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link/1525816185
pod.link copied!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報導者 The Reporter

由台灣獨立媒體《報導者》所製播,帶你走進採訪現場、聽記者們發現的第一手故事。   除了有訪談、有現場,更製作新聞摘要單元「今天來敲婉」、國際新聞單元「儘管世界爛透了」、藝術文化單元「他們的魔幻時刻」,以各種聲音形式,陪伴你關心世界、走入在地、聽見多元社會脈動。歡迎緊追《報導者》臉書粉絲團、Instagram、電子報,許願節目來賓、參與提問,告訴我們你想聽什麼。   贊助力挺台灣第一個以非營利基金會成立的媒體,無廣告、無付費牆、獨立又開放的《報導者》:https://bit.ly/2Ptvj6F   寫小紙條給Podcast編輯台:podcast@twreporter.org   關於《報導者》: IG:https://www.instagram.com/twreporter_podcast/ 官網:https://www.twreporter.org/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wreporter Twitter:https://twitter.com/tw_reporter_org 訂閱電子報:https://bit.ly/3k2P42Z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Listen now on

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
Overcast
Podcast Addict
Pocket Casts
Castbox
Stitcher
Podbean
iHeartRadio
Player FM
Podcast Republic
Castro
RadioPublic
RSS

Episodes

#專訪黃玠 長大才發現家有點「不一樣」:關於父親與家、8 年情緒黑洞、與「國民」的寫信馬拉松

本集彩蛋:想到現場聽黃玠演唱會嗎?請一定要聽到最後!(活動限 2024/4/24 前加入《報導者》的開創者參加) 今天節目來賓是睽違8年剛發行新專輯的黃玠。去年,黃玠在一場公益音樂節上推薦《報導者》,才讓我們發現彼此的緣分;原來,他也聽/讀《報導者》。 黃玠笑稱,雖然大學跟著好友吳志寧跑遍各大抗爭現場表演,自己也是政治受難者二代,但主動深入了解社會議題的啟蒙卻很晚。他分享幾則印象深刻的《報導者》專題及Podcast,都意外地與都市更新、地景更迭、人的流動有關——與「家」的概念緊緊扣連,就像他的歌關切著人的處境。 這集,聽黃玠點播給異鄉遊子、正逢低潮人們的兩首歌,聊8年情緒低谷的煎熬到莫名豁然開朗的那天;跟著黃玠從閱讀與創作、從關心不需理由的電話到寫信給不存在的筆友,認識自己、看見「家」的不同樣態。 來賓|音樂創作人黃玠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古芹、陳思樺 攝影|鄭宇辰 🎧播出專輯曲目|〈想回家的時候〉、〈今天起〉 (OP:黃玠|SP:Dear Musik 親愛的音樂) 🏃黃玠【最好的朋友】演唱會:https://best-onlineteam.kktix.cc/events/epod1fv4 📍黃玠推薦收聽/閱讀: 【安毒幽靈:毒梟・死囚・施用者──台灣人在亞洲的毒品「長征」】https://bit.ly/447R414 【異域生養──上萬名移工父母與他們孩子的崎嶇路】https://bit.ly/4b1KRWQ 【沒有我們辛苦抗爭,後人也沒景點打卡──在華光社區和榕錦園區之間,那些被空白的聲音】https://bit.ly/4aIuUVD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3 Apr 2024 · 1 hour, 6 minutes
他們的魔幻時刻|朱約信 X 吳志寧:廁所放尿寫成歌、文學詩歌譜入曲,叛逆又愛鄉的音樂人

一個大氣科學專業的研究生,如何走上音樂路?如何串起兩場橫跨30年的文學音樂會? 朱約信,歌如其人遊走在「正經」與「不正經」之間,從大氣科學走往音樂,他笑稱自己向來順其自然,一切嘗試都是實踐人生。1991年,朱約信將作家楊逵的作品入歌,與陳明章、伍佰、黃靜雅等人舉辦文學音樂會,更發行首張文學發聲專輯《楊逵:鵝媽媽出嫁》。沒料到,接棒的第二張專輯則遲了30年才出現—— 「買楊逵的書不一定買得到,90年代不一定買得到70、80年代的書,我們想說,歌如果流行,是不是可以推動出版社重新出書?」 反觀30年前,就有這群熱血創作人將文學作品描繪的底層甘苦及不公轉譯成音樂,吳志寧雖從小受姐姐吳音寧啟蒙,大學時代就組樂團寫歌對抗威權、爭取土地正義,但他也觀察到,「現今世代愈來愈保守,」而參與30年後的復刻音樂會,不僅傳唱父親寫給政治受難者家屬的安慰,也接續與朱約信之間兩代音樂人的使命,期待自己能更堅持地創作。 這集,請聽音樂路上相知相惜的兩人,如何跨世代傳承音樂人對文學、對時代的心意。 來賓|音樂創作人朱約信、吳志寧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林彥廷 音樂提供|目宿媒體 🎧 《三十鵝麗:楊逵鵝媽媽出嫁:三十週年復刻音樂會原聲帶》: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20235642 📍搭配閱讀: 【黃惠禎/跨世代的對話:《三十鵝麗》與楊逵文學】https://bit.ly/3Uk58Bj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9 Apr 2024 · 53 minutes
今天來敲婉|從「台版N號房事件」中,了解戀童癖是什麼、成因為何、他們需要什麼協助?

近來,台灣爆發私密影像在網路平台流竄事件,影片中出現許多兒少被害人,同時,藝人黃子佼無故持有7部未成年不雅影像,被依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緩起訴處分2年,即刻引發社會輿論再度關注及討論戀童癖者及兒少性剝削犯罪的問題。 社會中,戀童癖究竟有多少?這集,我們將了解戀童癖(pedophilia)、戀童癖症(pedophilic disorder)有何不同,還有,雖然戀童癖症不一定都會成為兒少性剝削犯罪,但兩者間確實具有一些關聯性,那麼,他們可以「治癒」嗎?我們的社會還需要什麼努力,可以更了解與協助他們,防範可能衍生出的傷害? 製作團隊|詹婉如、楊惠君 📍搭配閱讀: 【戀童癖有兩種?也不等於成為兒童性剝削犯罪者?】https://reurl.cc/WxdmXZ 【身體界線與性暴力:6本書陪你探索關係、情感與身體感覺】https://reurl.cc/1vxVoX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7 Apr 2024 · 12 minutes
在中國「被消失」的那五年:精神酷刑、政治審判、強迫勞動,與那些不讓他被遺忘的獄中信

今天是2024年4月15日,在這集節目上架的兩年前,正是人權工作者李明哲歷經在中國的5年關押後,回到台灣的日子。 李明哲事件是第一次有台灣人在中國因「顛覆國家政權罪」被捕入獄;從他的消失、被捕、拘禁、救援、受審到被迫認罪、入監服刑,以及妻子李凈瑜爭取探監、國際NGO發起寫信等過程,掀起一連串的政治波瀾。在那些關鍵時間點,李明哲的第一人稱視角是什麼樣子?又如何看待外界的討論? 在他無法對外發聲的5年時間裡,他體會到中國司法以「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為名的精神酷刑,面臨認罪與否的抉擇壓力,經歷如同「模擬法庭」、照既定腳本走的公開審判,也因國際聲援而成為獄中焦點,甚至一度因此改善了同區獄友的勞動條件——這些對他而言,都使他更了解獨裁政權的思維和治理技術,以及身處自由社會的人們應該如何思考和應對。 「如果我從此不講話,那麼中國關押李明哲的目的就達成了。」回到台灣的李明哲重獲自由,同時又感到他此刻的人生屬於更多人——他舉辦講座、推動人權教育,希望用自己被消失期間的「所學」,讓台灣人更了解自身的歷史與必須直面的中國政權。 來賓|人權工作者李明哲、《報導者》特約記者謝馥伊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汪彥成 攝影|林彥廷 📍搭配閱讀: 【陳映妤/讓「良心犯」不被忘記──從全球寫信救援李明哲展開的反思】https://bit.ly/43TxWnu 【高牆內的角落:香港監獄裡被不當對待的少年】https://bit.ly/3xxmz8M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5 Apr 2024 · 53 minutes
今天來敲婉|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屋塌奪命背後,什麼款房子風險高?我家耐震嗎?

4月3日上午7時58分,花蓮發生規模7.2強震,至今餘震不斷。眼見地震造成的傷亡、新聞播報著多少建築被開代表不宜居的「紅單」,你是否也擔心「我的房子安全嗎」? 不管是地震或隨之而來的山崩海嘯,都非人力可對抗,一棟「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建築或許是人類少數能決定的。 地震工程界有句話:「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曾以921地震為核心進行傾倒毀損建物研究,發現有騎樓的建築占84%——這類牆壁或梁柱不足的「軟弱層」建築,或施工品質不良、監工不實都是使房屋在強震下倒塌的重要因素。 我們如何檢視自家房子是否有結構問題?裝潢時除了設計美感還需要注意什麼?「耐震宅」、「制震宅」、「免震宅」等名詞到底是什麼意思?作為地震之島的居民,這些都是你我都需要的正確防災觀念。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比地震更致命的「建築殺人」──關於耐震,我們必須知道什麼?】https://reurl.cc/Z9RzRl 【你是強震的高風險族群嗎?】https://reurl.cc/M4YL14 【台北大地震?「大規模地震模擬」如何讓政府防災動起來】https://reurl.cc/lgE4LA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1 Apr 2024 · 13 minutes
儘管世界爛透了|子女犯案,父母有罪?精神問題漏接、槍枝管理隨便,美國少年開槍「誰該負責」引辯論

美國一位高中生2021年在疫情、家庭與經濟的連串壓力下,犯下4死7重傷的校園槍擊案。然後呢? 在密西根州牛津高中的槍案3年後,法院作出重大刑事判決,除了15歲槍手被判重刑之外,父母親詹姆斯.克倫布里(James Crumbley)及珍妮佛.克倫布里(Jennifer Crumbley),因疏於注意兒子的身心狀況、且為其購買最後用於作案的槍枝,兩人皆遭判「過失致人於死」有罪,成為美國司法史上首次被成功定罪的兇手家長。 不過,此判決也引起社會不同聲浪——沒有積極尋求醫療協助,沒有發現孩子的犯罪計畫,乃至沒有保管好家中槍枝、讓其成功帶入校園,可以構成雙親的刑責嗎?「養不教,父母之過」的刑罰邏輯是否會對弱勢家庭家長帶來更多不公平的壓力? 這集,請聽一個疫情下的「尋常家庭」怎麼了?從這起事件,我們該如何思考家庭、校園在青少年暴力犯罪中的責任與角色?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養不教誰之過?美國牛津高中少年槍擊案,「兇手媽媽也有罪」過失刑責爭議】https://bit.ly/3POHtXh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9 Apr 2024 · 38 minutes
因為不想洗碗所以吃泡麵!一首詩、一場實驗、一部紀錄片,導演許鞍華真實又可愛的日常抵抗

如果你的人生走到了76歲,你還想做什麼嗎?拍攝《女人四十》、《桃姐》、《黃金時代》、《明月幾時有》等近30部劇情片的香港導演許鞍華在76歲那一年,完成一個她熱愛且等待多年的題材:詩。 紀錄片《詩》的主角是香港詩人,但鏡頭裡並沒有風花雪月或悲秋傷春,而是充滿入世的生活感——詩人也是一般人,要剪鼻毛、會打蟑螂、上茶餐廳,努力賺錢養家餬口。 這集,除了談《詩》創作本身,許鞍華也談自己年幼時與文學的初識,更毫無遮掩地坦率陳述一個大導演超真實的日常困擾,包括洗衣多久洗一次﹑為什麼有打掃還是髒,一個好吃客又如何在健康與嘴饞間「討價還價」,甚至為了不想洗碗只吃泡麵……詩也好、電影也罷,作為創作者,原來是這樣抵抗又擁抱生活。 #本集彩蛋 聽導演雙聲道讀詩 來賓|香港導演許鞍華 製作團隊|李雪莉、張士達、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你一虛榮的話,它就沒有了──專訪從《詩》走入日常生活,抵抗隨波逐流的許鞍華】https://reurl.cc/ornGoj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3 Apr 2024 · 47 minutes
西部沿海最熱話題「光電」:政府力推、業者搶進,為何台灣「漁電共生」獨步全球卻又一波三折?

因應氣候變遷與國際淨零碳排放趨勢,「能源轉型」已是最受社會關注、選舉時各黨派候選人必提的政見之一,儘管程度與路徑未必相同,發展綠能光電卻是共同前提。 由於平面土地少,結合台灣昔日強項養殖漁業與綠能發電系統的「漁電共生」,成為能源政策的一線曙光,但政府設定2025年達到4.4GW的目標,目前卻只有落實1成多,進度遠遠落後。 有些區域爆發養殖戶和承租戶間的利益衝突;有些城鎮居民為了保存家鄉地景而抗爭;也有光電業者與漁民籌備多年,希望透過光電開發重新活化荒廢的魚塭,卻在申請書被退件後才發現被政府「滾動式調整」的規定給卡住——早前私挖魚塭的地目違規、農業部政策溝通的反覆、業者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經濟部設置「環境社會檢核」卻遺漏許多潛在衝突……許多長期累積的各方問題,都在快速推行且變動中的政策中凸顯出來。 這集,一起來從台南七股、雲林口湖的光電爭議背後,了解「漁電共生」政策的來龍去脈,以及在日益複雜的執行細節中,能源轉型該如何繼續走下去? 來賓|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秘書長陳郁屏、《報導者》記者黃浩珉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汪彥成 攝影|黃世澤 📍搭配閱讀: 【變局的漁電共生──地目歷史共業未解,330公頃「非法魚塭」成光電地雷】https://bit.ly/4aC06ps 【當光電包圍漁村:七股漁電共生風波再起,居民在抗議什麼?】https://bit.ly/4aDQ1Ix 【解決地面型光電發展困境,應補足三大制度破網】https://bit.ly/3TFLqP3 📍搭配收聽: 【今天來敲婉|太陽能板下養蚶仔,台南七股光電為何引發爭議?】https://link.chtbl.com/ham-a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1 Apr 2024 · 47 minutes
中國漁船翻覆後踏上金門:走進民宿、漁港,在對抗前線與「廈門情結」之間,金門人到底怎麼想?

2月14日中午,一艘中國違法漁船闖入金門縣「禁止、限制水域」,並在海巡署追緝期間翻覆,釀成2死意外;幾天後,中國的反應從地方躍升至中央層級,且公開宣告否認有「金廈中線」或禁限制水域,國內政壇也因「翻船」責任歸屬問題吵得不可開交,引發外界擔憂兩岸衝突升溫…… 「外媒都會想說,你們為什麼還不帶著家人逃走?」金門返鄉青年王苓,日前協助外國記者採訪時,感受到外媒將金門處境假想為俄烏戰爭前線的憂心,但多數金門人卻對海上衝突引起的輿論風波十分淡定,這起事件對當地人的「體感」究竟如何? 金廈海域翻船事件後,《報導者》記者詩愷親赴金門採訪、聆聽不同世代的在地人觀點,嘗試讓更多「本島人」理解金門在特殊的地緣與歷史影響下,與對岸廈門之間若即若離的關係——尤其是曾在以「反共前線」為榮的愛國教育下成長、卻又在「戰地政務」解除後,經濟發展與「敵國」緊密共存的金門人,他們是如何思考自己的認同與矛盾? 這集,從一段在金門聽到、來自廈門的廣播開始,和詩愷一起穿梭青年民宿、鬧區酒館、金門的大學和漁港,聽見來自不同角度的當地觀察,如何形塑出充滿「灰色地帶」的金廈關係。 來賓|《報導者》記者許詩愷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攝影|黃世澤 📍搭配閱讀: 【金廈海域翻船事件後,居民眼中「最安全的前線」如何維持現狀?】https://reurl.cc/L4yyeX 【兩岸電波大戰:在金門聽見廈門的「聲音」】https://reurl.cc/Z9KK5a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8 Mar 2024 · 38 minutes
又一起重大兒虐事件後:從保母監督到收出養評估,國家責任層層外包下,出了什麼問題?

