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台灣獨立媒體《報導者》所製播,帶你走進採訪現場、聽記者們發現的第一手故事。 除了有訪談、有現場,更製作新聞摘要單元「今天來敲婉」、國際新聞單元「儘管世界爛透了」、藝術文化單元「他們的魔幻時刻」,以各種聲音形式,陪伴你關心世界、走入在地、聽見多元社會脈動。歡迎緊追《報導者》臉書粉絲團、Instagram、電子報,許願節目來賓、參與提問,告訴我們你想聽什麼。 贊助力挺台灣第一個以非營利基金會成立的媒體,無廣告、無付費牆、獨立又開放的《報導者》:https://bit.ly/2Ptvj6F 寫小紙條給Podcast編輯台:podcast@twreporter.org 關於《報導者》: IG:https://www.instagram.com/twreporter_podcast/ 官網:https://www.twreporter.org/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wreporter Twitter:https://twitter.com/tw_reporter_org 訂閱電子報:https://bit.ly/3k2P42Z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月2日開始,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將對所有貿易夥伴徵收10~49%不等的「對等關稅」。短短一星期,全球貿易秩序被「打掉重練」。直至4月9日「暫緩」加徵10%以上關稅措施90天,各國才稍喘口氣。不過,中國被單獨排除在關稅緩衝之外。 無論川普1.0或2.0,美國對中國貿易制裁的態度始終未變。自今年1月以來,川普政府已向中國加徵高達145%的懲罰性關稅。但中國也不是省油的燈,除以向美國徵收高達125%的報復性關稅,也擴大限制對美稀土出口,此舉恐對美國軍工及科技業帶來衝擊。 此刻,川普與習近平猶如進行一場「懦夫博弈」(the game of chicken)。在兩國劍拔弩張的背後,存在哪些大國焦慮?誰是堅持到最後的贏家?還是兩敗俱傷?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搭配閱讀: 【一個美中不再貿易的全球經濟新局?川普關稅戰迫切的背後邏輯、戰略轉機與中國困境】https://pse.is/7ey3c2 【10張圖卡從川普2.0掀起的貿易戰,了解關稅是什麼,台灣如何被影響?】https://pse.is/7ezb7a ... more
2019至2023年,平均每年取締未成年駕駛案件43,000餘件;2024年底,台灣接連發生多起未成年無照駕駛汽機車的傷亡事故,年紀最小的駕駛只有15歲。 對此社會出現加重處罰、下修考照年齡的討論,但問題或許不只在交通法規裡? 少年無照上路、超速行駛等違規行為背後,除了上課打工需求與同儕心理,還有隱藏於網路社群的刻意誘惑——有心車行舉辦「跑給警察追」的地下盃與拍攝改車、競速、車技等短影音,針對「未成年」族群售賣無牌車、介紹人頭車主、牽線融資公司以比法定利率16%還高的利率借貸。報導刊登後,立委王世堅引用內容指出這些放貸行為助長交通風險。 為了解未成年駕駛原因與管理難題,系列報導3位作者接觸多名未成年駕駛,追問監理人員與警察現行取締、罰金、上課與禁考的實際效果,這集你將聽見一條圍繞未成年無照駕駛的產業鏈如何產生,並一起思考讓孩子安全上路的可能。 來賓|《報導者》未成年駕駛系列文章作者柯采瑜、張童寧、楊仁 製作團隊|李雪莉、賴育辰、陳思樺 攝影|楊仁 📍搭配閱讀:... more
在太魯閣事故四週年當天,《報導者》獨家揭露,2024年12月15日19時18分,一列區間車停靠高雄內惟站時發生疏失,列車超出月台3節車廂,當下司機員未遵守SOP通報,擅自改動ATP模式逕行倒車。所幸後方區間車在美術館站等待,未釀追撞事,而台鐵公司直到5天後,收到旅客投訴展開調查才知情。 火車「開過頭」不是小問題!2005年JR西日本福知山107人死亡的超速出軌事故,導火線就是司機員停站開過頭,為了「追回誤點」而釀禍;就在5年前,台鐵已發生過一次司機開過頭未通報、自行倒車的嚴重事件,同樣的問題為何一再發生? 今年6月23日起,台鐵將實施新票價,平均漲幅達到26.8%,相隔30年調漲,或許有助台鐵財務體質健全,但民眾更想知道的是,大眾運輸安全性能否同步向上提升?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司機改ATP逕行倒車?太魯閣事故4週年,獨家揭露台鐵未符SOP嚴重事件】https://pse.is/7dtsan 【太魯閣的眼淚:在停格的生命裡,家屬誓言監督改革「直到台鐵變安全」】https://pse.is/7dtsvu 【鐵道學會獨家評析:失真的台鐵體檢報告,半數改善項目未實質完成】https://pse.is/7duunf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more
位於板塊交界處,台灣人對地震早已習以為常。大家或許聽過大樓晃動的聲音、經歷過停電的驚慌,但當本該平坦穩固的大地,突然像水面般起伏蕩漾,仍然讓人不寒而慄。 這正是台緬人楊萬利在2025年3月28日親眼目睹的景象。緬甸當地時間中午12點50分,一場芮氏規模8.2的強震襲擊緬甸第二大城曼德勒,震央附近的實皆省更是災情慘重。萬利當時身在中緬邊境,雖然距離震央甚遠,仍清楚感受到劇烈震動。經歷過921大地震的她,仍難掩恐懼,更擔憂緬甸的家人和朋友是否安然無恙。節目上架的這天凌晨,她正帶著救援物資,日夜趕赴災情最嚴重的地區,隨行補給品除了日常應急用品,還有能短暫安放遺體的屍袋。 在台灣,民間援助行動也開始啟動。3月31日,導演趙德胤攜手在台緬生與華僑舉辦記者會,呼籲更多人伸出援手。從萬利與趙導的口中,我們得知災區的慘況:醫療資源嚴重匱乏,擔心餘震的民眾露宿街頭,更糟的是,在緬甸熱季40度高溫下,罹難者遺體已開始腐敗發臭……內戰未歇的緬甸,如何承受天災的雙重打擊?被軍政府嚴格封鎖的國境,又該如何讓國際援助進場?而身在台灣的我們,能透過哪些方式提供幫助? 這一集,我們先後訪問楊萬利與長期關注緬甸局勢的自由記者楊智強,聆聽328大地震後的緬甸聲音與呼聲。 來賓|「鳴個喇叭!緬甸街」創辦人楊萬利、自由記者楊智強 製作團隊|李雪莉、賴育辰、詹婉如、林彥伶 攝影|Sebastien Berger/AFP ... more
近年,台灣因為共諜案遭到起訴的人數飆升,涉案者從民間滲透到軍方,除了退役將領,根據國家安全局公開資料,2024年因涉入國安案件遭起訴的64人中,有28位是現役軍人。為因應中國升高統戰攻勢,3月13日,總統賴清德提出「恢復軍事審判制度並啟動配套修法」,以審理現役軍人涉及犯下叛亂、洩密、利敵、廢弛職務等軍事犯罪案件。 儘管一般民眾不受影響,但大家對「軍法」的印象經常是辦案瑕疵或冤案。《軍事審判法》也在2013年因「洪仲丘事件」大修,「非戰時」現役軍人犯罪改由一般司法機關審理,等於實質廢除軍事審判。 如今政府擬恢復軍事審判,真能因應中國統戰威脅嗎?前軍事檢察官認為,軍法對現役軍人威嚇性強,具象徵性意義,法律學者則指出,軍法審判的獨立性始終遭受外界質疑。軍事審判等修法期程預計4月上旬才會定調,但這段期間已引發不少討論。這集,我們將聆聽各方觀點,一同思考未來軍審改革何去何從。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倒退或改革?政府擬修法解凍軍事審判,12年未解難題與斷層該如何修補】https://pse.is/7c25ch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 more
今年1月,台灣接連發生海底電纜斷裂事故,從國際海纜疑似遭中國貨輪拖錨破壞,到連接馬祖的台馬海纜因老化全數中斷,凸顯了台灣在通訊韌性與應變上的挑戰。事實上在過去幾年,類似的事件也在波羅的海頻繁發生,歐洲各國早已將海底基礎設施的破壞視為「混合戰」的一環。 兩週前,我們舉辦了一場實體講座,由《報導者》總編輯方德琳、記者黃浩珉,與現居柏林的德國特約主筆林育立線上連線,梳理台灣和歐洲近期所遭遇的海底電纜斷裂事故,以及各國的應變方式。 為什麼海底電纜如此脆弱? 明明中俄貨船在歐洲斷纜罪證確鑿,為何歐盟仍然無法起訴?台灣可以如何借鏡,強化全國關鍵基礎建設?活動當晚的30位讀者們也向講者們提問,一同探討台灣與世界面對的風險與挑戰。 來賓|《報導者》德國特約主筆林育立、記者黃浩珉 製作團隊|方德琳、賴育辰、詹婉如、林彥伶、陳星穎 攝影|蔡昕翰 📍搭配閱讀: 【海底電纜斷裂危機下,台灣維繫「數位生命線」的應變挑戰】 https://pse.is/7c6ll3 【波羅的海海底電纜等基礎設施頻遭破壞,歐洲如何因應俄中混合戰爭?】https://pse.is/7c6lsu ... more
「當然也會想,我神經病!這書店要怎麼營運?」2015年4月12日,「燦爛時光」創辦人張正拿出50萬元存款,開了一間不賣書、僅供借閱的東南亞主題書店。這段外人看來很傻的事,卻召喚出在台移工閱讀母語紙本書的渴望,也讓台灣人看見移工的多元樣貌,還吸引了任務之一是臨檢、查緝失聯移工的外事員警到書店「臥底」。 今年4月12日,「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即將結束實體營運,10年零一天的歲月,三層樓的舊店面內外譜出許多美好故事——草創初期,大量志工投入場地整理,感動了抓漏師傅無償協助書店地板鋪設;有台灣雇主主動借書,幫看護工透過閱讀走出情傷;有移工受到啟發,返母國在自家客廳開辦圖書館,為家鄉孩子提供一個唸書的機會。 在實體書店與眾人告別前,這集,外事警員徐夢含談在書店「臥底」變講座來賓的觸動、書店共同創辦人張正、廖雲章分享從帶一本自己看不懂的書回台為起點,開展移工閱讀母語書的十年運動,到未來對「整座城市」都有東南亞書店的期待。 來賓|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共同創辦人張正、廖雲章 來賓|新北市政府警察局新店分局防治組外事警員徐夢含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攝影|楊子磊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more
2023年,《報導者》執行長何榮幸赴屏東縣獅子國中演講,得知鄰近校園的瀝青廠不時散發出惡臭,師生困擾十多年至今無法獲得緩解,學童只能在瀰漫著苯、戴奧辛、重金屬等的空氣中生活。諷刺的是,因為異味及揮發性有機物未列在空氣品質監測之列,所以校園附近的空氣指標經常在良好等級。 事實上,深入調查後才發現,原來台灣與固定汙染源為鄰的校園不少,獅子國中的情況不是個案!《報導者》記者透過公開資料發現,全台141間國小、31間國中周圍500公尺內曾有因空汙而受到裁罰的違規工廠,其中有28間的學校周圍,甚至有2間以上。產業發展產生的異味,為何是由學童承擔? 環境部強調,台灣空氣正在變好,但這並非受空汙所苦的校園師生真實感受。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王敏玲直指,空汙監測技術有其侷限性,需要「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人一起監督!《報導者》記者文臨感嘆,有能力的家長積極幫孩子遷戶籍轉校,在緊臨汙染源學校就讀的孩子多半來自弱勢家庭,空汙問題讓弱勢的人更弱勢。 來賓|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王敏玲、《報導者》環境記者孫文臨 製作團隊|方德琳、詹婉如、林彥伶 攝影|黃世澤 📍搭配閱讀: 【落山風吹來瀝青惡臭,屏東獅子國中「空品綠燈」的空汙夢魘】https://pse.is/7avusy 【桃園樹林、高雄竹後國小,工廠包圍下的階級與汙染不正義】https://pse.is/7avuye 【互動式地圖揭全台校園空汙鄰居,172座國中小緊鄰違規汙染工廠】https://pse.is/7avuha ... more
早上不必晨練而是乖乖去教室、上課不准打瞌睡,成績計算未達60分就禁賽……花蓮三民國中正在改寫國內體育班的文化,上課、訓練平衡,補助教學也因材施教。而這一切的背後,校長林國源與教練張志強功不可沒。 2003年中職選秀統一獅第一指名的張志強,在2015年退休後投入基層棒球,來到三民國中體育班。他將12年職棒生涯所學的專業訓練方法帶入球隊,即便一天僅有兩個多小時的訓練,仍確保每位球員都能高效練習守備與打擊。然而,讓他決定投入教育的,不只是回饋基層棒球,更是希望用自身經歷告訴孩子們讀書和打球一樣重要,因為「看到球員生涯終點,才想到要多讀書厚植未來退役的路。」 《報導者》獨家披露體育班學生的國中會考成績單,發現國、英、數、社會、自然五科皆為C的比例,接近全國平均的3倍;若單獨拉出棒球班,5C比例更是全國平均的6倍。許多學生將一切賭在棒球上,卻在畢業後發現,自己看不懂合約、不會做簡報,甚至不知道,除了運動之外,還能做些什麼。 為了改變這樣的困境,除了教練張志強堅持不讓學生佔用正課時間練習,校長林國源更攜手台東大學,一起研發體育班補教教學的教材,並親自錄製數學教學影片,有效利用因訓練、比賽而被切分的零碎時間。短短3年內,三民棒球隊參加國中教育會考成績的「5C」比例,從5成4降到3成6,成績有目共睹。 這一集,和我們走進花蓮三民國中,看校長和教練如何從自己開始,改變體育生的生態,建立重質不重量的訓練、出賽的成績標準、因材施教的補救教學,拓出一條不一樣的體育班路徑。 來賓|花蓮三民國中校長林國源、棒球隊總教練張志強,《報導者》採訪副主任嚴文廷 製作團隊|楊惠君、賴育辰、林彥伶 攝影|林彥廷 ... more
如果你是一位雇主,你會考慮雇用一位更生人嗎?2022年全國十大創業楷模、3間會客菜餐廳的老闆,李凱莉的員工多是受保護管束人。 而她自己也曾是逃家少女、大哥的女人、應召站媽媽桑,最後因販毒入獄⋯⋯58歲假釋出獄時,她拒絕以前朋友的相約,下定決心「不想再走那條路了」。只是走上正軌的考驗超乎想像:騎車被警察攔下、頭家要求良民證、創業被銀行拒貸,以及初期缺乏成本概念,賣愈多愈虧⋯⋯ 她的成功故事給予其他尚待出獄的「同學」與家屬一份希望,然而在她也錄用更生人後,從雇主視角又有什麼觀察? 這集,聽凱莉與傳授家傳菜的觀護人唐珮玲分別從過來人與陪伴者角色,談更生路上的跌跌撞撞,以及做一個「讓別人沒有負擔的人」。 來賓|一品會客菜負責人李凱莉、橋頭地方檢察署觀護人唐珮玲 製作團隊|李雪莉、賴育辰、陳思樺 攝影|賴育辰 📍重溫集數:... more
「喂,報導者你好?」 謝謝大家的來訊、來信和留言,你的每一個聲音,我們都收到了!在「報導者你好」單元,你會聽到節目企劃思維、其他聽眾的回饋與提問等。2025年的單元首錄,有新舊交接和趣味燈謎,我們也請來忠實聽眾、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監事李懿軒,分享一名跨性別實習生的到來,如何開啟他與工作夥伴間的對話與思考。 本集內容: ➤婉甄多了一個新身分、Podcast新製作人育辰首次「現聲」! ➤猜燈謎拿小禮物!謎底和《報導者》出版品有關,你猜出來了嗎? ➤過年特輯上架,鎮宏太太立馬收聽、家族聚會討論主題 ➤在藥局與跨性別者真實相處經驗,超有感轉發聲音報導 💬在眾多訊息中,感謝以下聽友、讀者和我們一起完成了本次的「報導者你好」:wen、欣及其他贊助者們 來賓|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監事李懿軒 製作團隊|詹婉如、藍婉甄、賴育辰、陳思樺 ... more
今年2月,一封曾治療嚴重燒燙傷寒單的醫師來信,把《報導者》醫藥記者芊淩帶往台東「炮炸寒單爺」現場。感受震撼的同時,她也好奇,肉身寒單為何自願赤裸上身接受炮竹轟炸?下藤轎的肉身,又如何獨自承受火炮燎身的傷痛? 曾擔任肉身寒單爺的大熊哥(化名),抱著為母親健康祈福的心情,直面迎向兩分鐘的鞭炮洗禮,「痛到麻痺」是他當下感受。雖然,多數人的傷勢在一週內可以痊癒,但也有人被炸成二、三度的嚴重燒燙傷,更因此住進加護病房。 「炮炸寒單」是台東縣政府力推的一項元宵慶典,但聲光震撼的背後,對在地醫院而言就是一場硬仗。台東醫院今年更為此設置「寒單爺通道」,加速看診流程。當民俗信仰遇上醫療代價,讓人不禁想問:世間可得雙全法,不負寒單不負人? 來賓|肉身寒單爺大熊哥、《報導者》記者王芊淩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攝影|楊子磊 📍搭配閱讀: 【炮炸肉身的祈福、榮耀與犧牲?當炸寒單民俗信仰遇上醫療代價】https://pse.is/77g87g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more
近期,急診壅塞問題引起關切,外加疫情過後,全球皆面臨護理荒,不少護理師選擇出走海外,即便各大醫院祭出調薪、福利留才,仍擋不下這場30年來最大離職潮。雖然急診塞車是老問題,但第一線醫護人員說,現在是一個看不見未來的慘況。 過年到急診室點痣、打疫苗……是急診醫師柯世祐執業廿年來,無奈卻真實的場景,每天三杯咖啡提神,帶著救人使命入科,卻被現行體制消磨。受熱門醫療影集感動,2014年畢業後,郭豐慈將急診護理列為首選,他把這段經歷形容為「幸運」。但在從業十年後,深感台灣護理師地位低、薪水不高、任勞任怨,「真的很好用!」 不僅病房護理師離去,若急診壅塞問題持續,恐將帶來更多嚴重的醫療問題。如何召喚護理師歸隊?病床調度、加強區域醫院聯防與分級就醫都是可能解方,但為何落實不易?這集,第一線急診醫護帶領我們走入台灣壯烈的急診醫療現場。 來賓|衛福部雙和醫院急診醫學科柯世祐醫師 來賓|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護理師、台大醫院企業工會前理事長郭豐慈 製作團隊|楊惠君、詹婉如、林彥伶 攝影|黃世澤 📍搭配閱讀: 【30年最大醫院護理師出走潮──病房關床、手術限時、急診打結,動搖國本的護理荒】https://pse.is/77mw3v 【「你什麼時候去診所?」急診壅塞無解,醫師「燃燒殆盡」引發出走潮】https://pse.is/77mvpj 【醫療人力大洗牌──3年300家,第三波自費診所巿場成急重症醫護轉職磁石】https://pse.is/77mvhq 【揭開健保點值的真相──0.95點值保障,保障了誰?】https://pse.is/77mvbt... more
2022年2月24日,是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的日子。三年過去了,烏克蘭境內的砲火依舊,盟友陣營的內部卻出現巨大的變化。川普與普丁的通話、美俄外長的會面,身為戰事主角的烏克蘭卻被排除在外⋯⋯二月一系列的事件看似就要將戰事帶往外交的出口,然而除了戰事本身,背後更有許多令人不安的潛在危機。 這一集,聽鎮宏分析在戰禍即將踏入下一個春天之際,烏克蘭與國際將面臨什麼樣的考驗?俄羅斯依賴著中國、北韓與伊朗或明或暗的戰略援助持續挺進,又會如何影響台灣的未來? 製作團隊|張鎮宏、賴育辰、林彥伶 📍搭配閱讀: 【當川普準備脫離戰線:烏克蘭的苦戰現在、不安未來與趁亂而來的中國因素】https://pse.is/77hbft 【當美國單獨與普丁談判,烏克蘭和歐洲該怎麼辦?俄烏戰爭三週年前的「川普震撼彈」】https://pse.is/77hb7q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more
世界棒球經典賽(WBC)資格賽(WBCQ)即將在台北大巨蛋開打!沒搶到門票的朋友們別擔心,因為《報導者》將聯手全國第一個中職數據庫團隊「野球革命」,於各大社群平台提供最即時的賽況分析。 不過,棒球數據究竟都在分析什麼?如果你看過布萊德.彼特主演的《魔球》,或許還記得2002年的奧克蘭運動家隊的奇蹟:他們以全聯盟第六低的總薪資,贏得的美國聯盟最多的103場比賽,而獲勝的祕訣,就是「算數」。如今,不論是美國職棒龐大的分析部門,還是台灣本土球團裡的情蒐師,已有愈來愈多人在靠數據來幫球員們進行科學化的策略分析與體能訓練。 這集節目,就由「野球革命」的凱駿、宏寬一起來和「質」男「質」女們,聊聊他們如何用數據築起自己的棒球夢。 來賓|「野球革命」營運長鄭凱駿、影像情蒐分析師范宏寬,《報導者》採訪副主任嚴文廷、數據記者簡毅慧 製作團隊|楊惠君、賴育辰、林彥伶 攝影|鄭宇辰 📍搭配閱讀: 【誰扛出經典賽史首支滿貫砲?台灣球迷PTSD怎麼來的?從「勝率增加值」看WBC十大關鍵一擊】https://pse.is/76sztb... more
成立超過60年的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總部大樓正面臨關門命運。川普(Donald Trump)總統上任後首波行政命令,全數凍結美國對外援助經費,如今正由馬斯克(Elon Musk)率領的美國政府效率部(DOGE)清查預算是否濫用。 作為美國三大國安戰略骨幹之一,USAID曾幫助台韓經濟起飛,卻也在南越、剛果遭遇貪腐挫敗;人道援助方面則拯救數千萬人的性命與上百萬名HIV感染者,但美國國內仍不斷有聲浪質疑:為什麼要拿納稅人的錢幫助他國、錢花去哪、對美國有啥好處⋯⋯ 這集,聽鎮宏娓娓道來,這項冷戰時局下誕生的國策歷經哪些轉型、有過哪些爭議;此刻有關「DEI推手」、「控制獨立媒體」等指控,又掀起怎樣的國際輿論風浪? 製作團隊|張鎮宏、賴育辰、陳思樺 📍搭配閱讀: 【川普與馬斯克為何主張「USAID必須死」?獨裁國家聯盟將漁翁得利?】https://pse.is/762ju3 ... more
你能想像如果有一天台灣被「斷網」且長達很長的時間,會是什麼樣子嗎? 2023年,全球曾發生283個「斷網」事件,光是亞太地區就佔了167起案例,集中在印度、緬甸等國家。而這裡所說的「斷網」並非天災所致,更多是獨裁政府為了控制人民而做出的攻擊手段。 根據數位人權組織Access Now統計,除了烏克蘭或中東等戰爭地區,亞太地區的斷網情況似乎惡化地特別快?身處在網路攻擊熱點的台灣,我們又可以如何保護自己呢? 這一集邀請到報導者的夥伴,《真相製造》作者、現任國際非政府組織Access Now高級研究員劉致昕回娘家,分享自己從媒體轉職國際政策研究的歷程,以及2月24日即將在台北登場的三千位來自國內外關注人權的工作者參與的「全球數位人權大會(RightsCon 2025)」中,烏克蘭、等因為戰亂流亡的媒體,將會分享給他們遭受攻擊時如何連網;面對極權政府的數位監控,拉美和敘利亞的人權工作者如何因應?台灣的數位公民經驗又如何與各國分享。 來賓|Access Now 高級研究員劉致昕 製作團隊|李雪莉、詹婉如、賴育辰、林彥伶 攝影|陳曉威... more
近年,緬甸蟒、眼鏡凱門鱷等動物在台灣寵物市場頗受歡迎,兩爬寵物店已超過百家,飼主更有上萬人。但農業部於1月3日提出,擬新增955種禁止輸入與飼養名單,熱門的特殊寵物也在列,隨即引發軒然大波。農業部指出,此為考量動物福利以及棄養、逸出恐對生態與社會造成風險後的決定。可是飼主不買單! 《報導者》走入特殊寵物飼主世界,了解他們的心聲。「很多人把貓狗當成家人,傑夫也是我的家人。」緬甸蟒「傑夫」的主人MiMi說。台灣昆蟲館創辦人柯心平認為,農業部應透過寵物登記、飼主教育管理等方式,而非粗暴地採取禁養政策。 飼主和政府各有想法,但提升動物福利、維護公共安全是有方法可循的。這集,聽聽他國寵物飼養政策怎麼做?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搭配閱讀: 【毒蛇、鱷魚可以當寵物嗎?應該怎麼管理?農業部提禁養955種動物引風波】https://reurl.cc/26Gm4X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 more
你是否看過,有人在屋舍外狂搖紅旗?那是在阻止賽鴿不要太快回鴿舍休息,訓練牠們的「續航力」。全球有約70個國家定期舉辦鴿賽,然而,台灣的「海上競翔」規則,被認為是最嚴苛,也對鴿子最殘忍的賽制——幼鳥,一生一賽。 一隻賽鴿要順利回家有多難?從鴿舍練飛、海上試膽, 到飛150公里資格賽與最遠逾300公里的正式賽,賽鴿可能會被「擄鴿集團」綁票、遭遇惡劣天氣落海,或是體力不支迷失方向;即便突破重重障礙順利返家,也可能因超時與否走向不同命運,幸運的話在鴿舍養老,不幸則遭殺害或剪翅棄養。每年,至少有30萬羽鴿子為賽翱翔空中。 這集,跟著記者走遍全台,看養鴿人在「愛鴿」與「愛賭鴿」間的真實心聲,以及年估200億經濟規模的鴿賽,如何發展出一條縝密的產業鏈?而追蹤擄鴿集團時發現的一具鴿子屍體,又為我們在動物競技與動物福利之間,帶來哪些思考? 來賓|《報導者》資深記者曹馥年、攝影記者陳曉威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曹馥年 📍搭配閱讀: 【台灣「鴿」劇浮世繪:公投和博弈爭議下,極端賽鴿制的未來】https://bit.ly/3CDwXyF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more
2025年開春,年僅48歲、正值壯年的藝人大S赴日旅遊期間,因流感併發肺炎猝逝,掀起民眾對流感病毒的警覺,公費流感疫苗也隨之變得搶手。 接種疫苗有多重要?疾病管制署數據,台灣年均有上百人因流感重症而死,而近十年流感重症及死亡個案中,平均9成未接種當年的流感疫苗。當然,打了疫苗並非完全不會感染,但至少大幅降低併發重症機會。 《報導者》進一步爬梳資料發現,在2023至2024年的流感季,青壯年族群累積死亡率比幼兒及青少年還略高,怎麼會這樣?在「打一劑保終生」疫苗誕生之前,我們如何為每年都捲土重來的流感病毒來襲做足準備?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真的假的?台灣每年平均逾百人死於流感,中壯年也會重症?如何自保?】https://pse.is/742fae 【疫苗,行不行?流感 VS. COVID-19十大問題解析】https://reurl.cc/1XW6D9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more
2024年9月,我們邀請長期支持《報導者》的音樂人,來到深度新聞的產製基地,一起聊聊生命中在意的事情。這一集,是音樂人黃玠與記者德倫對話。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內在的他者,那些時不時讓我們感到陌生的自己。」——德倫多年來持續報導身心相關議題,與黃玠一同從他過去的一段憂鬱低潮聊起,探討當人面對內心的掙扎與困境時,需要什麼樣的支持與陪伴?怎麼找到與自己和平共處的方法? 黃玠也談到,在這個對立與分裂的社會中,他是如何試著走入過去與家人互不理解的關係,學著從不同角度看待世界。他坦承,曾經認為那些與自己不同的人就是錯的。然而,現在的他理解到,「大家都不一樣,這才是正常的社會。如果你願意了解對方的想法,也許就不會那麼生氣。」 這場對談,細細長長帶點幽默與笑點,像是一個朋友說著他的故事,面對陌生的低潮時,他們是怎麼做的呢?在高壓競爭與嘈雜的社會下,怎麼找回自己? 來賓|音樂創作人黃玠 製作團隊|李雪莉、古芹、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蔡億諠 📍搭配收看: 【大家都不一樣,才是一個正常的社會 feat.黃玠】https://bit.ly/3PNNsep... more
