大巨蛋如何成為承載台灣棒球文化的聖地?】https://bit.ly/3Yd02au 【劉昌德、趙慶翔/孵不出的巨蛋:政治修辭中消失的棒球】https://bit.ly/3DCVa4U 【陳子軒/房子不等於家──台灣職業運動與城市的距離】https://bit.ly/47eA36S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3QjDClR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02 Aug 2023 · 51 minutes
去桃機看戰鬥直升機、在北車差點被爆破波震倒……跟著「軍事迷」記者,走進「史上最真」演習現場

本週,萬安演習及「漢光39號」軍演同步登場。有別過去,演習位置不再限於灘岸,而是參考烏克蘭經驗,首度將桃園機場納入,也在台北車站等重要民生節點進行操演,模擬解放軍登陸國土,甚至劍指台北首都圈時,國軍如何防衛。 共機不斷繞台騷擾,台灣人是否也對軍事挑釁陷入「溫水煮青蛙」的無感?《報導者》透過數據資料分析,觀察到近3年解放軍跨越海峽中線的路徑變化,並盤點共軍可能登陸的「紅色海灘」有哪些。 軍事專家指出,演習並非「作秀」,而是嚇阻侵略者的重要手段。從小就是軍事迷的《報導者》記者許詩愷在此次有史以來「實戰化程度」最高、動員最全面的漢光軍演中,體會到些什麼? 來賓|《報導者》記者許詩愷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桃園機場首次軍演──國防部如何模擬作戰,演練共軍進攻劇本?】https://reurl.cc/M8geLL 【全台22縣市萬安演習,本週陸續登場;國軍漢光軍演同步,近40年來最全面演訓,首次納入桃園和台東機場;國防專家:更貼近真實情境】https://reurl.cc/51Np1y 【全民國防:台灣民間準備好面對戰爭了嗎?】https://reurl.cc/o76j4D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reurl.cc/01G3Gx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8 Jul 2023 · 34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儘管世界爛透了|地獄朝鮮的怪獸家長:5年來百名教師輕生,韓國教育現場為何走向極端?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0:00
-0:00

Listen now on

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
Overcast
Podcast Addict
Pocket Casts
Castbox
Stitcher
Podbean
iHeartRadio
Player FM
Podcast Republic
Castro
RadioPublic
RSS

Description

「為什麼家長會有我的私人手機號碼?」上個月,一名25歲的韓國小學教師(化名X)在校園輕生,她的同事匿名指出,X老師可能是不堪家長的惡意騷擾與威脅,引爆韓國教育圈一系列的悲憤抗爭。 根據韓國教師工會調查,70.6%韓國教師曾被學生或家長侵犯教師權利,包括肢體攻擊、言語辱罵、官司訴訟等。韓國教師聯合會更於本月27日記者會指出,66.1%的教師表示,最大壓力來源是家長。 家長為什麼變成教師心中的「怪獸」?保障學生人權,一定和教師權利互斥衝突嗎?和韓國一樣少子化,注重子女升學的台灣社會,能從X老師的故事中反思什麼? ※《報導者》關心您,若需要進一步協助,可聯繫以下單位: 自殺防治:24小時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汪彥成 📍延伸閱讀/收聽: 【當韓國老師投保被告責任險:教室裡的怪獸,首爾明星小學班導之死】https://bit.ly/3qvi9fh 【「去諮商,會不會成為職場黑名單?」我是一名教師,這是我開不了口的求救訊號】https://bit.ly/3DRs4iE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3KyZbv8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