一名等待出養的一歲多男童,2023年12月在安置於保母家期間疑遭虐待致死,事件時隔3月才在社群媒體上爆出。 但盤點整起事件,男童出生起就進入社福系統中,且安置期間有兩個監管及支持系統——收出養社工及居托中心訪視員都有到保母家訪視,為何男童最終仍落到安全網之外? 「保母常處於高壓、低薪,又相對封閉的空間,這也是此案沒有被即時發現的原因之一⋯⋯」《報導者》記者盤點數據,發現收出養孩童的樣態與數量變化,而近10年來,保母照顧孩童致死或重傷事件幾乎每年發生;多名第一線實務經驗的居托、社工則告訴我們,執行訪視時若沒有足夠訓練,無法判斷兒虐跡象,或可能因輔導保母的知能不足,錯失阻止悲劇的機會。 這集,跟記者一起了解兒虐案背後,台灣「層層外包」的收出養與保母管理制度。 來賓|《報導者》採訪主任張子午、資深記者曹馥年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陳思樺 攝影|楊子磊 📍搭配閱讀: 【剴剴之死背後1:聯繫斷裂的公務機器裡,缺乏一致監管標準的保母托育系統】https://bit.ly/4cyFS1i 【剴剴之死背後2:除了支援社工,收出養制度中長期缺位的國家角色怎麼補上?】https://bit.ly/4cyD70i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6 Mar 2024 · 50 minutes
當時也曾覺得他們是「暴民」:從沒去過現場的法律生變義務律師,熬數十夜晚、看上百光碟追訴警察暴力

2014年3月23日晚間到24日凌晨的行政院現場,是太陽花學運期間,警方強制驅離行動最激烈的時刻,也被視為解嚴後少見的大規模警民流血衝突。 行政院對上百名抗爭民眾提告侵入住居、毀損等罪,人民也以自訴方式向警察追訴暴力犯罪及要求國賠,共有180人次成為被告或是原告,其中很多人是第一次參與抗爭並提起訴訟的學生與普通人。 「人民有權利知道當晚的真相。」學運當時還是法律系生的郭皓仁,在畢業5年後,才經手318運動相關案件,卻因負責從行政院流血衝突事件的上百小時影像資料,整理出鎮暴警察過當執法、用警棍和盾牌攻擊示威者的證據,而從一個完全不關心學運的菜鳥法律人,變成追訴警察暴力的義務律師。 司法程序初期的停滯、中後期的煩瑣、枯燥和曠日費時,以及民眾控告政府的自訴案件紛紛敗訴,讓許多人選擇離開訴訟,律師團也幾經交接,當天施暴的警察卻依然「查無此人」;諸多挫折之下,郭皓仁仍和當事人互相鼓勵、堅定將案件走完,為的是「至少要透過出庭作證、法官判決,讓歷史記上一筆」。 來賓|太陽花學運義務律師郭皓仁、《報導者》記者林雨佑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延伸閱讀: 【當年輕人不再記得太陽花:後318世代的公共參與、社運能量如何變化?】https://reurl.cc/xLqlm4 【占領、靜坐、流血、悲鳴:回到10年前行政院的那一夜】https://reurl.cc/v0Rqrl 【太陽花群眾的漫長創傷路:那些因324行政院驅離事件與國家纏訟的人們】https://reurl.cc/qrWg9E 【從美麗島到太陽花,義務律師團的信念:透過訴訟和證詞,歷史會留下評斷】https://reurl.cc/4jV35v 【太陽花10年後──10個值得被記住的關鍵字】https://reurl.cc/eL2Olj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0 Mar 2024 · 41 minutes
323行政院的那夜:一位社運「小白」被拉髮拖行、水炮衝擊的疼痛記憶,和纏訟8年沒等到的道歉

318運動的10週年,許多抗爭記憶正重新被訴說,但對一些人來說,他們的經歷並沒有停在運動當下,而是往後延續6~9年,在鎂光燈之外,仍要反複重述、面對在運動中遭遇嚴重警察暴力的過程,10年後,他們還會想說嗎? 「這樣的暴力,是可以這樣嗎?」今年37歲的小球(林瑞姿)原本打算婉拒訪談,因為每年3月,即便刻意不看新聞,想到相關的場景,仍會感到難受;在為長達8年的後續訴訟出庭時,她經常在前一晚做惡夢、失眠。 學運當年是劇場設計研究所二年級學生的她,稱不上是常跑衝突現場的「社運咖」,2014年3月23日那晚與朋友相偕到立法院聽短講、聲援運動,最後響應號召,進入行政院大廳靜坐、喊口號,卻没想到,換來的是鎮暴警察棍棒、拖拽、水炮衝擊而導致全身傷痕累累。 雖然監察院調查報告認定警方「以逾越比例原則之暴力手段執行驅離」,仍有不少人像小球一樣,因為當時太晚驗傷、舉證困難等問題,最後以敗訴收場;但這場學運,已讓一位社運「小白」的人生出現巨變,她開始關注台灣歷史上的國家暴力、認識白色恐怖受難者前輩,並將這些題材改編為兒童劇,嘗試傳遞真實發生過的暴力,同時也療癒自己的傷。 來賓|太陽花學運參與者小球(林瑞姿)、《報導者》記者林雨佑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延伸閱讀: 【當年輕人不再記得太陽花:後318世代的公共參與、社運能量如何變化?】https://reurl.cc/xLqlm4 【占領、靜坐、流血、悲鳴:回到10年前行政院的那一夜】https://reurl.cc/v0Rqrl 【太陽花群眾的漫長創傷路:那些因324行政院驅離事件與國家纏訟的人們】https://reurl.cc/qrWg9E 【從美麗島到太陽花,義務律師團的信念:透過訴訟和證詞,歷史會留下評斷】https://reurl.cc/4jV35v 【太陽花10年後──10個值得被記住的關鍵字】https://reurl.cc/eL2Olj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9 Mar 2024 · 46 minutes
他們的魔幻時刻|黃銘正 X 鄭有傑:半路出家拍電影、挖掘影帝、讀同本書,靈魂相近的他們如何追尋同一段歷史?

你知道「湯德章紀念公園」嗎?或許你沒有印象,但只要曾去過台南,9成都會路過——從火車站沿著中山路走,那個被台灣文學館(台南州廳)、消防史料館(望火樓)環繞的圓環,矗立著湯德章的銅像。他,是誰? 導演黃銘正透過記者、在地冰果室老闆、文史愛好者、街坊鄰居,歷時5年「尋找湯德章」——77年前,一名因228事件在圓環被槍決的人。歷史的斷簡殘篇中,我們知道他曾當過警察、律師,窺見其對公義的追求,透過多次變更的姓氏猜想他曾在台日身分認同間擺盪,但歷史之外呢?這段過去如何影響後代甚至整個台南? 「唯有我們了解自己的歷史,才有可能創造共同的未來。」 除了口述記錄,黃銘正試圖以戲劇再現,他想起了在頒獎典禮後台,跟他一樣在看湯德章故事的鄭有傑。父親是日本華僑,也曾有身分和文化認同的迷惘,毫無懸念地成為了黃銘正鏡頭裡的湯德章,更巧合的是,鄭有傑外婆家就在湯德章紀念公園旁,他小時候曾因跑進去玩被罵,但外婆對於原因卻隻字不提⋯⋯ 這集,請聽兩個同樣從小愛電影,喜歡同位作家,關心同段歷史的導演,將一起說怎麼樣的台灣人故事? 來賓|《尋找湯德章》導演黃銘正、演員鄭有傑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陳思樺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4 Mar 2024 · 1 hour, 4 minutes
#Live Podcast 和矽膠娃娃一起錄音:戀愛之外,陪伴與慾望還有哪些可能?

🔗《報導者事件簿003:無體溫關係》各大通路上架囉:https://bit.ly/3PgR0Gq 根據內政部統計,我國2022年結婚對數12萬4,997對,與10年前相比,減少1萬8,387對。交朋友、談戀愛,步入禮堂,已非現代人必然的人生選項;建立長遠親密關係所需要的大量時間與精神投入,更不是人人都有條件或意願負擔。 我們發現,多元的「無體溫關係」正在浮現:鐘點出租情人、線上社交軟體、矽膠娃娃⋯⋯這些親密關係背後,是怎麼樣的心情與投射?對於愛的想像和實踐,有什麼變化?「無體溫關係」幾乎消除人們相處過程的負面情緒,會對經營人際關係帶來影響嗎? 這集,「娃友」和「芸芸」來到節目當中,和現場聽眾一起分享他們面對內心需求、尋求不同親密關係形式,同時也仍不時遭遇社會壓力的歷程與心聲。 來賓|《報導者》記者孔德廉 來賓|台灣人形藝術推廣協會創辦人郭育達(郭大) 來賓|Podcast《蔡宜文的多元宇宙》主持人蔡宜文 製作團隊|李雪莉、陳星穎、藍婉甄、詹婉如、汪彥成 錄音協力|韁河媒體 📍搭配閱讀: 【追求「無體溫」的親密關係】https://bit.ly/3wMoSEG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3 Mar 2024 · 58 minutes
《愛愛內含光》激情幕後:導演寫問卷、演員唸誓詞,加入「親密指導」專業後,台劇片場不一樣了

〔本集建議未成年人由家長陪同收聽〕 綿長的深吻、溫柔的愛撫,電影戲劇中的情慾場面讓人臉紅心跳,但那到底是怎麼拍的?在劇組面前接近全裸表演,演員們不論男女,真的都不會尷尬、害怕嗎? 「那場戲喊卡後我哭著罵導演」,回憶起某部電影的親密戲拍攝現場,當時擔任戲劇指導的蔡嘉茵一度哽咽,那顆鏡頭原本只是要拍床戲之前的對話畫面,但導演卻一直不喊卡,演員只好繼續往下演⋯⋯ 這件事她一直放在心上,並投入戲劇親密指導專業的研究,從物理上的防護衣製作、心理上的誓言承諾、正式開拍前的姿勢搜集與尺度溝通,努力成為「翻譯蒟蒻」,把導演難以理解的語彙「衝刺一下」、「爽一點」、「自然一點」,轉化成具體動作與情節設計,幫助演員在安全感中專業演出。 原來防護衣除了女版、男版,還有男同志版?拍親密戲時男演員心裡也很慌?這集,帶你認識不論男女、從導演到演員都需要的「親密指導」,這項新興專業對片場文化帶來哪些衝擊?《愛愛內含光》的親密指導蔡嘉茵老師也將分享劇中柯震東&詹子萱、林哲熹&巫建和CP的親密戲拍攝幕後,以及多位演員對於準備工作的真實反應。 來賓|親密指導蔡嘉茵老師、《報導者》記者洪琴宣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延伸閱讀: 【沒有一顆鏡頭值得你受傷──走過#MeToo,台灣新興的親密戲指導專業】https://reurl.cc/13WW9p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7 Mar 2024 · 53 minutes
我的罕見人生:手繪日記、流行鋼琴、助人工作,當陌生疾病闖進日常,他們「帶著遺憾」找能量

上一集,我們訪問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曾敏傑,節目播出後,也傳出令人振奮的消息——健保署開始討論放寬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用藥給付資格。 已逝律師陳俊翰雖沒有機會接受用藥,但仍有許多跟俊翰一樣,帶著不完美基因,以努力生活、回饋社會來喚起大眾關注罕病的病友。「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患者鄭鈴4歲確診,國中開始以輪椅代步;「雷伯氏遺傳性視神經萎縮症」患者承澐同樣在青少年時期失去眼前風景,只能放棄當棒球選手和漫畫家的夢想;岑亮則在3歲時刷牙大失血,才發現自己原來是「血小板無力症」⋯⋯疾病為他們的人生帶來巨大轉折,但腳步卻沒有因此停下。 這集,請聽他們與罕見疾病共處的心路歷程,他們如何重新找到自己的路?他們如何盡最大的可能,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又有什麼話想對社會大眾說? 來賓|鄭鈴、歐陽岑亮、吳承澐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汪彥成 片尾音樂|吳承澐《謝謝你誕生在這世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2sLEY9X5eA 💰捐款支持罕見疾病基金會:https://www.tfrd.org.tw/tfrd/help_a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6 Mar 2024 · 45 minutes
從赴美求診、借藥救子到為全台罕病兒推動立法:病友家庭的30年長跑,在脆弱中找到力量,但也仍在路上

罹患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台灣律師陳俊翰,在經歷參選立委、被脫口秀模仿訕笑等輿論風波後,日前因感冒意外過世,卻也重新喚起社會對罕病族群的關注。 在大眾對「罕見疾病」還極為陌生的20多年前,都育有罕見代謝疾病孩子的陳莉茵、曾敏傑兩人,在各自奔忙求診之外,因為私下「借藥」救兒相識,決定創立罕見疾病基金會,組織起多年來無人聞問、自力救濟的病友與家庭,走上社會倡議、推動立法、與政府既要抗爭又需協力的漫漫長路,為台灣罕病權益立下諸多領先國際的里程碑。 從僅有3000多元的開戶基金,到如今運作25年,他們不曾收過政府補助,而是開記者會、做公益串連來爭取社會支持,組合唱團、開繪畫班為家屬找到喘息空間,也協助病友自我實踐。 這集,聽兩位爸爸、媽媽從自助、助人,到面向大眾的故事,在國際罕病日這天,他們仍持續呼告:罕見疾病不是無可奈何的不幸他者,而是關乎我們每一個人。 來賓|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曾敏傑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汪彥成 📍延伸閱讀: 【「特管法」漏接的「人球」──SMA新生兒篩檢停擺、4千萬新藥病兒恐用不到】https://bit.ly/3SWZoff 【曾是聯合國認可的罕病人權大國,為何台灣今讓患者淪落健保邊緣人?】https://bit.ly/3IcODjE 💰捐款支持罕見疾病基金會:https://www.tfrd.org.tw/tfrd/help_a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8 Feb 2024 · 59 minutes
儘管世界爛透了|逾萬醫師辭職、近半手術取消:醫學系擬增額錄取65%,為何引爆韓國醫療風暴?

為了抵制政府以「填補超高齡化社會醫療缺口」為名推動的醫學院擴大招生政策,韓國醫師界於2月20日起發動無限期的全國醫師大罷工,至今超過一萬名的住院醫師提出辭呈、拒絕上班,導致造成急診室與住院醫療的量能銳減,超過4成的預定手術也被迫延期或取消。 韓國政府提出「擴大招生」的根據是什麼?醫界提出那些反對主張?醫師捍衛勞動權利,為何社會輿論一面倒不支持?目前,韓國政府已對罷工醫師發出最後通牒,但雙方互不退讓下,韓國全民將付出什麼樣的健康代價? 這集,國際主編鎮宏分析罷工始末、政府與醫師的衝突癥結,以及完整社會脈絡觀察。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罷工的1萬名醫師:韓國醫學院擴大招生之亂,為何全國圍攻白色巨塔?】https://bit.ly/3Ifjxbe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7 Feb 2024 · 25 minutes
今天來敲婉|2億人、逾10億選票,2024地表最大規模投票,台灣也參與?看懂印尼選舉與政壇局勢

今年的2月14日不只是情人節,更是「地表最大規模投票日」——2024印尼總統及議會大選! 印尼自2004年首次民選總統起,每5年舉行一次大選,且有海外投票機制設計。今年共有2億選民符合資格,在台灣的海外公民即占約24萬人;這次選舉印尼境內選民將取得完整5張選票、海外選民則只能領總統及下議院2張選票,總計約有10多億張選票。 人在國外的他們如何投票、去哪裡投票?手指上的藍紫色墨印代表什麼意思?竟然還有移動選舉車巡迴?不只投票時間長,開票作業更是繁重,歷次都出現過勞死悲劇?這集,認識這場2億人參與的投票如何同時在全球進行,台灣投票狀況以及大選過後的印尼政壇變化。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10多億張選票的印尼選舉,在台移工如何「釘」下海外的神聖一票?】https://reurl.cc/nrR7V2 📝活動報名: 「從台灣到世界——大家都怎麼選總統?」連結:https://fb.me/e/3D9ScnMXc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3 Feb 2024 · 14 minutes
儘管世界爛透了|死因疑點重重、遺孀出面控訴,普丁死對頭納瓦尼離世為何震撼國際輿論?

台灣時間2月16日,俄羅斯反對派領袖、因政治迫害入獄的納瓦尼(Alexei Navalny)猝死於北極流放地監獄,引起聯合國與歐美各國領袖的關注,過去聲援納瓦尼的俄國民間組織與納瓦尼妻子尤莉雅(Yulia Navalnaya)也控訴,這位屢被俄國政府騷擾和攻擊的異議人士,實際上是死於普丁的政治謀殺。 47歲獄中驟逝的納瓦尼是誰?出身蘇聯軍官家庭、目睹政府隱匿車諾比核災的經歷,讓納瓦尼對威權統治及官僚貪腐深惡痛絕。雖然過去的排外發言和組織策略受到爭議,但他獨樹一格的黑色幽默與政治嘲諷劇,的確有力喚起俄國公民社會的反政府抗爭,追求一個更加自由且「快樂」的俄羅斯,而他最終也付出了生命。 納瓦尼之死也留下許多懸念:過程不透明、沒有公開調查的死因報告,普丁政府將如何回應外界壓力?俄國即將於3月15日舉行總統大選,再度尋求連任且已無敵手的普丁,其統治權威會否因此遭遇波折?在俄烏戰爭後遭強力鎮壓、疲憊而四散的俄國反對派,是否仍有未來?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納瓦尼的反抗與驟死:普丁最怕的反對派領袖,被逼死在北極黑獄】https://www.twreporter.org/a/hello-world-2024-02-17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1 Feb 2024 · 30 minutes
報導者你好:揭露台灣工具機流往俄羅斯,不會衝擊中小企業嗎?