農曆春節,是多數人終於能在一年之末迎來的長假,卻也給人不少困擾。《報導者》聽眾告訴我們:跟親戚之間沒話聊尷尬、紅包不知道要包給多少位長輩、交通要特別留意高乘載管制⋯⋯其中,最多人提到的是:已婚者「到底要回哪個家」? 這集,報導者同事及眷屬將分享自己的過年經驗。我們,可以怎麼過個自己理想中的好年? 來賓|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發起人&自由文字者工作者諶淑婷 來賓|《報導者》產品經理曾偉婷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汪彥成 攝影|楊子磊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 more
📍《走線》歪腦首部紀錄片長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t5-G2KgHi8 近幾年,愈來愈多中國人移民到世界各地。在正規方式之外,有人選擇偷渡。 其中一條熱門「走線」,需從南美洲哥倫比亞徒步穿越雨林,到巴拿馬後再橫越5個國家,跨過美墨邊境偷渡到美國。2023 年,超過2萬5千名中國人踏上這條路。不畏遣返風險、人身安全,耗盡身家的他們,懷抱各不相同的美國夢——有人為了成家,有人為了翻身,有人為了免於恐懼。 獨立記者映妤2022年就發現了這群走線客。2023年初,她第一次嘗試擔任紀錄片導演,與攝影蘇威銘等人從土耳其到南美洲,與走線客一起一路向北。他們帶著腎上腺素的注射器等醫療急救包,而即便在旱季走線,河水仍高,得溯溪而上;他們怎麼一邊走一邊拍攝紀錄?當行經雨林時遇上屍骨,自身也險些腳抽筋,體能耗盡差點掉隊,他們如何貼身記錄這趟艱險旅程,剪輯成紀錄片《走線》。 這集,請聽兩位記者的採訪及觀察:為何這麼多中國人決心離開家鄉?中國移民落地美國後,夢想與現實的落差?川普上任後,祭出強硬的反移民政策,未來中國人要「潤(Run)」向何處? 來賓|獨立記者&《走線》共同導演陳映妤、攝影蘇威銘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陳思樺 照片提供|陳映妤 ... more
如果「你的孩子是跨性別者」,會有什麼反應? 2024年10月25日第六屆台灣跨性別遊行,在2,000多人的隊伍裡,有一對親子檔,9歲咪咪(化名)出生指定性別是女生,6歲起多次明確告訴父母「我是男生」、在學校上「男廁」,甚至說「自己生殖器官跟爸爸一樣」。對此,咪咪媽媽並不著急定義性別認同,而是傾聽孩子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Ray(化名)是第一位接受「青春期延後治療(puberty suppression)」的跨性別孩子,在他眼中,爸媽一直都很支持,但Ray的父親並非無痛接受,當出生性別為女的孩子,說「站著尿尿」很重要,他如何提供支持? 「她已經被社會孤立,你做父母的再孤立她,孩子不就沒人可以傾訴了嗎?」相對咪咪和Ray,跨女婉糕和媽媽則走得艱辛許多,已察覺「我的孩子不一樣」的媽媽偷偷哭過好幾回,背負夫家不諒解、與孩子冷戰的壓力,上網查資料,想知道她在想什麼。當婉糕在除夕夜鼓足勇氣出櫃,媽媽淡定拿出修眉刀幫她變美,更陪她到曼谷做性別肯認手術。 這一集,聽3位跨父母娓娓道來,他們走過的那一條憂慮驚慌、淚流滿面、徹夜查資料的理解路。 製作團隊|詹婉如、梁玉芳、陳思樺 共同採訪|《報導者》記者洪琴宣、林雨佑 攝影|黃世澤 ... more
〔本集建議未成年人由家長陪同收聽〕 「3、4歲時,我就覺得自己是男生,幼兒園還學男生尿尿。」面對青春期第二性徵發育,唯浩(化名)先是束胸,國三得知網路上有人賣男性荷爾蒙,他瞞著母親購買、施打直到針劑被發現那天⋯⋯;「我國三第一次買女裝,假日去無障礙廁所穿給自己看。」婉糕去年剛滿18歲,用打工存的錢、去泰國完成性別肯認手術,如今身分證已改為女性,童年以來因性別不安而漂泊的心終於稍感落定;同樣想改變自己的身體,璟兒則是在18歲那年,看中國網路影片,自己動手切除性器官,嚇壞診間醫師。 歷時8個月採訪,我們遇見多名年輕跨性別者,從台北一路到曼谷,聆聽他們從未成年時期,對跨越生理性別的渴望,為此不惜買不明私藥甚至自宮,也想抵達彼岸的他們,小小年紀不得不經歷「怕」、「騙」、「吵」、「哭」種種情緒⋯⋯ 藥局與網路上不必出示處方籤,就可輕易取得足以讓人達成性別轉換目的的藥物,可能產生哪些後遺症?他們為何不敢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實務接觸過台灣跨性別兒童個案與他們的父母,兩位小兒內分泌科、身心科醫師對於「性別不安」的孩子與家長,有哪些觀察與建議? 製作團隊|詹婉如、梁玉芳、陳思樺 共同採訪|《報導者》記者洪琴宣、林雨佑 攝影|黃世澤 📍延伸閱讀: 【做回我自己──看見台灣跨性別兒少】https://bit.ly/3WrJJXA ... more
「喂,報導者你好?」 謝謝大家的來訊、來信和留言,你的每一個聲音,我們都收到了!在「報導者你好」單元,你會聽到節目企劃思維、其他聽眾的回饋與提問等。這一集,我們請來《報導者》總編輯德琳、行銷部主任星穎,分享他們的2024工事日常、2025的搶先預告,還有想和讀者說的真心話。 本集內容: ➤2024年共上架98集Podcast,這一集讓聽眾連聽三次?我們各自印象深刻的又是哪一集? ➤那些迴響最大的、發揮影響的、意見兩極的、業界反彈的,以及私心期待你也看看的報導 ➤從音樂祭、室外走讀到影音趴,只有「個位數」人力的行銷部如何讓新聞不只是新聞? ➤留言、私訊都有認真看, 《報導者》每個月「回血」時刻,以及2025年訂下的新目標! 💬在眾多訊息中,感謝以下聽友、讀者和我們一起完成了本次的「報導者你好」:Pei、chiju.l、Coil Erald 來賓|《報導者》總編輯方德琳、行銷部主任陳星穎 製作團隊|詹婉如、藍婉甄、陳思樺... more
「手機遊戲時間結束,該睡了」、「再讓我玩一下嘛!」你家是否曾出現這樣的對話?或者,你就是下班後,抱著手機玩到深夜的重度使用者?但這不全然是你或孩子不夠自制,大家都被遊戲公司「設計」了。 為揭發業者運作的商業模式,丹麥調查報導記者安娜.蒂爾(Anna Thyrri)與芙烈達.彼得森(Frida Petersen),佯裝遊戲公司員工進入產業臥底。結果發現,業者在遊戲加入成癮元素讓人玩到無法自拔,透過隱私權條款沒揭露的第三方程式擷取個資,再將這些數據轉賣獲利。更可怕的是,螢幕另一端,可能有人正在透過遠端打開手機,監看玩家的一舉一動。 2024年最新調查指出,台灣兒少假日使用手機時間將近7小時。以「幸福教養法」聞名的丹麥,青少年每日螢幕時間也長達6小時,3到6歲幼兒將近2小時,高於同期其他歐洲國家。當這個世代的孩子普遍在3C的陪伴下成長,我們除了不安,還能做些什麼?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口袋裡的監視器》臥底調查:不只孩子個資,家庭隱私也被手遊「偷」走?】https://reurl.cc/vpEdqL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more
2024年7月,《報導者》正式在YouTube頻道上推出「長大當記者」、「這裡開始」兩個系列的影音節目。長篇文字起家的《報導者》,過去幾年來持續在Instagram、Podcast等平台中摸索,試著以不同形式製作、轉譯報導,拓展更多公共討論的機會。 在這個人們的閱聽行為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期待能透過影音節目做到什麼?如何利用有限資源創造更多可能性?這集,你會聽到去年(2024)12月,「開箱報導者」系列活動──報導者影音首播趴的精彩節錄: ➤方君竹+《報導者》,這個組合是怎麼開始的?雪莉與君竹記得的不一樣! ➤趕工倦容,卻被觀眾說「髒髒臭臭的」,彥成怎麼回應? ➤「短影音」的定義是什麼?《報導者》該進軍抖音嗎? ➤製作影音節目最大的挑戰?想對哪些觀眾說話? ➤觀眾Q&A 製作團隊|李雪莉、汪彥成、方君竹、陳星穎、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蔡昕翰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小宅住屋時代:10坪鳥籠賣千萬…台灣房價為什麽都跌不下來?|長大當記者 Vol.3】https://bit.ly/4j3LxQo... more
📝歡迎正在就讀體育班的棒球小球員,與我們分享你的經歷:https://bit.ly/40fghGG 世界棒球12強賽,台韓之役賽後記者會裡,意外發生大會英文口譯遭網友批評跳針、結巴等「慢半拍」狀況。人稱「波哥」的王雲慶,是口譯經驗豐富的資深球評,他特別還原當天現場,口譯員是因為臨時出任務,加上多重不利環境下進行翻譯工作,嚴格來說,當天英文翻譯沒有犯錯……。 隨著運動賽事規模提升,對口譯品質的要求也愈來愈高,但台灣有這麼多國際賽支撐運動專業口譯人才嗎?運動產業對口譯的需求在哪裡?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搭配閱讀: 【王雲慶/20年國際棒球賽會口譯心得,棒球12強賽那些你沒看到的幕後實況】https://reurl.cc/A632K3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 more
📝歡迎正在就讀體育班的棒球小球員,跟我們分享你的經歷:https://bit.ly/3VYWp8h 今年振奮全台的12強棒球錦標賽,讓台灣隊長陳傑憲走入大眾目光。除了賽場上的優異表現,大家更驚訝他與過往運動員「頇顢( ham-bān)講話」不同,他敢說、願意說,是能凝聚全隊士氣的台灣隊長,更是幫球員爭取權益、思考未來的中華職棒球員工會理事長。 「你們看到我現在有這樣的談吐能力,我相信也是我在日本學到的,」即使半句日文不通、課業進度勉強,高中就到日本共生高等學校求學的經歷仍深刻影響著陳傑憲。2024年最後一天,就讓我們一起回到陳傑憲的16歲,當時的他在日本學到什麼?如今的他,又有什麼想對台灣新世代球員說? 來賓|職棒球員陳傑憲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林彥伶 攝影|林彥廷 📍轉播音檔片段: 愛爾達: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kWAjtSpl5Y 📍搭配閱讀:... more
今年(2024)6月27日,登山家張元植在法國霞慕尼(Chamonix)攀登墜落。 曾與張元植一起挑戰世界第二高峰(K2)、從中學時代就相識的登山家呂忠翰(阿果),是元植家人外,最早接獲意外消息的人。他第一時間忍住情緒,啟動留守團隊、陪伴元植家人,這也是他與摯友演練多次的承諾。隨行進行紀錄兩人K2挑戰的作家陳德政接獲消息後,心情彷佛掉入迷宮,一起登山時元植的無私照顧和真心關懷令他珍惜又難忘。而在《群山之島》節目多次合作的導演程紀皓,則找出從未播出的片段,重新訪談山岳圈,以短片《尋找張元植》作為對好友的紀念。 憾事發生半年後,3個大男人來到錄音室,和我們聊那個事前規劃縝密、會認真研究別人水泡層次、為《報導者》「山思而行」專欄書寫期間從不遲交的張元植。這集,聽一名登山家離開之後,被留下來的人如何記憶他?如何向前走? 來賓|呂忠翰、陳德政、程紀皓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林彥廷 📍《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番外篇-尋找張元植》收看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CCWlyyv9k4 📍搭配閱讀: 【陳德政/我們是生還者,要繼續往前走──透過影像,尋找登山家張元植】https://bit.ly/41R9jc1... more
12月24日,立法院針對大法官人事同意案進行投票,7名大法官被提名人全遭否決。《報導者》第一時間採訪法律專家,分析投票結果帶來的影響。 熟悉公法的周宇修律師認為,此次投票的政治考量大於法律專業考量,藍綠白三黨都各有矛盾與計算。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蘇彥圖指出,立法院三讀通過的《憲訴法》修正案門檻太高,政黨更能利用大法官人事同意權破壞司法的獨立性。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助理教授紀和均則強調,總統必須思考如何提出多數人都能接受的大法官人選。 台灣憲法法庭大法官滿額為15名,扣除任期屆滿的大法官後,目前僅8名大法官在任。24日投票,未補上任何人選,如何面對憲法法庭人數不足的困境?一次說給你聽。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搭配閱讀: 【7位大法官提名人全遭否決,藍綠白怎麼說?學者怎麼看?朝野下一步動作?】https://reurl.cc/26jvOa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 more
2017年10月16日,馬爾他調查記者達芙妮遭汽車炸彈暗殺,遇害時年僅53歲。當時,她正深入追蹤政府高層的黑金網絡。7年過去,僅有執行爆炸的兩名殺手被判入獄,然而,在馬爾他政府消極處理下,幕後真兇至今未明。 馬爾他官商勾結、腐敗問題嚴重,社會瀰漫無奈的政治文化,記者揭發真相,帶來的卻是死亡。達芙妮死後,兒子們接續母親調查報導精神,持續揭露政府貪瀆現況、追求正義。 這集,走入地中海中部、土地面積與台北市相當的馬爾他,了解該國的「出售公民身分」計畫,如何吸引了上億身價的俄羅斯寡頭與中國貪腐詐欺犯,成為全球洗錢網絡的一部分,以及記者和公民可以如何攜手對抗腐敗的政府。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搭配閱讀: 【汽車炸彈殺不死我母親的調查記者魂:一個馬爾他家庭的真相之路】https://reurl.cc/V04VO5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 more
噹噹!《The Real Story》四週年活動「報導者到你家」隆重登場。謝謝聽眾們的熱絡邀請,過去3個月,婉甄、婉如分別到3位聽眾家坐客。這集,你將會聽到他們與報導者的故事: ➤什麼情況,會讓你想跟交往對象結婚、攜手一生? 對鳯茹與俊逸這對夫妻來說,是2021年《報導者》辦在台中科博館的贊助者大會那一晚,那時兩人才認識一個月,沒想到不只讓俊逸也成為贊助者還出現想婚念頭?兩個人記憶中的故事版本略有差異,但不變的是志同道合的粉紅泡泡,如今夫妻倆一起推動自然教育,聽報導者Podcast成了家庭活動,而他們眼中的報導者新聞專題竟然像「英雄電影」…… ➤還記得在三週年線上慶生活動,因麥克風壞掉「斷線」的最小聽眾品妍嗎? 她已經升上高中了,這一次,除了把當年未說的話講完,說說《報導者》對她的激勵與影響、還有如何不著痕跡地和家人朋友分享所關心議題。超級行動派的她,現在也是監所寫信志工,她和矯正學校的筆友聊了什麼?聽報導者竟然是她讀書的紓壓方式? ➤今年大學剛畢業的苗栗客家子弟宇恆,則帶我們拜訪他的重要家人——今年高齡82歲的阿婆,獨自經營有80年歷史的米店,賣米、也賣客家粄等傳統米食,錄音那天不斷有客人來,據說比平常來客量還多。北漂多年,常常有空就回家和阿婆聊天的宇恆,聊起童年祖孫情,還有台北家冰箱少不了的客家五穀粽,是長輩的祝福與兒孫的掛念。他最有感的一集又是什麼? 來賓|聽友派派(鳯茹)、黑熊(俊逸);聽友品妍;聽友宇恆、宇恆阿婆謝林春枝 製作團隊|詹婉如、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藍婉甄 ... more
紀錄片《種土》耗時8年製作,今年9月上映。片中主角之一的阿仁放棄竹科工程師工作,舉家搬至高雄,嘗試回收市場果皮、葉菜來製作有機堆肥,目標一面處理城市垃圾,一面改善農地土質。 雖然阿仁的土壤改革行動,隨著橋頭科學園區進駐而暫告一段落,但這場土壤實驗卻引發農業界爭論:土質鬆軟、蚯蚓多、有機質高,就是好土嗎?堆肥可能導致溫室氣體,怎麼辦? 這一集,片中另一位主角、務農31年的楊安和,以及協助過無數農友診斷農園的「土壤醫生」陳興宗,將和我們一起討論:到底什麼是「好土」?原來「草」可能是農地生養萬物的關鍵夥伴?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又可以如何為台灣農業盡一份心力? 來賓|大誠土壤作物技術館館長陳興宗、本份有機農夫農場楊安和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藍婉甄、林彥廷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more
敘利亞反抗軍「沙姆解放組織」(HTS)12月8日攻進首都大馬士革,推翻統治超過53年的阿薩德家族,總統阿薩德(Bashar al-Assad)則已逃亡莫斯科,尋求俄羅斯政治庇護。 2011年,席捲北非和中東的「阿拉伯之春」民主浪潮,也讓對獨裁政權積怨已久的敘利亞人民起身 抗爭,在阿薩德政府強力鎮壓下,敘利亞內戰全面爆發。。13年來,反抗軍節節敗退、幾乎失去國際關注,為何這次能逆轉成功?不同派系的反抗軍,未來是否有整合可能?阿薩德政權還有可能復辟嗎?長期提供軍援的伊朗及俄羅斯又有哪些影響?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大馬士革開城,阿薩德逃亡俄國:敘利亞13年內戰為何在11天內大逆轉?】https://bit.ly/3ZKmyKk 【被消失的革命:敘利亞的血色公民課】https://bit.ly/3Vx3Ymv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more
社群媒體已成為現代人社交、獲取資訊不可或缺的管道,但過早、過量地使用網路社群,是否對兒童及青少年帶來身心健康影響,已成為各國近10年最急迫的議題之一。 今年(2024)11月28日,澳洲國會獨步通過新法案,禁止16歲以下青少年使用Instagram、抖音等社群媒體,要求社群平台需驗證使用者年齡,將對未遵守規範的企業最高課以台幣10億元罰款。然而,這項新法引發各界爭論——哪些平台被定義為社群媒體?平台為達到「有效」驗證,是否反而有侵害個資疑慮?全面禁止青少年使用網路社群,會不會扼殺年輕世代的發聲權益?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Asanka Ratnayake/Getty Images 📍搭配閱讀: 【澳洲的16歲社群媒體禁令:網路自由與全球「焦慮世代」的數位健康之辯】https://bit.ly/3OIaTFm 【《口袋裡的監視器》臥底調查:不只孩子個資,家庭隱私也被手遊「偷」走?】https://bit.ly/3OF4Rp1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 more
「喂,報導者你好?」 謝謝大家的來訊、來信和留言,你的每一個聲音,我們都收到了!在「報導者你好」單元,你會聽到節目企劃思維、其他聽眾的回饋與提問等。這一集,我們更把聽眾直接請到錄音室現場當來賓,分享他的家庭故事。 本集內容: ➤鎮宏最近在忙什麼?《島鏈有事》新書上架 ➤臨終,不是在醫院就是住處,怎麼講得那麼複雜? ➤淋雨為手足送傘、最關心家人的人,邀聽友來錄音大聊「我52歲的喜憨兒哥哥」 ➤14款《報導者》聯名襪,你選哪款? 💬在眾多訊息中,感謝以下聽友、讀者和我們一起完成了本次的「報導者你好」:新竹胖宏、blackraven72358、與時俱進的改變吧、OHOHNONO、sheep125、宋偉廷、Liben、Tienchun Lu 來賓|聽友譽臻 製作團隊|藍婉甄、詹婉如、陳思樺 ... more
今年(2024)11月24日,台灣在世界棒球12強冠軍賽中,以4:0擊敗日本,奪下隊史上第一個一級國際賽事勝利。儘管這支平均年齡僅27.3歲的年輕隊伍在組隊過程中曾面臨選手傷退、缺乏「大物選手」等挑戰,卻在棒球之神的眷顧下,一路過關斬將,最後成功站上東京巨蛋,並拿下冠軍。這集,和親臨東京現場的球評曾文誠、陳子軒一起回顧12強賽的經典時刻。 * 賽前給台灣隊戰力打幾分?預估弱點有哪些? * 兩位球評心中的關鍵5個Play?最感動的時刻? * 這次的情蒐和投手調度,跟過去有哪些差異? * 決賽前更換投手,台灣隊算不算不講武德? * 兩位球評心中,台灣棒球史上最偉大的3大戰役? * 12強賽的好成績,代表中職實力提升? 來賓|球評曾文誠、陳子軒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林彥伶 攝影|林彥廷... more
勞動部一名吳姓公務員疑似在長期過勞、長官霸凌等壓力下輕生,在社會大眾的怒火中,《報導者》接獲許多公務員來訊:有人被上司要求邊深蹲,邊在辦公室講故事,當作「練膽量」;有人因拒絕替不符合標案資格的廠商背書,遭主管「冷凍」,考績連年乙等、換調單位。 這些情況算不算職場霸凌?事實上,「職場霸凌」的字眼與定義不存在任何一條法律中,僅《職業安全衛生法》第6條要求雇主要避免職員遭受「不法侵害」。然而,「不法侵害」難以界定,加上公職體系相對封閉的職場文化,即便有申訴管道,受害者也罕有發聲。 這集,《報導者》採訪許多公務員、工會代表、律師後,看見申訴「霸凌」會遭遇哪些難題?而不管任職於公家機關還是民間企業,如果感受自己正遭受不當對待,又可以怎麼做? *節目播放音檔經變聲處理 來賓|《報導者》記者林雨佑、許詩愷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汪彥成 攝影|林彥廷 📍搭配閱讀: 【一名公務員之死引發醬缸風暴:如何重造職場反霸凌的法律防護網?】https://bit.ly/3Ou7LNq ... more
「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2021年提出的論述,在台灣引發廣泛討論。面對中國逐漸走向威權帝國、共機擾台更多且屢屢擦邊的此刻,與台灣同處第一島鏈上的日本與沖繩,近年其實也備受威脅,根據日本防衛省公開資料,解放軍船隻不斷侵入日本12海里領海範圍。但若台灣真有事,日本會如何反應?為何台日之間對「亞洲安全」認知存在巨大落差? 《報導者》新書《島鏈有事》以15萬字,揭開與台灣同屬第一島鏈的沖繩,面對相似的殖民、戰爭等歷史處境下,所帶來的內憂外患。而又為何台灣與沖繩明明有類似困境,對彼此卻仍有著不小誤解?作為主權國家的台灣,該以何種角度與國際社會對話,促進外界對台灣人民國際處境的正確認知? 這集,你將會聽到《島鏈有事》首場新書分享會精華,吳叡人老師與《島鏈有事》主編張鎮宏分享與日本學者、沖繩本土人士對話的經驗與觀察,精彩對談之外,也回應現場聽眾所關心的事。 來賓|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報導者》副總主筆、《島鏈有事》主編張鎮宏 製作團隊|李雪莉、詹婉如、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蔡昕翰 📍搭配閱讀: 《島鏈有事:如果明日就是臺海戰爭,國際第一線怎麼危機應變?沖繩、日本、臺灣為何命運相連?》:https://reurl.cc/r3xKQN 《受困的思想:臺灣重返世界》:https://reurl.cc/DK9bXe 📍參考書目:... more
台灣房價在COVID-19疫情後持續大漲,新建案樣貌也略有轉變,受到歡迎的主流物件已從10年前的25~35坪,到如今的25坪以下。《報導者》就發現,位於台北市大安區一處建案,公設比達64%,以該案推出的15坪套房來算,扣除公設後,室內面積僅剩5.4坪,總價卻突破2,000萬元。 在代銷與建商的包裝下——以相對低總價入住精華地段、步上租金轉房貸的減壓之路,這類小宅看似提供想購屋的人們一絲「希望」,實則住進無法隔間、無處儲物,連洗澡都難以轉身的「鳥籠」。 這集,聽入行20多年的房市分析師徐佳馨的第一線觀察:台灣如何走上「小宅時代」?隨之升高的房價又對我們的社會帶來哪些影響?記者孔德廉在大量採訪後,看見居住在小宅的他們,生活體驗又是什麼? 來賓|住商機構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報導者》記者孔德廉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林彥伶 攝影|陳曉威 📍搭配閱讀: 【小宅住屋時代】https://bit.ly/3UPjaLc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more
今年4月起,台北南西和赤峰商圈內有超過70間店遭檢舉,違反《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住宅區」使用規定,不少店家面臨歇業危機。 這類「商圈內住宅區」在台北市至少有25個,其中師大、五分埔及四平街等商圈都曾發生過被檢舉事件,但這次赤峰、南西商圈檢舉規模之大史無前例。有人覺得不捨巷弄裡特色商圈文化消失,但居民生活品質如何兼顧?11月5日,市政府終於白紙黑字公布商家有條件經營的規定,最終仍要在地居民討論同意商業開放的程度。 這集,我們走入商圈,聆聽業者、在地人對未來發展的想像。 📝11/15(五)19:30-21:30《島鏈有事》活動,報名連結:https://reurl.cc/vvlnVa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赤峰、南西商圈求生記──北市府放寬納管,街區能保留風貌、與居民共贏?】https://reurl.cc/jyXvNq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more
📝《島鏈有事》系列活動,免費報名連結 場次一:https://reurl.cc/vvlnVa、場次二:https://reurl.cc/7dg2Ok、場次三:https://reurl.cc/WN54j5 突如其來的傾盆大雨,沒帶傘怎麼辦?除了臨時買一把,你還可以在捷運站租用「共享雨傘」,以銅板價「以租代購」,既省錢又環保!但你知道嗎?這項服務的背後,竟然有高中生的創意和貢獻。6位建中的學生在「參與式預算」校園推廣課程中,從自己曾經遇到的困擾出發,提出了「幫我撐10秒!」企劃。最終,這個提案被落實,讓忘記帶傘的民眾也能方便使用。 什麼是「參與式預算」呢?孩子們雖然沒有投票權,卻也能決定政府預算的使用方向。本集,我們從台灣的課堂出發,探討這個已在全球推行30多年的概念,正如何在世界各地被兒少們實踐。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搭配閱讀: 【從兒童節禮物到公共建設──台灣兒少參與式預算的小革命】https://reurl.cc/dyYAkV 【幫市府花百萬、替議會刪預算──世界各地的孩子怎麼為公共預算發聲?】https://reurl.cc/KlGRWM 【「只想讓學弟通勤不淋雨,沒想到台北巿民都受惠」,建中生提的捷運共享雨傘計畫】https://reurl.cc/7damzD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more