📕2023《報導者》影響力報告出爐! ➤線上免費閱讀:https://pse.is/5khdd9 ➤預購珍藏精美實體版:https://pse.is/5khdgw 「喂,報導者你好?」 謝謝大家的來訊、來信和留言,你的每一個聲音,我們都收到了!在「報導者你好」單元,你會聽到節目企劃思維、其他聽眾的回饋與提問,甚至現場Call out之前節目中的來賓,回應你的想法。 本集內容: ➤《報導者》2023影響力報告、報導漫畫003來了! ➤回應聽友質疑:討論緬甸軍政府,卻未談中國因素? ➤「基因檢測」到底要產前篩檢還是新生兒檢查? ➤揭露MIT工具機流向,引起外媒關注跟進,總編輯德琳也電話接不完? ➤關於新北國中生殺人案,他的生命經驗是⋯⋯ ➤台灣聽眾給印度留學生平度的小留言 💬在眾多訊息中,感謝以下聽友的提問、回饋或指教,和我們一起完成了本次的「報導者你好」:旅行熱炒店、吳宇容、WinC、Tin Lin、Karen Chen、BearBear、konijon2、chingfnn、cliffyu668、ya168yo 電話連線|《報導者》總編輯方德琳 製作團隊|藍婉甄、詹婉如、汪彥成 📍重溫集數: 【農夫的手拿起槍、11歲娃娃兵上戰場,聽和反抗軍待4天3夜的記者說:緬甸政變3年,人民為何持續對抗?】https://link.chtbl.com/Burmapdf 【醫藥記者直呼好難的一題:「基因檢測」到底是什麼?與那些醫學專有名詞奮戰半年後的真心話】https://link.chtbl.com/genetictesting 【MIT工具機流入俄羅斯軍工業?台俄記者聯手調查,揭開國際制裁下,踩紅線的出口路徑與台廠觸法風險】https://link.chtbl.com/_exportcontrols 【帶刀上學背後,少年凶惡犯有變多嗎?家庭、校園與司法扮演什麼角色?關於少年犯罪,你可能想知道的事】https://link.chtbl.com/student-stabbed-by-classmate 【和印度人聊「印度移工」:不只是咖哩、歌舞片和治安問題,台印之間「偏見與友善並存」的對話進行式】https://link.chtbl.com/indianmigrantworkers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9 Feb 2024 · 26 minutes
一本攝影集,致2000年後出生的你——帶著相機走進「街頭劇場」,記錄狂飆年代的「台式浪漫」

做過百貨業收發員、貿易公司業務、開過計程車……為了在都市生存,退伍後的謝三泰什麼都做,但按相機快門的手從未放下。1987年解嚴後,他北上任職《自立晚報》攝影記者,記錄台灣街頭運動與各種社會議題,看見民主發展的艱辛歷程,也拍下許多如今看來荒誕奇幻卻真實存在過的歷史瞬間。 「這些過程,不能只有我輩記得。」65歲,謝三泰自費出版《街頭劇場》攝影集,收錄1987到1993年間包括倡議總統直選、520農民運動、國會全面改選等事件;雖然在那個充滿生氣的狂飆時刻,一系列台灣社會的重要進程接連發生,但照片卻避開了達官顯要,聚焦在街頭上的庶民抗爭者。 在謝三泰眼中,當年拿著布條標語、穿戲服、拿道具上演行動劇的集會,猶如每天登場的「政治展演」,既是人民走過壓抑年代的發洩,也推動台灣過渡到民主自由的下一階段。 這集,資深紀實攝影師謝三泰與《報導者》攝影部主任黃世澤對談,述說觀景窗外、攝影記者眼中,那些我們來不及參與的「劇場」。 來賓|資深紀實攝影師謝三泰、《報導者》攝影部主任黃世澤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延伸閱讀: 【謝三泰/《街頭劇場》:一場台灣民主化運動的盛大演出】https://reurl.cc/37yYW0 📍回顧收聽: 【六四前夕,我在天安門廣場上40天:一個台灣攝影記者,和他記下的中國學生民主夢】https://reurl.cc/80Yp8j 📍「初階攝影培力工作坊」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MF5WD11xvyPYRd2x7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6 Feb 2024 · 56 minutes
年夜飯來點異國風!越南媳婦的魚露家鄉味、泰國媽媽的台式菜頭湯,台灣家庭裡的跨文化饗宴

「我婆婆交待,拜拜的時候要跟公媽說,今年能吃到異國料理,很不錯!」 今年過年年夜飯準備吃什麼?在台中多所國中小教越南語的懿筑嫁來台中10年了,炸春捲、生春捲等越南美食已經家中是經常出現的料理,神明祖先都嚐鮮,婆婆也愛上魚露味;台泰家庭長大的新二代秋雯則說,泰國華僑母親承接了過年拜拜所有儀式,從除夕拜到初二,儼然是「家族祭祀繼承人」,不過濃濃台灣味中也有泰式魔法,泰式雜貨店裡的羅望子、蒜頭水,都是媽媽做菜調味料。 這集,我們將跟著兩位領路人走逛台中、台南火車站附近的東南亞商店,聽聽兩個跨文化家庭聊聊不一樣的年夜飯與過年習俗,新移民第一次台灣過年是什麼心情?又有哪些文化衝突與融合? 來賓|新住民范懿筑、新二代王秋雯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共同採訪|曹馥年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6 Feb 2024 · 40 minutes
今天來敲婉|日本京阿尼縱火案死刑宣判:失意與妄想點燃的惡火燒掉什麼?法庭聽見倖存者與遺族之聲

2019年7月18日上午,「京都動畫」遭人縱火,造成36死32傷。去年9月5日,該案首次開庭,今年1月25日,聲稱因小說被抄襲而犯案、有嚴重妄想症狀的被告青葉真司一審被判處死刑。 案件審理期橫跨3個月、開庭22次,破天荒長達143天,日本舉國關注。《報導者》彙整開庭至今的京都地方法院法庭紀錄與判決,看見被告脫序的人生、聆聽受害家屬以及仍與燒傷後的肢體損害和復健搏鬥著的倖存者說法。 此外,京都動畫2006年推出的《涼宮春日的憂鬱》,曾為凶手孤單的心靈帶來希望,更成功讓專職代工、提拔婦女就業的小公司,成為全球動漫迷眼中的品質保證,甚至改變了外界對日式動漫文化的印象。它如何做到的?一場大火,又對它帶來何種影響? 製作團隊|詹婉如、黃鈺婷 📍搭配閱讀: 【耗時3月、開庭22次 日本近代最慘重殺人事件世紀大審:京阿尼縱火案被告死刑】https://reurl.cc/13Xq8m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1 Feb 2024 · 14 minutes
農夫的手拿起槍、11歲娃娃兵上戰場,聽和反抗軍待4天3夜的記者說:緬甸政變3年,人民為何持續對抗?

今年(2024)2月1日,緬甸軍事政變將滿3年,軍政府持續壓制民主、延長國家緊急狀態並延後大選。在俄侵烏戰爭、以巴衝突相繼發生下,逐漸失去關注的緬甸,反抗的人們生活情況如何?國際媒體紛紛撤出之時,他們的聲音要如何被聽見? 長期關注緬甸局勢的獨立記者智強,過去一年三度前往泰緬邊境小鎮美索(Mae Sot),在緬甸動盪的炮擊聲中進行田野調查,跨越邊境與反抗軍相處四天三夜,採訪並記錄兩個足球場大的「猛虎部隊」軍營裡,人民防衛軍(PDF)及民族地方武裝部隊約六、七十人的生活與訓練日常。 2021年政變後,由出逃的翁山蘇姬時期官員成立的平行政府——民族團結政府(NUG)組建的PDF,成員多是沒有作戰經驗的城市年輕人,他們與1948年緬甸脫離殖民獨立後、長年追求族群自治的民族地方武裝部隊結合,共同抵抗軍政府。3年來,民族地方武裝部隊教年輕人們組裝武器、訓練,一通電話就要上戰場。 軍營裡,世代奮戰追求獨立自治的民族武裝部隊,年紀最小僅11歲;從城市來的有機農已學會拿槍,背上的刺青紀念上百位喪命同袍…..這集,跟著記者智強跨越泰緬邊境,聽他們的故事。 來賓|獨立記者楊智強 製作團隊|李雪莉、楊智強、藍婉甄、陳思樺 📍收看「獨立特派員」: 【緬甸反抗者流亡異鄉,尋求外界力量支援前線!】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zz_I9fgSK4&t=7s 【緬甸青年投身反抗軍,對抗軍政府求自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g3Tl3aMcg&t=1s 【泰緬邊境反抗軍照護中心,讓傷兵得以安心治療與休息】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2MdfEzZAdw 📍回顧收聽: 【「機關槍在我眼前掃射」聽兩代緬甸人說,此刻人民抗爭的原因、方法和代價】https://bit.ly/3Sr3flr 📍延伸閱讀: 【「趕走獨裁、你我有責」:海外緬人如何組成橫跨37國的抗爭補給聯盟?】https://bit.ly/424r71H 【專訪緬甸平行政府:背負國民血淚尋求國際支持,誓與軍政府打持久戰】https://bit.ly/427LJWB 【匿名報導、祕密行動──緬甸記者在軍政府搜捕下的新聞戰鬥】https://bit.ly/3Oearix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30 Jan 2024 · 43 minutes
MIT工具機流入俄羅斯軍工業?台俄記者聯手調查,揭開國際制裁下,踩紅線的出口路徑與台廠觸法風險

除了半導體,你知道台灣也是工具機大國嗎? 工具機可用來對金屬材料塑形及切割,是製造業不可或缺的一環,航太、國防、汽機車與3C電子都需要它;台灣工具機以外銷為主,在國際上有「物美價廉」優勢。 2023年,《報導者》記者李易安接獲俄羅斯記者訊息:「台灣製造的工具機出現在俄國政府採購清單上」。進一步查閱海關資料、工具機型錄、出口管制政策後發現,2022年2月,俄羅斯全面侵略烏克蘭後,德國、日本隨即跟上美國,擴大管制工具機出口俄國,以防機器進入軍工產業協助製造武器,台灣成為俄國中高階工具機重要來源,出口成長40%⋯⋯ 儘管2023年1月台灣針對工具機擴大出口管制,然而政府慢半拍的管制漏洞、第三地轉運的灰色地帶,都讓製造工具機的台灣中小企業陷入風險,若機器在無心或有意下流向俄國,可能面臨哪些後果和影響?這集,請聽記者易安歷時3個月的調查幕後。 來賓|《報導者》記者李易安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出口禁令下的紅線交易──揭開MIT工具機流入俄羅斯軍工業隱蹤】https://www.twreporter.org/topics/taiwan-machine-tool-russia-sanctions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4 Jan 2024 · 35 minutes
今天來敲婉|我的阿媽是礦工:16歲下坑、數十年「以命換碳」,看見黑金年代的末代女礦工

「為了賺錢,那時都不知驚。」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戴伯芬,透過訪問阿媽、爬梳資料,寫下9旬阿媽張桂的故事。出生於昭和二年(1927)的張桂,童年靠撿柴、採茶養活自己,為了更高的工資,還是少女就從茶園走進礦坑,成為礦場不可或缺卻又不被看見的女性身影。 根據日治時期統計,女性礦工曾佔總礦工人數11%,她們跟男性一樣前往深度相當於台北101高度的地底,參與採炭、支柱、選煤、搬運、雜夫等工作。1964年,中華民國政府明令禁止女性入坑,但依然有人下坑。 張桂從少女時代開始採礦,少婦時代歷經丈夫死於礦難,中年時見證礦業衰退,轉往他處謀生。她的一生,猶如一部台灣礦業史的縮影,也為這段歷史增添女性視角,只是這些故事,顯少被人知道⋯⋯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末代女礦工──張桂的生命故事】https://reurl.cc/aLLo5Z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4 Jan 2024 · 10 minutes
帶刀上學背後,少年凶惡犯有變多嗎?家庭、校園與司法扮演什麼角色?關於少年犯罪,你可能想知道的事

去年(2023)12月底,新北市一所國中發生少年為替同校乾妹出頭,持刀刺殺同學致死事件。社會大眾的怒火中帶著不解:為何少年剛從少年觀護所出來,又馬上犯案?司法處遇及校園輔導沒有發揮功能嗎?人民憤怒肉搜少年及乾妹,更有不少人要求檢討目前《少年事件處理法》與《刑法》中關於塗銷少年犯前科與少年犯得以減刑的規定。 這集,記者馥年分享深入採訪後的發現,兒少攜刀上學的情況並不少見,但並非都有傷害他人意圖,而不管是第一線人員觀察或實際統計數據都指出,多數觸法及曝險少年的原生家庭功能不彰,容易被幫派吸收、尋求認同。國際新聞主編鎮宏則綜觀日本、韓國、美國經驗,國際間如何看待兒少凶惡犯?從刑責年齡到怎麼罰與教引起哪些爭辯?社會若過度恐懼「超級掠奪者」,可能帶來什麼影響? 來賓|《報導者》資深記者曹馥年、國際新聞主編張鎮宏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台灣少年兇惡犯在增加嗎?幫派怎麼吸收未成年人?】https://bit.ly/3HiwD78 【深入教育與司法現場,看「管」與「教」權利拔河】https://bit.ly/3U1FYaT 【少年兇惡犯該不該用重刑?日本愛的法律、韓國刑責年齡、美國「超級掠奪者」的難題】https://bit.ly/3vCCPEs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8 Jan 2024 · 43 minutes
今天來敲婉|諾魯斷交只是第一槍?國際媒體看台灣大選:520前中國政、經、外交施壓恐加劇

1月13日晚間,在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宣布當選後,英國《BBC》、美國《紐約時報》、法國《世界報》、德國《明鏡周刊》等外媒隨即以頭條報導台灣選舉結果。台灣大選牽動台海局勢與美中關係,已成全球議題,這次就有4百多名國際媒體來台採訪,他們如何為此次大選畫重點? 總體而言,外媒多以「台灣選民拒絕中國壓力」詮釋總統選舉意向,但許多分析也指出,在北京不樂見結果之下,選後到5月20日總統就職典禮期間,中國的文攻武嚇恐將再一次升級。 相較西方媒體,共處亞太戰略範圍的日韓另有不同切入點。日媒多樂觀認為台灣延續「蔡英文路線」,有利於深化台日合作;韓媒則以「親美反中」定調賴清德路線,思考未來區域安全同盟當中,台灣扮演的角色。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國際媒體頭條以「台灣選民拒絕中國」詮釋總統大選,預估520前的關鍵100日,北京對台壓力動作可能加大】https://pse.is/5jcqnd 【野島剛:台灣問題是世界問題,真正勝負2028年延長賽見真章】https://pse.is/5jcasy 【王業立:民調更加作為選舉策略武器,傷害政黨本身與台灣社會】https://pse.is/5jd74w 【沈有忠:藍綠基本盤並未鬆動,盧秀燕翻轉台中立委有功將更上層樓】https://pse.is/5jczxl 【蘇子喬:新國會藍白合、綠白合都有可能,民眾黨將藉此換取更多政治籌碼】https://pse.is/5jc946 【王宏恩分析催票率:走不出去的兩大黨、崛起但有隱憂的第三選擇,柯文哲多於民眾黨的選票,更可能是從泛藍陣營而來】https://pse.is/5jctln 【「新台灣人」陳健民的台灣民主體驗:香港議題不再重要,含淚投票民進黨;台灣是成熟民主社會,但擔憂台灣對中共認識不清、對抗意志不明確】https://pse.is/5jcas9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6 Jan 2024 · 11 minutes
從少子危機和長照悲劇看總統大選:NGO給柯、賴、侯的「政見20問」,邀你一起來閱卷!

總統大選將在1月13日投票,候選人們的政見,你看了嗎?去年,台灣新生兒再創歷史新低;明年,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少子女化及超高齡化是總統當選人上任後的重要課題之一。本集,關注「總統政見20問」中的少子女化及長照社福政策。 為協助大家快速掌握政見,《報導者》籌劃多時,在選前推出「總統政見20問」,請NGO及學者專家,從其長期關注的公共政策領域出發,並特別將一部分聚焦在政治攻防中不太容易被看見、但對人民生活非常關鍵的議題,共20道題,請柯文哲、賴清德、侯友宜(依抽籤號次)競選總部書面作答,再由NGO及學者專家回應。 關注生育處境的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認為,三組總統候選人皆端出產後照顧等福利措施,但缺乏從孕育開始就應有的整體支持,在面對企業責任方面,也該要更有魄力;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則對首次在政見看到「家庭照顧者」的補助表示肯定,但也提醒未來執政團隊,「長照悲劇」仍是現在進行式,各陣營的政見反映國家如何看見問題並承擔更多照護責任,帶你一起來檢視。 來賓|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徐書慧理事長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祕書長陳景寧、《報導者》採訪副主任嚴文廷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總統政見20問 柯賴侯三人如何面對國政難題?】https://reurl.cc/M4Xy2m 【總統政見20問之1三人最大公約數:兩岸維持現狀,軍民溝通都準備不足】https://reurl.cc/L4X65y 【總統政見20問之2從能源轉型到社宅興辦,柯賴侯各有亮點與盲點】https://reurl.cc/yYm6RO 【總統政見20問之3從勞保破產到健保危機,柯賴侯多為治標而無法治本?】https://reurl.cc/RWOyk9 【總統政見20問之4柯賴侯皆列多元性別為國家願景,個資保護缺具體規畫】https://reurl.cc/aLa4MD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0 Jan 2024 · 54 minutes
醫藥記者直呼好難的一題:「基因檢測」到底是什麼?與那些醫學專有名詞奮戰半年後的真心話

你聽過「基因檢測」嗎? 線上一鍵下單,不到萬元,用口水就能解開「基因密碼」,知道自己的血脈、特質潛能與疾病風險⋯⋯廣告文宣說得天花亂墜,但真有那麼神嗎?2023年全球基因檢測市場規模高達172億美元,但在台灣這項新興技術卻是亂象叢生——從實驗室品質、可信度到檢測報告的內容與解讀專業都缺乏管理,致消費糾紛不斷。 為約束失控的巿場,衛福部2021年修正「特管法」,把涉及醫療決策的高風險基因檢測納管——癌症、產前、新生兒、罕病、藥物反應等醫療型檢測皆須在醫療機構執行、報告須由醫師講解。如今3年落日時間將至,2024年2月9日後,未申請通過或補件者,不准進行規範內的基因檢測。 然而這項想幫民眾把關品質的修法卻出現嚴重漏洞,新生兒致死率極高遺傳性罕病「肌肉萎縮症(SMA)」,原本民眾可自費進行基因檢測,卻因「特管法」陷入三不管地帶,罕病兒恐因無法篩檢而錯失「治癒」機會?這系列耗時半年的專題刊登後,衛福部一名官員告訴我們,內部正在緊急開會尋找解方⋯⋯ 這集,請聽兩位記者分享他們與一堆英文與專有名詞奮戰的過程、來自醫界學界的回饋;在層層揭開「基因檢測」的醫療科技面紗後,又有什麼建議給想做檢測的聽眾呢? 來賓|《報導者》記者陳潔、黃浩珉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特管法」納管基因檢測,審查大塞車、跟不上新技術,實驗室品質能把關嗎?】https://reurl.cc/2zDl8n 【「特管法」漏接的「人球」──SMA新生兒篩檢停擺、4千萬新藥病兒恐用不到】https://reurl.cc/aLkM17 【從癌症檢測賣到月老配對、諮詢師卻無認證,如何不讓基因檢測淪科技算命?】https://reurl.cc/OGpRvv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4 Jan 2024 · 45 minutes
2024總統候選人,請回答|選戰攻防話題,如何面對爭議?小記者番外篇:對手的優點是什麼?

2024總統大選倒數兩週,《報導者》近日以「總統10問」接連專訪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除了談內政,如勞保年金改革、能源政策,也回應備受矚目的兩岸關係論述及過去曾經發生的施政爭議。 The Real Story將10個問題分為3集呈現,除了讓聽眾可以完整收聽候選人的理念及回應,也有《報導者》執行長榮幸、總編輯德琳介紹《少年報導者》小記者訪問的企劃。本集涵蓋以下4個問題,還有小記者的其中一個提問。 【第7問】 3位候選人如何回應個人爭議?例如:柯文哲有言論屢遭批評有「仇女」、「厭女」傾向,也讓女性選民質疑;侯友宜從2018年起就籠罩在文化大學宿舍爭議;賴清德的萬里廢礦區老家拆與不拆,也在本次選舉中備受關注。 【第8問】 皆有直轄市長經驗的3人,也都有施政爭議,如賴清德台南市長任內的南鐵東移拆遷案、柯文哲於台北市長任內的「大巨蛋」案、侯友宜任新北市長時的恩恩疑似延誤送醫案。他們怎麼面對? 【第9問】 「網軍」和「側翼」現下已成為每個政黨無可迴避的問題,也成干擾選舉的現象,有何看法? 【第10問】 年輕選票會是決勝關鍵嗎?3位候選人如何爭取年輕族群的選票支持? 【小記者提問】 3位候選人覺得自己為什麼最適合當中華民國總統?其他兩位候選人有什麼你欣賞的優點? 📍搭配閱讀: 【賴清德專訪:ECFA只占出口3%,台灣應走進世界;民進黨做錯地方應反省,取得年輕人信任】https://bit.ly/3TKMpPs 【侯友宜專訪:2025可能大停電,馬上改變非核家園;若當選,任命閣揆最重要是拼經濟】https://bit.ly/41DczWD 【柯文哲專訪:當選一年內解決勞保年金破產問題;未來立法院與藍或綠合作都可能】https://bit.ly/3GWTqVP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8 Dec 2023 · 33 minutes
2024總統候選人,請回答|賴、侯、柯交鋒內政問題:如何面對勞保、能源、廢死、居住正義?

2024總統大選倒數兩週,《報導者》近日以「總統10問」接連專訪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除了談內政,如勞保年金改革、能源政策,也回應備受矚目的兩岸關係論述及過去曾經發生的施政爭議。 The Real Story將10個問題分為3集呈現,除了讓聽眾可以完整收聽候選人的理念及回應,也有《報導者》執行長榮幸、總編輯德琳這次採訪的幕後小故事。本集涵蓋以下4個問題: 【第3問】 勞保年金預估2028年破產,總統候選人如何看待和推動勞保改革? 【第4問】 3位總統候選人如何看待彼此的居住政策?如何改善台灣不透明的租屋黑市,提升租屋族權益? 【第5問】 蔡英文政府的8年任期走向2025非核家園,但再生能源進度落後,將如何解決?是否延役核二、核三或啟用核四電廠?核廢料問題又如何面對? 【第6問】 總統候選人支持「廢除死刑」嗎?為什麼? 製作團隊|何榮幸、方德琳、藍婉甄、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賴清德專訪:ECFA只占出口3%,台灣應走進世界;民進黨做錯地方應反省,取得年輕人信任】https://bit.ly/3TKMpPs 【侯友宜專訪:2025可能大停電,馬上改變非核家園;若當選,任命閣揆最重要是拼經濟】https://bit.ly/41DczWD 【柯文哲專訪:當選一年內解決勞保年金破產問題;未來立法院與藍或綠合作都可能】https://bit.ly/3GWTqVP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7 Dec 2023 · 51 minutes
2024總統候選人,請回答|如何面對兩岸關係?國會若未過半,會與他黨合作組閣嗎?

2024總統大選倒數兩週,《報導者》近日以「總統10問」接連專訪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除了談內政,如勞保年金改革、能源政策,也回應備受矚目的兩岸關係論述及過去曾經發生的施政爭議。 The Real Story將10個問題分為3集呈現,除了讓聽眾可以完整收聽候選人的理念及回應,也有《報導者》執行長榮幸、總編輯德琳的第一線採訪觀察。本集涵蓋以下2個問題: 【第1問】 中國主張台灣違反ECFA條款,祭出終止部分早收清單產品的反制措施,面對中國在大選前夕的「動作」,3位候選人的回應?未來又將如何經營兩岸關係? 【第2問】 如果當選總統,但黨籍立委席次沒過半,是否會任命其他政黨的行政院長? 製作團隊|何榮幸、方德琳、藍婉甄、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賴清德專訪:ECFA只占出口3%,台灣應走進世界;民進黨做錯地方應反省,取得年輕人信任】https://bit.ly/3TKMpPs 【侯友宜專訪:2025可能大停電,馬上改變非核家園;若當選,任命閣揆最重要是拼經濟】https://bit.ly/41DczWD 【柯文哲專訪:當選一年內解決勞保年金破產問題;未來立法院與藍或綠合作都可能】https://bit.ly/3GWTqVP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6 Dec 2023 · 48 minutes
佔中邁入10年,「二子」在台聚首:學者之笑、牧者之淚,香港公民抗命的「腦」與「心」

香港媒體人黎智英被控告涉嫌「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罪」,遭港府以《國安法》逮捕,至今被關押超過3年,日前首次庭審。香港民主與自治空間高度緊縮的幾年來,已有不少港人入獄,或流亡海外;今天的受訪者,便是「佔中三子」中,來到台灣的兩人。 一位是聽眾熟悉、目前在政大客座任教的學者陳健民,另一位,是曾事奉於香港柴灣浸信會的牧師朱耀明。朱耀明從小遭父母拋棄,經歷苦難波折,最後成為傳道人。兩人緣份從爭取興建醫院的運動開始,從信仰中的「行公義」,走向民主改革。 「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在2014年9月28日爭取真普選開始,之後伴隨傘運開花,歷經79天傘運結束,到明年就是第10年;重新在台灣聚首的兩人,如何看待這段共同走過的故事? 來賓|香港柴灣浸信會前主任牧師朱耀明、社會學者陳健民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汪彥成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3 Dec 2023 · 1 hour, 20 minutes
調查報導|「沒有訊號」的15個月——出海即失聯、靠岸已婚變?漁工寫歌、漁青造船,展開改變行動

台灣擁有全球第二大的遠洋捕魚船隊,仰賴2萬2,000多名境外聘雇的外籍漁工,他們是漁船上漁獲捕撈的重要人力資本,你對這群把海鮮送上我們餐桌的「老外」了解多少? 「只要能靠岸,我的視訊就是開著的,因為小孩被我留在印尼,網路讓我們連在一起.。」一次長達15個月不靠岸的遠洋作業,Nofian因為「無法與外界聯繫」,付出家庭破碎的代價。 我們從基隆漁港到屏東東港,聽見在工作環境、薪資待遇等權益外,卸下漁工身分的他們,對自己無法當一個好丈夫、好爸爸的遺憾⋯⋯;在多數船長改變溝通與不當管理模式之後,通訊權成為新議題。 這集,從「老外」漁工、造船第三代、仲介、海事人員等不同角度,認識在海上捕魚的他們,以及關心的事。 製作團隊|詹婉如、李雪莉、陳思樺 共同採訪|許詩愷、楊子磊 📍搭配閱讀: 【人權和獲利能否兩全?改善船艙起居、Wi-Fi通訊,新一代遠洋漁船的改革動力和阻力】https://reurl.cc/prd1Yb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1 Dec 2023 · 39 minutes
調查報導|為了見爸爸,我來台灣做看護——海上喋血案10年後,走進監獄會客室的印尼女孩

「如果不是父親,我不會來⋯⋯。」去年(2022)12月,20歲的Riri(化名)辭去在印尼坐辦公室的工作,來台灣當「外勞」。期間歷經勞力剝削及性騷擾,但她仍堅持留下,只因想念來台工作卻「消失」10年的父親,以及在台當看護7年的母親。 Riri的父親為何消失?2013年7月15日,「特宏興368號」的台灣船長和外籍漁工發生肢體衝突,6位漁工合力反抗,最後,船長、輪機長遭漁工殺害、拋海,犯案漁工被判14到28年不等的刑期,當時剛上船工作半年的Riri父親就是其中之一,目前仍在台北監獄服刑中。 「特宏興368案」並非台灣第一起、也非最後一起與外籍漁工有關的海上喋血事件,但它是至今被害者、加害者人數最多的一案。這集,我們透過書信,訪談服刑中的漁工,也跟著Riri一起探監,聽見這起案件如何影響當年才10歲的印尼女孩以及她的家。 製作團隊|詹婉如、李雪莉、陳思樺 共同採訪|許詩愷、楊子磊 📍搭配閱讀: 【特宏興遠洋喋血案十年】從海上的牢到陸地的牢──漁工爸爸、看護工母女在台灣「相聚」之路:https://reurl.cc/A41aYK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0 Dec 2023 · 33 minutes
他們的魔幻時刻|蕭雅全 X 王誌成:入行就遇到大魔王侯孝賢,鏡頭外真功夫,讓角色活起來

第60屆金馬獎甫落幕,演員陳慕義以電影《老狐狸》奪下最佳男配角,感言中「美術組搭不能用的廁所、導演在小螢幕前聊天」笑翻全場,也令人好奇,導演、美術設計都在做什麼? 導演蕭雅全數年磨一片,表面看似談命運、父子情,背後是大時代下的人物縮影與認同,即便資金籌募不易,他仍堅持描繪台灣人的故事。而與蕭雅全長年合作的美術指導王誌成,則常不計預算義氣相挺,「當演員走進我搭建的場景,就是我的魔幻時刻。」 這集,聽兩位電影工作者在「鏡頭外」下的功夫,他們如何思考創作?又為何不約而同提及導演侯孝賢對他們的影響與重要性? 來賓|導演蕭雅全、美術指導王誌成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陳思樺 💰支持報導者,帶您貼近藝文現場: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5 Dec 2023 · 59 minutes
報導者你好:為什麼要談「監所通信」計畫?(新單元開張!製作團隊接call-in,歡迎隨時來訊!)

「喂,報導者你好?」 謝謝大家的來訊、來信和留言,你的每一個聲音,我們都收到了!《The Real Story》新闢「報導者你好」單元,在這個小天地,你會聽到節目企劃思維、其他聽眾的回饋與提問,甚至再度邀請之前節目中的來賓,回應你的想法。 因為我們相信,重要議題不應「朝生暮死」,後續的任何漣漪與迴響都是重要的。在首發嘗試的這集,你會聽到: ➤為何要推「報導者你好」? ➤今年《The Real Story》最受歡迎單集? ➤#Live Podcast談地獄哏後的一封長信 ➤回應「我的筆友是重刑犯」聽眾感受 💬在眾多訊息中,感謝以下聽友的提問、回饋或指教,和我們一起完成了本次的「報導者你好」:楊孟諺、estoncoal 、正在吃格子鬆餅、Dino Lo、Kevin Wu、varperson_alice、馥牛、almostfallasleep、isabella268、仙人掌嘴、sss0602、asdfghjkilopw 來賓|監所關注小組理事長陳惠敏 製作團隊|藍婉甄、詹婉如、汪彥成 📍重溫集數: 【儘管世界爛透了|以巴衝突再起:加薩走廊在哪?哈瑪斯是恐怖分子或反抗殖民?一場長達75年的國土爭奪】https://link.chtbl.com/Helloworld1012 【#Live Podcast 玩地獄哏,或者「只有地獄沒有哏」?喜劇演員的創作大冒險,與自剖真心話 ft. Jim、呱吉】https://link.chtbl.com/standupcomedy1024 【我的筆友是重刑犯:從自介、聊天,到幫他說「母親節快樂」,串起高牆內外的一萬多封信與800志工】https://link.chtbl.com/prisoners 【日本邊陲小島上,「台灣移工」的歷史流轉:黃胤毓愈拍愈久的紀錄片,和10年磨出的「阿媽緣」】https://link.chtbl.com/GreenJail 【人設、話術、捲款潛逃,破解詐騙三階段,吸金犯如何利用「黃金護照」另開人生?】https://link.chtbl.com/golden-passport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2 Dec 2023 · 21 minutes
黑熊保育與人類生活,只有衝突嗎?記者最「壓力山大」的採訪:大武部落獵熊案後來的事

獵人不敢拿起獵槍、祭儀改買平地豬肉、長輩將獸骨從門口拆下⋯⋯走入與黑熊為鄰的屏東縣霧台鄉大武部落,發現這裡瀰漫一股恐慌氣氛,昔日象徵榮耀的獸骨被鎖進倉庫,成了部落裡不能談的禁忌。 去年12月9日,網路上流傳一段影片:兩名年輕男性騎著機車,將獵到的台灣黑熊夾在中間三貼,嘻笑的畫面被放到網路上流傳,引發社會輿論譁然。今年4月檢方以《野保法》起訴7位參與黑熊獵殺的族人,另有2名族人因獵捕保育類的台灣野山羊、水鹿被起訴。 這跟外界長期認知的「原住民不獵熊」有巨大落差,為什麼他們要殺熊?《報導者》記者林慧貞耗時半年展開調查,突破族人心防、試圖釐清脈絡,事件至今屆滿一年,這集請聽慧貞說穿梭於部落田野的觀察,過去媒體未曾說明白的事,以及她自己下筆前的掙扎。 來賓|《報導者》記者林慧貞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從英雄到罪人──屏東霧台獵熊案下,蒙上陰影的魯凱族至高榮耀】https://reurl.cc/Wv5OoO 【在當代制度與傳統夾縫間,努力尋找狩獵文化存續的魯凱族大武部落】https://reurl.cc/A0Q3mj 【法規、輿論與人身安全的三重枷鎖下,部落「恐熊症」如何解?】https://reurl.cc/Wv5Ome 【台灣黑熊頻現蹤,我們準備好當「有熊國」居民了嗎?】https://reurl.cc/8NKbVd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8 Dec 2023 · 52 minutes
和印度人聊「印度移工」:不只是咖哩、歌舞片和治安問題,台印之間「偏見與友善並存」的對話進行式