一年多前,《報導者》接獲讀者來訊:「在機場看到好多東南亞年輕人,他們不太會講中文,真的是來念書的嗎?」 帶著讀者的疑問,記者們將自介及聯絡方式翻譯成各國語言,到招收大量東南亞學生的私立高中職門口發傳單,或進到緬語禮拜和社區大學緬甸語課,試圖打入學生們的圈子。步步追查下發現,這群16歲到20歲左右的東南亞學生來自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緬甸等7個國家,只要考過最初階的華語檢定,就能以「僑生」身分來台就讀「產學攜手合作僑生專班」,也就是俗稱的「3+4專班」。 在3個月實習、3個月學習的制度裡,這群學生漸漸成為台灣服務業、電子業基層勞動生力軍,但多數為「續命」而招收大量僑生的學校,卻未能提供適切的學習資源⋯⋯ 這集,你會聽到完成僑生先修班、正就讀大一的Kyaw Kyaw分享,東南亞學生透過不同管道來台念書,教育品質與生活方式會有哪些不同?為了生存打工的他們,會遇到哪些困難?我們的學校及工作場域,是否真能將來自東南亞的年輕人們,培育成續留台灣的人才? 來賓|緬甸華僑學生Kyaw Kyaw、《報導者》記者許詩愷、謝馥伊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蔡昕翰 📍搭配閱讀:... more
你也有失眠困擾嗎?即使入夜後仍精神奕奕,躺在床上數羊也沒用,隔天又要早起上班、上學⋯⋯ 根據衛服部統計,在台灣,每5人就有1人吃安眠藥,全台安眠藥的年用量已超過10億顆。龐大的用藥量,不僅反映出現代人日益增多的生活壓力,更讓檯面下的「黑市」悄悄滋生——有假官網販售由「褪黑激素」偽裝而成的「使蒂諾斯」(Stilnox),也有病友間互相「週轉」真藥。然而,在網路買賣處方、指示藥品,已違反《藥事法》,未經諮詢專科醫師的用藥行為,更可能導致成癮危機。 這集,從記者芊凌潛入黑市買藥、驗藥開始,看見人們為何一步步走向依賴安眠藥物?為何寧可在網路上買來路不明的藥,卻不願就醫?精神科醫師徐志雲又有哪些第一線觀察?飽受失眠煎熬的你我,可以怎麼做? 來賓|精神科專科醫師徐志雲、《報導者》記者王芊凌 製作團隊|梁玉芳、藍婉甄、林彥伶 攝影|陳曉威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more
未來叫食物外送時,除基本外送費,還可能額外產生等待費、樓層費、夜間加成等費用,你贊同嗎?交通部10月初預告,將修正「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及「汽車運輸業客貨運運價準則」,透過運價準則法制化,確保外送員的收入穩定與合理。消息一出,出現不少反對意見,反對者認為外送費用將因此增加,有損消費者權益,對此,交通部已蒐集意見並邀請相關單位討論。 其實,不透明的外送運價機制,長期為人詬病,平台業者自2019年起連續三年調降報酬制度後,送一單報酬6、70元已成歷史,外送員們必須拉長工時,在街頭拚命才得以達到原薪資水準。 這集,看見外送員的勞動處境、台灣當前把外送費價格法制化的可能方向,也聽聽國際間如何正視平台接案工作者的勞權保障!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支持交通部明訂外送員基本運價,保障他們生計刻不容緩】https://reurl.cc/pvG91r 【受困的自由:平台演算法霸權下的《超級外送員》】https://reurl.cc/ad39ND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 more
2024美國總統大選將在台灣時間11月6日登場,由共和黨候選人、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對決代表民主黨的現任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 歷經川普因槍手襲擊受傷、現任總統拜登中途退選後等波折後,選情陷入膠著。賓州、密西根州、內華達州等7個搖擺州,雙方民調差距甚至僅有0.5~1%,近日川普更出現拉尾盤氣勢。 為何選戰如此激烈?候選人對墮胎權、貧富差距、外交等議題的態度,對選情帶來哪些影響?而由移民組成的美國社會,為何不見得反對川普的「反移民」政策?這集,請聽《報導者》從民調數據中的爬梳及發現,以及政大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卞中佩分享長居美國南方的近距離社會觀察:這一次,誰可能更勝一籌? 來賓|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卞中佩、《報導者》數據記者簡毅慧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Rebecca Noble/AFP 📍搭配閱讀: 【數字下的美國大選割喉戰,誰是川普與賀錦麗的「關鍵選民」?】https://bit.ly/4eU0Tof 【川普2.0和賀錦麗的外交戰略,有差嗎?「美國優先」的選戰國際觀】https://bit.ly/4f9IT9a... more
愛奇兒(Angel)是一群家長為身心障礙孩子取的美麗代稱。但當外界多把目光放在愛奇兒時,經常忽略同一家庭裡健康手足,他們在成長過程承受外人少見的壓力,無形中擔負起照顧者的責任,無論他們是否已經成年。 「我花了很多年才敢講出來……。」今年26歲的照軒,6歲時認知到自己有個多重障礙的愛奇兒弟弟。童年時期的每個週末,皆在醫院陪伴弟弟早療;國小帶弟弟上學,曾是他認為世界上最難走的一條路,怕被嘲笑,但又不能不硬著頭皮走完。為了不讓父母操心,他一直保持優異的成績,但努力的背後,卻是渴望父母能多注意到自己一點。直至大學後,他才能坦然面對自己的家庭是多麼與眾不同,也才明白父親對家有愛奇兒的內疚感以及過度施加於健康手足身上的壓力。 家有愛奇兒的健康手足是如何長大的?成長時得走過哪些不容易的大山?以及什麼是他們心裡無法放下的事?這集,從一封聽眾來信,講述自己52歲唐氏症哥哥開始聊起。 來賓|成年健康手足黃照軒、諮商心理師羅子琦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照片|天使心家族社會福利基金會提供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more
上個月,《報導者》Podcast討論了當人迎接生命尾聲,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困境——過度或無效的醫療,延緩了死亡卻也延長痛苦;自己沒房,又擔心造成房東困擾,找不到一個安心善終之處。 而在系列報導刊出、節目播出後,我們也舉辦了一場實體座談,討論在這些掙扎之外,生命的最後一段路還有哪些可能?居家安寧護理師程子芸和她的先生陳嘉瑋成立「全程安寧居家護理所」,5年來騎著一台摩托車深入社區,看見不同臨終家庭各種不同的需要,也看見現行體制下安寧醫療的匱乏困境。 程子芸從無數個家庭故事裡看見:如果希望自己的家人好走,可以做哪些準備?有哪些方式?前來現場參與的聽友也分享生命經驗——有人正在照顧長輩,身心俱疲;有人在寵物離世後,對死亡有新的體悟;有人預計自己將會單身終老,想預先做好安排;也有人好好地送走父親,從安寧護理中得到莫大安慰。這些聽友們好奇的、想說的又是什麼? 來賓|居家安寧護理師程子芸、《報導者》特約主筆陳玉梅 製作團隊|方德琳、陳星穎、藍婉甄、汪彥成 攝影|陳筱勻 📍搭配閱讀: 【我們,沒有地方好死?】https://bit.ly/3B2KA9m 【余尚儒/「多死社會」的警鐘!台灣準備好了嗎?】https://bit.ly/3ZoIFGo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more
📝Live Podcast活動/10月24日(四)報名連結:https://reurl.cc/93AmxO 2024年4月,義大利威尼斯首創針對一日遊旅客的「城市入場費(Venice access fee)」;年破百萬人次旅遊的台灣小琉球也自7月開始,在3處潮間帶收取「觀光保育費」。為什麼要這麼做?不怕觀光客不來嗎? 人潮就是錢潮,但人不嫌錢多,環境卻負荷不了太多遊客,威尼斯居民抱怨生活品質受影響,小琉球美麗的海洋生態也發出警訊。 觀光的質與量,如何能兼顧?加收費用有效嗎?那些向觀光客收來的錢,可以怎麼用?這集,一起借鑑國外、檢視國內思考平衡可能。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當城巿觀光也要「買門票」,威尼斯首創入城費是個好主意嗎?】https://reurl.cc/ZVdLZp... more
根據統計,2023年台灣共有332萬「一人戶」,占總家戶數的36%,65歲以上長者有20%以上獨居,反映「高齡者不與子女共居」、「未婚未生」等社會結構變化,而這也成詐騙集團的下手目標——不只是在年老時,更是在死亡後。 2022年,人在美國的施嘉接到台灣一家銀行來電,告知她有人拿著已逝母親的遺囑提領存款。這通電話令施嘉困惑,追查之下竟揭開一起為期至少兩年多的台版「地面師」詐騙——土地掮客蔡尚岳結合里長開發「孤獨死」案例,買通公職人員勾稽戶政資料、聘用職員假冒親友場勘、鎖定逝者留下未辦理繼承的高價不動產,並聯手律師造假遺囑——精密設計的犯罪網絡,成功獵取上億元。 台灣的未繼承不動產到底有多少,「地面師」又如何騙過銀行與地政機關?各方專業人士及公務員,如何被吸納加入這場組織騙局?這集,請聽《報導者》資深記者德廉的調查幕後。 來賓|《報導者》資深記者孔德廉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汪彥成 攝影|林彥廷 📍搭配閱讀: 【拆解台版「地面師」騙局:獲利1.4億元、鎖定孤獨死者的土地繼承詐欺】https://bit.ly/3YeIsoh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more
台灣第一個「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啟用典禮,因颱風延至 10 月 21 日。儀式雖被推遲,但也象徵著台灣碳交易時代的來臨。這項轉變,讓減碳再不只是一種環保活動,而是可被買賣的金融商品。 森林碳匯近年備受關注,什麼是碳匯(Carbon Sink)?當企業家和政治人物帶頭種了很多樹,就代表在努力減碳?這集,討論最夯的淨零減碳關鍵字,以及了解原來有些植物是不能隨意種的!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森林碳匯非台灣減碳靈藥,我國森林管理不能只考慮碳排】https://reurl.cc/vv88dN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more
把各縣市土地重新整合、依照特性進行功能分區,並且杜絕地主隨時可申請變更地目所造成的混亂,看起來立意良善——但為何《國土計畫法》卻讓雲林縣政府劍指屏東?這部一般人幾乎難以搞懂的法案,其實與你我未來的生活空間息息相關。 立法10年後,《國土計畫法》經歷漫長的規畫期程,終將在2025年上路,將全國「非都市計畫土地」從目前《區域計畫法》中的11種分區,轉換成《國土計畫法》下的4大分區,解決過去「既破碎又僵化」的土地利用現況,讓地方政府有更多管理彈性,同時也負起妥善規劃、以計劃引導使用的責任。 然而,「農業發展地區」卻成為各縣市爭點——屏東縣的「最優良農地」(農1)面積從4萬公頃降為5千多公頃,將多數私有地劃為農2,引發其他農業縣市不滿;被劃入農1的農民,是否等於失去彈性變更土地使用目的的權利? 而在「農民權」的爭議之外,政大地政系副教授戴秀雄認為,被劃入「城鄉發展區」的「未來辦理重大建設地區」(城2-3)更需審視,他也批評桃園市將大量平地農田轉為潛在開發區的做法,前後兩任市長一以貫之,有如未規劃就先「圈地」,可能讓投機炒作有機可乘、農民卻蒙受損失風險⋯⋯ 這集,一起從頭理解《國土計畫法》到底是什麼?為何規劃學界咸認不該再拖,而立法院不分藍綠,卻傳出暫緩的呼聲? 來賓|政大地政學系副教授戴秀雄、《報導者》記者林雨佑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汪彥成 攝影|林彥廷 ... more
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今年(2024)8月底,包含嘉義縣、台北市、南投縣等7縣市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占總人口20%以上,提前進入「超高齡社會」;這也意味著,眾多生命同時老、衰、死的「多死社會」即將到來。 你是否想過如何跟世界告別?你想過,善終可能很難,甚至會「沒有地方」死嗎?《報導者》採訪許多生命尾聲的患者、家屬,以及第一線醫護人員發現,即便生前預立不再急救的決定,仍難以避免無效治療,甚至難以「安寧」;買不起房的租屋族,更可能在生命盡頭,面臨無處可臨終的另種「居住不正義」。 這集,跟著曾陪伴母親臨終的玉芳,看見醫療現場與病人自主之間的衝突與鴻溝;耕耘醫療、臨終議題多年記者玉梅從與34歲的癌末受訪者佳吟碰面到最後的對話中,她又有哪些觀察和反思?而從醫師到家屬,還有哪些「安寧」觀念需要補課? 來賓|《報導者》特約主筆陳玉梅、總主筆梁玉芳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蘇威銘 📍搭配閱讀: 【我們,沒有地方好死?】https://bit.ly/3B2KA9m 【余尚儒/「多死社會」的警鐘!台灣準備好了嗎?】https://bit.ly/3ZoIFGo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more
相隔25年,大法官於今年9月20日做出「113年憲判字第8號」判決——在更嚴謹的法律程序與制度保障之下,死刑制度在我國仍屬合憲,且僅適用於「最嚴重犯罪類型」。未來,法官如何判死?釋憲結果對仍在監所的37名死刑犯,帶來什麼改變? 這次釋憲,是台灣社會「死刑存廢」討論的關鍵時刻,不管是支持死刑或反對死刑,都從各自關切的出發點展開思辨,然而不管是單一案件判死刑的法官、做出合憲或違憲意見的大法官、甚至是執行槍決的法警,都不是簡單的決定,這集除了儘量白話解釋死刑釋憲結果與意義外,也分享一名法警槍手陳志明的執法真心話。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死刑釋憲案出爐:在更嚴謹的審查標準下,最嚴重犯罪類型處以死刑合憲】https://reurl.cc/ReRoNx 【在死刑的罪與罰天秤下,一名30年法警槍手陳志明的告白】https://reurl.cc/2j7Od6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more
從《報導者》上個禮拜發布有關「活豬國道跳車」的文章以來,今年(2024)截至目前(9月中),網路戲稱的豬隻「降肉」事故,又從8件上升到10件,平均每月至少一件。為何總有豬出現在高速公路?這趟被宰殺前的長途旅行,牠們會經歷什麼? 台灣每年吃掉的700多萬頭豬,在現行產銷制度中,8成以上豬隻採活體拍賣,以確保消費者吃到「新鮮」屠宰的肉;為符合市場需求並賣出好價,南豬北送更是常態。 但「溫體豬」真的是最佳選擇嗎?長途公路上,不僅豬隻得忍受禁水、禁食、緊迫、日曬雨淋,從人類經濟而言,惡劣且充滿風險的「乘車」條件,也折損許多豬隻——動保團體根據保險資料估計,每年約有7,000頭豬死於運輸途中,在變成食物以前就在痛苦環境下結束豬生。 相較於備受關愛的毛小孩,經濟動物的福祉較少被關注;即便有「動物運送管理」相關規定,但監管機制仍不足。這集,因愛貓、養貓而長期關心動保議題的《報導者》總主筆梁玉芳,將分享歐盟經濟動物的運輸經驗,也回應讀者在社群上熱烈的回饋與提問。 來賓|《報導者》總主筆梁玉芳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每月都有活豬「降肉」國道──台灣豬變成食物前的「死亡長征」】https://reurl.cc/yvKRY2 ... more
前台北巿長、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因京華城容積率一案涉圖利、收賄,9月5日被裁定羈押禁見;7月初,前桃園市長鄭文燦被控犯下收受賄賂罪,在羈押47天後以2,800萬交保並限制住居,目前檢察官已起訴。 什麼叫圖利、怎麼認定有收賄?身為法治國家的公民,你對「貪污治罪條例」這兩罪了解多少?不是公務員也可能觸法?另外,檢察官憑什麼聲請羈押?法官判決交保或無保又代表什麼? 其實,羈押禁見是一種為了保全證據的暫時行政處分,不代表當事人有罪,在法槌落下、判決定讞前,都應以無罪推定。根據現行法令,公務員只要有要求不正利益,就可能構成收賄罪,而圖利罪則須符合「違反法令」、「使自己或他人圖得不法利益」、「明知故意」三大要件,是法庭上關鍵攻防焦點。 這集,一起聽懂這些法律用語。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主觀不知道違法,圖利罪就難定罪?】https://reurl.cc/ReLVlZ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more
戴上口罩、走近郊外鐵皮屋、清理亡者滲進被褥乃至地磚的組織液⋯⋯為了理解特殊清潔工作,演員鳳小岳走入一般人未曾想過的死亡現場,為孤獨死者的人生做最後收拾。作為「特殊清理員」出勤的他,不止揣摩角色狀態,也藉此整理許多埋藏在自己生命中的逃避與不適。 「許多日常場景,比劇情還drama,」公視職人劇《人生清理員》9月7日上架,4年籌拍期間,製作人楊凱婷深入田野,直視台灣孤獨死現況,也透過戲劇反思「面對死亡」的意義,以及死亡場景背後的家庭面貌與社會關係。 國中時,凱婷經歷父親驟逝,一度因避談死亡而「卡住」的情緒,卻在戲劇作品中得到釋放;鳳小岳3年前也在太太懷孕9個月時失去寶寶,他坦言曾是充滿「厭世」感的人,但音樂創作與他熱愛的悲喜劇也帶給他轉變的力量。這集,聽曾經失去至愛的他們如何轉化出這部戲的功課,從自己的經驗與特殊清潔工作出發,由死談生。 來賓|《人生清理員》製作人楊凱婷、演員鳳小岳 製作團隊|李雪莉、詹婉如、汪彥成 攝影|陳曉威 📍延伸閱讀: 【遺體修復師的奉獻──我願意待到最後一刻】https://reurl.cc/rv35Qk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more
因應全球暖化及減少碳排放,汽機車「油轉電」的趨勢在全球蔓延。其中,新崛起的電動車大國中國,與電動車第二大市場歐盟的貿易角力戰持續延燒: 歐盟今年(2024)8月20日針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提出最終決定草案,建議歐盟27個國家同意加徵反補貼稅率至少5年,加徵稅率在20%上下;若歐盟與中國沒有出現突破性談判進展,加徵關稅幾乎已成定局,將在10月30日經表決後正式生效。 為何歐盟要加徵「平衡稅」?這與美國的懲罰性關稅一樣嗎?歐盟此舉是否可能引來中國報復?回到產業,中國電動車產業真的「彎道超車」歐洲大廠了嗎?德國製造業與汽車業怎麼看中國競爭?中、歐關係改變,可能對台灣帶來哪些影響? 來賓|《報導者》駐歐洲特約主筆林育立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AFP PHOTO/ DPA/INGO WAGNER 📍搭配閱讀: 【比亞迪「黑船進攻」,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啟動反補貼平衡稅背後的國際角力】https://bit.ly/3XhJUEy 【福斯在中國幕後關鍵人李文波:從合作到競爭,中、德汽車產業關係已質變】https://bit.ly/3Tf7Jvq... more
📌The Real Story 四週年:報導者到你家!活動報名:https://forms.gle/oZ2Ar8Lnh3jwA2mj9 📌支援前線!募集 Live & Breathe 海報張貼夥伴:https://bit.ly/4gb0KgW 「喂,報導者你好?」 謝謝大家的來訊、來信和留言,你的每一個聲音,我們都收到了!在「報導者你好」單元,你會聽到節目企劃思維、其他聽眾的回饋與提問,甚至現場Call out之前節目中的來賓,回應你的想法。本集內容: ➤Live&Breathe ——到《報導者》辧公室聽現場音樂會,你來嗎?... more
近年,長照家暴案件數持續上升。衛福部保護服務司統計,5年來老人受暴通報成長5成,半數為直系卑親屬動手;近3年開案服務的家暴案件中,有7%、平均約500件與照顧壓力相關。 令人難過的是,「他們通常是那個為愛留下的照顧者。」 這類不堪照顧壓力而情緒失控的家暴情境,有別過去常見的親密關係暴力及兒少保護案,現存家暴防治、輔導課程是否提供幫助?提供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的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發現,當代女兒、媳婦不再是唯一照顧主力,兒子們也開始主動擔起照顧責任,男性相對於女性,在照顧初期更容易遇到哪些調適挑戰?需要增進哪些知能? 這集,穿越冰冷的數據聽見照顧家暴案件的真實聲音,那正是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需要思考的事。 來賓|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陳景寧祕書長、《報導者》記者曹馥年 製作團隊|詹婉如、梁玉芳、陳思樺 攝影|余志偉 📍延伸閱讀: 【困在親情和高壓之間──「照顧家暴」年達500件,防治及安置的4大挑戰】https://reurl.cc/myD59j 【在愛被侵蝕之前──他們「今日公休」的長照故事】https://reurl.cc/Orv3XR... more
歷經10年努力,2023年5月26日,立法院三讀通過《礦業法》修正案,但「霸王礦場」爭議尚未完全落幕。 位於宜蘭縣員山鄉中華村的永侒礦場,是礦業改革後最後一批「霸王礦場」。其採礦權早於2020年6月到期,但由於在《礦業法》修法過程中送出礦權展延申請,因此目前礦權仍然有效,且基於行政法「不溯及既往原則」,可沿用舊版《礦業法》標準進行審查,核准後,礦場採礦權可再展延5年。與永侒礦場相似的案件共有79件,已核准63件。 《報導者》長年關注礦業改革,這次,跟我們一起走進中華村,看見一個長年被礦場和砂石場包圍的村子,長年承受什麼樣的交通風險和環境汙染,聽見居民與業者聲音,以及思考抗爭之外,地方發展的另一思維。 製作團隊|詹婉如、方德琳、陳思樺 📍搭配閱讀: 【礦業改革後,最後一批「霸王礦場」──宜蘭永侒採礦爭議如何落幕?】https://reurl.cc/bY7jeM 📝The Real Story 四週年:報導者到你家!活動報名:https://forms.gle/oZ2Ar8Lnh3jwA2mj9... more
「媽媽,Ady哥哥是不是像電視上一樣,做壞事會手被銬著,被警察伯伯帶走?他現在變什麼樣子,我可以看他嗎?我想要叫法官阿姨把他抓起來。」今年3月,A媽媽的孩子出庭作證,與此同時,檢察官收到B媽媽聯繫,表示孩子提到「Ady哥哥會用手機拍影片」,才扣查到600部兒童私密影像。終於,這起審理一年多的「台北幼兒園性侵案」情勢翻盤。 被家長、孩子們暱稱Ady哥哥的毛畯珅,在自家經營的培諾米達幼兒園負責開關門、活動影像紀錄、管理監視器等工作,也正是因為職務之便,使他猥褻或性侵孩子的犯行難以被察覺及曝光。《報導者》獨家採訪3位近一年來持續奔走、蒐證的受害兒童家長,聽她們如何撐過被醫師、警政粗暴否認受害經歷的挫折,又是如何耐心陪伴孩子,從孩子口中得知關鍵線索。 這集,跟著採訪主任子午、記者琴宣一起了解,從1人報案到24案通報,滾雪球般的台北幼兒園性侵案是怎麼發生的?從一場兒少法修法公聽會到對幼兒園案展開追蹤,他們看見整個行政體制哪些問題?當孩子受到傷害,大人可以怎麼理解自己的反應、如何陪伴孩子? 來賓|《報導者》採訪主任張子午、記者洪琴宣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林彥廷 📍延伸閱讀: 【台北幼兒園毛畯珅連續性侵幼童案一審判28年:不認罪的加害人,與消極被動的教育局官僚】https://bit.ly/3Mbhw1N 【血汗職場、無效監管、受虐孩童:托育公共化政策下,私幼轉「準公共」的亂象叢生】https://bit.ly/3WPOzgM 【從救一個孩子到救一群孩子──獨家專訪台北幼兒園被害家長,在體制中不斷碰壁、誓找真相】https://bit.ly/3X9ZtiH ... more
📝The Real Story 四週年:報導者到你家!活動報名:https://forms.gle/oZ2Ar8Lnh3jwA2mj9 巴黎奧運盛大落幕,除了蘊含歷史、文化、美學元素的場館設計,以及運動員競技的精采時刻,還有一群人串連起盛會的熱情與人味,他們是比選手人數還多的奧運志工,今年共有45,000名。來自台灣的詹鈞智,是這45,000人中的一員。可說是運動員或採訪記者之外,參與過最多次奧運的台灣人。 在1976年蒙特婁奧運那年出生的他,追過5次奧運,當過3次志工。他在2004年雅典奧運時,為台灣夢幻棒球隊——王建民、曹錦輝等人翻譯,今年則在跆拳道賽場後台,協助選手轉換熱身區、預備上台。「我的時間以四年為刻度,」受日本「奧運爺爺」山田直稔啟發,詹鈞智立志這輩子追著奧運跑,以4年為循環,學新的語言、讀舉辦國歷史,為下次奧運服務之旅做準備。此外,他還收藏了上千件奧運吉祥物、紀念品,不只在國內外展出,更在家中打造一座十多坪的小小博物館。 這集,聽一個愛跑步的工程師,如何懷抱一顆熱切的心追隨奧運殿堂?橫跨20年的奧運經驗,有哪些擂台下的觀察? 來賓|國際體育運動志工交流協會理事長 詹鈞智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楊子磊 ... more
2024巴黎奧運中,女子拳擊賽事發生「性別風波」,我國選手林郁婷及阿爾及利亞選手克利夫 (Imane Khelif)皆遭國際拳擊總會(IBA)指控「性別檢測異常」。而在IBA召開的國際記者會上,中英雙聲道直球對決的台灣記者,提問片段在網路上熱烈流傳。 她,是在公視擔任記者20多年的林曉慧。採訪過多屆奧運、亞運、東亞運等大型運動賽事,這並不是她第一次見證台灣選手受到爭議待遇。2010廣州亞運跆拳賽,我國選手楊淑君在大幅領先的情況下,因電子襪規格不符,遭判失格。當時曉慧也在第一線,為程序問題槓上世界跆拳道聯盟,那天,台灣記者憤而集體離席。多年過去,她如何在採訪專業與替選手不平的心情間取得平衡? 這一集,全程在巴黎觀賽的《報導者》體育迷惠君,邀請曉慧聊這些年的場外觀察。除了選手的表現和改變,台灣社會熱烈討論的賽會轉播權,到底如何運作?本次愛爾達取得轉播權後,又轉售給公視、華視播映,3家性質各異的媒體如何組成聯合採訪團?將國際賽場帶給台灣觀眾,以及用台灣視角與國際溝通的過程中有哪些挑戰? 來賓|公視資深記者林曉慧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林彥廷 📍搭配閱讀: 【楊惠君/性別只是煙霧,林郁婷身陷的是一場國際組織權鬥】https://bit.ly/4dPZyO9 【2024巴黎奧運——比夢想更高、更遠、更開放的世界】https://bit.ly/3YfkIkj ... more
「太魯閣是不是該休息了?」半年之內連續迎接0403強震及凱米強颱,太魯閣國家公園受到嚴重衝擊。1986年揭牌落成至今的觀光盛況,雖不敵天災按下暫停鍵,但也因此讓人們思考永續經營之道——只是,那會是什麼? 記者在震後深入受創嚴重的花蓮秀林與新城,訪問仰賴觀光維生的在地農友與太魯閣族人的思考與奮鬥,人潮變少,那就帶農產品主動出擊,到城市市集打出名號;地震也成為原住民族和國家公園間衝突的轉機,管理處首度主動遞出橄欖枝,表示有機會撥出部落民族學校空間,讓共管與自治有了新可能。 國家公園裡不只有大自然、動物生態,還住著活生生的人,這集,走入太魯閣部落,聆聽為生活、為文化而「嚴重認真」的人們心聲。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峽谷裡的自治夢:扭轉「觀光偏食」,太魯閣族願以文化療癒國家公園】https://reurl.cc/dyxEED 【「我們嚴重認真!」震後運輸受阻、遊客消失,秀林小農為部落農產找生機】https://reurl.cc/GporY3 📝The Real Story... more
台灣最後一座運作中的核電廠────位於恆春的「核三廠」已達法定有效運轉期限40年,一號機日前停機後,二號機也將於明年屆期除役,邁入「非核家園」之際,國民黨、民眾黨立委相繼提出「放寬核電廠延役限制」的修法提案;核三是否有機會延役,備受關注。 歷經車諾比核災,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後,許多國家提升核安標準、縮減核電使用,但全球升溫的挑戰與2015年起「淨零碳排」國際共識的壓力,使得核電再度被提出作為過渡方案。福島事故後一度關閉所有核電廠的鄰國日本即是如此,如今已12部機組依新訂安全標準重啟,一部機組延役維修預估要花費上億元;但也有不通過的如敦賀核電廠2號機,因無法排除存在活斷層,而無法重啟。回望台灣,檢修的精準度、維修經費、是否經過斷層帶,在核三延役的討論中,會如何被採納和評估? 而生活於恆春的居民,又如何看共存40年的核電廠去留?《報導者》實際走訪恆春,發現在地反核力量欠缺組織串連,難以發聲。除了鄉鎮里長表態支持核三延役等社會壓力,對許多民眾來說,三軍操演的炮聲、國家公園的「鹿害」、肉眼可見的光電板地景,對日常的影響更有感⋯⋯ 這集,走入在地也參照國際,在台灣面臨能源轉型的此刻,有哪些值得我們思考的事? 來賓|政大創新民主中心執行長林俐君、《報導者》記者黃浩珉、記者孫文臨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許𦱀倩 📍搭配閱讀: 【與核三共存40年──地方頭人力挺延役,屏東恆春居民為何避談反核?】https://bit.ly/4dyzbfA 【台灣核電延役可行嗎?美、法、日經驗中的法規、成本與核安風險診斷】https://bit.ly/46HkQvb... more
霹靂舞首度登上2024巴黎奧運競技場!「台灣囝仔」孫振將在台灣時間8月10日晚間站上世界舞台,與其他15位頂尖霹靂舞好手一較高下。 這集,除了帶你入門,看懂霹靂舞的比賽規則以及奪牌評分標準,也將話說從頭,談談霹靂舞在跳進奧運過程中,面臨哪些來自嘻哈愛好者內部與外界其他運動協會的挑戰?國際奧委會2年內拍板定案背後,其實是「抗老」的危機處理思維?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劉昌德/霹靂舞是奧運長生不老藥?B-girl與B-boy的大膽跳躍】https://pse.is/6augsv 📝The Real Story 四週年:報導者到你家!活動報名:https://forms.gle/oZ2Ar8Lnh3jwA2mj9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more
大學畢業碰上22K政策上路,面對迷惘又氣怫怫(khì-phut-phut)的社會氛圍,三個從中南部北上求學的大男生決定追尋內心聲音,繼續玩音樂,而這一玩就是20年。 他們從少年變中年,20年前偷用其他社團的練團室練「早場」、在頂樓加蓋公寓共同創作、到處投DEMO爭取演出機會,第一次上台還是跨年夜排在安溥(當時藝名張懸)的下一組,在觀眾鳥獸散時登台的無名小團;參加「春吶」音樂季時,更是3人騎兩台車,載著樂器一路從高雄騎到墾丁開唱。直到近年走上金音獎、金曲獎殿堂,他們熱愛音樂、把創作擺在第一位的初衷仍未變——他們是「拍謝少年」。 拍謝少年的歌曲含括對人權、轉型正義等社會議題的關心,也將搖滾現場帶到台灣各角落,早餐店、書店、熱炒店、小漁村,都是他們的音樂場景,希望歌迷聽表演的路上,也能更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這集,跟著拍謝少年回到18歲時夢想的起點,聽他們如何感受社會脈動、堅定走獨立創作的路,又有什麼想對歌迷及20年前的自己說的話? 🎧播出曲目|〈Intro〉、〈噪音公寓〉、〈山盟〉、〈時代看顧正義的人〉 🏃拍謝少年【噪音公寓厝邊倒彈演唱會】演唱會:https://best-onlineteam.kktix.cc/events/ldeogr 來賓|拍謝少年 製作團隊|李雪莉、古芹、藍婉甄、汪彥成 攝影|陳曉威 ... more
上個月,我們舉辦了一場Live Podcast,試圖在代孕合法化吵了30年,如今真的可能邁出修法那一步之際,與聽眾、讀者一同理解台灣現況:每年有多少準家長赴海外代孕求子?從中衍生出的仲介產業為何充滿爭議?代孕除了關乎女性身體自主權利,可能還有哪些衍生問題?立法院三政黨黨團提出的修法主張各自有什麼差別? 衛福部在5月14日預告《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60天預告期間共收到超過400件意見回覆,其中正反兩方論點皆有,顯見社會輿論對於此議題看法的兩極;活動當天,我們也針對30位參與者做一項小調查──「你支持台灣開放代理孕母嗎?」現場聽眾意向在錄音前、錄音後有不小改變,微妙呼應衛福部收到的意見回覆。 這集,參與聽眾橫跨代孕需求者、人工生殖業者、律師、性別團體工作者等多元身分,也分享各自的生命故事、觀察如何影響他們的立場,在「同不同意」簡單的二選一之外,關於代孕合法化爭論,我們還有哪些需要思考的事。 製作團隊|方德琳、曹馥年、陳德倫、藍婉甄、詹婉如、陳思樺、陳星穎、古芹 攝影|林彥廷 📍搭配閱讀: 【代孕求子「天堂路」:他們的夢碎風險及道德難題】https://www.twreporter.org/topics/disputes-around-surrogacy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more
2024巴黎奧運於7月26日開幕,塞納河、大皇宮、凡爾賽宮華麗變身成為競技場,來自各國共10,714名選手在場上拚盡全力,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男女選手各占一半,這是奧運128年來史上第一次的里程碑,選手村也首見設置托育中心。 但運動的性別平權仍有未竟之事,以台灣為例,此次巴黎奧運代表團,39名教練中,只有5位女性,而中華奧會主席、副主席及執行委員25人中,只有2名女性。性別天花板長期存在於運動領導與決策層級,不僅是台灣的問題,國際奧會與頂級女性運動員如何在體育場館外發揮影響力? 第三次舉辦奧運的法國,每一次都和過去不一樣。這集,分享3個奧運第一次——「敲3下」、「男女比」、「托育中心」,並一起思考背後的深層意義!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姜穎/奧運的性平征途與展望:1896巴黎「厭女」到2024巴黎「平權」之路】https://reurl.cc/Dl1DzE 【姜穎/平權公約不是簽好簽滿了嗎?台灣奧運奪牌主力靠女性、運動領導階層女性卻僅1成】https://reurl.cc/adlzoZ 【陳子軒/台灣「帕運」正名20年,帕運不該只是我們的「勵志A片」】https://reurl.cc/zDyXx6 【專訪巴黎奧運海報插畫家烏戈.卡托尼──打開一扇詩意、想像的門,進入一場時光之旅】https://reurl.cc/OrbDdX 【運科團隊大進階、「基因教練」首上場,治得好奧運國家隊的「硬傷」嗎?】https://reurl.cc/lyLX8j ... more
2024奧運即將在法國登場。談到奧運,你腦中會浮現哪些畫面?是2020東京奧運,羽球男雙李洋、王齊麟的「再見壓線」奪金?還是2008北京奧運,跆拳道選手蘇麗文抱傷上場的不倒精神? 今年,中華隊共60位選手征戰16個項目,並有30人運科團隊隨行。代表團醫療長、長庚復健科醫師林瀛洲,從2001北京世大運起參與過5屆亞運、3屆奧運,他與蘇麗文一同走過單腳征戰的最長7分鐘,也曾一邊替辭職背水一戰卻頸椎受傷的克拉術選手加油,一邊卻提心吊膽、希望他別比了。 回望陪伴國手出征的20多年,從只有1名隊醫加幾個防護員,選手往往痛到不行才找醫師,如今有了心理師、營養師、護理師等隨隊,選手有更全面的保護,「照顧精緻程度也反映在獎牌數量」,他指出專業分工如何起關鍵作用。 運動科學的發展如何幫助國手訓練、穩住臨場表現?身上那張奧運各場館暢行無阻的「∞」通行證承載哪些使命?這一次奧運後勤部隊有哪些升級變化? 這集,聽一位熱愛運動的復健科醫師,24年來風雨無阻,陪伴國手征戰世界的故事。 來賓|2024巴黎奧運代表團醫療長林瀛洲、《報導者》採訪副主任嚴文廷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楊子磊 ... more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於台灣時間22日清晨宣布,退出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並公開支持59歲的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接棒參選,成為繼詹森(Lyndon B. Johnson)之後,56年來首位放棄連任的美國在位總統。 拜登為何在此刻選擇退選?有哪些眾說紛紜的內幕傳聞?如今距離投票日僅剩107天,民主黨「選前換帥」是否能及時重振士氣、扳回一城,備受國際關注。 這集,一起來認識臨危受命的現任副總統賀錦麗:她的亞非裔移民二代身分伴隨哪些優勢與隱憂?目前可能的副手人選有哪些?對中國的政策和態度又是如何?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拜登退選放棄連任:副總統賀錦麗臨危受命挑戰川普,她的政治優勢與弱點是什麼?】https://bit.ly/3WyeUkv 【川普公布副總統搭擋:誰是J.D.范斯?書寫《絕望者之歌》的美國優先主義者】https://bit.ly/3Sm7Ll0 【川普賓州造勢遭刺殺槍傷:20歲槍手身亡,共和黨大會前夕美國選情大震盪】https://bit.ly/3ycQovZ... more
你有用TPASS嗎?以基北北桃通勤月票為例,每月1200元,四縣市捷運、台鐵、公車、國道客運無限搭乘,造福不少通勤族。這個3年預算200億的全國性交通政策實施滿一週年了,行政院當初提出的「四大目標」達到多少?《報導者》透過車流資料等數據交叉分析,發現TPASS實施後,路上的車子變多了、也更塞了,顯示多數開車族並沒有轉向改搭大眾運輸,為什麼? 除了自駕成本低且更方便外,公共運輸的班次與服務品質或許也是關鍵。而這多少都與公車運將的勞動條件相關——從士林地方法院2年來收到超過百件的駕駛「請求給付工資或加班費」案也看出端倪,《報導者》獨家爬梳年初一件退休金勞資爭議案判決書,從一張薪資單揭露業者「上看7萬的月薪仍缺工」說詞背後,沒說的駕駛們「不得不加班」的血汗日常。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TPASS上路一週年,基北北桃通勤車流卻惡化?數據告訴你】https://reurl.cc/QR0vA5 【加薪也找不到人?一份民事判決,揭露公車駕駛血汗勞動的冰山一角】https://reurl.cc/Rqan0r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more
今年7月,53歲的蘇建和拿到東吳大學人權學程碩士學位。對於一度因被判死而深感絕望、經歷多年訴訟終獲平反的他而言,這是人生的第一場畢業典禮。為了擔任領證代表,「老蘇」特地買了第一雙皮鞋,自稱「社恐」的他在典禮會場成為注目焦點,從頭到尾緊握著助教為他買的畢業花束,勉強掩蓋極度緊張的手足無措。 蘇建和自嘲是校園裡的阿伯,書讀得比較慢。但他的司法案件,卻是當代人權研究課堂中的重要案例——冤案當事人成了一起修課的同學,大家如何面對「蘇同學」?雖然他不厭其煩為好奇的人講述自己的故事,卻也期盼終能成為「蘇建和案」外的蘇建和,「有生之年,希望可以不再需要去述說我是誰。」 過去4年半,蘇建和沉浸在人權理論與論文書寫中。他19歲捲入命案,蒙冤耽誤近12年青春、司法纏訟21年才重獲自由,人生「下半場」的時間和精神他都格外珍惜,碩士文憑帶給他的意義是什麼?如何看待直到今日仍有許多的偏見和嘲諷?又還有哪些想完成的事? 來賓|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發展資源經理蘇建和、東吳大學人權碩士學程助教黃依晴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攝影|楊子磊 📍延伸收聽: 【死牢中定下的「人生清單」:當志工、學廚藝、談戀愛,走出冤獄後,謹守與父親之約展開「平凡之路」】https://link.chtbl.com/suchienho1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more
1995年,「蘇建和三死囚案」死刑定讞後,為鼓勵兒子不要放棄救援的希望,重病中的「蘇爸」,仍在每次的探視中期許兒子不要失去目標、一起列下「未來」想做的事——即便當年的父子都仍不知道,是否有平反出獄的一天。 「當志工、孝順母親、與父親合開一間好吃餐廳、持續學習、成家有個幸福人生。」2003年,32歲的蘇建和終獲無罪開釋;蘇爸沒能等到這一刻,但他當年與兒子定下的五項「人生清單」,成為蘇建和回歸社會的生活動力。 現年53歲的蘇建和除了孝順母親,還當起人權志工、投注司改工作;更為一圓開餐廳的夢,讀二專學餐飲;也持續深造,拿到人權碩士學位;最後,雖然談了兩場戀愛,但始終没有機會組成自己的家庭,雖然遺憾,但他把朋友、同事視為自己的家人⋯⋯。 蘇建和三死囚案,是速審法實施後,死刑犯逆轉獲判無罪確定的首例。但1991年的命案,未因刑事無罪定讞劃下休止符。直到今年6月,受害者家屬當年提出的刑事附帶損害賠償,仍在民事法庭審理,全案將在10月31日宣判。 從19歲纏訟到53歲,蘇建和稱這宗冤案他「背了一輩子」,也改變他的一生。但他說此刻「心中沒有恨、只有愛,」因為父親生前總告訴他:爸爸付出一切的努力,不是為了救援一個充滿怨恨的人,而是要他過上幸福平凡的人生。 來賓|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發展資源經理蘇建和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攝影|楊子磊 ... more
2024是全球大選年,根據國際選舉制度基金會(IFES)1月3日的估計,全球將選出至少20位國家領導人。近日,在英國與法國兩場提前舉行的選舉剛剛落幕: #英國大選:連續執政14年的保守黨(Conservative)慘敗,由工黨(Labour)重返執政。工黨的勝利是因為英國民眾歷經脫歐、COVID-19疫情、通膨經濟危機後,投下對保守黨的「賭爛票」嗎?而藍領出身的英國新任首相、工黨黨魁基爾・斯塔默(Keir Starmer)是誰?換人做做看後,英國與歐盟的關係、對中國的態度及政策,又會有哪些改變? #法國國會大選:原定2027年才要改選的國會,因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解散國會而提前舉行,這場豪賭以成功防堵極右派的大逆轉作收,但延長賽可能才要開始:小黨組成的泛左翼政黨聯盟「新人民陣線」(NFP)、馬克宏所屬的中間派聯盟「一起為了共和國」(Ensemble)、極右派「國民聯盟」(RN)「三強鼎立」下,由誰出任總理、擁有行使憲法第49條第3項「繞過國會強推法案」的權力,將是未來攻防焦點。 選戰過後,政黨間的權力鬥爭與內政外交的策略博弈才剛要開始,這集,一起來關注英、法兩場選舉結果,以及對全球局勢的可能影響。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英國大選變天:保守黨歷史性崩盤結束14年執政,工黨新首相「讓英國再次認真」?】https://bit.ly/3xXyoFF 【誰贏了法國大選?左翼大逆轉,馬克宏大誤算,極右派掌權只差臨門一腳】https://bit.ly/3VSr1Yh... more
📍《報導者》 Live Podcast #8「揭發代孕黑市──人工生殖修法前,我們應該知道的事」報名連結:https://bit.ly/4csR1Ay 📍《報導者》 Giloo紀錄片專區:https://giloo.ist/topics/53815 「喂,報導者你好?」 謝謝大家的來訊、來信和留言,你的每一個聲音,我們都收到了!在「報導者你好」單元,你會聽到節目企劃思維、其他聽眾的回饋與提問,甚至現場Call out之前節目中的來賓,回應你的想法。 本集內容: ➤為了聽完報導者Podcast,他都____才回家 ➤上一堂立法院議事通識課之後⋯⋯ ➤報導者新產品上線!你看了嗎? ➤讀者最關切:可以公布性侵、拍攝兒少性剝削影像的加害者個資嗎?... more
在地檢署工作的司法人員中,有一個你可能不知道的角色──觀護人──他們負責輔導、追蹤假釋期間的受保護管束人,常被稱為「老師」,手中大多有百名「學生」。 唐珮玲從記者轉職成為觀護人至今17年,到職那天被質問的那句「你都在幫壞人」仍深刻她心中。這些年,她堅持讀完個案的訴訟卷宗,因為「不知道個案有多病態/變態,就不知道怎麼處遇預防」,為做個案家訪,獨自一人墓仔埔也敢去;有「殺手」稱號的她,謹慎觀察個案言行,一旦發現違規情事,毫不留情「撤銷假釋」,讓個案回監服完全刑,一名脫不了毒癮的學生,重回監獄後寄來一封悔過書,但也有人成功改頭換面,創業經營合法餐廳。 這集,請聽「老師」唐珮玲與「學生」的過招故事;她如何17年來堅守崗位、陪伴無數學生走過「更生」之路?又如何看待觀護人的角色? 來賓|橋頭地方檢察署觀護人唐珮玲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李雪莉 📍推薦書目: 《監控危險心靈:穿透人性裂隙的觀護人筆記》https://bit.ly/4eOOAto 《我是你的觀護人:凝視犯罪深淵,看見穿透人性裂隙的微光》https://bit.ly/3zzLB81 📍延伸閱讀:... more
本屆美國總統大選的首場辯論會,將在台灣時間6月28日於《CNN》亞特蘭大總部登場,由民主黨的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和共和黨的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展開90分鐘的一對一辯論。 美國大選深切影響全球地緣政治,受到國際關注,而直播辯論會更是最受美國選民矚目的傳統節目,候選人的台風、表情、衣著、幽默金句或錯誤失言,都可能左右選情,甚至成為候選人政治生涯的深刻印記。例如,1960年,因病消瘦的尼克森(Richard Nixon)對上英挺且對轉播流程準備充足的甘迺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留下氣勢對比鮮明的「名場面」,也讓尼克森留下「一圖勝千言」(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的苦澀印證。 這集,我們爬疏1960年代以來的直播辯論歷史,有哪些令候選人悔恨終身或關鍵逆轉的時刻?而極化的政治生態與選民結構的轉變,又如何影響直播辯論的定位?川普與拜登的交鋒,有哪些必看重點? ... more
「她(老婆)有外遇,我們談離婚吵架,(我)太生氣,勒死她……」矯正署統計,2023年底,監所內有474位非本國籍收容人,台灣移工主要的來源國──越南、泰國、印尼和菲律賓收容人占356位,入監原因以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最大宗,再來就是殺人罪,感情糾紛也不在少數,他們為何鑄下大錯? 越南籍阮文雄神父2018年起展開固定探監計畫,發現悲劇背後的癥結,是缺乏訴說與被傾聽管道,情緒困擾不斷累積卻沒有出口,心就容易生病;勵馨基金會移住者服務中心一項調查也指出,近7成移工陷處壓力環境。 這集,我們從監獄出發,看見移工心理健康需求,以及在移工同鄉支持網絡外,從個人到企業、政府如何伸出援手──有雇主call out幫看護尋找諮商資源,有公司找來專業工作者,設計促進移工心理健康的活動;有協會因目睹庇護個案飽受情緒之苦,與政府合作培訓通譯、嘗試提供免費心理諮商…… 製作團隊|詹婉如、李雪莉、陳思樺 共同採訪|許詩愷、楊子磊 攝影|黃品維 📍延伸閱讀: 【他們難以描述為何痛苦──近7成移工陷「失語」壓力,心理健康亮紅燈】https://reurl.cc/54aGN6 📍回顧收聽:... more
位於屏東的核三廠1號機即將於今年7月除役,近期部分地區再傳跳電,夏季用電高峰下,能源問題勢必將在台灣引起一波討論。 過去台灣推動再生能源時,時常借鏡德國經驗;去年(2023),德國正式關閉境內最後3座核電廠,走向非核家園的過程,其實也跟台灣一樣有民怨、有不同聲音,2022年俄侵烏戰爭爆發,更帶來嚴峻考驗──當時德國55%的天然氣,50%煤炭和35%石油都進口自俄羅斯,位於國內的天然氣儲槽更是由俄羅斯國營事業所有。 歐俄因為戰爭決裂,為了不受制於他人並確保冬天能源使用,德國政府以超高效率興建天然氣接收站、推出9歐元交通月票(約新台幣315元);人民也響應節能政策,穿大衣上班以減少使用暖氣、蒐集木柴,面對未知的冬天。 德國的能源轉型經驗,給我們什麼樣的提醒和反思?這集,請聽《報導者》駐歐洲特約主筆育立的觀察。 來賓|《報導者》駐歐洲特約主筆林育立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楊子磊 📍搭配閱讀: 【歐洲最大半導體聚落、德國「薩克森矽谷」如何迎接台積電第一座歐洲廠?】https://bit.ly/3VPK2vp 【陳藹文/德國的事在我們的心臟】https://bit.ly/3xtsFay... more
2019年後,「離港」成了許多港人的選項,至少超過3、40萬人申請海外居留或定居,其中4.3萬人在台灣獲得居留許可。離開是思念的開始,也是新事物的開端,這集,我們將聽到三位港人如何用歌曲、詩作以及繪本,維繫與故土、新家間的鏈結,以雙聲道、多聲道繼續說新時代的香港故事: 「我是什麼人?」離港來台近四年,孩子的一句話,意外促成一位香港母親在台灣成立出版社,吳凱霖製作談身分認同、自由與公義的繪本,成為無論海外或留港的家庭的親子共學讀本。 「哥哥有時會說妹妹是『台妹』,」對於同樣攜家帶眷定居台灣的詩人廖偉棠,粵語是扎於內心深處,最溫柔的鄉音,圍繞香港題材寫作的他,一邊欣慰兒女快速學會中文、適應新環境,卻也擔心他們不再使用粵語。 1986年出道的「達明一派」主唱黃耀明,不只在世界巡迴演唱粵語歌曲,最近也翻唱在白色恐怖時期有著重要意義的台語歌〈望你早歸〉和〈港都夜雨〉。他說,願歌聲可為港人帶來持續奮鬥的力量! 【註】本集使用音樂為〈邊走邊唱〉,已取得演唱者黃耀明授權播放。 來賓|歌手黃耀明、詩人廖偉棠、希望學出版社社長吳凱霖(Bonnie)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攝影|黃世澤、楊子磊;黃耀明演唱影像由人山人海音樂工作室提供 ... more
2019年6月,「反送中運動」爆發,百萬香港人多次走上街頭反對港府修訂《逃犯條例》。但官方鎮壓手段不斷升級,在北京主導下,5年來香港《國安法》、《基本法》23條上路,嚴重衝擊過去「一國兩制」的法治基礎。 抗爭運動5週年的此刻,《報導者》數據記者爬梳資料發現,20至39歲香港青年少了26萬人,是「離港潮」中人人口衰退最顯著的群體。而北京與港府也推動一系列措施,讓中國人才及企業的占比逐年提升。這是香港在經歷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公民示威行動5年後,諸多社會改變的其中一條線索,這些變化如何形塑香港的未來?又帶給台灣哪些思考?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張詩芸 📍搭配閱讀: 【Data Reporter》反送中運動5週年:從人流、經濟、文化數據看香港的改變與走向】https://reurl.cc/gGpEVV 📝香港 · 不關燈|《報導者》專題系列活動報名:https://pse.is/6376uy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more
韓國醫師為抗議政府強推醫學院擴大招生政策而發起的罷工,從今年(2024)2月20日以來已超過100天。 然而,醫師們的抗爭並未能阻止這項擴招計畫。韓國政府5月31日公告,從2025學年起,韓國醫學生招生總數將增加49%。對此,大韓醫師協會則發出動員令,從從原本以年輕的住院醫師、醫學生為主的抗爭,擴大號召號召全國14萬名醫師加入,於6月18日發動總罷工。 這場醫師罷工行動,將會如何落幕?超過100天沒有住院醫師的醫療現場,對病人、護理人員帶來哪些衝擊?在年輕醫師集體請辭、休學、留級、甚至可能被集體吊銷行醫執照後,韓國又該如何面對一個「不再有醫師」的危險未來?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韓國醫師大罷工,住院醫師消失的100天:醫院瀕臨破產、護理師夾縫求存】https://bit.ly/3xmIZcZ 【罷工的1萬名醫師:韓國醫學院擴大招生之亂,為何全國圍攻白色巨塔?】https://bit.ly/3xpFJgW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 more