「沒有這樣的討論,台灣的政府不會知道台灣對印度的認識有多少,……這也給我自己啟發:我想更積極向台灣說明印度這個國家;希望這樣的討論,給台印關係帶來正向結果。」來自印度比哈爾邦(Bihar)的在台留學生平度(Pintu Kumar)說。 但台印間的社會對話,有機會就此開展嗎? 外媒報導「10萬印度移工」準備入台,最快年底簽署勞務合作備忘錄(MOU)後,台灣網路快速湧現反對聲浪,甚至出現對印度移工的歧視言論。即便勞動部聲明,在民間反對聲音弭平之前,不會簽署MOU,但日前仍有約百人集會,在凱道疾呼「反對新增移工來源國」。 本集,兩度來台就學、已經寫完一份中文論文的平度,分享他身為一名印度男性,融入台灣社會的過程,以及仍會遭逢異樣眼光的日常,他如何看待這次沸騰的輿論?同時,《報導者》記者也採訪「反對增加新移工國」集會的核心成員,他們是誰?又如何在議題發酵後的內部歧異中,調整不同的發言角度? 來賓|印度在台留學生平度、《報導者》記者許詩愷 製作團隊|詹婉如、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暌違20年再開國門,歧視移工爭議風波如何因印度再現?】https://reurl.cc/nL9Y7l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5 Dec 2023 · 52 minutes
日本邊陲小島上,「台灣移工」的歷史流轉:黃胤毓愈拍愈久的紀錄片,和10年磨出的「阿媽緣」

你可能到過沖繩本島,但在台日的海上邊界,還有散布著許多隸屬日本沖繩,地理上又緊鄰台灣、且與台人有著深刻連結的小島——八重山諸島。在日治時期,曾有一批台灣農、礦工,帶著對於追求更好生活的想望,跨海在此紮根,他們的家人如今已到第三、第四代。 導演黃胤毓學電影出身,大學時因為一堂民族系課程開啟對移工的拍攝,並在日本求學時,尋找台日之間的移民身影,因此走進種鳳梨的玉木阿媽、養父為礦工的橋間阿媽等「台裔日本人」家庭。 他用日常的陪伴,一起去掃墓、散步、看醫生,同時不斷蒐集史料,在記錄的同時也喚起阿公、阿媽們更多塵封的記憶,花費數年時間,拍下如今正在製作第三部曲的「狂山之海」系列紀錄片。 這集,一起從黃胤毓的10年記錄中,看見台日移民的面貌,與他從台東出發、如今在沖繩組成國際團隊、持續用故事連結島嶼的故事。 來賓|旅日導演黃胤毓 製作團隊|李雪莉、張鎮宏、藍婉甄、汪彥成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30 Nov 2023 · 51 minutes
報導者X誰來報樹【金馬特輯】盧律銘:「在地經營,歡迎找我」從數學老師到電影配樂家的10年心路

觀賞電影時,好的電影配樂能牽動觀眾情緒起伏,為電影畫龍點睛。但這些音樂是怎麼完成的? 盧律銘是台灣近年崛起最快的配樂家,曾為《瀑布》、《返校》、《消失的情人節》等電影操刀;今年(2023)更有兩部配樂作品入選第60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他告訴我們如何找到《周處除三害》導演想要的「天上來的聲音」?而在《疫起》以鋼琴為主旋律的配樂中,他瞞著導演偷藏「噪音」⋯⋯ 低鳴、噪音、特殊的樂句排列,是盧律銘的曲子特色;自稱不按牌理出牌的他,總在作品中偷藏「盧律銘標誌」。除了期待自己「永遠為下一次做準備」,更希望帶領後輩向前、脫離「50萬台幣坐地起價」,爭取更好的待遇。 這集,是我們首次嘗試與其他Podcast節目聯手訪問,一起走入電影配樂的世界,聽中生代音樂家的心路歷程,也期待你對這集節目的回饋。 來賓|電影配樂家盧律銘 製作團隊|《報導者》李雪莉、藍婉甄、陳思樺、《誰來報樹》小樹、Marks、黃芷萱 【小知識:本集提到的兩名國際音樂人】 Trent Reznor 美國創作歌手、作曲家和唱片製作人。雷澤諾自1988年組成工業搖滾樂團九吋釘,在團內擔任主唱,也演奏多種樂器,現為獨立音樂家。 Hans Zimmer 著名德國電影配樂作曲家和音樂製作人,由其配樂的電影超過150部,其中包括1995年獲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的動畫電影《獅子王》、《赤色風暴》、《紅色警戒》、《神鬼戰士》、《末代武士》、《黑暗騎士》、《全面啟動》、《自由之心》、《星際效應》、《敦克爾克大行動》。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4 Nov 2023 · 1 hour, 10 minutes
以巴短暫停火,然後呢?從加薩回來的台灣醫師、為受難家庭說故事的以色列作家:戰火之下,他們想說的話(Live Podcast)

以色列與哈瑪斯上個月爆發半世紀來最猛烈戰火,至今已有上萬平民喪生。 來自台灣的無國界醫生洪上凱,在戰爭爆發前便駐點加薩為該地人民提供醫療援助。他遇過因誤跨以色列限制的6海浬、而遭砲擊受傷的加薩傷患;也見過以色列建國後流亡的巴勒斯坦人,幾十年來仍留著回家的鑰匙;也聽聞因戰火空襲,守在醫院岡位上卻喪生的醫護同事……,「擔心大家看到短暫的停火協議,就不再關注戰爭了。」 這集,除了洪醫師談第一線的所思所想,《報導者》主編子午也分享採訪以色列作家艾加・凱磊的看見與感觸。除了透過不同視野對以巴衝突有多一層理解,在台灣的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來賓|台灣無國界醫生、林口長庚醫院急診主治醫師洪上凱 來賓|《報導者》採訪主任、主編張子午 製作團隊|張鎮宏、張子午、陳星穎、古芹、詹婉如、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8個Q&A解析加薩戰爭的世仇背景:以色列怎麼救人質?戰爭只是巴勒斯坦的悲劇之一?】https://pse.is/5bfsev 【炸彈震波與溫暖人情中的真實加薩──台灣無國界醫生在以巴戰火下的證言】https://pse.is/5cdgjw 【以巴戰火不需要偉大的答案,只需要可被實現的小小慈悲──專訪以色列作家艾加・凱磊】https://pse.is/59ne8s 【未癒的歷史傷痕下,他們的和平想望難以同步──在台以巴人如何看待加薩戰火?】https://pse.is/5d534w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3 Nov 2023 · 1 hour, 14 minutes
只要記得,她就不算死:普悠瑪倖存女孩的辣泡麵漫畫裡,想不起來的痛與忘不了的友誼

去年(2022)春末,我們到台東拜訪16歲、剛從卑南國中畢業的旻瑄,她也是2018年10月21日台鐵普悠瑪事故中的倖存者。這場意外帶走了18條生命,其中有5位卑南國中的師生,包括旻瑄幼稚園以來最好的朋友。 事發後,旻瑄努力復健,也花了幾年時間,記錄下她與好友之間的故事——愛吃辣的女孩與不吃辣的女孩,在一碗碗泡麵中,嘗試各種辣度和調味的回憶。 這集,請聽一段和泡麵有關的,愛與別離、受傷與重生的故事。 受訪者|台東女中學生李旻瑄、旻瑄媽媽黃家玉、漫畫家阮光民、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游珮芸 製作團隊|楊惠君、嚴文廷、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只要大家還記得,她就不算死──普悠瑪事故倖存學生的心路故事】https://bit.ly/3G0IyWv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7 Nov 2023 · 30 minutes
#Live Podcast 玩地獄哏,或者「只有地獄沒有哏」?喜劇演員的創作大冒險,與自剖真心話 ft. Jim、呱吉

單口喜劇(stand-up comedy)近年受到許多人喜愛,帶來笑聲的同時也爭議不斷。這場Live Podcast邀來喜劇演員Jim和呱吉分享,在他們心中的「地獄哏」到底是什麼?以特定族群作為題材的笑話,是否就代表著嘲笑和刻板印象?如果有人因此受傷,或「替他人受傷」,又該怎麼辦? 每當笑話被「炎上」,總有人針對笑話文本提出批評,也有人為喜劇演員的現場演出抱屈,這到底是旁觀者的「斷章取義」,或是喜劇表演面對非特定公眾的必然結果?在實際的操作經驗中,部分喜劇演員也開始從創作、表演和經營社群的過程逐漸理解,離開了當下場域的喜劇,遠比一個笑話更加複雜。 在上個月的這場Live Podcast中,喜劇演員之間以及與現場觀眾的互動,帶來熱烈的回應和交鋒,其中有認同、有鼓勵,也有對喜劇的質疑和異議;期待這樣的活動能夠帶來更多討論,並開啟這個日益受到關注的表演領域的更多思考。 來賓|喜劇演員Jim程建評、YouTube頻道「上班不要看」創辦人呱吉 製作團隊|方德琳、陳德倫、藍婉甄、陳星穎、古芹、汪彥成 ※本集錄音時間為2023年10月24日 📍搭配閱讀: 【美式火烤牛肉上桌!當單口喜劇、嘻哈音樂遇上道德爭議,創作者們怎麼想?】https://bit.ly/49D5d9c 【平權教育失敗?校園歧視言論背後,「政治正確」的未竟、焦慮與反挫】https://bit.ly/3SCVLfK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6 Nov 2023 · 1 hour, 21 minutes
我和我的聾人爸媽:聽音樂、揪夜衝、跳霹靂舞,手、口雙語的「CODA」是怎麼長大的?

「媽媽用手語說床邊故事」、「爸爸會帶我們全家夜衝」……被通稱為「CODA」(Child of Deaf Adults)的聾人小孩們,在家以手語和父母溝通,在外,則常要擔任父母的耳朵和發言人──這讓一些CODA顯得特別早熟,卻也可能是孩子童年埋藏、不想被同學發現的祕密。 手語是他們的母語,聾人小孩在手、口「雙語」家庭長大,他們的父母同樣希望和親近的人深談交心,可能愛聽音樂,或者擁有屬於自己的手語名字。 2018年,立法院將手語列為國家語言之一,5年後的現在,有何不同?這集,兩位CODA將分享小時候曾走過的彆扭及認同掙扎,長大後又如何透過倡議舉辦「聾人演唱會」、以「手語名」為主題的展覽,讓更多聽人認識聾人文化,也鼓勵聾人父母從小教孩子屬於他們的語言。 來賓|演員、「聲音藏在」計畫發起人廖曉彤、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主任詹富娟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手語是愛與使命──那些手譯員的人生故事】https://reurl.cc/o56Q73 【當手譯視訊成為新創事業:一通電話,聽障者獨立自主的開端】https://reurl.cc/0ZRYvY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0 Nov 2023 · 43 minutes
今天來敲婉|免費心理諮商政策追蹤:為什麼只補助年輕人?3次有用嗎?心理師怎麼看?

今年8月,衛福部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15到30歲民眾3次免費諮商補助。此方案可說是亞洲創舉,但上路不久,部分縣市就傳出資源將盡。 衛福部旋即宣布加碼預算的同時,方案執行狀況也令人好奇:只補助3次諮商,真的有用嗎?第一線的心理師有哪些觀察?發現高風險個案後,是否有足夠資源和方法能夠承接?而沒有申請到方案的人,或非年輕族群、經濟上無法負擔的民眾,還可以去哪裡求助? 製作團隊|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3次免費諮商,然後呢?推動「求助常態化」,擴大年輕世代心理健康支持網的新挑戰】https://bit.ly/3MvoX4x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8 Nov 2023 · 13 minutes
今天來敲婉|親密暴力下的寵物與我,如何一起逃?貓咪「茶茶」虐死案後,社福系統的改變與未竟

「他是綁匪,貓咪是肉票,只要有肉票,他想要對我做什麼都可以。」為了帶走男友手中倖存的2隻貓,Vicky(化名)花了4年,才逃離與恐怖情人同居的小套房。 分手怎麼這麼難?美國研究指出,庇護所內超過7成家暴受害者的寵物都曾被伴侶拿來威脅或傷害,其中也有人因擔憂寵物安全而延遲庇護。台灣社工師也觀察,這類情況已普遍出現在她協助的個案身上。 2021年,一名男子為挽回前女友,將女友的貓咪「茶茶」以熱水澆淋致死,該案在今年7月20日宣判。施暴者被判處7個月徒刑,併科25萬罰金,是少數因為虐待動物致死入獄的案件。當親密關係遇到暴力時,不只是人、還有動物也需要安全離開,而我們的政策、法律如何協助?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想逃離家暴,卻帶不走重要的牠:茶茶案後,家暴寵物未解的安置之難】https://reurl.cc/p5apZZ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請用你的方式支持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3 Nov 2023 · 11 minutes
人設、話術、捲款潛逃,破解詐騙三階段,吸金犯如何利用「黃金護照」另開人生?

當房地產投資名嘴,開始教你如何成為銀行VIP、走私黃金賺價差等「賺錢祕密」,你相信嗎? 2000年初,因投資房產躍上媒體、出席各大講座的王派宏便是這樣崛起的。憑藉著大環境利多下的成功經驗,他成為「派宏老師」,成立學苑及顧問公司。表面上傳授遊走法律灰色地帶的賺錢手段,檯面下收取2~4萬元不等的「學費」,洗腦學員貸款「委託」他投資,並不斷「排線」讓學員一拉一,最終於2019年吸金34億元後潛逃出境。 《報導者》與「組織犯罪與貪腐舉報計畫」(OCCRP)合作調查發現,王派宏早在出境前,就已「投資入籍」多米尼克(Commonwealth of Dominica)取得雙重國籍,使得台灣檢調追查難上加難。 這集,聽主辦王派宏案的新北地檢署檢察官李秉錡分析,吸金和詐騙有什麼不同?遇到哪些情境和話術,投資人需提高警戒?《報導者》記者孔德廉則分享,多米尼克為何開始受到跨國犯罪者們的「青睞」?投資入籍計畫有哪些漏洞? 來賓|新北地檢署檢察官李秉錡、《報導者》記者孔德廉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詐欺34億元買來的第二人生──王派宏吸金案,和「投資入籍」多米尼克的全球罪犯】https://bit.ly/3QETZcN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1 Nov 2023 · 47 minutes
他們的魔幻時刻|謝瓊煖 X 詹傑:國民媽媽與勸世三姊妹,用田調裝滿的靈感百寶盒

今天的節目,是我們新推出藝術文化訪談單元:《他們的魔幻時刻》。 首集邀來一對北藝大的學姐學弟——謝瓊煖、詹傑。「國民媽媽」謝瓊煖20多年來演繹過各種角色,《我們與惡的距離》李媽媽與《華燈初上》季媽媽讓她打開影視知名度,但也為她帶來自己都沒發現的「職業傷害」。 詹傑從文青作家走向劇場、電視二刀流編劇,他跨度極大的題材,許多來自隨手收入百寶箱的生活片段、上山下鄉的田調經驗,而他最珍惜的,是和觀眾一起坐在台下不被認識而共享作品的時刻。 這集,聽在表演舞台上不同位置的他們,如何在創作和演出上練功?而屬於他們的「魔幻時刻」,又是什麼模樣?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汪彥成 💰支持報導者,帶您貼近文化現場: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7 Oct 2023 · 54 minutes
「台灣有事」各自表述:為台海危機未雨綢繆,或軍事化藉口?第一島鏈核心沖繩的變化與聲音

沖繩僅占日本國土面積0.6%,但卻有7成的美軍基地與兵力駐守在此,與戰機聲共處,已成為沖繩人的日常;而在台海兵棋推演中,國際援軍是否援台、如何援台,也將左右於地緣戰略關鍵位置——沖繩的動作。 對許多沖繩人來說,「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是令人緊張的話題;有些人認為這是軍事化的藉口,也有人理解中國威脅和沖繩的角色,卻仍為基地負擔問題而矛盾糾結,戰時未能疏散、平民大量死亡的慘痛記憶也未曾淡去。跟著記者縱觀第一島鏈上的戰備變化,也走進沖繩民間,聽見仍在進行中的論辯與沖台對話的可能。 製作團隊|張鎮宏、許詩愷、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沖繩如何成為台海危機的熱點?】https://bit.ly/3tFZI8S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5 Oct 2023 · 59 minutes
今天來敲婉|消防員救火靠勇敢?從列管、稽查到防災,明揚大火燒出的工廠危險物質問題

9月22日,明揚大火造成10人死亡,其中包括4名消防員──他們尚未進入火場就因突然的化學爆炸殉職。 屏東縣政府事後調查,廠房內擺放超過管制量30倍的有機過氧化物,但為何無人發現?《報導者》記者取得資料,發現明揚國際兩年前就曾發生過火災,但政府單位並未因此加強檢查,錯失事前發現的機會。雖然各部門都定期稽查,現實卻是業者沒有申報就沒有列管…… 2018年桃園敬鵬大火6名消防員殉職,促成《消防法》修法,消防員「生命三權」規範了什麼?而明揚化學物申報不實,揭開哪些法律未落實的困境?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危險品超量30倍從未申報、每年安檢都過關,明揚大火燒出消防員面對化學災害的無助】https://reurl.cc/x631L5 【屏東明揚大火公祭背後:10年43位消防員殉職,悲劇鋪成的漫長改革之路】https://reurl.cc/v6QZre 【屏東明揚工廠爆炸24小時,4消防員殉職、98傷,揭廠房工安與消防職安缺失】https://reurl.cc/9RDKMj 【林佳和/他們的犧牲,照見台灣社會的選擇──觀察消防員十年爭權軌跡有感】https://reurl.cc/x6NrY1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請用你的方式支持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0 Oct 2023 · 11 minutes
旅遊之外,為何要關注沖繩?跟鎮宏走訪那霸街頭、美軍基地和與那國島,沖繩人怎麼看台海情勢?