去年(2023)8月,20年前性侵未成年兒少、製成「大貓系列」光碟的男子權自立,出獄改名後又因涉及兒少性剝削案,在警方追捕過程中,疑似畏罪跳樓身亡。但此案並未隨著權嫌死亡就此落幕。 在9個月的追蹤過程中,基於偵查不公開、職業倫理及保護受害者等考量,不論是20年前「大貓案」的受害者、20年後偵辦新案的警察,還是陪伴受害兒童的社工,各方都僅能透露片段線索,但輔以判決書等資訊,《報導者》採訪主任張子午發現原來還有另名共犯梁恩睿。 兩人在網路鎖定弱勢家庭,用其「常人」人設──開設親子手工坊的權自立有穩定感情關係、女友也有小孩,梁恩睿則專長兒童美術,並在藝文單位工作──取得家長信任,將孩子交給「鄰居阿伯」和「美術館叔叔」照顧,卻開始了長達3、4年,孩子遭下藥性侵、拍攝性影片的不幸歷程。 這集,子午將分享,他如何像拼拼圖一樣,釐清權自立橫跨20年的犯罪手法;台灣現行對於出獄的兒少性剝削罪犯,有哪些防範?權自立出獄後改名換姓再次犯案,又給我們哪些警醒? 來賓|《報導者》採訪主任張子午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黃世澤 📍搭配閱讀: 【獵童風暴:揭開未成年性剝削影像的暗黑產業鏈】https://www.twreporter.org/topics/child-and-youth-sexual-exploitation ... more
因為知名藝人被揭發購買、收藏未成年性影像,「兒少性剝削」的嚴重性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但「創意私房」並不是這類型犯罪的起點,更不會是終點;《報導者》歷經半年的臥底調查,拼湊出台灣潛藏在通訊軟體與線上群組的「獵童網絡」,也看到它仍在擴大的趨勢。 從常見的「假網戀」以交換私密照,到以打工名義,誘騙兒少傳送性影像,隨著加害者的「社群化」,拍攝及販售性剝削影像的手法也逐漸「升級」—— 我們看到偷拍者建立起「師徒傳授」關係,從社群媒體鎖定並追蹤兒少在真實生活的行蹤、趁社團活動或校園開學季「狩獵」;性影像的傳播途徑,也從過往私藏的「同好」交流,轉為更具組織性的論壇經營與販售,甚至,成為博弈網站吸引用戶儲值、加入會員的「引流」工具。 兒少性剝削影像究竟是如何被產製、流傳、販賣?又為何追查偷拍、誘拍者這麼困難?這集,記者將從結合線上博弈與社群媒體的性剝削產業鏈,拆解它形成與擴張的過程。 來賓|《報導者》記者孔德廉、記者洪琴宣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汪彥成、陳思樺 攝影|黃世澤 📍搭配閱讀: 【獵童風暴:揭開未成年性剝削影像的暗黑產業鏈】https://www.twreporter.org/topics/child-and-youth-sexual-exploitation ... more
「吊單槓、自由落體、BBQ,是部隊內的同袍上吊、跳樓、燒炭的代稱⋯⋯。」軍校同學輕生的消息,促使已離開軍旅的許詠傑投書《報導者》,希望外界看見部隊人力短缺、軍人工作量超載與種種壓力下出現的身心健康狀況。 高中、大學都就讀軍校,詠傑憶及師長常在上課時為避免憾事打預防針,但還在就學,他們就感受到軍隊這一特殊體制下的封閉與壓力,「如果被車撞就可以休息」的黑色幽默日常,也是他轉校離開的原因。 今年截至5月7日止,國軍已發生16起自傷事件,其中13人不治。國防部自1999年起推動即「心理輔導三級防處」,為何接不住弟兄的求救訊號?從人力比、專業能力到工作實務面,分別有哪些難題?陽剛硬派形象,又為何成軍人求助的另類枷鎖? 本集分享詠傑的軍校生涯觀察、多名現役基層軍官說法,加上監委調查報告,重現外界無法窺探的軍隊職場,我們也試圖回應讀者留言對軍人輕生、部隊文化拋出的重要提問。 來賓|聯合大學台灣語文與傳播學系學生許詠傑、《報導者》記者許詩愷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攝影|陳曉威 【若需進一步協助,可聯繫以下單位】 24小時安心專線:1925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more
科技,為生活帶來便利,但也讓我們不知不覺中讓渡了自由?本集,從《監控國家》、《你玩遊戲,還是遊戲玩你?》兩本書,思考科技如何變成監控與控制人類生活的工具。 「喔!原來這些不能談!」《監控國家》共同作者李肇華(Josh Chin)與林和(Liza Lin),都是《華爾街日報》資深記者,他們於2017年發現中國當時正在興起的監控技術,歷經5年以上的調查,不只梳理中國監控體制的發展脈絡,並循線指出西方世界國家與公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2018年起,臉部辨識系統進入中國校園,用AI為學生上課行為打分數的「管理」手段震驚全世界。但其實西方學校也有類似以科技協助教室秩序的作法,只是用了「遊戲化」包裝——只要扣分聲音在教室響起,學生們瞬間安靜,而一名三年級的孩子回饋是,「做了對的事情會得到獎勵──就和狗狗一樣」。 當科技與遊戲化可能被有心人操弄、成為一種控制手段,人們如何抵禦?《你玩遊戲,還是遊戲玩你?》作者安瑞恩.韓(Adrian Hon)指出,人民有權要求系統透明化及自主權,若少了這些公共討論,將有害於民主;李肇華也提醒讀者花時間思考與這些技術的關係,為了安全或便利,我們願意讓渡多少權力和自由?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張詩芸 📍搭配閱讀: 【為了安全,你要讓渡多少自由?專訪《監控國家》作者李肇華談數位監控時代的民主危機】https://reurl.cc/WxREyZ... more
5月17日、5月21日立法院因「國會改革法案」爆發肢體衝突,院外也引來民團、民眾聚集抗議,高舉「沒有討論,不是民主」、「反黑箱,反擴權」等標語。 所謂「國會改革法案」涉及《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刑法》等5法的修法。截至21日,立法院已二讀通過國民黨和民眾黨版的總統國情報告常態化、擴大國會調查權、規範藐視國會行為、強化立法院人事同意權等條文,尚有聽證權、《刑法》增訂藐視國會罪等條文待處理。但其實國會改革並非首次被提出,前總統蔡英文2015年的治國五大改革就曾提及。本次修法無法取得共識,是民進黨昨是今非?還是各黨修法方向有不小差異? 另一方面,針對外界爭論的「程序黑箱」問題,《報導者》也爬梳過往立院朝野黨團攻防史,試圖釐清爭點──「修正動議」到最後一刻才送到委員桌上,是議事常態;但本次「少數黨草案無法出委、沒有實質逐條討論、黨團協商沒有結論」的情況,在過往政黨攻防、運用人數優勢的手段中,仍為少見情況,值得我們討論關注。 此外,由國民黨籍立委傅崐萁提出的3項花東交通建設特別條例草案也引發爭議,目前三案都已通過交通委員會審查,其中二案曾排入17、21日議程(當日未進入表決,新一期院會未排入討論事項),草案規定哪些內容?立法院可以立法提案,要求行政院10年內完成建設嗎?可能造成怎樣違憲疑慮? 這集,由資深政治線記者、《報導者》執行長何榮幸以及記者許詩愷,在院內衝突、院外萬人抗議之時,跟大家解釋:「國會改革」到底是什麼?正常的修法流程和程序運作的意義?若爭議條文三讀通過,後續有哪些攻防的可能性? 【註】本集錄音時間為2024年5月22日。 來賓|《報導者》執行長何榮幸、記者許詩愷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陳思樺、張詩芸、汪彥成... more
行經台北捷運台大醫院站附近,你是否曾注意到一頂帳篷及周圍的訴求標語?那是歌手Panai Kusui(巴奈.庫穗)、Istanda Husungan Nabu(依斯坦達.霍松安.那布)、Mayaw Biho(馬躍.比吼)建立起的「原轉小教室」,也是他們在凱道的「家」。 巴奈童年的第一個家,其實也在都市。隨外出工作的父母在台南出生長大,在回到原鄉上學時,她一度感到十分「優越」;她熟習國、台語,比其他孩子學得更好,在外地的生活經驗也讓她顯得特別。然而,在尚未意識到的時候,生命際遇就不斷向她展現身為一個原住民的處境——一生在族語中成長、與土地最緊密連結的長輩,卻在家族中「失語」;只有漢名的哥哥,19歲時在礦場工作意外中過世,留給巴奈多年來鮮少提及的傷;而北上追逐星夢的過程,也讓她愈來愈困惑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直到在文化中找回創作的母題,巴奈才逐漸發現這個痛苦的解答。 2016年,總統蔡英文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在總統府向原住民族道歉,是有史以來首度由國家承認在歷史上對原住民的剝奪和壓迫,並承諾推動原住民族轉型正義。這個嶄新的起點,讓長期以創作和行動投入原民運動的巴奈一度充滿希望,「我當時真心地認為……,扭轉我們命運的時刻要發生了。」但在後續公告的《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中,政府仍將過去屬於原住民族生活範圍、卻因買賣或徵收等原因成為漢人「私有地」的土地,排除在「傳統領域」之外,大幅限縮開發行為需要原住民族「知情同意」的範圍,令許多倡議者感到失望。 巴奈等人為此發起抗爭,從2017年開始紮營,佈置原住民族藝術品、舉辦百場對談、夜宿凱道與228公園,以此不斷提醒政府和社會:當初的承諾並未兌現。雖然酷暑之下沒有冷氣,要搭捷運到遠處提水、充電,又擔心受騷擾或攻擊,睡覺時得帶著哨子,但巴奈一住就是7年,直到今年(2024)5月20日,隨著現任政府卸任,也將是「凱道部落」的最後一夜。 這集,我們除了透過新書《巴奈回家》回顧她這2,644天的歷程,也會聽見從都市女孩「柯美黛」變成「巴奈.庫穗」的心境,以及與那布重返「內本鹿部落」,找回家、找回自我,始終冀望把文化「活回來」的故事。 【註】本集使用音樂為《流浪記》、《也許有一天》,已取得創作及演唱者巴奈授權播放。... more
2024年2月28日起,台北市恢復YouBike前30分鐘免費。你會因為少收5元,而多使用公共自行車嗎?為此,市府每年新增1.5億補貼預算,只是這筆錢花下去,真能提升首都的城市綠運輸嗎?因新政增加的使用人數會不會讓無車可借/無位可還的問題加劇? 《報導者》數據記者透過資料爬梳,找出台北市租借量最大的區域與「缺車」尖峰時段,觀察政策前後的數據變化,並從YouBike調度員、交通學者的視角聽見公共自行車的使用現況與未來觀察重點。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Data Reporter》台北市YouBike多熱門?重啟「前30分鐘免費」後更難借嗎?數據告訴你】https://reurl.cc/gGQgzL 【圖文故事〉維繫台北街道的微笑風景──YouBike調度員與維修員的工作日常】https://reurl.cc/VzRGDZ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more
「喂,報導者你好?」 3 月底,《報導者》營運長雪莉與行銷部夥伴星穎、盈臻、古芹、姵菁南下,進行了一場尋覓讀者的3天快閃行程。除在高雄三餘書店與讀者見面,更赴大港開唱短講與NGO村擺攤,認識了上百位來自四面八方、百工百業的報導者們。 音樂祭攤位上,我們放了一個立式麥克風,數十位讀者/聽眾錄下他們想對《報導者》說的話。這集,你會聽到報導者們的「原音」重現,以及《報導者》夥伴聽到這些話當下的觸動。 本集內容: ➤《報導者》出差,這樣子省住宿費? ➤等待紋身貼紙定型的15秒,我們想的是? ➤聽「拍謝少年」告白、CALL OUT「裝咖人」 ➤他們推坑父母贊助《報導者》的「小心機」 💬在眾多訊息中,感謝以下聽友、讀者和我們一起完成了本次的「報導者你好」:邱柏誠、美國獨立記者Ashish、愛沙尼亞在台留學生Chris、潘婉如、Eric、阿達、海螺、「拍謝少年」吉他手維尼、「裝咖人」主唱嘉祥、Tom等。 ... more
上一集,我們透過醫務社工孟茹、記者涵文的觀察,認識了血癌男孩嘉源如何在未成年、且與監護人意見相左的情況下,為自己爭取受西醫診治的權利。你可能會好奇,醫療現場如何確定每一步選擇,都符合兒童最佳利益?當孩子在快樂跑跳的年紀常住病房時,醫院能做哪些改變及陪伴?當治療來到極限,孩子與家人都不得不放手時,又該怎麼面對離別和傷痛? 這集,透過投入兒童加護病房25年的台大兒童醫院醫師呂立,看見孩子醫治病痛的同時,心理和情緒照顧的需求與重要性;以及,他如何建立起一張兒少保護網,更早一點救出受虐孩子們? 來賓|台大兒童醫院兒少保護醫療中心主任呂立、《少年報導者》特約記者鄭涵文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林韶安 🎬《人生的縫隙》紀錄片開放包場!申請表單:https://bit.ly/3JzGqqs 📝留言給嘉源和醫療團隊:https://bit.ly/3xMpzOA 📍搭配閱讀: 【我想活下去!──親權、新藥、最佳利益,一名血癌男孩抗病路的多重難題】 https://kids.twreporter.org/topic/children-with-leukemia... more
一個17歲的男孩如何勇敢抗癌?當對抗疾病之路缺少家人支持,又有哪些重要的陪伴力量? 3年前,尚未成年的嘉源確診血癌,但母親因對西醫不信任,抗拒孩子在醫院治療,嘉源則希望繼續治療,不僅全面地蒐集醫療資訊,更在鏡頭前錄下自己想接受診治的意願。他強烈想活下來的聲音,也讓醫院、民間到政府匯集出一群「隱形隊友」。其中,最不為人知也不可或缺的,是穿針引線帶入各種資源、當起嘉源原生家庭與醫院間「安全氣囊」的社工蔡孟茹。 孟茹擔任台大兒童醫院社工師已近7年,經手個案複雜又棘手,從早療、早產兒到受虐兒都有;不僅要與個案建立信任感,還要了解個案的家庭態度、支持系統、經濟狀況,為個案找錢、找資源。 這集,聽《少年報導者》特約記者涵文追蹤採訪嘉源8個月的觀察,以及社工孟茹遇上嘉源這個「最難個案」,如何同時為病人、家長和醫療團隊找到一條最有利、又相對安全的路? 來賓|台大兒童醫院社工師蔡孟茹、《少年報導者》特約記者鄭涵文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余志偉、林佑恩 🎬《人生的縫隙》紀錄片短版:https://youtu.be/cqHqVdue-_g... more
死刑作為法定刑,有沒有違憲?4月23日,憲法法庭接受37位死囚對於死刑違憲的聲請,進行公開言詞辯論;這場言詞辯論後,是否會對台灣死刑制度帶來變化?預估最快在7月做出判決。 聲請方的訴訟代理人認為,死刑是國家的怠惰,看似給家屬交代,實則逃避更深層被害人創傷與行政失能問題;而法務部則提出近5年死刑定讞數據,引司法實務與當前社會輿論,直指社會尚未有共識,死刑存廢爭議應留給民主機制討論,才符合憲法精神。 當憲法法庭與社會對於「死刑犯生命權」爭論不休,已被判刑定讞的37名死刑犯,在「等死」的每一天都在想什麼?這集,你將聽到言詞辯論庭正反雙方的論述焦點,以及預計在今年9月發布的全台第一份「死刑犯監所訪談計畫」,訪談團隊看見的死囚真實處遇與心境。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在塞滿火藥的價值縫隙處,憲法法庭展開死刑存廢辯論】https://reurl.cc/Gjbx1v 【日行在生死邊界:專訪「死刑犯監所訪談計畫」團隊,他們眼中的37位死刑犯】https://reurl.cc/vag7gA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 more
本集彩蛋:想到現場聽黃玠演唱會嗎?請一定要聽到最後!(活動限 2024/4/24 前加入《報導者》的開創者參加) 今天節目來賓是睽違8年剛發行新專輯的黃玠。去年,黃玠在一場公益音樂節上推薦《報導者》,才讓我們發現彼此的緣分;原來,他也聽/讀《報導者》。 黃玠笑稱,雖然大學跟著好友吳志寧跑遍各大抗爭現場表演,自己也是政治受難者二代,但主動深入了解社會議題的啟蒙卻很晚。他分享幾則印象深刻的《報導者》專題及Podcast,都意外地與都市更新、地景更迭、人的流動有關——與「家」的概念緊緊扣連,就像他的歌關切著人的處境。 這集,聽黃玠點播給異鄉遊子、正逢低潮人們的兩首歌,聊8年情緒低谷的煎熬到莫名豁然開朗的那天;跟著黃玠從閱讀與創作、從關心不需理由的電話到寫信給不存在的筆友,認識自己、看見「家」的不同樣態。 來賓|音樂創作人黃玠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古芹、陳思樺 攝影|鄭宇辰 🎧播出專輯曲目|〈想回家的時候〉、〈今天起〉... more
一個大氣科學專業的研究生,如何走上音樂路?如何串起兩場橫跨30年的文學音樂會? 朱約信,歌如其人遊走在「正經」與「不正經」之間,從大氣科學走往音樂,他笑稱自己向來順其自然,一切嘗試都是實踐人生。1991年,朱約信將作家楊逵的作品入歌,與陳明章、伍佰、黃靜雅等人舉辦文學音樂會,更發行首張文學發聲專輯《楊逵:鵝媽媽出嫁》。沒料到,接棒的第二張專輯則遲了30年才出現—— 「買楊逵的書不一定買得到,90年代不一定買得到70、80年代的書,我們想說,歌如果流行,是不是可以推動出版社重新出書?」 反觀30年前,就有這群熱血創作人將文學作品描繪的底層甘苦及不公轉譯成音樂,吳志寧雖從小受姐姐吳音寧啟蒙,大學時代就組樂團寫歌對抗威權、爭取土地正義,但他也觀察到,「現今世代愈來愈保守,」而參與30年後的復刻音樂會,不僅傳唱父親寫給政治受難者家屬的安慰,也接續與朱約信之間兩代音樂人的使命,期待自己能更堅持地創作。 這集,請聽音樂路上相知相惜的兩人,如何跨世代傳承音樂人對文學、對時代的心意。 來賓|音樂創作人朱約信、吳志寧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林彥廷 音樂提供|目宿媒體 ... more
近來,台灣爆發私密影像在網路平台流竄事件,影片中出現許多兒少被害人,同時,藝人黃子佼無故持有7部未成年不雅影像,被依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緩起訴處分2年,即刻引發社會輿論再度關注及討論戀童癖者及兒少性剝削犯罪的問題。 社會中,戀童癖究竟有多少?這集,我們將了解戀童癖(pedophilia)、戀童癖症(pedophilic disorder)有何不同,還有,雖然戀童癖症不一定都會成為兒少性剝削犯罪,但兩者間確實具有一些關聯性,那麼,他們可以「治癒」嗎?我們的社會還需要什麼努力,可以更了解與協助他們,防範可能衍生出的傷害? 製作團隊|詹婉如、楊惠君 📍搭配閱讀: 【戀童癖有兩種?也不等於成為兒童性剝削犯罪者?】https://reurl.cc/WxdmXZ 【身體界線與性暴力:6本書陪你探索關係、情感與身體感覺】https://reurl.cc/1vxVoX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more
今天是2024年4月15日,在這集節目上架的兩年前,正是人權工作者李明哲歷經在中國的5年關押後,回到台灣的日子。 李明哲事件是第一次有台灣人在中國因「顛覆國家政權罪」被捕入獄;從他的消失、被捕、拘禁、救援、受審到被迫認罪、入監服刑,以及妻子李凈瑜爭取探監、國際NGO發起寫信等過程,掀起一連串的政治波瀾。在那些關鍵時間點,李明哲的第一人稱視角是什麼樣子?又如何看待外界的討論? 在他無法對外發聲的5年時間裡,他體會到中國司法以「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為名的精神酷刑,面臨認罪與否的抉擇壓力,經歷如同「模擬法庭」、照既定腳本走的公開審判,也因國際聲援而成為獄中焦點,甚至一度因此改善了同區獄友的勞動條件——這些對他而言,都使他更了解獨裁政權的思維和治理技術,以及身處自由社會的人們應該如何思考和應對。 「如果我從此不講話,那麼中國關押李明哲的目的就達成了。」回到台灣的李明哲重獲自由,同時又感到他此刻的人生屬於更多人——他舉辦講座、推動人權教育,希望用自己被消失期間的「所學」,讓台灣人更了解自身的歷史與必須直面的中國政權。 來賓|人權工作者李明哲、《報導者》特約記者謝馥伊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汪彥成 攝影|林彥廷 📍搭配閱讀: 【陳映妤/讓「良心犯」不被忘記──從全球寫信救援李明哲展開的反思】https://bit.ly/43TxWnu 【高牆內的角落:香港監獄裡被不當對待的少年】https://bit.ly/3xxmz8M... more
4月3日上午7時58分,花蓮發生規模7.2強震,至今餘震不斷。眼見地震造成的傷亡、新聞播報著多少建築被開代表不宜居的「紅單」,你是否也擔心「我的房子安全嗎」? 不管是地震或隨之而來的山崩海嘯,都非人力可對抗,一棟「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建築或許是人類少數能決定的。 地震工程界有句話:「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曾以921地震為核心進行傾倒毀損建物研究,發現有騎樓的建築占84%——這類牆壁或梁柱不足的「軟弱層」建築,或施工品質不良、監工不實都是使房屋在強震下倒塌的重要因素。 我們如何檢視自家房子是否有結構問題?裝潢時除了設計美感還需要注意什麼?「耐震宅」、「制震宅」、「免震宅」等名詞到底是什麼意思?作為地震之島的居民,這些都是你我都需要的正確防災觀念。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比地震更致命的「建築殺人」──關於耐震,我們必須知道什麼?】https://reurl.cc/Z9RzRl 【你是強震的高風險族群嗎?】https://reurl.cc/M4YL14 【台北大地震?「大規模地震模擬」如何讓政府防災動起來】https://reurl.cc/lgE4LA ... more
美國一位高中生2021年在疫情、家庭與經濟的連串壓力下,犯下4死7重傷的校園槍擊案。然後呢? 在密西根州牛津高中的槍案3年後,法院作出重大刑事判決,除了15歲槍手被判重刑之外,父母親詹姆斯.克倫布里(James Crumbley)及珍妮佛.克倫布里(Jennifer Crumbley),因疏於注意兒子的身心狀況、且為其購買最後用於作案的槍枝,兩人皆遭判「過失致人於死」有罪,成為美國司法史上首次被成功定罪的兇手家長。 不過,此判決也引起社會不同聲浪——沒有積極尋求醫療協助,沒有發現孩子的犯罪計畫,乃至沒有保管好家中槍枝、讓其成功帶入校園,可以構成雙親的刑責嗎?「養不教,父母之過」的刑罰邏輯是否會對弱勢家庭家長帶來更多不公平的壓力? 這集,請聽一個疫情下的「尋常家庭」怎麼了?從這起事件,我們該如何思考家庭、校園在青少年暴力犯罪中的責任與角色?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養不教誰之過?美國牛津高中少年槍擊案,「兇手媽媽也有罪」過失刑責爭議】https://bit.ly/3POHtXh ... more
如果你的人生走到了76歲,你還想做什麼嗎?拍攝《女人四十》、《桃姐》、《黃金時代》、《明月幾時有》等近30部劇情片的香港導演許鞍華在76歲那一年,完成一個她熱愛且等待多年的題材:詩。 紀錄片《詩》的主角是香港詩人,但鏡頭裡並沒有風花雪月或悲秋傷春,而是充滿入世的生活感——詩人也是一般人,要剪鼻毛、會打蟑螂、上茶餐廳,努力賺錢養家餬口。 這集,除了談《詩》創作本身,許鞍華也談自己年幼時與文學的初識,更毫無遮掩地坦率陳述一個大導演超真實的日常困擾,包括洗衣多久洗一次﹑為什麼有打掃還是髒,一個好吃客又如何在健康與嘴饞間「討價還價」,甚至為了不想洗碗只吃泡麵……詩也好、電影也罷,作為創作者,原來是這樣抵抗又擁抱生活。 #本集彩蛋 聽導演雙聲道讀詩 來賓|香港導演許鞍華 製作團隊|李雪莉、張士達、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你一虛榮的話,它就沒有了──專訪從《詩》走入日常生活,抵抗隨波逐流的許鞍華】https://reurl.cc/ornGoj ... more
因應氣候變遷與國際淨零碳排放趨勢,「能源轉型」已是最受社會關注、選舉時各黨派候選人必提的政見之一,儘管程度與路徑未必相同,發展綠能光電卻是共同前提。 由於平面土地少,結合台灣昔日強項養殖漁業與綠能發電系統的「漁電共生」,成為能源政策的一線曙光,但政府設定2025年達到4.4GW的目標,目前卻只有落實1成多,進度遠遠落後。 有些區域爆發養殖戶和承租戶間的利益衝突;有些城鎮居民為了保存家鄉地景而抗爭;也有光電業者與漁民籌備多年,希望透過光電開發重新活化荒廢的魚塭,卻在申請書被退件後才發現被政府「滾動式調整」的規定給卡住——早前私挖魚塭的地目違規、農業部政策溝通的反覆、業者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經濟部設置「環境社會檢核」卻遺漏許多潛在衝突……許多長期累積的各方問題,都在快速推行且變動中的政策中凸顯出來。 這集,一起來從台南七股、雲林口湖的光電爭議背後,了解「漁電共生」政策的來龍去脈,以及在日益複雜的執行細節中,能源轉型該如何繼續走下去? 來賓|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秘書長陳郁屏、《報導者》記者黃浩珉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汪彥成 攝影|黃世澤 📍搭配閱讀: 【變局的漁電共生──地目歷史共業未解,330公頃「非法魚塭」成光電地雷】https://bit.ly/4aC06ps 【當光電包圍漁村:七股漁電共生風波再起,居民在抗議什麼?】https://bit.ly/4aDQ1Ix... more
2月14日中午,一艘中國違法漁船闖入金門縣「禁止、限制水域」,並在海巡署追緝期間翻覆,釀成2死意外;幾天後,中國的反應從地方躍升至中央層級,且公開宣告否認有「金廈中線」或禁限制水域,國內政壇也因「翻船」責任歸屬問題吵得不可開交,引發外界擔憂兩岸衝突升溫…… 「外媒都會想說,你們為什麼還不帶著家人逃走?」金門返鄉青年王苓,日前協助外國記者採訪時,感受到外媒將金門處境假想為俄烏戰爭前線的憂心,但多數金門人卻對海上衝突引起的輿論風波十分淡定,這起事件對當地人的「體感」究竟如何? 金廈海域翻船事件後,《報導者》記者詩愷親赴金門採訪、聆聽不同世代的在地人觀點,嘗試讓更多「本島人」理解金門在特殊的地緣與歷史影響下,與對岸廈門之間若即若離的關係——尤其是曾在以「反共前線」為榮的愛國教育下成長、卻又在「戰地政務」解除後,經濟發展與「敵國」緊密共存的金門人,他們是如何思考自己的認同與矛盾? 這集,從一段在金門聽到、來自廈門的廣播開始,和詩愷一起穿梭青年民宿、鬧區酒館、金門的大學和漁港,聽見來自不同角度的當地觀察,如何形塑出充滿「灰色地帶」的金廈關係。 來賓|《報導者》記者許詩愷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攝影|黃世澤 📍搭配閱讀: 【金廈海域翻船事件後,居民眼中「最安全的前線」如何維持現狀?】https://reurl.cc/L4yyeX 【兩岸電波大戰:在金門聽見廈門的「聲音」】https://reurl.cc/Z9KK5a... more