沖繩是離台灣最近的日本國土,美麗的沙灘及海岸,是不少台灣人喜愛的旅遊景點;相近的文化及氣候,也讓台灣成沖繩人近年留學及移民首選。 但除了民間交流,沖繩,因其特殊地理位置,更在台海關係變化、中國軍事崛起之際扮演關鍵角色,也讓經歷二戰傷痛的沖繩人,出現「沖繩不能再次成為戰場」的焦慮。 這集,跟著鎮宏前往沖繩諸島,聽島民們怎麼看「台灣有事」?他們如何面對日本自衛隊、飛彈部隊進駐?台海如果真的戰爭,沖繩怎麼辦?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沖繩如何成為台海危機的熱點?】https://bit.ly/3tFZI8S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8 Oct 2023 · 26 minutes
台灣作家的18年瑞典觀察:焚燒古蘭經、極右政黨崛起,當進步社會開始「反政確」,他們如何面對?

瑞典在國際上常被譽為「進步社會」的典範,從法律制度到文化教育,都不斷為多元、平權等價值努力。然而,反對移民的極右派政黨卻在去年大選中躍升為瑞典國會第二大黨;今年,民間則發生多起焚燒《古蘭經》事件,激起穆斯林社群的強烈抗議。這是人們對「政治正確」的反撲嗎? 這集,《報導者》podcast主持人雪莉前往瑞典,與作家吳媛媛對談。在瑞典生活18年,歷經求學、就職、結婚生子,她對瑞典人刻進骨子裡的平權意識有深刻觀察,卻也曾不小心說錯話;當「進步價值」與「反政治正確」掀起社會思辨,瑞典人如何面對,台灣能否借鏡? 來賓|《報導者》專欄作家吳媛媛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汪彥成 📌延伸閱讀: 【反仇恨言論立法能杜絕歧視嗎?從瑞典多起焚燒《古蘭經》事件談起】https://bit.ly/45niX4s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3 Oct 2023 · 51 minutes
儘管世界爛透了|以巴衝突再起:加薩走廊在哪?哈瑪斯是恐怖分子或反抗殖民?一場長達75年的國土爭奪

10月7日,控制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激進團體「哈瑪斯(Hamas)」無預警突襲以色列南部邊境,殺傷、綁架大量平民和軍警;面對越境攻勢,以色列也發動反擊。 1948年,以色列在「故土」建國後,與早已在此繁衍千年的巴勒斯坦人,因宗教文化差異、為了領土劃分與耶路撒冷歸屬,纏鬥75年之久——雙方曾有和平協議,為何難有共識?甚至讓巴勒斯坦分裂為兩派?加薩走廊與約旦河西岸的巴人生活是什麼模樣? 這一集儘管世界爛透了,試圖梳理歷史脈絡與國際上不同意見,從宏觀視角解釋兩個民族的家仇國恨,而當戰事升級又可能如何影響國際局勢?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以巴50年來最嚴重軍事危機:哈瑪斯大突襲,雙方首日逾6千死傷,以色列宣戰進攻加薩】https://bit.ly/46Jluad 【一片土地,四種身分證──越洋採訪戰火中的巴勒斯坦人心聲】 https://bit.ly/46NsrH8 【加害者、殉道者或是受害者?以色列監獄裡的巴勒斯坦兒童】https://bit.ly/3rGa6NB 【2021年以巴衝突,導火線誰點燃?巴勒斯坦研究專家從歷史脈絡解析】https://bit.ly/3QaQM4e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2 Oct 2023 · 35 minutes
我的筆友是重刑犯:從自介、聊天,到幫他說「母親節快樂」,串起高牆內外的一萬多封信與800志工

「誠徵筆友!」從監所寄出的數百封信件,一箱箱堆在「監所關注小組」狹小的辦公室裡。2020年疫情之下,擔憂感染爆發的監所變得更加封閉,但受刑人仍渴望知道高牆外的世界,小組發起的「監所通信計畫」也於焉展開。 從一開始信根本回不完,到現在擴展至831位來自各行各業、甚至世界各地的「通信志工」,陸續和監所內1,714位「同學」通信,往來逾萬封信件,這些獄中筆友有被判重刑的大叔,也有誤入歧途的少年。 有人抱著「幫助受刑人」的初心加入,「但最後是誰幫了誰,還很難說!」志工與同學透過寫信交換生活近況、分享生命經驗,嘗試在高牆內留下與社會連結的微光,也從彼此差異的世界中重新認識自己…… 來賓|監所關注小組理事長陳惠敏、寫信志工詹庭琪、林禹青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那些坐過牢的人 歡迎歸隊!】https://reurl.cc/3eep4j 📍相關活動:▌必須保衛社會 ▌你所不知道的收容人——收容人創作與監所議題展https://reurl.cc/jvvY9D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6 Oct 2023 · 58 minutes
今天來敲婉|亞運竟有這一項?橋牌選手出國比賽拿金牌的夢想與現實

2022杭州亞運如火如荼進行,除了常見的田徑、游泳比賽外,更有多項獨特項目,如藤球、滑輪溜冰、卡巴迪等,其中,還有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橋牌」。 繼上屆亞運1金2銀1銅佳績後,今年,我國派出男女各9名橋牌選手競逐獎牌。和所有國家隊選手一樣,付出時間培訓,也希望能為國爭光,但並非職業選手的他們多數另有正職,形成重重阻礙 ──從選拔、培訓到比賽約40多天,公司會准假嗎?體育署與國訓中心的集中式訓練,為何加深選手困境、引發反彈?而本該作為選手及政府間橋梁的橋藝協會,又為何難以發揮力量? 製作團隊|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出國比賽難請假、金牌效應難擴散──亞運橋藝國家隊的野外生存紀錄】https://bit.ly/45dghGA 【林佳和/體育改革的抉擇:更多國家控制?更多社會支持?】https://bit.ly/3Q0DQxK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請用你的方式支持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5 Oct 2023 · 15 minutes
今天來敲婉|限時限地、3點不露,全台最嚴的競選廣告看板規定在台北,但市民有感嗎?

距明年總統、立委選舉還有3個多月,但各地競選廣告看板大戰已開打!「新一代 國會 未來」、「美好的一天從對的選擇開始」,最近,這類搭配政治人物照片、姓名的廣告看板標語出現在台北街頭,乍看與選舉無關,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這些人都是要「出來選」的,只是,他們為何不明講? 2022年底,基於乾淨市容、選舉公平性等期許,台北市議會三讀通過《台北市競選廣告物管理自治條例》修正,競選廣告看板只能在法定選舉期間、指定地點設置,否則最高可裁罰5萬元,且北市府有權強拆。但本次選舉,仍有不少違規的選舉看板大剌剌出現在街頭,市府執法遇到什麼挑戰?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參選人取巧偷渡看板、市府執法不力,台北競選廣告限令形同具文】https://pse.is/5agvzm 【捐款缺乏即時監督,公開金流又憂中國「監視」──選前應公布大筆政治獻金嗎?】https://pse.is/5ap4y8 【在地人情超越黨派、大族老面孔占優勢──深入部落現場,看​原住民鐵票倉如何煉成】https://reurl.cc/E1Xpba 【逾3千原住民立委投票所陷「被迫亮票」危機!民間籲推「不在籍投票」解套】https://reurl.cc/blGkdd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請用你的方式支持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8 Sep 2023 · 11 minutes
建商蓋房子,工安靠監測還是「賭一把」?馬路塌陷、房屋傾斜,缺乏第三方監督的施工危機

9月7日晚間,台北市大直一處民宅,因緊鄰的基泰建設建案施工不當,而傾斜塌陷。 這場工安意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居民早在半年前,便從房屋龜裂、窗門歪曲發現不對勁,並向市府陳情。只是,鄰損認定由營建方出具,以「與施工無關」作結,直到東窗事發後公會技師才發現,工地監測數據多次達停工標準,卻仍繼續施作……。 民間建商有工安問題,為何政府卻未介入?在仰賴私法自治的寬鬆法規下,部分建商為節省營建成本,監測數值僅供參考,施工安全常淪為「賭賭看」;在台灣各地新建案、都更潮不斷的情況下,會造成怎樣的風險? 來賓|《報導者》記者孔德廉、許詩愷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基泰大直監測數據多次歸零、逾停工標準卻未停,失控的品管與成本魔咒釀出塌陷坑禍】https://bit.ly/3RuW7EK 【由事故鋪成的工程安全改革路,基泰大直案後能否踏上關鍵修法第一步?】https://bit.ly/3RBCoDj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7 Sep 2023 · 36 minutes
今天來敲婉|巴西雞蛋保鮮4個月,真的假的?從洗選、噴蠟到冷鏈運輸,進口蛋效期問題何在?

為回應近兩年缺蛋現象,台灣從3月起首度大規模進口1億多顆雞蛋,卻因部分蛋品誤標有效期限,引發諸多爭議,農業部長陳吉仲更為此請辭。專案進口是為平抑蛋價,但問題究竟出在哪? 農業部多次表示巴西雞蛋保存期限可達3~4個月,其實有所本,但許多國內業者依循過去產銷手法,讓蛋離開冷藏後再次洗選、常溫販售,效期還能如「原廠設定」嗎?業者以「洗選後近1個月」作為效期的慣例,又是否合理?撇開政治口水,從雞蛋跨國運銷的過程一起透視進口蛋風波。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冷鏈、保存標示和品質分級:進口雞蛋風波,凸顯台灣市場與國際標準斷鏈窘境】https://reurl.cc/V4D4AA 【透視2023開春缺蛋現象:失靈的產銷制度,如何影響雞蛋價格和流向?】https://bit.ly/3y5yeIO 【蛋說從頭:從種雞到生產,一顆蛋上桌需要多少時間?台灣能自行培育蛋種雞嗎?】https://bit.ly/41Xep4q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請用你的方式支持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3 Sep 2023 · 12 minutes
週年特輯|報導中的他們,後來怎麼了?新聞編輯室怎運作?金鐘編導現身、百名讀者連線,《報導者》給問

💰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https://pse.is/5953dg 9月9日的《報導者》8週年生日派對,你在線上嗎? 8年來,因為大家的支持,我們每月定期定額贊助者從4人增長到6,200人,團隊成員壯大為44位。這集,我們在線上生日趴中回應百位讀者、聽眾對於《報導者》營運的好奇,也邀來3位神祕嘉賓,分享《報導者》報導和節目推出後,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和改變? 此外,執行長榮幸更特別準備「加碼回饋」,想知道在維運《報導者》的壓力下,榮幸「好好活著」的祕訣是什麼嗎?一定要聽到最後! 連線|烏干達留學生Collines 連線|IBU廚房×冬瓜山書店負責人黃燕妮 連線|《火神的眼淚》導演蔡銀娟 製作團隊|李雪莉、陳星穎、古芹、藍婉甄、詹婉如、陳思樺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1 Sep 2023 · 1 hour, 8 minutes
80歲失智母親、50歲罹癌孩子:當自己成為田野對象,一段醫療人類學者的母女共病經歷

醫療人類學者劉紹華(小華)5年前被醫師診斷出淋巴癌。當時,她腦中快速浮現一週前才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的母親小美、想到癌症驟逝的父親、會不會白髮人送黑髮人……就在診間暈了過去。 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每5個人中就有一人是65歲以上老人。中年孩子與高齡父母一起生病、變老,可能成為常態。當癌症、阿茲海默兩個「世紀之症」同時發生在一個家庭時,小華、小美與其他家人,如何經歷這段互相「陪病」的時光? 「媽媽可以,妳也可以。」劉紹華娓娓道來高齡80歲的母親,心頭仍掛念50歲罹癌孩子的情景。但隨著小華化療後康復,小美的認知能力卻只會愈來愈下墜,直到幾乎忘了小華生病。於是,她以人類學的眼睛,回望這段共病過程,走過患病的日常,也走進病人的心境,記錄下我們終須面對、多數人卻過於陌生的生命旅途。 來賓|《病非如此》作者、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劉紹華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病非如此》書訊連結:https://reurl.cc/dmrWK8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請用你的方式支持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4 Sep 2023 · 50 minutes
今天來敲婉|小孩是大人的負擔嗎?從數起德國托育霸凌,看高齡、少子、缺工構成的社會困境

幼教產業因人力不足,必須縮短服務時間提早下課、甚至臨時停課,第一線人員因不堪負荷而不當對待孩子的通報事件愈來愈多,單一行政區通報4年來增加6倍——這不是台灣,而是德國近來不得不面對的托幼風暴。 風暴是如何產生的?高齡化且少子化的人口結構、低落的幼教薪水和政策預算、各行各業的勞動力短缺與長工時、讓人沒有餘裕育兒的經濟邏輯,形成了惡性循環的巨大漩渦。 對此,德國嘗試提出什麼樣的解方?滿滿既視感中,給了9千公里外的台灣什麼樣的警示? 製作團隊|藍婉甄、陳思樺、張詩芸 📍搭配閱讀: 【黃哲翰/德國幼教神話崩潰中?師資和家長雙重過勞的「黑色托兒所」】https://bit.ly/3PbUIA2 【黃哲翰/深入德國托育風暴核心:高齡化社會為何成為「厭孩之國」?】https://bit.ly/3sQjVsb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請用你的方式支持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2 Sep 2023 · 15 minutes
和記者、獸醫師去動物農場:水豚如何從南美洲來到台灣?梅花鹿工時有多長?

主打無柵欄餵食、零距離接觸水豚、柯爾鴨等可愛動物的休閒農場或餐廳,你去過嗎? 以宜蘭為例,首間主打動物互動的休閒農場「斑比山丘」2019年開幕,短短4年內,已有14處動物展演場所通過政府許可,但還有30多家業者提出申請、等待通過。許多聽友、讀者關心:動物會不會在遊客餵食下吃太多?居住環境會不會不合習性?生病了有沒有就醫? 這集,負責宜蘭動物展演業務的公職獸醫師陳彥百,以及走訪台灣各農場的記者李嘉將回答聽友提問,也提醒走入動物農場的我們,可以如何為動物的福利把關。 來賓|獸醫師、宜蘭縣動植物防疫所技士陳彥百 來賓|《報導者》特約記者李嘉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烏拉圭水豚如何遠渡重洋來台?走進台灣最大水豚貿易繁殖場】https://bit.ly/3Zaa8t2 【與「水豚君」互動的療癒體驗背後──逾4成展演場所不合法,動物福利難把關】https://bit.ly/45YQB1c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請用你的方式支持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8 Sep 2023 · 33 minutes
今天來敲婉|臉書大刪中國網軍帳號,然後呢?境外操弄手法已進化,用這些方法悄悄扭轉你我的觀點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請用你的方式支持我們:https://pse.is/5953dg 8月29日,Meta發布2023年第二季透明度報告中提到,已刪除近8000個Facebook帳號、1000多個Facebook專頁。這波行動,被Meta稱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刪除「協同造假行為」帳號的作為。但境外資訊操弄將會就此消失? 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王宏恩刊登於《報導者》的評論指出,從Meta報告及台灣新近面臨的資訊操弄模式,種種跡象顯示「不樂觀」——當前鎖定境外資訊操弄的偵測工具,包括同時發文、相同內容、查帳號的IP位址是否「來自境外且與中國官方相連」,隨著科技進步,將會逐漸失效。 我們以為滑手機是殺時間,但這些社群貼文卻想攻佔你我的腦!面對境外資訊猛烈攻勢,我們還能提出有效方法嗎?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王宏恩/Meta刪中國網軍帳號就夠了嗎?面對升高的境外資訊操弄威脅,台灣需要更「透明」】https://reurl.cc/3erVgj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6 Sep 2023 · 12 minutes
戒癮社群背後的故事:他從品毒師到脫癮10年、她從酒癮者女兒變戒毒社工,成癮到底是怎麼回事?