一名等待出養的一歲多男童,2023年12月在安置於保母家期間疑遭虐待致死,事件時隔3月才在社群媒體上爆出。 但盤點整起事件,男童出生起就進入社福系統中,且安置期間有兩個監管及支持系統——收出養社工及居托中心訪視員都有到保母家訪視,為何男童最終仍落到安全網之外? 「保母常處於高壓、低薪,又相對封閉的空間,這也是此案沒有被即時發現的原因之一⋯⋯」《報導者》記者盤點數據,發現收出養孩童的樣態與數量變化,而近10年來,保母照顧孩童致死或重傷事件幾乎每年發生;多名第一線實務經驗的居托、社工則告訴我們,執行訪視時若沒有足夠訓練,無法判斷兒虐跡象,或可能因輔導保母的知能不足,錯失阻止悲劇的機會。 這集,跟記者一起了解兒虐案背後,台灣「層層外包」的收出養與保母管理制度。 來賓|《報導者》採訪主任張子午、資深記者曹馥年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楊子磊 📍搭配閱讀: 【剴剴之死背後1:聯繫斷裂的公務機器裡,缺乏一致監管標準的保母托育系統】https://bit.ly/4cyFS1i 【剴剴之死背後2:除了支援社工,收出養制度中長期缺位的國家角色怎麼補上?】https://bit.ly/4cyD70i... more
2014年3月23日晚間到24日凌晨的行政院現場,是太陽花學運期間,警方強制驅離行動最激烈的時刻,也被視為解嚴後少見的大規模警民流血衝突。 行政院對上百名抗爭民眾提告侵入住居、毀損等罪,人民也以自訴方式向警察追訴暴力犯罪及要求國賠,共有180人次成為被告或是原告,其中很多人是第一次參與抗爭並提起訴訟的學生與普通人。 「人民有權利知道當晚的真相。」學運當時還是法律系生的郭皓仁,在畢業5年後,才經手318運動相關案件,卻因負責從行政院流血衝突事件的上百小時影像資料,整理出鎮暴警察過當執法、用警棍和盾牌攻擊示威者的證據,而從一個完全不關心學運的菜鳥法律人,變成追訴警察暴力的義務律師。 司法程序初期的停滯、中後期的煩瑣、枯燥和曠日費時,以及民眾控告政府的自訴案件紛紛敗訴,讓許多人選擇離開訴訟,律師團也幾經交接,當天施暴的警察卻依然「查無此人」;諸多挫折之下,郭皓仁仍和當事人互相鼓勵、堅定將案件走完,為的是「至少要透過出庭作證、法官判決,讓歷史記上一筆」。 來賓|太陽花學運義務律師郭皓仁、《報導者》記者林雨佑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延伸閱讀: 【當年輕人不再記得太陽花:後318世代的公共參與、社運能量如何變化?】https://reurl.cc/xLqlm4 【占領、靜坐、流血、悲鳴:回到10年前行政院的那一夜】https://reurl.cc/v0Rqrl 【太陽花群眾的漫長創傷路:那些因324行政院驅離事件與國家纏訟的人們】https://reurl.cc/qrWg9E... more
318運動的10週年,許多抗爭記憶正重新被訴說,但對一些人來說,他們的經歷並沒有停在運動當下,而是往後延續6~9年,在鎂光燈之外,仍要反複重述、面對在運動中遭遇嚴重警察暴力的過程,10年後,他們還會想說嗎? 「這樣的暴力,是可以這樣嗎?」今年37歲的小球(林瑞姿)原本打算婉拒訪談,因為每年3月,即便刻意不看新聞,想到相關的場景,仍會感到難受;在為長達8年的後續訴訟出庭時,她經常在前一晚做惡夢、失眠。 學運當年是劇場設計研究所二年級學生的她,稱不上是常跑衝突現場的「社運咖」,2014年3月23日那晚與朋友相偕到立法院聽短講、聲援運動,最後響應號召,進入行政院大廳靜坐、喊口號,卻没想到,換來的是鎮暴警察棍棒、拖拽、水炮衝擊而導致全身傷痕累累。 雖然監察院調查報告認定警方「以逾越比例原則之暴力手段執行驅離」,仍有不少人像小球一樣,因為當時太晚驗傷、舉證困難等問題,最後以敗訴收場;但這場學運,已讓一位社運「小白」的人生出現巨變,她開始關注台灣歷史上的國家暴力、認識白色恐怖受難者前輩,並將這些題材改編為兒童劇,嘗試傳遞真實發生過的暴力,同時也療癒自己的傷。 來賓|太陽花學運參與者小球(林瑞姿)、《報導者》記者林雨佑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延伸閱讀: 【當年輕人不再記得太陽花:後318世代的公共參與、社運能量如何變化?】https://reurl.cc/xLqlm4 【占領、靜坐、流血、悲鳴:回到10年前行政院的那一夜】https://reurl.cc/v0Rqrl 【太陽花群眾的漫長創傷路:那些因324行政院驅離事件與國家纏訟的人們】https://reurl.cc/qrWg9E... more
你知道「湯德章紀念公園」嗎?或許你沒有印象,但只要曾去過台南,9成都會路過——從火車站沿著中山路走,那個被台灣文學館(台南州廳)、消防史料館(望火樓)環繞的圓環,矗立著湯德章的銅像。他,是誰? 導演黃銘正透過記者、在地冰果室老闆、文史愛好者、街坊鄰居,歷時5年「尋找湯德章」——77年前,一名因228事件在圓環被槍決的人。歷史的斷簡殘篇中,我們知道他曾當過警察、律師,窺見其對公義的追求,透過多次變更的姓氏猜想他曾在台日身分認同間擺盪,但歷史之外呢?這段過去如何影響後代甚至整個台南? 「唯有我們了解自己的歷史,才有可能創造共同的未來。」 除了口述記錄,黃銘正試圖以戲劇再現,他想起了在頒獎典禮後台,跟他一樣在看湯德章故事的鄭有傑。父親是日本華僑,也曾有身分和文化認同的迷惘,毫無懸念地成為了黃銘正鏡頭裡的湯德章,更巧合的是,鄭有傑外婆家就在湯德章紀念公園旁,他小時候曾因跑進去玩被罵,但外婆對於原因卻隻字不提⋯⋯ 這集,請聽兩個同樣從小愛電影,喜歡同位作家,關心同段歷史的導演,將一起說怎麼樣的台灣人故事? 來賓|《尋找湯德章》導演黃銘正、演員鄭有傑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陳思樺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more
🔗《報導者事件簿003:無體溫關係》各大通路上架囉:https://bit.ly/3PgR0Gq 根據內政部統計,我國2022年結婚對數12萬4,997對,與10年前相比,減少1萬8,387對。交朋友、談戀愛,步入禮堂,已非現代人必然的人生選項;建立長遠親密關係所需要的大量時間與精神投入,更不是人人都有條件或意願負擔。 我們發現,多元的「無體溫關係」正在浮現:鐘點出租情人、線上社交軟體、矽膠娃娃⋯⋯這些親密關係背後,是怎麼樣的心情與投射?對於愛的想像和實踐,有什麼變化?「無體溫關係」幾乎消除人們相處過程的負面情緒,會對經營人際關係帶來影響嗎? 這集,「娃友」和「芸芸」來到節目當中,和現場聽眾一起分享他們面對內心需求、尋求不同親密關係形式,同時也仍不時遭遇社會壓力的歷程與心聲。 來賓|《報導者》記者孔德廉 來賓|台灣人形藝術推廣協會創辦人郭育達(郭大) 來賓|Podcast《蔡宜文的多元宇宙》主持人蔡宜文 製作團隊|李雪莉、陳星穎、藍婉甄、詹婉如、汪彥成 錄音協力|韁河媒體 📍搭配閱讀:... more
〔本集建議未成年人由家長陪同收聽〕 綿長的深吻、溫柔的愛撫,電影戲劇中的情慾場面讓人臉紅心跳,但那到底是怎麼拍的?在劇組面前接近全裸表演,演員們不論男女,真的都不會尷尬、害怕嗎? 「那場戲喊卡後我哭著罵導演」,回憶起某部電影的親密戲拍攝現場,當時擔任戲劇指導的蔡嘉茵一度哽咽,那顆鏡頭原本只是要拍床戲之前的對話畫面,但導演卻一直不喊卡,演員只好繼續往下演⋯⋯ 這件事她一直放在心上,並投入戲劇親密指導專業的研究,從物理上的防護衣製作、心理上的誓言承諾、正式開拍前的姿勢搜集與尺度溝通,努力成為「翻譯蒟蒻」,把導演難以理解的語彙「衝刺一下」、「爽一點」、「自然一點」,轉化成具體動作與情節設計,幫助演員在安全感中專業演出。 原來防護衣除了女版、男版,還有男同志版?拍親密戲時男演員心裡也很慌?這集,帶你認識不論男女、從導演到演員都需要的「親密指導」,這項新興專業對片場文化帶來哪些衝擊?《愛愛內含光》的親密指導蔡嘉茵老師也將分享劇中柯震東&詹子萱、林哲熹&巫建和CP的親密戲拍攝幕後,以及多位演員對於準備工作的真實反應。 來賓|親密指導蔡嘉茵老師、《報導者》記者洪琴宣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延伸閱讀:... more
上一集,我們訪問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曾敏傑,節目播出後,也傳出令人振奮的消息——健保署開始討論放寬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用藥給付資格。 已逝律師陳俊翰雖沒有機會接受用藥,但仍有許多跟俊翰一樣,帶著不完美基因,以努力生活、回饋社會來喚起大眾關注罕病的病友。「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患者鄭鈴4歲確診,國中開始以輪椅代步;「雷伯氏遺傳性視神經萎縮症」患者承澐同樣在青少年時期失去眼前風景,只能放棄當棒球選手和漫畫家的夢想;岑亮則在3歲時刷牙大失血,才發現自己原來是「血小板無力症」⋯⋯疾病為他們的人生帶來巨大轉折,但腳步卻沒有因此停下。 這集,請聽他們與罕見疾病共處的心路歷程,他們如何重新找到自己的路?他們如何盡最大的可能,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又有什麼話想對社會大眾說? 來賓|鄭鈴、歐陽岑亮、吳承澐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汪彥成 片尾音樂|吳承澐《謝謝你誕生在這世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2sLEY9X5eA 💰捐款支持罕見疾病基金會:https://www.tfrd.org.tw/tfrd/help_a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more
罹患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台灣律師陳俊翰,在經歷參選立委、被脫口秀模仿訕笑等輿論風波後,日前因感冒意外過世,卻也重新喚起社會對罕病族群的關注。 在大眾對「罕見疾病」還極為陌生的20多年前,都育有罕見代謝疾病孩子的陳莉茵、曾敏傑兩人,在各自奔忙求診之外,因為私下「借藥」救兒相識,決定創立罕見疾病基金會,組織起多年來無人聞問、自力救濟的病友與家庭,走上社會倡議、推動立法、與政府既要抗爭又需協力的漫漫長路,為台灣罕病權益立下諸多領先國際的里程碑。 從僅有3000多元的開戶基金,到如今運作25年,他們不曾收過政府補助,而是開記者會、做公益串連來爭取社會支持,組合唱團、開繪畫班為家屬找到喘息空間,也協助病友自我實踐。 這集,聽兩位爸爸、媽媽從自助、助人,到面向大眾的故事,在國際罕病日這天,他們仍持續呼告:罕見疾病不是無可奈何的不幸他者,而是關乎我們每一個人。 來賓|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曾敏傑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汪彥成 📍延伸閱讀: 【「特管法」漏接的「人球」──SMA新生兒篩檢停擺、4千萬新藥病兒恐用不到】https://bit.ly/3SWZoff 【曾是聯合國認可的罕病人權大國,為何台灣今讓患者淪落健保邊緣人?】https://bit.ly/3IcODjE ... more
為了抵制政府以「填補超高齡化社會醫療缺口」為名推動的醫學院擴大招生政策,韓國醫師界於2月20日起發動無限期的全國醫師大罷工,至今超過一萬名的住院醫師提出辭呈、拒絕上班,導致造成急診室與住院醫療的量能銳減,超過4成的預定手術也被迫延期或取消。 韓國政府提出「擴大招生」的根據是什麼?醫界提出那些反對主張?醫師捍衛勞動權利,為何社會輿論一面倒不支持?目前,韓國政府已對罷工醫師發出最後通牒,但雙方互不退讓下,韓國全民將付出什麼樣的健康代價? 這集,國際主編鎮宏分析罷工始末、政府與醫師的衝突癥結,以及完整社會脈絡觀察。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罷工的1萬名醫師:韓國醫學院擴大招生之亂,為何全國圍攻白色巨塔?】https://bit.ly/3Ifjxbe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 more
今年的2月14日不只是情人節,更是「地表最大規模投票日」——2024印尼總統及議會大選! 印尼自2004年首次民選總統起,每5年舉行一次大選,且有海外投票機制設計。今年共有2億選民符合資格,在台灣的海外公民即占約24萬人;這次選舉印尼境內選民將取得完整5張選票、海外選民則只能領總統及下議院2張選票,總計約有10多億張選票。 人在國外的他們如何投票、去哪裡投票?手指上的藍紫色墨印代表什麼意思?竟然還有移動選舉車巡迴?不只投票時間長,開票作業更是繁重,歷次都出現過勞死悲劇?這集,認識這場2億人參與的投票如何同時在全球進行,台灣投票狀況以及大選過後的印尼政壇變化。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10多億張選票的印尼選舉,在台移工如何「釘」下海外的神聖一票?】https://reurl.cc/nrR7V2 📝活動報名: 「從台灣到世界——大家都怎麼選總統?」連結:https://fb.me/e/3D9ScnMXc ... more
台灣時間2月16日,俄羅斯反對派領袖、因政治迫害入獄的納瓦尼(Alexei Navalny)猝死於北極流放地監獄,引起聯合國與歐美各國領袖的關注,過去聲援納瓦尼的俄國民間組織與納瓦尼妻子尤莉雅(Yulia Navalnaya)也控訴,這位屢被俄國政府騷擾和攻擊的異議人士,實際上是死於普丁的政治謀殺。 47歲獄中驟逝的納瓦尼是誰?出身蘇聯軍官家庭、目睹政府隱匿車諾比核災的經歷,讓納瓦尼對威權統治及官僚貪腐深惡痛絕。雖然過去的排外發言和組織策略受到爭議,但他獨樹一格的黑色幽默與政治嘲諷劇,的確有力喚起俄國公民社會的反政府抗爭,追求一個更加自由且「快樂」的俄羅斯,而他最終也付出了生命。 納瓦尼之死也留下許多懸念:過程不透明、沒有公開調查的死因報告,普丁政府將如何回應外界壓力?俄國即將於3月15日舉行總統大選,再度尋求連任且已無敵手的普丁,其統治權威會否因此遭遇波折?在俄烏戰爭後遭強力鎮壓、疲憊而四散的俄國反對派,是否仍有未來?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納瓦尼的反抗與驟死:普丁最怕的反對派領袖,被逼死在北極黑獄】https://www.twreporter.org/a/hello-world-2024-02-17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more
📕2023《報導者》影響力報告出爐! ➤線上免費閱讀:https://pse.is/5khdd9 ➤預購珍藏精美實體版:https://pse.is/5khdgw 「喂,報導者你好?」 謝謝大家的來訊、來信和留言,你的每一個聲音,我們都收到了!在「報導者你好」單元,你會聽到節目企劃思維、其他聽眾的回饋與提問,甚至現場Call out之前節目中的來賓,回應你的想法。 本集內容: ➤《報導者》2023影響力報告、報導漫畫003來了! ➤回應聽友質疑:討論緬甸軍政府,卻未談中國因素? ➤「基因檢測」到底要產前篩檢還是新生兒檢查? ➤揭露MIT工具機流向,引起外媒關注跟進,總編輯德琳也電話接不完? ➤關於新北國中生殺人案,他的生命經驗是⋯⋯ ➤台灣聽眾給印度留學生平度的小留言 ... more
做過百貨業收發員、貿易公司業務、開過計程車……為了在都市生存,退伍後的謝三泰什麼都做,但按相機快門的手從未放下。1987年解嚴後,他北上任職《自立晚報》攝影記者,記錄台灣街頭運動與各種社會議題,看見民主發展的艱辛歷程,也拍下許多如今看來荒誕奇幻卻真實存在過的歷史瞬間。 「這些過程,不能只有我輩記得。」65歲,謝三泰自費出版《街頭劇場》攝影集,收錄1987到1993年間包括倡議總統直選、520農民運動、國會全面改選等事件;雖然在那個充滿生氣的狂飆時刻,一系列台灣社會的重要進程接連發生,但照片卻避開了達官顯要,聚焦在街頭上的庶民抗爭者。 在謝三泰眼中,當年拿著布條標語、穿戲服、拿道具上演行動劇的集會,猶如每天登場的「政治展演」,既是人民走過壓抑年代的發洩,也推動台灣過渡到民主自由的下一階段。 這集,資深紀實攝影師謝三泰與《報導者》攝影部主任黃世澤對談,述說觀景窗外、攝影記者眼中,那些我們來不及參與的「劇場」。 來賓|資深紀實攝影師謝三泰、《報導者》攝影部主任黃世澤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延伸閱讀: 【謝三泰/《街頭劇場》:一場台灣民主化運動的盛大演出】https://reurl.cc/37yYW0 ... more
「我婆婆交待,拜拜的時候要跟公媽說,今年能吃到異國料理,很不錯!」 今年過年年夜飯準備吃什麼?在台中多所國中小教越南語的懿筑嫁來台中10年了,炸春捲、生春捲等越南美食已經家中是經常出現的料理,神明祖先都嚐鮮,婆婆也愛上魚露味;台泰家庭長大的新二代秋雯則說,泰國華僑母親承接了過年拜拜所有儀式,從除夕拜到初二,儼然是「家族祭祀繼承人」,不過濃濃台灣味中也有泰式魔法,泰式雜貨店裡的羅望子、蒜頭水,都是媽媽做菜調味料。 這集,我們將跟著兩位領路人走逛台中、台南火車站附近的東南亞商店,聽聽兩個跨文化家庭聊聊不一樣的年夜飯與過年習俗,新移民第一次台灣過年是什麼心情?又有哪些文化衝突與融合? 來賓|新住民范懿筑、新二代王秋雯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共同採訪|曹馥年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more
2019年7月18日上午,「京都動畫」遭人縱火,造成36死32傷。去年9月5日,該案首次開庭,今年1月25日,聲稱因小說被抄襲而犯案、有嚴重妄想症狀的被告青葉真司一審被判處死刑。 案件審理期橫跨3個月、開庭22次,破天荒長達143天,日本舉國關注。《報導者》彙整開庭至今的京都地方法院法庭紀錄與判決,看見被告脫序的人生、聆聽受害家屬以及仍與燒傷後的肢體損害和復健搏鬥著的倖存者說法。 此外,京都動畫2006年推出的《涼宮春日的憂鬱》,曾為凶手孤單的心靈帶來希望,更成功讓專職代工、提拔婦女就業的小公司,成為全球動漫迷眼中的品質保證,甚至改變了外界對日式動漫文化的印象。它如何做到的?一場大火,又對它帶來何種影響? 製作團隊|詹婉如、黃鈺婷 📍搭配閱讀: 【耗時3月、開庭22次 日本近代最慘重殺人事件世紀大審:京阿尼縱火案被告死刑】https://reurl.cc/13Xq8m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 more
今年(2024)2月1日,緬甸軍事政變將滿3年,軍政府持續壓制民主、延長國家緊急狀態並延後大選。在俄侵烏戰爭、以巴衝突相繼發生下,逐漸失去關注的緬甸,反抗的人們生活情況如何?國際媒體紛紛撤出之時,他們的聲音要如何被聽見? 長期關注緬甸局勢的獨立記者智強,過去一年三度前往泰緬邊境小鎮美索(Mae Sot),在緬甸動盪的炮擊聲中進行田野調查,跨越邊境與反抗軍相處四天三夜,採訪並記錄兩個足球場大的「猛虎部隊」軍營裡,人民防衛軍(PDF)及民族地方武裝部隊約六、七十人的生活與訓練日常。 2021年政變後,由出逃的翁山蘇姬時期官員成立的平行政府——民族團結政府(NUG)組建的PDF,成員多是沒有作戰經驗的城市年輕人,他們與1948年緬甸脫離殖民獨立後、長年追求族群自治的民族地方武裝部隊結合,共同抵抗軍政府。3年來,民族地方武裝部隊教年輕人們組裝武器、訓練,一通電話就要上戰場。 軍營裡,世代奮戰追求獨立自治的民族武裝部隊,年紀最小僅11歲;從城市來的有機農已學會拿槍,背上的刺青紀念上百位喪命同袍…..這集,跟著記者智強跨越泰緬邊境,聽他們的故事。 來賓|獨立記者楊智強 製作團隊|李雪莉、楊智強、藍婉甄、陳思樺 📍收看「獨立特派員」: 【緬甸反抗者流亡異鄉,尋求外界力量支援前線!】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zz_I9fgSK4&t=7s 【緬甸青年投身反抗軍,對抗軍政府求自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g3Tl3aMcg&t=1s... more
除了半導體,你知道台灣也是工具機大國嗎? 工具機可用來對金屬材料塑形及切割,是製造業不可或缺的一環,航太、國防、汽機車與3C電子都需要它;台灣工具機以外銷為主,在國際上有「物美價廉」優勢。 2023年,《報導者》記者李易安接獲俄羅斯記者訊息:「台灣製造的工具機出現在俄國政府採購清單上」。進一步查閱海關資料、工具機型錄、出口管制政策後發現,2022年2月,俄羅斯全面侵略烏克蘭後,德國、日本隨即跟上美國,擴大管制工具機出口俄國,以防機器進入軍工產業協助製造武器,台灣成為俄國中高階工具機重要來源,出口成長40%⋯⋯ 儘管2023年1月台灣針對工具機擴大出口管制,然而政府慢半拍的管制漏洞、第三地轉運的灰色地帶,都讓製造工具機的台灣中小企業陷入風險,若機器在無心或有意下流向俄國,可能面臨哪些後果和影響?這集,請聽記者易安歷時3個月的調查幕後。 來賓|《報導者》記者李易安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出口禁令下的紅線交易──揭開MIT工具機流入俄羅斯軍工業隱蹤】https://www.twreporter.org/topics/taiwan-machine-tool-russia-sanctions ... more
「為了賺錢,那時都不知驚。」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戴伯芬,透過訪問阿媽、爬梳資料,寫下9旬阿媽張桂的故事。出生於昭和二年(1927)的張桂,童年靠撿柴、採茶養活自己,為了更高的工資,還是少女就從茶園走進礦坑,成為礦場不可或缺卻又不被看見的女性身影。 根據日治時期統計,女性礦工曾佔總礦工人數11%,她們跟男性一樣前往深度相當於台北101高度的地底,參與採炭、支柱、選煤、搬運、雜夫等工作。1964年,中華民國政府明令禁止女性入坑,但依然有人下坑。 張桂從少女時代開始採礦,少婦時代歷經丈夫死於礦難,中年時見證礦業衰退,轉往他處謀生。她的一生,猶如一部台灣礦業史的縮影,也為這段歷史增添女性視角,只是這些故事,顯少被人知道⋯⋯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末代女礦工──張桂的生命故事】https://reurl.cc/aLLo5Z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 more
去年(2023)12月底,新北市一所國中發生少年為替同校乾妹出頭,持刀刺殺同學致死事件。社會大眾的怒火中帶著不解:為何少年剛從少年觀護所出來,又馬上犯案?司法處遇及校園輔導沒有發揮功能嗎?人民憤怒肉搜少年及乾妹,更有不少人要求檢討目前《少年事件處理法》與《刑法》中關於塗銷少年犯前科與少年犯得以減刑的規定。 這集,記者馥年分享深入採訪後的發現,兒少攜刀上學的情況並不少見,但並非都有傷害他人意圖,而不管是第一線人員觀察或實際統計數據都指出,多數觸法及曝險少年的原生家庭功能不彰,容易被幫派吸收、尋求認同。國際新聞主編鎮宏則綜觀日本、韓國、美國經驗,國際間如何看待兒少凶惡犯?從刑責年齡到怎麼罰與教引起哪些爭辯?社會若過度恐懼「超級掠奪者」,可能帶來什麼影響? 來賓|《報導者》資深記者曹馥年、國際新聞主編張鎮宏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台灣少年兇惡犯在增加嗎?幫派怎麼吸收未成年人?】https://bit.ly/3HiwD78 【深入教育與司法現場,看「管」與「教」權利拔河】https://bit.ly/3U1FYaT 【少年兇惡犯該不該用重刑?日本愛的法律、韓國刑責年齡、美國「超級掠奪者」的難題】https://bit.ly/3vCCPEs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 more
1月13日晚間,在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宣布當選後,英國《BBC》、美國《紐約時報》、法國《世界報》、德國《明鏡周刊》等外媒隨即以頭條報導台灣選舉結果。台灣大選牽動台海局勢與美中關係,已成全球議題,這次就有4百多名國際媒體來台採訪,他們如何為此次大選畫重點? 總體而言,外媒多以「台灣選民拒絕中國壓力」詮釋總統選舉意向,但許多分析也指出,在北京不樂見結果之下,選後到5月20日總統就職典禮期間,中國的文攻武嚇恐將再一次升級。 相較西方媒體,共處亞太戰略範圍的日韓另有不同切入點。日媒多樂觀認為台灣延續「蔡英文路線」,有利於深化台日合作;韓媒則以「親美反中」定調賴清德路線,思考未來區域安全同盟當中,台灣扮演的角色。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國際媒體頭條以「台灣選民拒絕中國」詮釋總統大選,預估520前的關鍵100日,北京對台壓力動作可能加大】https://pse.is/5jcqnd 【野島剛:台灣問題是世界問題,真正勝負2028年延長賽見真章】https://pse.is/5jcasy 【王業立:民調更加作為選舉策略武器,傷害政黨本身與台灣社會】https://pse.is/5jd74w 【沈有忠:藍綠基本盤並未鬆動,盧秀燕翻轉台中立委有功將更上層樓】https://pse.is/5jczxl 【蘇子喬:新國會藍白合、綠白合都有可能,民眾黨將藉此換取更多政治籌碼】https://pse.is/5jc946 【王宏恩分析催票率:走不出去的兩大黨、崛起但有隱憂的第三選擇,柯文哲多於民眾黨的選票,更可能是從泛藍陣營而來】https://pse.is/5jctln 【「新台灣人」陳健民的台灣民主體驗:香港議題不再重要,含淚投票民進黨;台灣是成熟民主社會,但擔憂台灣對中共認識不清、對抗意志不明確】https://pse.is/5jcas9... more