📍《報導者》8週年線上聚會,免費報名:https://forms.gle/q1crJiZb5TYzs1jg7 10年毒品成癮者,可能戒毒、重回社會嗎? 周宜賢20多歲接觸毒品,長年用藥使他膀胱萎縮,一天跑廁所200多次。但一次毒駕車禍大難不死後,他決心戒癮,如今已在戒癮社群「趕路的雁」待11個年頭。但即便已經遠離毒品、成功脫癮,他仍一刻不敢放鬆──「成癮者要向人證明他改變,需要一輩子。」 這集,除了成癮者的生命故事,你會聽見「戒癮陪跑者」的經驗觀察──大麻施用者近年為何有增加趨勢?為何有人脫癮十年,卻仍難免再犯?戒斷很難,減害是可能手段嗎?用藥者為何成癮、如何脫癮?重返家庭、社會這條路為何難走? 來賓|趕路的雁全人關懷協會執行經理周宜賢 來賓|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社工許佳如 來賓|《報導者》記者曹馥年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陳思樺、陳星穎 📖《島國毒癮紀事》購書連結:https://bit.ly/43DFTfb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請用你的方式支持我們:https://pse.is/5953dg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1 Sep 2023 · 1 hour, 14 minutes
從「猴子」變成人,一位「機車記者」山道上的10年見聞

千萬點閱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你看了嗎? 影片描述年輕人打工貸款買重機、騎車跑山、壓彎側掛、追焦刷照經營社群,最後在山路競速中失去生命。回到現實生活,山道「猴子」指的是誰?「山路追焦照」怎麼來的? 這集,由不論晴雨,總是重機代步加上全身防摔衣褲、全罩式安全帽的《報導者》記者雨佑來解答:騎重機為何總於「飆仔」劃上等號?「十次車禍,九次快」的道安宣導,是否也是一種交通迷思?台灣是機車大國,但機車文化、賽道空間及道路安全法規卻不盡完善,借鏡鄰國日本,他們怎麼做? 來賓|《報導者》記者林雨佑 製作團隊|詹婉如、藍婉甄、汪彥成 📍延伸閱讀: 【騎士、追焦手和機車網紅:北宜公路上的「山道猴子」為何而跑?】https://bit.ly/3OTM755 【林雨佑/千萬點閱率背後,「山道猴子」的過去、現在與未來】https://bit.ly/45tfmme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qQ5cNn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30 Aug 2023 · 38 minutes
他們為何成為「犯罪的人」?記錄3起國民法官審判案後,我們看見的、想問的

6位不同年紀、背景的一般國民,與職業法官一起審判的法庭,會是什麼模樣? 截至今年8月25日,台灣各地方法院已受理53件國民參審案件,已判決5件。《報導者》記者們實際參與法庭,詳實記錄其中3案的審判過程。不同以往法官事先拿到雙方卷證的訴訟流程,新制下,訓練及分工完善的檢方製作精美簡報,以案發現場照片與具感染力言詞吸引國民法官注意力。法庭攻防除了彰顯辯方資源落差,最關鍵的問題也始終未被觸及──被告,為何成為犯罪的人? 這集,請聽記者的第一線觀察,以及觀審之後想說的話。 來賓|《報導者》採訪主任張子午、記者洪琴宣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陳思樺 📍延伸閱讀: 【台灣首度國民法官判決全紀錄:鄧如雯案30年後,新北殺夫案彰顯家暴法未竟盲點】https://bit.ly/3qRPscC 【台灣第二件國民法官案:酒駕致死7年2個月重判,酒害問題仍待解】https://bit.ly/3srrF3W 【國民法官怎麼面對人類最終極的痛苦跟挫折──母親殺子案,與背後的單親困境】https://bit.ly/45jIJaz 【當勢單力薄的辯護人遇上訓練精良的檢察體系──國民法官上路後的問題與挑戰】https://bit.ly/44q4N1X 📌推薦書單: 《坡道上的家》,角田光代著 https://bit.ly/47KIgQh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45oMMCs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5 Aug 2023 · 50 minutes
今天來敲婉|台灣冬天不見、人類愈睡愈少、氣候難民潮……10萬年來最熱7月過後,可能面臨怎樣的世界?

📝《戰爭與我們的距離》 購書連結:https://bit.ly/3DZJDNl 今年,我們遇上人類有紀錄以來最炎熱的7月,除了酷熱,世界更因極端氣候出現乾旱、洪水、野火等災情,過去所談「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等概念,已經演變成「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更強調人們需要採取立即行動,以減少或阻止氣候變遷,避免造成不可逆的環境傷害。所以,這集我們會聽到: ➤再這樣熱下去,台灣還會有冬天嗎? ➤愈來愈需要冷氣的世界,會發生哪些事? ➤要讓城市降溫、「走路有風」,該考慮什麼?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10萬年來最熱的7月──地球「烤」題怎麼解?】https://reurl.cc/M8aRzK 【4張圖表解析「明天過後」的世界──台灣冬天會消失嗎?地球哪裡無法住人?】https://reurl.cc/N0kRR6 【印度的難題──多裝10億台冷氣的世界,更舒服或更酷熱?】https://reurl.cc/7kgjMy 【冷氣空調簡史──人類最偉大的現代發明?還是破壞大氣的地球災難?】https://reurl.cc/zYvNYa 【除了吹冷氣,印度、新加坡、德國幫建築和城市降溫的妙點子】https://reurl.cc/qLxNvy 【從5個國家的5本繪本正視氣候變遷,找出創意因應之道】https://reurl.cc/Ye2XYn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reurl.cc/4oAp4v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3 Aug 2023 · 13 minutes
她42歲第一次擲筊、刻印章,他26歲方知非父母親生:從美國到台灣,兩對養母子破解身世的奇異旅程

「請幫我找我的爸爸媽媽。」今年7月,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跨海販嬰案受害者兼破案關鍵——42歲的台裔美國人郭.里斯(Kuo Reese),相隔41年後,與養母再次回到台灣召開尋親記者會。《報導者》記者在6月就與郭越洋聯繫,在她來台當週更獨家貼身採訪;1個月後,她和記者分享,已聯繫上「與自己命運相連的人」。 販嬰收養不只發生在海外,也在島內。在重男輕女和傳宗接代等傳統家庭價值壓力下,30年前,阿仁(化名)養父母走上「購買」嬰兒之路,母子倆後來如何坦誠這段辛往事?他們各自面臨什麼樣的社會偏見?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明定,為被收養人提供「尋根、尋親是基本人權」,現行政府與社會提供哪些尋親資源與支持? 這集,你將聽見兩對養母子/女的故事、從社會時代背景理解平庸邪惡為何發生、法律制度如何發生變化;記者詩愷與攝影世澤分享獨家採訪過程中,從刑警局到行天宮,未放入報導的細膩觀察。 來賓|《報導者》記者許詩愷、攝影部主任黃世澤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延伸閱讀: 【善意織成的路卻通往販嬰──40年前被賣去美國,她返台尋找「我是誰」】https://reurl.cc/WG2ZLy 【尋親為什麼這麼難?從扭轉社會偏見到建立DNA資料庫的漫漫長路】https://reurl.cc/2Ldko6 【心裡好像有填不滿的黑洞──台灣收養制度怎麼因他們的犧牲而改革?】https://reurl.cc/RzZljr 💰傳遞事實真相,為下一代發聲!支持報導者:https://reurl.cc/nD8jOX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8 Aug 2023 · 49 minutes
儘管世界爛透了|地獄朝鮮的怪獸家長:5年來百名教師輕生,韓國教育現場為何走向極端?

「為什麼家長會有我的私人手機號碼?」上個月,一名25歲的韓國小學教師(化名X)在校園輕生,她的同事匿名指出,X老師可能是不堪家長的惡意騷擾與威脅,引爆韓國教育圈一系列的悲憤抗爭。 根據韓國教師工會調查,70.6%韓國教師曾被學生或家長侵犯教師權利,包括肢體攻擊、言語辱罵、官司訴訟等。韓國教師聯合會更於本月27日記者會指出,66.1%的教師表示,最大壓力來源是家長。 家長為什麼變成教師心中的「怪獸」?保障學生人權,一定和教師權利互斥衝突嗎?和韓國一樣少子化,注重子女升學的台灣社會,能從X老師的故事中反思什麼? ※《報導者》關心您,若需要進一步協助,可聯繫以下單位: 自殺防治:24小時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汪彥成 📍延伸閱讀/收聽: 【當韓國老師投保被告責任險:教室裡的怪獸,首爾明星小學班導之死】https://bit.ly/3qvi9fh 【「去諮商,會不會成為職場黑名單?」我是一名教師,這是我開不了口的求救訊號】https://bit.ly/3DRs4iE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3KyZbv8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6 Aug 2023 · 30 minutes
今天來敲婉|誰幫「他們」加油?工作20年特休僅3天!中油正職、承攬「同工不同酬」只能如此嗎?

✍️8/17《島國毒癮紀事》新書座談報名連結:【見過深淵後,藥癮者復歸之路有多難?】https://reurl.cc/3xAlpO 「依合約要求特休,卻被清算,目前失業中。」8月1日,兩名前中油公務車承攬司機舉牌抗議,其中一位控訴工作21年,只有3天特休,為求合理對待,卻在退休前丟了工作。 2018年,政府宣示「派遣人員歸零」後,派遣人數確實下降,但承攬比例則上升。政府完全持有的國營事業台灣中油,全台正職員工1.6萬人,也使用近萬名的外包勞務人員,是政府機關使用承攬的大戶,舉凡加油站服務員、油罐車司機等,都有高比例、隸屬不同承包商的承攬工。 同工不同酬、年資無法累計,是承攬契約勞工最有感的事。面對層出不窮的勞資爭議,2019年官方版承攬範本出爐,特別納入年資合併計算等解套方案。但對於走上街頭的兩位前承攬工,為何要求年資合併卻不可得?而他們抗議後的結果如何?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年資請自行舉證」中油承攬司機爭特休被炒,糾紛頻傳誰來監督?】https://reurl.cc/N0daRe 【政府派遣人力下降背後⋯⋯問題真的改善嗎?】https://reurl.cc/zYarWN 💰傳遞事實真相,為下一代發聲!支持報導者:https://reurl.cc/N0MMyq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1 Aug 2023 · 14 minutes
跟記者走訪全台「非山非市」的衛生所:在地檢查、在地治療,他們如何照顧出不了門的居民們?

你去過衛生所嗎?對衛生所的印象是什麼? 今年(2023)初,一則衛生所醫師出走的新聞吸引《報導者》記者浩珉注意,他走訪全台發現共有54間衛生所找不到醫師駐診。這些衛生所多坐落於「非山非市」地帶——雖然可能隔壁鄉鎮就有診所或其他醫療資源,但當地許多獨居長者,或因交通不便,或經濟狀況不佳,難以外出求醫,因此更仰賴衛生所功能。 雖然政府祭出給醫師的偏鄉留任獎勵計畫、公費醫師計畫,但受限於待遇、醫術成長空間有限,即使醫師有使命感,仍難以留下。 這集,聽曾於南投縣名間鄉、中寮鄉衛生所服務的醫師黃乙絜的心聲,衛生所如何成為當地「健康守門人」?甚至為C肝高風險區帶來直接改變?以及,就記者浩珉觀察,衛生所如果沒有醫師會怎樣?「非山非市」地區衛生所的困境有可能突圍嗎? 來賓|醫師黃乙絜、《報導者》記者黃浩珉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陳思樺 📍延伸閱讀: 【全台54間衛生所沒有專任醫師駐診,它們如何撐起在地公衛任務?】https://bit.ly/3YrTEMU 【曾原信/牡丹深處16年:山路醫生鄭泰春】https://bit.ly/451UYZk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DMhvgI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9 Aug 2023 · 40 minutes
今天來敲婉|報導者與你一起追劇:《八尺門的辯護人》戲外,遠洋漁業觀察員用生命做賭注的職涯真相

✍️8/17《島國毒癮紀事》新書座談報名連結:【見過深淵後,藥癮者復歸之路有多難?】https://reurl.cc/3xAlpO 近日熱播的《八尺門的辯護人》影集中,有個角色戲份不多卻是破案關鍵——遠洋漁業觀察員。 現實世界裡,真的有這個職業,他們在船上的工作是什麼?《報導者》第一本調查專書《血淚漁場》深描遠洋漁業產業面貌,其中多位台灣觀察員直言任務的危險係數——就連最基本的核實漁獲,都可能因擋人財路被刁難,國際觀察員裡也曾有莫名落海,被觀察員們懷疑遭「海抛」。 本集保證無雷!無論你是否有看《八尺門的辯護人》都可以聽,從觀察員們的真心話,一窺比劇情更殘酷的海上真相。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台灣現場|造假篇濫捕、洗魚、造假──觀察員眼中的真相】https://reurl.cc/nDbbLd 【割鰭、持續洗魚、資訊不透明──台灣新聘觀察員黯然離開的心聲】https://reurl.cc/2LAREr 【4起外籍觀察員之死──台灣遠洋漁船上待還原的真相】https://reurl.cc/EoN540 《血淚漁場》,行人文化實驗室。https://reurl.cc/94YZVv 💰支持報導者,看見更多調查報導:https://reurl.cc/WGZERZ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4 Aug 2023 · 13 minutes
大巨蛋讓球迷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一段橫跨30年的「孵蛋」簡史,能孕育出「台灣棒球」的主場嗎?

位於台北松山菸廠原址的「大巨蛋」,有望在今年領照、試辦比賽。 經歷政治風波之後,許多人可能早已忘記:大巨蛋的起心動念,源自於1991年,棒球迷們在中職總冠軍賽滂沱大雨中的吶喊──要一座不會因風雨停賽的室內體育場館。從2004年著手設計以來,這顆孵了20幾年的巨蛋即將誕生,它將如何延續、創造台灣人與棒球的集體記憶? 資深球評「波哥」和資深球迷、《報導者》記者嚴文廷來到節目中分享,從台灣大巨蛋的意義,聊到令他們難以忘懷的國外棒球場;如果運動產業的核心是「感動」,大巨蛋又該如何打造專屬台灣球迷的棒球殿堂? 來賓|球評、前大巨蛋棒球顧問王雲慶(波哥) 來賓|《報導者》採訪副主任嚴文廷 製作團隊|楊惠君、嚴文廷、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王雲慶/不只是地標,大巨蛋如何成為承載台灣棒球文化的聖地?】https://bit.ly/3Yd02au 【劉昌德、趙慶翔/孵不出的巨蛋:政治修辭中消失的棒球】https://bit.ly/3DCVa4U 【陳子軒/房子不等於家──台灣職業運動與城市的距離】https://bit.ly/47eA36S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3QjDClR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2 Aug 2023 · 51 minutes
去桃機看戰鬥直升機、在北車差點被爆破波震倒……跟著「軍事迷」記者,走進「史上最真」演習現場

本週,萬安演習及「漢光39號」軍演同步登場。有別過去,演習位置不再限於灘岸,而是參考烏克蘭經驗,首度將桃園機場納入,也在台北車站等重要民生節點進行操演,模擬解放軍登陸國土,甚至劍指台北首都圈時,國軍如何防衛。 共機不斷繞台騷擾,台灣人是否也對軍事挑釁陷入「溫水煮青蛙」的無感?《報導者》透過數據資料分析,觀察到近3年解放軍跨越海峽中線的路徑變化,並盤點共軍可能登陸的「紅色海灘」有哪些。 軍事專家指出,演習並非「作秀」,而是嚇阻侵略者的重要手段。從小就是軍事迷的《報導者》記者許詩愷在此次有史以來「實戰化程度」最高、動員最全面的漢光軍演中,體會到些什麼? 來賓|《報導者》記者許詩愷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桃園機場首次軍演──國防部如何模擬作戰,演練共軍進攻劇本?】https://reurl.cc/M8geLL 【全台22縣市萬安演習,本週陸續登場;國軍漢光軍演同步,近40年來最全面演訓,首次納入桃園和台東機場;國防專家:更貼近真實情境】https://reurl.cc/51Np1y 【全民國防:台灣民間準備好面對戰爭了嗎?】https://reurl.cc/o76j4D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reurl.cc/01G3Gx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8 Jul 2023 · 34 minutes
調查報導|當中國父母把台灣卵子加入購物車:群組觀察、實地採訪,美中台跨國串聯的寶寶「生產線」

上一集,我們聽到台灣年輕女孩們,如何過海關、打排卵針,最後捐出自己的卵。但在一年數百至數千名女孩飄洋過海到美國的背後,到底是誰需要這些卵子? 《報導者》今年5月實際前往美國採訪,發現人工生殖產業在10多年間有大幅轉變──從2012年華人最愛生子的龍年,到2016年中國全面二胎,不孕不育或想生「美國寶寶」的中國父母,湧入可看照片、履歷挑選捐卵者與代理孕母的加州;而台灣女孩因普遍印象中的溫柔特質、學歷好,加上出入境美國方便,便成為卵子首選。 這集,是我們與30位聽眾一起錄製而成的Live Podcast精華。你會聽見,美國生殖產業及生育仲介如何運作、捐卵者在營養金之外承擔的風險,以及聽眾們的觀察與疑問。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詹婉如、陳德倫、曹馥年、陳星穎、李盈臻、陳思樺 📍搭配閱讀: 【中國父母一鍵下單,台灣卵子過海入庫:直擊年輕女性美國捐卵之旅】https://reurl.cc/LAZnG7 【跨國追蹤:中美台百億生殖旅遊產業鏈,為何台灣成為美國亞裔卵子市場最大供應源?】https://reurl.cc/lDMY6E 【打社群廣告、拉下線、教人躲海關,踩在法律邊緣的生育仲介搶卵大戰】https://reurl.cc/kXQozG 【我為何去美國捐卵──歷時數月,她們做履歷和被扣錢的告白】https://reurl.cc/N0ExW5 【從卵子到孩子:一場人工生殖倫理的當代思辨之旅】https://reurl.cc/QXOVjZ 【圖解卵子的祕密:女人一生排多少卵?捐卵、凍卵怎麼做?風險大嗎?】https://reurl.cc/11pDpY 💰支持報導者,看見更多調查報導:https://bit.ly/3DuHusN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6 Jul 2023 · 1 hour, 9 minutes
調查報導|「我的心願是用身體換來的」台灣女孩赴美捐卵的親身告白,為了圓夢,她們付出什麼代價?