總統大選將在1月13日投票,候選人們的政見,你看了嗎?去年,台灣新生兒再創歷史新低;明年,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少子女化及超高齡化是總統當選人上任後的重要課題之一。本集,關注「總統政見20問」中的少子女化及長照社福政策。 為協助大家快速掌握政見,《報導者》籌劃多時,在選前推出「總統政見20問」,請NGO及學者專家,從其長期關注的公共政策領域出發,並特別將一部分聚焦在政治攻防中不太容易被看見、但對人民生活非常關鍵的議題,共20道題,請柯文哲、賴清德、侯友宜(依抽籤號次)競選總部書面作答,再由NGO及學者專家回應。 關注生育處境的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認為,三組總統候選人皆端出產後照顧等福利措施,但缺乏從孕育開始就應有的整體支持,在面對企業責任方面,也該要更有魄力;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則對首次在政見看到「家庭照顧者」的補助表示肯定,但也提醒未來執政團隊,「長照悲劇」仍是現在進行式,各陣營的政見反映國家如何看見問題並承擔更多照護責任,帶你一起來檢視。 來賓|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徐書慧理事長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祕書長陳景寧、《報導者》採訪副主任嚴文廷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總統政見20問 柯賴侯三人如何面對國政難題?】https://reurl.cc/M4Xy2m 【總統政見20問之1三人最大公約數:兩岸維持現狀,軍民溝通都準備不足】https://reurl.cc/L4X65y 【總統政見20問之2從能源轉型到社宅興辦,柯賴侯各有亮點與盲點】https://reurl.cc/yYm6RO 【總統政見20問之3從勞保破產到健保危機,柯賴侯多為治標而無法治本?】https://reurl.cc/RWOyk9... more
你聽過「基因檢測」嗎? 線上一鍵下單,不到萬元,用口水就能解開「基因密碼」,知道自己的血脈、特質潛能與疾病風險⋯⋯廣告文宣說得天花亂墜,但真有那麼神嗎?2023年全球基因檢測市場規模高達172億美元,但在台灣這項新興技術卻是亂象叢生——從實驗室品質、可信度到檢測報告的內容與解讀專業都缺乏管理,致消費糾紛不斷。 為約束失控的巿場,衛福部2021年修正「特管法」,把涉及醫療決策的高風險基因檢測納管——癌症、產前、新生兒、罕病、藥物反應等醫療型檢測皆須在醫療機構執行、報告須由醫師講解。如今3年落日時間將至,2024年2月9日後,未申請通過或補件者,不准進行規範內的基因檢測。 然而這項想幫民眾把關品質的修法卻出現嚴重漏洞,新生兒致死率極高遺傳性罕病「肌肉萎縮症(SMA)」,原本民眾可自費進行基因檢測,卻因「特管法」陷入三不管地帶,罕病兒恐因無法篩檢而錯失「治癒」機會?這系列耗時半年的專題刊登後,衛福部一名官員告訴我們,內部正在緊急開會尋找解方⋯⋯ 這集,請聽兩位記者分享他們與一堆英文與專有名詞奮戰的過程、來自醫界學界的回饋;在層層揭開「基因檢測」的醫療科技面紗後,又有什麼建議給想做檢測的聽眾呢? 來賓|《報導者》記者陳潔、黃浩珉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 more
2024總統大選倒數兩週,《報導者》近日以「總統10問」接連專訪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除了談內政,如勞保年金改革、能源政策,也回應備受矚目的兩岸關係論述及過去曾經發生的施政爭議。 The Real Story將10個問題分為3集呈現,除了讓聽眾可以完整收聽候選人的理念及回應,也有《報導者》執行長榮幸、總編輯德琳介紹《少年報導者》小記者訪問的企劃。本集涵蓋以下4個問題,還有小記者的其中一個提問。 【第7問】 3位候選人如何回應個人爭議?例如:柯文哲有言論屢遭批評有「仇女」、「厭女」傾向,也讓女性選民質疑;侯友宜從2018年起就籠罩在文化大學宿舍爭議;賴清德的萬里廢礦區老家拆與不拆,也在本次選舉中備受關注。 【第8問】 皆有直轄市長經驗的3人,也都有施政爭議,如賴清德台南市長任內的南鐵東移拆遷案、柯文哲於台北市長任內的「大巨蛋」案、侯友宜任新北市長時的恩恩疑似延誤送醫案。他們怎麼面對? 【第9問】 「網軍」和「側翼」現下已成為每個政黨無可迴避的問題,也成干擾選舉的現象,有何看法? ... more
2024總統大選倒數兩週,《報導者》近日以「總統10問」接連專訪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除了談內政,如勞保年金改革、能源政策,也回應備受矚目的兩岸關係論述及過去曾經發生的施政爭議。 The Real Story將10個問題分為3集呈現,除了讓聽眾可以完整收聽候選人的理念及回應,也有《報導者》執行長榮幸、總編輯德琳這次採訪的幕後小故事。本集涵蓋以下4個問題: 【第3問】 勞保年金預估2028年破產,總統候選人如何看待和推動勞保改革? 【第4問】 3位總統候選人如何看待彼此的居住政策?如何改善台灣不透明的租屋黑市,提升租屋族權益? 【第5問】 蔡英文政府的8年任期走向2025非核家園,但再生能源進度落後,將如何解決?是否延役核二、核三或啟用核四電廠?核廢料問題又如何面對? ... more
2024總統大選倒數兩週,《報導者》近日以「總統10問」接連專訪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除了談內政,如勞保年金改革、能源政策,也回應備受矚目的兩岸關係論述及過去曾經發生的施政爭議。 The Real Story將10個問題分為3集呈現,除了讓聽眾可以完整收聽候選人的理念及回應,也有《報導者》執行長榮幸、總編輯德琳的第一線採訪觀察。本集涵蓋以下2個問題: 【第1問】 中國主張台灣違反ECFA條款,祭出終止部分早收清單產品的反制措施,面對中國在大選前夕的「動作」,3位候選人的回應?未來又將如何經營兩岸關係? 【第2問】 如果當選總統,但黨籍立委席次沒過半,是否會任命其他政黨的行政院長? 製作團隊|何榮幸、方德琳、藍婉甄、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more
香港媒體人黎智英被控告涉嫌「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罪」,遭港府以《國安法》逮捕,至今被關押超過3年,日前首次庭審。香港民主與自治空間高度緊縮的幾年來,已有不少港人入獄,或流亡海外;今天的受訪者,便是「佔中三子」中,來到台灣的兩人。 一位是聽眾熟悉、目前在政大客座任教的學者陳健民,另一位,是曾事奉於香港柴灣浸信會的牧師朱耀明。朱耀明從小遭父母拋棄,經歷苦難波折,最後成為傳道人。兩人緣份從爭取興建醫院的運動開始,從信仰中的「行公義」,走向民主改革。 「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在2014年9月28日爭取真普選開始,之後伴隨傘運開花,歷經79天傘運結束,到明年就是第10年;重新在台灣聚首的兩人,如何看待這段共同走過的故事? 來賓|香港柴灣浸信會前主任牧師朱耀明、社會學者陳健民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汪彥成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more
台灣擁有全球第二大的遠洋捕魚船隊,仰賴2萬2,000多名境外聘雇的外籍漁工,他們是漁船上漁獲捕撈的重要人力資本,你對這群把海鮮送上我們餐桌的「老外」了解多少? 「只要能靠岸,我的視訊就是開著的,因為小孩被我留在印尼,網路讓我們連在一起.。」一次長達15個月不靠岸的遠洋作業,Nofian因為「無法與外界聯繫」,付出家庭破碎的代價。 我們從基隆漁港到屏東東港,聽見在工作環境、薪資待遇等權益外,卸下漁工身分的他們,對自己無法當一個好丈夫、好爸爸的遺憾⋯⋯;在多數船長改變溝通與不當管理模式之後,通訊權成為新議題。 這集,從「老外」漁工、造船第三代、仲介、海事人員等不同角度,認識在海上捕魚的他們,以及關心的事。 製作團隊|詹婉如、李雪莉、陳思樺 共同採訪|許詩愷、楊子磊 📍搭配閱讀: 【人權和獲利能否兩全?改善船艙起居、Wi-Fi通訊,新一代遠洋漁船的改革動力和阻力】https://reurl.cc/prd1Yb ... more
「如果不是父親,我不會來⋯⋯。」去年(2022)12月,20歲的Riri(化名)辭去在印尼坐辦公室的工作,來台灣當「外勞」。期間歷經勞力剝削及性騷擾,但她仍堅持留下,只因想念來台工作卻「消失」10年的父親,以及在台當看護7年的母親。 Riri的父親為何消失?2013年7月15日,「特宏興368號」的台灣船長和外籍漁工發生肢體衝突,6位漁工合力反抗,最後,船長、輪機長遭漁工殺害、拋海,犯案漁工被判14到28年不等的刑期,當時剛上船工作半年的Riri父親就是其中之一,目前仍在台北監獄服刑中。 「特宏興368案」並非台灣第一起、也非最後一起與外籍漁工有關的海上喋血事件,但它是至今被害者、加害者人數最多的一案。這集,我們透過書信,訪談服刑中的漁工,也跟著Riri一起探監,聽見這起案件如何影響當年才10歲的印尼女孩以及她的家。 製作團隊|詹婉如、李雪莉、陳思樺 共同採訪|許詩愷、楊子磊 📍搭配閱讀: 【特宏興遠洋喋血案十年】從海上的牢到陸地的牢──漁工爸爸、看護工母女在台灣「相聚」之路:https://reurl.cc/A41aYK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 more
第60屆金馬獎甫落幕,演員陳慕義以電影《老狐狸》奪下最佳男配角,感言中「美術組搭不能用的廁所、導演在小螢幕前聊天」笑翻全場,也令人好奇,導演、美術設計都在做什麼? 導演蕭雅全數年磨一片,表面看似談命運、父子情,背後是大時代下的人物縮影與認同,即便資金籌募不易,他仍堅持描繪台灣人的故事。而與蕭雅全長年合作的美術指導王誌成,則常不計預算義氣相挺,「當演員走進我搭建的場景,就是我的魔幻時刻。」 這集,聽兩位電影工作者在「鏡頭外」下的功夫,他們如何思考創作?又為何不約而同提及導演侯孝賢對他們的影響與重要性? 來賓|導演蕭雅全、美術指導王誌成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陳思樺 💰支持報導者,帶您貼近藝文現場: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more
「喂,報導者你好?」 謝謝大家的來訊、來信和留言,你的每一個聲音,我們都收到了!《The Real Story》新闢「報導者你好」單元,在這個小天地,你會聽到節目企劃思維、其他聽眾的回饋與提問,甚至再度邀請之前節目中的來賓,回應你的想法。 因為我們相信,重要議題不應「朝生暮死」,後續的任何漣漪與迴響都是重要的。在首發嘗試的這集,你會聽到: ➤為何要推「報導者你好」? ➤今年《The Real Story》最受歡迎單集? ➤#Live Podcast談地獄哏後的一封長信 ➤回應「我的筆友是重刑犯」聽眾感受 ... more
獵人不敢拿起獵槍、祭儀改買平地豬肉、長輩將獸骨從門口拆下⋯⋯走入與黑熊為鄰的屏東縣霧台鄉大武部落,發現這裡瀰漫一股恐慌氣氛,昔日象徵榮耀的獸骨被鎖進倉庫,成了部落裡不能談的禁忌。 去年12月9日,網路上流傳一段影片:兩名年輕男性騎著機車,將獵到的台灣黑熊夾在中間三貼,嘻笑的畫面被放到網路上流傳,引發社會輿論譁然。今年4月檢方以《野保法》起訴7位參與黑熊獵殺的族人,另有2名族人因獵捕保育類的台灣野山羊、水鹿被起訴。 這跟外界長期認知的「原住民不獵熊」有巨大落差,為什麼他們要殺熊?《報導者》記者林慧貞耗時半年展開調查,突破族人心防、試圖釐清脈絡,事件至今屆滿一年,這集請聽慧貞說穿梭於部落田野的觀察,過去媒體未曾說明白的事,以及她自己下筆前的掙扎。 來賓|《報導者》記者林慧貞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從英雄到罪人──屏東霧台獵熊案下,蒙上陰影的魯凱族至高榮耀】https://reurl.cc/Wv5OoO 【在當代制度與傳統夾縫間,努力尋找狩獵文化存續的魯凱族大武部落】https://reurl.cc/A0Q3mj 【法規、輿論與人身安全的三重枷鎖下,部落「恐熊症」如何解?】https://reurl.cc/Wv5Ome 【台灣黑熊頻現蹤,我們準備好當「有熊國」居民了嗎?】https://reurl.cc/8NKbVd ... more
「沒有這樣的討論,台灣的政府不會知道台灣對印度的認識有多少,……這也給我自己啟發:我想更積極向台灣說明印度這個國家;希望這樣的討論,給台印關係帶來正向結果。」來自印度比哈爾邦(Bihar)的在台留學生平度(Pintu Kumar)說。 但台印間的社會對話,有機會就此開展嗎? 外媒報導「10萬印度移工」準備入台,最快年底簽署勞務合作備忘錄(MOU)後,台灣網路快速湧現反對聲浪,甚至出現對印度移工的歧視言論。即便勞動部聲明,在民間反對聲音弭平之前,不會簽署MOU,但日前仍有約百人集會,在凱道疾呼「反對新增移工來源國」。 本集,兩度來台就學、已經寫完一份中文論文的平度,分享他身為一名印度男性,融入台灣社會的過程,以及仍會遭逢異樣眼光的日常,他如何看待這次沸騰的輿論?同時,《報導者》記者也採訪「反對增加新移工國」集會的核心成員,他們是誰?又如何在議題發酵後的內部歧異中,調整不同的發言角度? 來賓|印度在台留學生平度、《報導者》記者許詩愷 製作團隊|詹婉如、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暌違20年再開國門,歧視移工爭議風波如何因印度再現?】https://reurl.cc/nL9Y7l ... more
你可能到過沖繩本島,但在台日的海上邊界,還有散布著許多隸屬日本沖繩,地理上又緊鄰台灣、且與台人有著深刻連結的小島——八重山諸島。在日治時期,曾有一批台灣農、礦工,帶著對於追求更好生活的想望,跨海在此紮根,他們的家人如今已到第三、第四代。 導演黃胤毓學電影出身,大學時因為一堂民族系課程開啟對移工的拍攝,並在日本求學時,尋找台日之間的移民身影,因此走進種鳳梨的玉木阿媽、養父為礦工的橋間阿媽等「台裔日本人」家庭。 他用日常的陪伴,一起去掃墓、散步、看醫生,同時不斷蒐集史料,在記錄的同時也喚起阿公、阿媽們更多塵封的記憶,花費數年時間,拍下如今正在製作第三部曲的「狂山之海」系列紀錄片。 這集,一起從黃胤毓的10年記錄中,看見台日移民的面貌,與他從台東出發、如今在沖繩組成國際團隊、持續用故事連結島嶼的故事。 來賓|旅日導演黃胤毓 製作團隊|李雪莉、張鎮宏、藍婉甄、汪彥成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 more
觀賞電影時,好的電影配樂能牽動觀眾情緒起伏,為電影畫龍點睛。但這些音樂是怎麼完成的? 盧律銘是台灣近年崛起最快的配樂家,曾為《瀑布》、《返校》、《消失的情人節》等電影操刀;今年(2023)更有兩部配樂作品入選第60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他告訴我們如何找到《周處除三害》導演想要的「天上來的聲音」?而在《疫起》以鋼琴為主旋律的配樂中,他瞞著導演偷藏「噪音」⋯⋯ 低鳴、噪音、特殊的樂句排列,是盧律銘的曲子特色;自稱不按牌理出牌的他,總在作品中偷藏「盧律銘標誌」。除了期待自己「永遠為下一次做準備」,更希望帶領後輩向前、脫離「50萬台幣坐地起價」,爭取更好的待遇。 這集,是我們首次嘗試與其他Podcast節目聯手訪問,一起走入電影配樂的世界,聽中生代音樂家的心路歷程,也期待你對這集節目的回饋。 來賓|電影配樂家盧律銘 製作團隊|《報導者》李雪莉、藍婉甄、陳思樺、《誰來報樹》小樹、Marks、黃芷萱 【小知識:本集提到的兩名國際音樂人】 Trent Reznor 美國創作歌手、作曲家和唱片製作人。雷澤諾自1988年組成工業搖滾樂團九吋釘,在團內擔任主唱,也演奏多種樂器,現為獨立音樂家。... more
以色列與哈瑪斯上個月爆發半世紀來最猛烈戰火,至今已有上萬平民喪生。 來自台灣的無國界醫生洪上凱,在戰爭爆發前便駐點加薩為該地人民提供醫療援助。他遇過因誤跨以色列限制的6海浬、而遭砲擊受傷的加薩傷患;也見過以色列建國後流亡的巴勒斯坦人,幾十年來仍留著回家的鑰匙;也聽聞因戰火空襲,守在醫院岡位上卻喪生的醫護同事……,「擔心大家看到短暫的停火協議,就不再關注戰爭了。」 這集,除了洪醫師談第一線的所思所想,《報導者》主編子午也分享採訪以色列作家艾加・凱磊的看見與感觸。除了透過不同視野對以巴衝突有多一層理解,在台灣的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來賓|台灣無國界醫生、林口長庚醫院急診主治醫師洪上凱 來賓|《報導者》採訪主任、主編張子午 製作團隊|張鎮宏、張子午、陳星穎、古芹、詹婉如、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8個Q&A解析加薩戰爭的世仇背景:以色列怎麼救人質?戰爭只是巴勒斯坦的悲劇之一?】https://pse.is/5bfsev 【炸彈震波與溫暖人情中的真實加薩──台灣無國界醫生在以巴戰火下的證言】https://pse.is/5cdgjw 【以巴戰火不需要偉大的答案,只需要可被實現的小小慈悲──專訪以色列作家艾加・凱磊】https://pse.is/59ne8s 【未癒的歷史傷痕下,他們的和平想望難以同步──在台以巴人如何看待加薩戰火?】https://pse.is/5d534w ... more
去年(2022)春末,我們到台東拜訪16歲、剛從卑南國中畢業的旻瑄,她也是2018年10月21日台鐵普悠瑪事故中的倖存者。這場意外帶走了18條生命,其中有5位卑南國中的師生,包括旻瑄幼稚園以來最好的朋友。 事發後,旻瑄努力復健,也花了幾年時間,記錄下她與好友之間的故事——愛吃辣的女孩與不吃辣的女孩,在一碗碗泡麵中,嘗試各種辣度和調味的回憶。 這集,請聽一段和泡麵有關的,愛與別離、受傷與重生的故事。 受訪者|台東女中學生李旻瑄、旻瑄媽媽黃家玉、漫畫家阮光民、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游珮芸 製作團隊|楊惠君、嚴文廷、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只要大家還記得,她就不算死──普悠瑪事故倖存學生的心路故事】https://bit.ly/3G0IyWv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 more
單口喜劇(stand-up comedy)近年受到許多人喜愛,帶來笑聲的同時也爭議不斷。這場Live Podcast邀來喜劇演員Jim和呱吉分享,在他們心中的「地獄哏」到底是什麼?以特定族群作為題材的笑話,是否就代表著嘲笑和刻板印象?如果有人因此受傷,或「替他人受傷」,又該怎麼辦? 每當笑話被「炎上」,總有人針對笑話文本提出批評,也有人為喜劇演員的現場演出抱屈,這到底是旁觀者的「斷章取義」,或是喜劇表演面對非特定公眾的必然結果?在實際的操作經驗中,部分喜劇演員也開始從創作、表演和經營社群的過程逐漸理解,離開了當下場域的喜劇,遠比一個笑話更加複雜。 在上個月的這場Live Podcast中,喜劇演員之間以及與現場觀眾的互動,帶來熱烈的回應和交鋒,其中有認同、有鼓勵,也有對喜劇的質疑和異議;期待這樣的活動能夠帶來更多討論,並開啟這個日益受到關注的表演領域的更多思考。 來賓|喜劇演員Jim程建評、YouTube頻道「上班不要看」創辦人呱吉 製作團隊|方德琳、陳德倫、藍婉甄、陳星穎、古芹、汪彥成 ※本集錄音時間為2023年10月24日 📍搭配閱讀:... more
「媽媽用手語說床邊故事」、「爸爸會帶我們全家夜衝」……被通稱為「CODA」(Child of Deaf Adults)的聾人小孩們,在家以手語和父母溝通,在外,則常要擔任父母的耳朵和發言人──這讓一些CODA顯得特別早熟,卻也可能是孩子童年埋藏、不想被同學發現的祕密。 手語是他們的母語,聾人小孩在手、口「雙語」家庭長大,他們的父母同樣希望和親近的人深談交心,可能愛聽音樂,或者擁有屬於自己的手語名字。 2018年,立法院將手語列為國家語言之一,5年後的現在,有何不同?這集,兩位CODA將分享小時候曾走過的彆扭及認同掙扎,長大後又如何透過倡議舉辦「聾人演唱會」、以「手語名」為主題的展覽,讓更多聽人認識聾人文化,也鼓勵聾人父母從小教孩子屬於他們的語言。 來賓|演員、「聲音藏在」計畫發起人廖曉彤、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主任詹富娟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手語是愛與使命──那些手譯員的人生故事】https://reurl.cc/o56Q73 【當手譯視訊成為新創事業:一通電話,聽障者獨立自主的開端】https://reurl.cc/0ZRYvY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 more
今年8月,衛福部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15到30歲民眾3次免費諮商補助。此方案可說是亞洲創舉,但上路不久,部分縣市就傳出資源將盡。 衛福部旋即宣布加碼預算的同時,方案執行狀況也令人好奇:只補助3次諮商,真的有用嗎?第一線的心理師有哪些觀察?發現高風險個案後,是否有足夠資源和方法能夠承接?而沒有申請到方案的人,或非年輕族群、經濟上無法負擔的民眾,還可以去哪裡求助? 製作團隊|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3次免費諮商,然後呢?推動「求助常態化」,擴大年輕世代心理健康支持網的新挑戰】https://bit.ly/3MvoX4x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more
「他是綁匪,貓咪是肉票,只要有肉票,他想要對我做什麼都可以。」為了帶走男友手中倖存的2隻貓,Vicky(化名)花了4年,才逃離與恐怖情人同居的小套房。 分手怎麼這麼難?美國研究指出,庇護所內超過7成家暴受害者的寵物都曾被伴侶拿來威脅或傷害,其中也有人因擔憂寵物安全而延遲庇護。台灣社工師也觀察,這類情況已普遍出現在她協助的個案身上。 2021年,一名男子為挽回前女友,將女友的貓咪「茶茶」以熱水澆淋致死,該案在今年7月20日宣判。施暴者被判處7個月徒刑,併科25萬罰金,是少數因為虐待動物致死入獄的案件。當親密關係遇到暴力時,不只是人、還有動物也需要安全離開,而我們的政策、法律如何協助?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想逃離家暴,卻帶不走重要的牠:茶茶案後,家暴寵物未解的安置之難】https://reurl.cc/p5apZZ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請用你的方式支持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more
當房地產投資名嘴,開始教你如何成為銀行VIP、走私黃金賺價差等「賺錢祕密」,你相信嗎? 2000年初,因投資房產躍上媒體、出席各大講座的王派宏便是這樣崛起的。憑藉著大環境利多下的成功經驗,他成為「派宏老師」,成立學苑及顧問公司。表面上傳授遊走法律灰色地帶的賺錢手段,檯面下收取2~4萬元不等的「學費」,洗腦學員貸款「委託」他投資,並不斷「排線」讓學員一拉一,最終於2019年吸金34億元後潛逃出境。 《報導者》與「組織犯罪與貪腐舉報計畫」(OCCRP)合作調查發現,王派宏早在出境前,就已「投資入籍」多米尼克(Commonwealth of Dominica)取得雙重國籍,使得台灣檢調追查難上加難。 這集,聽主辦王派宏案的新北地檢署檢察官李秉錡分析,吸金和詐騙有什麼不同?遇到哪些情境和話術,投資人需提高警戒?《報導者》記者孔德廉則分享,多米尼克為何開始受到跨國犯罪者們的「青睞」?投資入籍計畫有哪些漏洞? 來賓|新北地檢署檢察官李秉錡、《報導者》記者孔德廉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詐欺34億元買來的第二人生──王派宏吸金案,和「投資入籍」多米尼克的全球罪犯】https://bit.ly/3QETZcN... more
今天的節目,是我們新推出藝術文化訪談單元:《他們的魔幻時刻》。 首集邀來一對北藝大的學姐學弟——謝瓊煖、詹傑。「國民媽媽」謝瓊煖20多年來演繹過各種角色,《我們與惡的距離》李媽媽與《華燈初上》季媽媽讓她打開影視知名度,但也為她帶來自己都沒發現的「職業傷害」。 詹傑從文青作家走向劇場、電視二刀流編劇,他跨度極大的題材,許多來自隨手收入百寶箱的生活片段、上山下鄉的田調經驗,而他最珍惜的,是和觀眾一起坐在台下不被認識而共享作品的時刻。 這集,聽在表演舞台上不同位置的他們,如何在創作和演出上練功?而屬於他們的「魔幻時刻」,又是什麼模樣?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汪彥成 💰支持報導者,帶您貼近文化現場: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more
沖繩僅占日本國土面積0.6%,但卻有7成的美軍基地與兵力駐守在此,與戰機聲共處,已成為沖繩人的日常;而在台海兵棋推演中,國際援軍是否援台、如何援台,也將左右於地緣戰略關鍵位置——沖繩的動作。 對許多沖繩人來說,「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是令人緊張的話題;有些人認為這是軍事化的藉口,也有人理解中國威脅和沖繩的角色,卻仍為基地負擔問題而矛盾糾結,戰時未能疏散、平民大量死亡的慘痛記憶也未曾淡去。跟著記者縱觀第一島鏈上的戰備變化,也走進沖繩民間,聽見仍在進行中的論辯與沖台對話的可能。 製作團隊|張鎮宏、許詩愷、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沖繩如何成為台海危機的熱點?】https://bit.ly/3tFZI8S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more
9月22日,明揚大火造成10人死亡,其中包括4名消防員──他們尚未進入火場就因突然的化學爆炸殉職。 屏東縣政府事後調查,廠房內擺放超過管制量30倍的有機過氧化物,但為何無人發現?《報導者》記者取得資料,發現明揚國際兩年前就曾發生過火災,但政府單位並未因此加強檢查,錯失事前發現的機會。雖然各部門都定期稽查,現實卻是業者沒有申報就沒有列管…… 2018年桃園敬鵬大火6名消防員殉職,促成《消防法》修法,消防員「生命三權」規範了什麼?而明揚化學物申報不實,揭開哪些法律未落實的困境?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危險品超量30倍從未申報、每年安檢都過關,明揚大火燒出消防員面對化學災害的無助】https://reurl.cc/x631L5 【屏東明揚大火公祭背後:10年43位消防員殉職,悲劇鋪成的漫長改革之路】https://reurl.cc/v6QZre 【屏東明揚工廠爆炸24小時,4消防員殉職、98傷,揭廠房工安與消防職安缺失】https://reurl.cc/9RDKMj 【林佳和/他們的犧牲,照見台灣社會的選擇──觀察消防員十年爭權軌跡有感】https://reurl.cc/x6NrY1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請用你的方式支持我們:https://pse.is/5953dg... more
沖繩是離台灣最近的日本國土,美麗的沙灘及海岸,是不少台灣人喜愛的旅遊景點;相近的文化及氣候,也讓台灣成沖繩人近年留學及移民首選。 但除了民間交流,沖繩,因其特殊地理位置,更在台海關係變化、中國軍事崛起之際扮演關鍵角色,也讓經歷二戰傷痛的沖繩人,出現「沖繩不能再次成為戰場」的焦慮。 這集,跟著鎮宏前往沖繩諸島,聽島民們怎麼看「台灣有事」?他們如何面對日本自衛隊、飛彈部隊進駐?台海如果真的戰爭,沖繩怎麼辦?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沖繩如何成為台海危機的熱點?】https://bit.ly/3tFZI8S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 more
瑞典在國際上常被譽為「進步社會」的典範,從法律制度到文化教育,都不斷為多元、平權等價值努力。然而,反對移民的極右派政黨卻在去年大選中躍升為瑞典國會第二大黨;今年,民間則發生多起焚燒《古蘭經》事件,激起穆斯林社群的強烈抗議。這是人們對「政治正確」的反撲嗎? 這集,《報導者》podcast主持人雪莉前往瑞典,與作家吳媛媛對談。在瑞典生活18年,歷經求學、就職、結婚生子,她對瑞典人刻進骨子裡的平權意識有深刻觀察,卻也曾不小心說錯話;當「進步價值」與「反政治正確」掀起社會思辨,瑞典人如何面對,台灣能否借鏡? 來賓|《報導者》專欄作家吳媛媛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汪彥成 📌延伸閱讀: 【反仇恨言論立法能杜絕歧視嗎?從瑞典多起焚燒《古蘭經》事件談起】https://bit.ly/45niX4s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more
10月7日,控制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激進團體「哈瑪斯(Hamas)」無預警突襲以色列南部邊境,殺傷、綁架大量平民和軍警;面對越境攻勢,以色列也發動反擊。 1948年,以色列在「故土」建國後,與早已在此繁衍千年的巴勒斯坦人,因宗教文化差異、為了領土劃分與耶路撒冷歸屬,纏鬥75年之久——雙方曾有和平協議,為何難有共識?甚至讓巴勒斯坦分裂為兩派?加薩走廊與約旦河西岸的巴人生活是什麼模樣? 這一集儘管世界爛透了,試圖梳理歷史脈絡與國際上不同意見,從宏觀視角解釋兩個民族的家仇國恨,而當戰事升級又可能如何影響國際局勢?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以巴50年來最嚴重軍事危機:哈瑪斯大突襲,雙方首日逾6千死傷,以色列宣戰進攻加薩】https://bit.ly/46Jluad 【一片土地,四種身分證──越洋採訪戰火中的巴勒斯坦人心聲】 https://bit.ly/46NsrH8 【加害者、殉道者或是受害者?以色列監獄裡的巴勒斯坦兒童】https://bit.ly/3rGa6NB 【2021年以巴衝突,導火線誰點燃?巴勒斯坦研究專家從歷史脈絡解析】https://bit.ly/3QaQM4e ... more
「誠徵筆友!」從監所寄出的數百封信件,一箱箱堆在「監所關注小組」狹小的辦公室裡。2020年疫情之下,擔憂感染爆發的監所變得更加封閉,但受刑人仍渴望知道高牆外的世界,小組發起的「監所通信計畫」也於焉展開。 從一開始信根本回不完,到現在擴展至831位來自各行各業、甚至世界各地的「通信志工」,陸續和監所內1,714位「同學」通信,往來逾萬封信件,這些獄中筆友有被判重刑的大叔,也有誤入歧途的少年。 有人抱著「幫助受刑人」的初心加入,「但最後是誰幫了誰,還很難說!」志工與同學透過寫信交換生活近況、分享生命經驗,嘗試在高牆內留下與社會連結的微光,也從彼此差異的世界中重新認識自己…… 來賓|監所關注小組理事長陳惠敏、寫信志工詹庭琪、林禹青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那些坐過牢的人 歡迎歸隊!】https://reurl.cc/3eep4j 📍相關活動:▌必須保衛社會 ▌你所不知道的收容人——收容人創作與監所議題展https://reurl.cc/jvvY9D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more
2022杭州亞運如火如荼進行,除了常見的田徑、游泳比賽外,更有多項獨特項目,如藤球、滑輪溜冰、卡巴迪等,其中,還有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橋牌」。 繼上屆亞運1金2銀1銅佳績後,今年,我國派出男女各9名橋牌選手競逐獎牌。和所有國家隊選手一樣,付出時間培訓,也希望能為國爭光,但並非職業選手的他們多數另有正職,形成重重阻礙 ──從選拔、培訓到比賽約40多天,公司會准假嗎?體育署與國訓中心的集中式訓練,為何加深選手困境、引發反彈?而本該作為選手及政府間橋梁的橋藝協會,又為何難以發揮力量? 製作團隊|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出國比賽難請假、金牌效應難擴散──亞運橋藝國家隊的野外生存紀錄】https://bit.ly/45dghGA 【林佳和/體育改革的抉擇:更多國家控制?更多社會支持?】https://bit.ly/3Q0DQxK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請用你的方式支持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more
距明年總統、立委選舉還有3個多月,但各地競選廣告看板大戰已開打!「新一代 國會 未來」、「美好的一天從對的選擇開始」,最近,這類搭配政治人物照片、姓名的廣告看板標語出現在台北街頭,乍看與選舉無關,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這些人都是要「出來選」的,只是,他們為何不明講? 2022年底,基於乾淨市容、選舉公平性等期許,台北市議會三讀通過《台北市競選廣告物管理自治條例》修正,競選廣告看板只能在法定選舉期間、指定地點設置,否則最高可裁罰5萬元,且北市府有權強拆。但本次選舉,仍有不少違規的選舉看板大剌剌出現在街頭,市府執法遇到什麼挑戰?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參選人取巧偷渡看板、市府執法不力,台北競選廣告限令形同具文】https://pse.is/5agvzm 【捐款缺乏即時監督,公開金流又憂中國「監視」──選前應公布大筆政治獻金嗎?】https://pse.is/5ap4y8 【在地人情超越黨派、大族老面孔占優勢──深入部落現場,看原住民鐵票倉如何煉成】https://reurl.cc/E1Xpba 【逾3千原住民立委投票所陷「被迫亮票」危機!民間籲推「不在籍投票」解套】https://reurl.cc/blGkdd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請用你的方式支持我們:https://pse.is/5953dg ... more
9月7日晚間,台北市大直一處民宅,因緊鄰的基泰建設建案施工不當,而傾斜塌陷。 這場工安意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居民早在半年前,便從房屋龜裂、窗門歪曲發現不對勁,並向市府陳情。只是,鄰損認定由營建方出具,以「與施工無關」作結,直到東窗事發後公會技師才發現,工地監測數據多次達停工標準,卻仍繼續施作……。 民間建商有工安問題,為何政府卻未介入?在仰賴私法自治的寬鬆法規下,部分建商為節省營建成本,監測數值僅供參考,施工安全常淪為「賭賭看」;在台灣各地新建案、都更潮不斷的情況下,會造成怎樣的風險? 來賓|《報導者》記者孔德廉、許詩愷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基泰大直監測數據多次歸零、逾停工標準卻未停,失控的品管與成本魔咒釀出塌陷坑禍】https://bit.ly/3RuW7EK 【由事故鋪成的工程安全改革路,基泰大直案後能否踏上關鍵修法第一步?】https://bit.ly/3RBCoDj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 more
為回應近兩年缺蛋現象,台灣從3月起首度大規模進口1億多顆雞蛋,卻因部分蛋品誤標有效期限,引發諸多爭議,農業部長陳吉仲更為此請辭。專案進口是為平抑蛋價,但問題究竟出在哪? 農業部多次表示巴西雞蛋保存期限可達3~4個月,其實有所本,但許多國內業者依循過去產銷手法,讓蛋離開冷藏後再次洗選、常溫販售,效期還能如「原廠設定」嗎?業者以「洗選後近1個月」作為效期的慣例,又是否合理?撇開政治口水,從雞蛋跨國運銷的過程一起透視進口蛋風波。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冷鏈、保存標示和品質分級:進口雞蛋風波,凸顯台灣市場與國際標準斷鏈窘境】https://reurl.cc/V4D4AA 【透視2023開春缺蛋現象:失靈的產銷制度,如何影響雞蛋價格和流向?】https://bit.ly/3y5yeIO 【蛋說從頭:從種雞到生產,一顆蛋上桌需要多少時間?台灣能自行培育蛋種雞嗎?】https://bit.ly/41Xep4q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請用你的方式支持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more
💰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9月9日的《報導者》8週年生日派對,你在線上嗎? 8年來,因為大家的支持,我們每月定期定額贊助者從4人增長到6,200人,團隊成員壯大為44位。這集,我們在線上生日趴中回應百位讀者、聽眾對於《報導者》營運的好奇,也邀來3位神祕嘉賓,分享《報導者》報導和節目推出後,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和改變? 此外,執行長榮幸更特別準備「加碼回饋」,想知道在維運《報導者》的壓力下,榮幸「好好活著」的祕訣是什麼嗎?一定要聽到最後! 連線|烏干達留學生Collines 連線|IBU廚房×冬瓜山書店負責人黃燕妮 連線|《火神的眼淚》導演蔡銀娟 製作團隊|李雪莉、陳星穎、古芹、藍婉甄、詹婉如、陳思樺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more
醫療人類學者劉紹華(小華)5年前被醫師診斷出淋巴癌。當時,她腦中快速浮現一週前才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的母親小美、想到癌症驟逝的父親、會不會白髮人送黑髮人……就在診間暈了過去。 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每5個人中就有一人是65歲以上老人。中年孩子與高齡父母一起生病、變老,可能成為常態。當癌症、阿茲海默兩個「世紀之症」同時發生在一個家庭時,小華、小美與其他家人,如何經歷這段互相「陪病」的時光? 「媽媽可以,妳也可以。」劉紹華娓娓道來高齡80歲的母親,心頭仍掛念50歲罹癌孩子的情景。但隨著小華化療後康復,小美的認知能力卻只會愈來愈下墜,直到幾乎忘了小華生病。於是,她以人類學的眼睛,回望這段共病過程,走過患病的日常,也走進病人的心境,記錄下我們終須面對、多數人卻過於陌生的生命旅途。 來賓|《病非如此》作者、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劉紹華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病非如此》書訊連結:https://reurl.cc/dmrWK8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請用你的方式支持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more
幼教產業因人力不足,必須縮短服務時間提早下課、甚至臨時停課,第一線人員因不堪負荷而不當對待孩子的通報事件愈來愈多,單一行政區通報4年來增加6倍——這不是台灣,而是德國近來不得不面對的托幼風暴。 風暴是如何產生的?高齡化且少子化的人口結構、低落的幼教薪水和政策預算、各行各業的勞動力短缺與長工時、讓人沒有餘裕育兒的經濟邏輯,形成了惡性循環的巨大漩渦。 對此,德國嘗試提出什麼樣的解方?滿滿既視感中,給了9千公里外的台灣什麼樣的警示? 製作團隊|藍婉甄、陳思樺、張詩芸 📍搭配閱讀: 【黃哲翰/德國幼教神話崩潰中?師資和家長雙重過勞的「黑色托兒所」】https://bit.ly/3PbUIA2 【黃哲翰/深入德國托育風暴核心:高齡化社會為何成為「厭孩之國」?】https://bit.ly/3sQjVsb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請用你的方式支持我們:https://pse.is/5953dg ... more
主打無柵欄餵食、零距離接觸水豚、柯爾鴨等可愛動物的休閒農場或餐廳,你去過嗎? 以宜蘭為例,首間主打動物互動的休閒農場「斑比山丘」2019年開幕,短短4年內,已有14處動物展演場所通過政府許可,但還有30多家業者提出申請、等待通過。許多聽友、讀者關心:動物會不會在遊客餵食下吃太多?居住環境會不會不合習性?生病了有沒有就醫? 這集,負責宜蘭動物展演業務的公職獸醫師陳彥百,以及走訪台灣各農場的記者李嘉將回答聽友提問,也提醒走入動物農場的我們,可以如何為動物的福利把關。 來賓|獸醫師、宜蘭縣動植物防疫所技士陳彥百 來賓|《報導者》特約記者李嘉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烏拉圭水豚如何遠渡重洋來台?走進台灣最大水豚貿易繁殖場】https://bit.ly/3Zaa8t2 【與「水豚君」互動的療癒體驗背後──逾4成展演場所不合法,動物福利難把關】https://bit.ly/45YQB1c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請用你的方式支持我們:https://pse.is/5953dg... more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請用你的方式支持我們:https://pse.is/5953dg 8月29日,Meta發布2023年第二季透明度報告中提到,已刪除近8000個Facebook帳號、1000多個Facebook專頁。這波行動,被Meta稱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刪除「協同造假行為」帳號的作為。但境外資訊操弄將會就此消失? 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王宏恩刊登於《報導者》的評論指出,從Meta報告及台灣新近面臨的資訊操弄模式,種種跡象顯示「不樂觀」——當前鎖定境外資訊操弄的偵測工具,包括同時發文、相同內容、查帳號的IP位址是否「來自境外且與中國官方相連」,隨著科技進步,將會逐漸失效。 我們以為滑手機是殺時間,但這些社群貼文卻想攻佔你我的腦!面對境外資訊猛烈攻勢,我們還能提出有效方法嗎?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王宏恩/Meta刪中國網軍帳號就夠了嗎?面對升高的境外資訊操弄威脅,台灣需要更「透明」】https://reurl.cc/3erVgj 👉追蹤《報導者》Podcast... more
📍《報導者》8週年線上聚會,免費報名:https://forms.gle/q1crJiZb5TYzs1jg7 10年毒品成癮者,可能戒毒、重回社會嗎? 周宜賢20多歲接觸毒品,長年用藥使他膀胱萎縮,一天跑廁所200多次。但一次毒駕車禍大難不死後,他決心戒癮,如今已在戒癮社群「趕路的雁」待11個年頭。但即便已經遠離毒品、成功脫癮,他仍一刻不敢放鬆──「成癮者要向人證明他改變,需要一輩子。」 這集,除了成癮者的生命故事,你會聽見「戒癮陪跑者」的經驗觀察──大麻施用者近年為何有增加趨勢?為何有人脫癮十年,卻仍難免再犯?戒斷很難,減害是可能手段嗎?用藥者為何成癮、如何脫癮?重返家庭、社會這條路為何難走? 來賓|趕路的雁全人關懷協會執行經理周宜賢 來賓|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社工許佳如 來賓|《報導者》記者曹馥年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陳思樺、陳星穎 📖《島國毒癮紀事》購書連結:https://bit.ly/43DFTfb ... more
千萬點閱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你看了嗎? 影片描述年輕人打工貸款買重機、騎車跑山、壓彎側掛、追焦刷照經營社群,最後在山路競速中失去生命。回到現實生活,山道「猴子」指的是誰?「山路追焦照」怎麼來的? 這集,由不論晴雨,總是重機代步加上全身防摔衣褲、全罩式安全帽的《報導者》記者雨佑來解答:騎重機為何總於「飆仔」劃上等號?「十次車禍,九次快」的道安宣導,是否也是一種交通迷思?台灣是機車大國,但機車文化、賽道空間及道路安全法規卻不盡完善,借鏡鄰國日本,他們怎麼做? 來賓|《報導者》記者林雨佑 製作團隊|詹婉如、藍婉甄、汪彥成 📍延伸閱讀: 【騎士、追焦手和機車網紅:北宜公路上的「山道猴子」為何而跑?】https://bit.ly/3OTM755 【林雨佑/千萬點閱率背後,「山道猴子」的過去、現在與未來】https://bit.ly/45tfmme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qQ5cNn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more
6位不同年紀、背景的一般國民,與職業法官一起審判的法庭,會是什麼模樣? 截至今年8月25日,台灣各地方法院已受理53件國民參審案件,已判決5件。《報導者》記者們實際參與法庭,詳實記錄其中3案的審判過程。不同以往法官事先拿到雙方卷證的訴訟流程,新制下,訓練及分工完善的檢方製作精美簡報,以案發現場照片與具感染力言詞吸引國民法官注意力。法庭攻防除了彰顯辯方資源落差,最關鍵的問題也始終未被觸及──被告,為何成為犯罪的人? 這集,請聽記者的第一線觀察,以及觀審之後想說的話。 來賓|《報導者》採訪主任張子午、記者洪琴宣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陳思樺 📍延伸閱讀: 【台灣首度國民法官判決全紀錄:鄧如雯案30年後,新北殺夫案彰顯家暴法未竟盲點】https://bit.ly/3qRPscC 【台灣第二件國民法官案:酒駕致死7年2個月重判,酒害問題仍待解】https://bit.ly/3srrF3W 【國民法官怎麼面對人類最終極的痛苦跟挫折──母親殺子案,與背後的單親困境】https://bit.ly/45jIJaz 【當勢單力薄的辯護人遇上訓練精良的檢察體系──國民法官上路後的問題與挑戰】https://bit.ly/44q4N1X ... more
📝《戰爭與我們的距離》 購書連結:https://bit.ly/3DZJDNl 今年,我們遇上人類有紀錄以來最炎熱的7月,除了酷熱,世界更因極端氣候出現乾旱、洪水、野火等災情,過去所談「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等概念,已經演變成「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更強調人們需要採取立即行動,以減少或阻止氣候變遷,避免造成不可逆的環境傷害。所以,這集我們會聽到: ➤再這樣熱下去,台灣還會有冬天嗎? ➤愈來愈需要冷氣的世界,會發生哪些事? ➤要讓城市降溫、「走路有風」,該考慮什麼?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10萬年來最熱的7月──地球「烤」題怎麼解?】https://reurl.cc/M8aRzK 【4張圖表解析「明天過後」的世界──台灣冬天會消失嗎?地球哪裡無法住人?】https://reurl.cc/N0kRR6 【印度的難題──多裝10億台冷氣的世界,更舒服或更酷熱?】https://reurl.cc/7kgjMy... more
「請幫我找我的爸爸媽媽。」今年7月,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跨海販嬰案受害者兼破案關鍵——42歲的台裔美國人郭.里斯(Kuo Reese),相隔41年後,與養母再次回到台灣召開尋親記者會。《報導者》記者在6月就與郭越洋聯繫,在她來台當週更獨家貼身採訪;1個月後,她和記者分享,已聯繫上「與自己命運相連的人」。 販嬰收養不只發生在海外,也在島內。在重男輕女和傳宗接代等傳統家庭價值壓力下,30年前,阿仁(化名)養父母走上「購買」嬰兒之路,母子倆後來如何坦誠這段辛往事?他們各自面臨什麼樣的社會偏見?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明定,為被收養人提供「尋根、尋親是基本人權」,現行政府與社會提供哪些尋親資源與支持? 這集,你將聽見兩對養母子/女的故事、從社會時代背景理解平庸邪惡為何發生、法律制度如何發生變化;記者詩愷與攝影世澤分享獨家採訪過程中,從刑警局到行天宮,未放入報導的細膩觀察。 來賓|《報導者》記者許詩愷、攝影部主任黃世澤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延伸閱讀: 【善意織成的路卻通往販嬰──40年前被賣去美國,她返台尋找「我是誰」】https://reurl.cc/WG2ZLy 【尋親為什麼這麼難?從扭轉社會偏見到建立DNA資料庫的漫漫長路】https://reurl.cc/2Ldko6 【心裡好像有填不滿的黑洞──台灣收養制度怎麼因他們的犧牲而改革?】https://reurl.cc/RzZljr ... more
「為什麼家長會有我的私人手機號碼?」上個月,一名25歲的韓國小學教師(化名X)在校園輕生,她的同事匿名指出,X老師可能是不堪家長的惡意騷擾與威脅,引爆韓國教育圈一系列的悲憤抗爭。 根據韓國教師工會調查,70.6%韓國教師曾被學生或家長侵犯教師權利,包括肢體攻擊、言語辱罵、官司訴訟等。韓國教師聯合會更於本月27日記者會指出,66.1%的教師表示,最大壓力來源是家長。 家長為什麼變成教師心中的「怪獸」?保障學生人權,一定和教師權利互斥衝突嗎?和韓國一樣少子化,注重子女升學的台灣社會,能從X老師的故事中反思什麼? ※《報導者》關心您,若需要進一步協助,可聯繫以下單位: 自殺防治:24小時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汪彥成 📍延伸閱讀/收聽: 【當韓國老師投保被告責任險:教室裡的怪獸,首爾明星小學班導之死】https://bit.ly/3qvi9fh 【「去諮商,會不會成為職場黑名單?」我是一名教師,這是我開不了口的求救訊號】https://bit.ly/3DRs4iE ... more
✍️8/17《島國毒癮紀事》新書座談報名連結:【見過深淵後,藥癮者復歸之路有多難?】https://reurl.cc/3xAlpO 「依合約要求特休,卻被清算,目前失業中。」8月1日,兩名前中油公務車承攬司機舉牌抗議,其中一位控訴工作21年,只有3天特休,為求合理對待,卻在退休前丟了工作。 2018年,政府宣示「派遣人員歸零」後,派遣人數確實下降,但承攬比例則上升。政府完全持有的國營事業台灣中油,全台正職員工1.6萬人,也使用近萬名的外包勞務人員,是政府機關使用承攬的大戶,舉凡加油站服務員、油罐車司機等,都有高比例、隸屬不同承包商的承攬工。 同工不同酬、年資無法累計,是承攬契約勞工最有感的事。面對層出不窮的勞資爭議,2019年官方版承攬範本出爐,特別納入年資合併計算等解套方案。但對於走上街頭的兩位前承攬工,為何要求年資合併卻不可得?而他們抗議後的結果如何?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年資請自行舉證」中油承攬司機爭特休被炒,糾紛頻傳誰來監督?】https://reurl.cc/N0daRe 【政府派遣人力下降背後⋯⋯問題真的改善嗎?】https://reurl.cc/zYarWN ... more
「為什麼家長會有我的私人手機號碼?」上個月,一名25歲的韓國小學教師(化名X)在校園輕生,她的同事匿名指出,X老師可能是不堪家長的惡意騷擾與威脅,引爆韓國教育圈一系列的悲憤抗爭。 根據韓國教師工會調查,70.6%韓國教師曾被學生或家長侵犯教師權利,包括肢體攻擊、言語辱罵、官司訴訟等。韓國教師聯合會更於本月27日記者會指出,66.1%的教師表示,最大壓力來源是家長。 家長為什麼變成教師心中的「怪獸」?保障學生人權,一定和教師權利互斥衝突嗎?和韓國一樣少子化,注重子女升學的台灣社會,能從X老師的故事中反思什麼? ※《報導者》關心您,若需要進一步協助,可聯繫以下單位: 自殺防治:24小時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汪彥成 📍延伸閱讀/收聽: 【當韓國老師投保被告責任險:教室裡的怪獸,首爾明星小學班導之死】https://bit.ly/3qvi9fh 【「去諮商,會不會成為職場黑名單?」我是一名教師,這是我開不了口的求救訊號】https://bit.ly/3DRs4iE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3KyZbv8...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