「提供捐卵者免費機票、住宿和餐費。」這樣的廣告,散布在廣受年輕人歡迎的網路論壇Dcard上,吸引著年輕女孩的目光。業者觀察,全盛時期時,每年有近千名台灣年輕女性飛往美國捐卵,賺取一次約美金8千到1萬5的高額營養金。但女孩們還經歷了什麼廣告没說的事? 「我真的有要這些錢嗎?」受訪的Rita(化名)即將進入在美的第二次捐卵週期。回想入境到現在所經歷的一切,十分感慨。她說,從最初假扮觀光客,冒著被海關揭穿、進小黑屋盤查的風險,到往自己肚皮扎下13針藥劑的恐懼、手術後肌肉痙攣的無助,都讓她多次遲疑、想放棄返家。只是,環遊世界和創業開店的夢想,怎麼辦……。 Rita只是眾多跨海捐卵的台灣女孩之一。美國生殖醫療業者告訴我們,以亞裔為主的卵庫裡,約7到8成的卵子來自台灣。這集,你將聽見《報導者》團隊耗時5個月的跨國調查採訪,在台、美、中跨國生殖鏈裡,多位台灣女孩所經歷的真實故事。 製作團隊|藍婉甄、詹婉如、陳思樺 共同採訪|方德琳、藍婉甄、曹馥年、陳德倫、洪琴宣、詹婉如、黃浩珉、林彥廷、陳曉威 📍搭配閱讀: 【中國父母一鍵下單,台灣卵子過海入庫:直擊年輕女性美國捐卵之旅】https://reurl.cc/LAZnG7 【跨國追蹤:中美台百億生殖旅遊產業鏈,為何台灣成為美國亞裔卵子市場最大供應源?】https://reurl.cc/lDMY6E 【打社群廣告、拉下線、教人躲海關,踩在法律邊緣的生育仲介搶卵大戰】https://reurl.cc/kXQozG 【我為何去美國捐卵──歷時數月,她們做履歷和被扣錢的告白】https://reurl.cc/N0ExW5 【從卵子到孩子:一場人工生殖倫理的當代思辨之旅】https://reurl.cc/QXOVjZ 【圖解卵子的祕密:女人一生排多少卵?捐卵、凍卵怎麼做?風險大嗎?】https://reurl.cc/11pDpY 💰支持報導者,看見更多調查報導:https://reurl.cc/mDNkZ9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0 Jul 2023 · 52 minutes
儘管世界爛透了|好萊塢為何大罷工?串流平台隨選隨看、AI加入創作,卻成為編劇惡夢?

全球第一起真人對抗AI的勞權戰役正在進行中。 Netflix等串流平台興起,改變了電視影集的製作及商業模式。影集製程切得更短、更碎,衝擊編劇的生計保障;在串流平台主宰的收視型態,更讓編劇在工作空窗期「度小月」的電視重播費受到壓縮。此外,AI技術的運用,又是否會威脅動作替身以及原創編劇的地位? 從今年5月開始的16萬人大罷工,也是好萊塢史上第二次編劇與演員同時停工。勞工對上片商大老闆的抗爭, 會如何落幕?又可能帶來哪些影響?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演員挺編劇!21世紀好萊塢最大罷工:串流與AI如何餓死編故事的人?】https://bit.ly/3pWO0Wc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3NUQnk5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9 Jul 2023 · 28 minutes
今天來敲婉|「Formosa 停止汙染!」從美國小鎮到越南漁村,是什麼讓她們跨海來台抗爭?

✍️Live Podcast 報名連結:【直擊中美台人工生殖產線:台灣女孩如何踏上跨國捐卵之旅?】https://fb.me/e/13j1i2Aim 75歲的黛安・威爾森,34年來為家鄉數次來台抗爭。在5月底的台塑股東會場外,她帶領抗議群眾喊口號,要求「Formosa 停止汙染」。 受台塑德州廠排放的廢水影響,黛安家鄉一度興盛的漁業逐漸沒落;當地居民雖然曾與台塑和解,但數年來台塑仍持續違反塑膠微粒「零排放」協議高達434次。另一起尚未落幕的台塑爭議則在越南,2016年台塑河靜鋼鐵廠的汙染事件重創當地民生經濟,至今仍有大量受害者未獲任何補償,有7千多人轉而向台灣的法院提起跨國訴訟⋯⋯ 即使金錢補償能重建產業,但環境復原仍是漫漫長路。這些由台灣企業在國外留下的發展代價,如何掀起跨海串連的環境行動? 製作團隊|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他們每天都還在排放汙染!」台塑海外汙染受害團體跨海出席股東會抗議】https://bit.ly/3pMjL48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reurl.cc/2LanD6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4 Jul 2023 · 10 minutes
今天來敲婉|人生就是不停的戰鬥?「午睡主教」號召集體休息,反抗把人當機器的奮鬥文化

✍️Live Podcast 報名連結:【直擊中美台人工生殖產線:台灣女孩如何踏上跨國捐卵之旅?】https://fb.me/e/13j1i2Aim 在中午休息時間或工作空檔,你曾在公司小憩、睡午覺嗎?會因此覺得自己在偷懶、有罪惡感嗎?被稱為「午睡主教」的非裔美國人崔西亞・赫塞(Tricia Hersey)認為,休息,是生而為人的權利。 赫塞在2016年創立午睡事工(the Nap Ministry),邀請互不相識的參與者們「集體午睡」,以行動批判主流社會的「奮鬥文化」,提出「午睡」對策;2022年底,赫塞整理倡議經驗,出版《休息即抵抗:一份宣言》(Rest Is Resistance: A Manifesto,暫譯)一書,反思「休息」為何讓人焦慮?又如何成為抵抗資本主義、種族主義的武器?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李琳/休息不但不可恥,更是我們生而為人的權利──讀《休息即抵抗》】https://reurl.cc/N0N7zm Tricia Hersey著,Rest Is Resistance: A Manifesto, USA: Ingram International Inc.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reurl.cc/2LanD6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2 Jul 2023 · 11 minutes
孩子成了大人復仇「武器」?離婚搶子爭訟中,家調官心痛目睹,孩子的忠誠兩難與無聲求助

「阿姨,妳帶我回家好不好?」5歲的豆豆(化名)突然冒出一句話,讓訪視的花蓮地院家事調查官(簡稱家調官)林寶霞感到不對勁,調查後發現,豆豆父母離婚後,上演搶子大戰,豆豆成了紛爭下的犠牲品……。 要跟爸爸、還是媽媽?如何察覺孩子的心聲?台灣每年約5萬對配偶離婚,近10年婚齡呈現愈來愈短的趨勢,半數不到8年,這些家庭若育有子女多屬年幼,當大人在離婚官司爭吵不休,往往忽略父母衝突場景已在孩子內心造成大片陰影面積。 2012年《家事事件法》上路,法院設置家調官,穿梭在離婚夫妻和孩子之間,除依司法職權調查家庭狀況,同時引導父母聽見孩子心聲,連結社福資源。但目前全台家調官僅49人,身為花蓮地院唯一家調官的寶霞,每年要處理近百案件,如何接住孩子的求救訊號?從上一代父母婚姻故事到當代離婚關係中屢屢失語的孩子,記者琴宣有什麼觀察分享? 來賓|花蓮地院家事調查官林寶霞、記者洪琴宣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大人的戰爭、被爭奪的孩子──卡在撕裂式離婚裡的家庭】https://reurl.cc/94nxma 【過載的家事法庭能否攜手社區,好好傾聽、接住離婚案裡的失語兒少?】https://reurl.cc/x73oVz 【當離婚案成律師圈新藍海:開放市場與倫理之間的拉扯與辯論】https://reurl.cc/2LQNqE 【離婚者的告白:放下打仗念頭、輸贏執著,和孩子一起海闊天空】https://reurl.cc/b9mqpy 【背叛婚姻的人,可訴請離婚嗎?有責配偶釋憲案對離婚制度的人性叩問】https://reurl.cc/nDYyge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reurl.cc/4oNq0v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7 Jul 2023 · 48 minutes
今天來敲婉|富人小孩上台大機率更高,私大學費補助可以逆轉高教「反向重分配」嗎?

行政院拍板,從明年(2024)2月開始,補助就讀私立大專校院的學生,每年學雜費3.5萬元,以改善高等教育「反向重分配」的問題。 什麼是「反向重分配」?經濟學研究發現,「家戶所得」與孩子未來「讀哪一所大學」高度相關,來自比較富裕家庭的孩子,不只更有機會進台大、清大、政大等前段學校,也將獲得更多教育資源——台大學生家庭的月收入中位數平均是13萬元,學校花在每位學生的教育支出則約30萬元,都遠高於其他學校。 到底教育資源怎麼分配才對?在政策推出的此刻,我們又可以如何理解並思考「反向重分配」的問題? 製作團隊|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教育能翻轉人生嗎──高教的反向重分配現象】https://bit.ly/3rejreS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3NGu0Pv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5 Jul 2023 · 11 minutes
擴張的港版《國安法》紅線與台灣人黑名單:學者被關小黑屋、海外留言也被捕,香港走向「後愛國」時代?

2020年7月1日,港版《國安法》上路。3年來,許多港人入獄或被迫離開家鄉,接下來,這朵箝制自由的烏雲還可能壟罩台灣。 台灣學者R平時從事非政治類研究,只是曾支持香港民主運動,卻在今年上半年搭機入港時,被海關「帶進小黑屋」訊問6小時,最後遭遣返。 R的真實經歷,帶來什麼訊息? 港版《國安法》含括顛覆國家政權、勾結外國勢力危害國安等4項罪名,但什麼樣的行為會「踩紅線」?香港政府卻從未給出明確答案;如今,《國安法》可能向境外延伸管轄權——台獨算不算分裂「國家」?在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工作的香港人,算不算勾結外國勢力? 在「愛國者」治港——愛中國共產黨者治理香港的現在與未來,面對噤聲威脅,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來賓|《報導者》總編輯李雪莉、記者李易安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我能安全入港嗎?香港國安法3年後,無聲擴張的「台灣人黑名單」】https://bit.ly/46qpOMa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3NzTKgj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30 Jun 2023 · 43 minutes
為何你要這樣做?#MeToo道歉就好了嗎?對於性暴力行為人,可能令你難以理解的5個問題(下)

「不知道對方感受不好……」性騷擾行為人,真的不知道自己對別人造成傷害嗎?如果知道這是不應做的,那又為什麼仍然做了? 這集節目,專職行為人處遇工作的臨床心理師來到錄音室,談他在第一線感受到的事:校園性平會調查後,被強制諮商輔導的未成年行為人,讓心理師一度感到挫折;當事人或許也想悔過,卻可能從不了解「道歉」到底意味著什麼;心理師如何定位和「加害者」的諮商,從合作中嘗試讓他們重新認識自己? 這集也回答聽友們的提問: ➤回想起來,我也曾用性騷擾的方式傷害過他人。多年過去心中愧疚,又害怕打擾當事人,我能做什麼? ➤性騷擾行為人會「悔改」嗎?他們如何來到諮商會談室? ➤不回應、認錯都會被批評,對犯錯的行為人來說,真有所謂「真誠的道歉」嗎? ➤除了讓他「社會性死亡」,我們到底還可以期待行為人怎麼做? ➤「網路公審」是否會對#MeToo運動的討論帶來傷害? 來賓|臨床心理師龍冠華 製作團隊|詹婉如、張子午、藍婉甄、汪彥成 📍延伸閱讀: 【遲來的台灣#MeToo運動,揭開疤痕後怎麼走下去?】https://reurl.cc/GA5NNZ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reurl.cc/DAKOOR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30 Jun 2023 · 51 minutes
為何現在才#MeToo?說了又能怎麼樣?對於性暴力受害者,可能令你難以啟齒的5個問題(上)

在#MeToo風暴延燒、許多人講述自己遭性騷擾、性侵害經歷的此刻,也有人不解,為何受害者事發當下不逃走?不申訴?……這些問題可能未必出於惡意,卻讓你不知道該如何開啟對話? 這集節目,有10年諮商輔導經驗的心理師來到錄音室,談她在第一線看見的事:有個案在說出來後,無法第一時間被相信,落下失望的淚水;有個案在MeToo運動發酵的現在,被喚起遺忘的創傷回憶,充滿憤怒與不甘。到底「說出來」對他們而言意味著什麼?心理師又如何看待「說出來」的歷程? 這集也回答聽友們的提問: ➤ 聽到別人闡述經歷,我卻難免有所懷疑,但又不該「檢討受害者」? ➤ 社群輿論也會帶來傷害,為何#MeToo受害者鮮少訴諸法律途徑,卻要選擇網路發聲? ➤ 為何有些受害者只想說出經歷,不想「懲罰」加害者?當時沒說,現在才說? ➤ 沒有公開說出來,反而充滿罪惡感,該怎麼辦? ➤ 面對受害者的傾訴,我們到底可以做什麼? 來賓|諮商心理師宋妍潔 製作團隊|詹婉如、張子午、藍婉甄、汪彥成 📍延伸閱讀: 【台灣#MeToo十問:怎樣算是性騷擾?遇到了怎麼辦、如何存證?申訴機制和法律哪裡不足?】https://bit.ly/3Nh7ttq 【#MeToo照妖鏡:職場性騷擾申訴機制顢頇失靈,跛腳性平三法怎麼修?】https://bit.ly/46akKeE 【檢視藍綠白三黨性騷擾防治辦法:人治仍重於法治,能扭轉「大局為重」嗎?】https://bit.ly/3qGDNgq 【韓國「#MeToo後真相」的社會撕裂與修復之路──首爾市長之死3年後】https://bit.ly/42Br5wI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qYP7om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7 Jun 2023 · 49 minutes
用腳爬出來的「報導漫畫」:走上盜伐者的山林老鼠路,漫畫家如何還原巡山員的眼與心?

全面禁伐天然林30年過後,台灣中海拔山區,仍不時傳出山老鼠電動鏈鋸聲。《報導者》2021年起至今,不斷追蹤盜伐者的樣貌及犯罪結構因素,除文字報導外,也與漫畫家合作,今年5月推出報導漫畫──《報導者事件簿002:神木下的罪行》。 5月27日新書座談中,《報導者》主編張子午、漫畫家森森帶著讀者瞭解何謂報導漫畫?漫畫家如何看《報導者》深度報導文字裡的世界?為何說這次是用「生命」在進行合作? 這集,聽《報導者事件簿002:神木下的罪行》企劃製作幕後及讀者好奇的事。 與談人|《報導者》主編張子午、漫畫家森森、蓋亞文化企劃總監陳怡靜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星穎、汪彥成 📝《報導者事件簿002:神木下的罪行》購書連結:https://reurl.cc/zYYlK6 📌延伸聆聽: 【山老鼠續篇:從越南移工之死,尋訪山林深處的共生與衝突.和判決書記載以外的故事】https://link.chtbl.com/vietnamesemigrant 【海拔兩千公尺的「偵探」:聽鏈鋸聲、追盜伐路徑,巡山員們如何與山老鼠鬥智?】https://link.chtbl.com/illegal-logging-forest-guardians 📍延伸閱讀: 【夏夜裡的那聲槍響──原住民獵人誤殺移工山老鼠,案件背面的多重隱憂】https://reurl.cc/EGG9a1 【藏在部落邊緣的工寮──越南移工盜伐產業鏈,對檢警和原民生態的挑戰】https://reurl.cc/zAYM5e 【從盜伐到買賣──圍繞千年神木的罪行與交易】https://reurl.cc/b77Oad 📖子午推薦書: Art Spiegelman著、宋瑛堂譯,《鼠族》,台北:臉譜。 Joe Sacco著,Palestine, USA: Fantagraphics Books. 📖怡靜推薦書: 黃照達著,《那城THAT CITY》,台北:大塊文化。 Étienne Davodeau著,陳蓁美譯,《無知者:漫畫家與釀酒師為彼此啟蒙的故事》,新北市:大家出版。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reurl.cc/o77RxV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1 Jun 2023 · 41 minutes
今天來敲婉|政黨成台灣#MeToo引爆點,為何性騷擾申訴機制沒能接住受害者?要怎麼「不要就這樣算了」?

台灣#MeToo運動延燒至今已兩週,你對性騷擾的「基本常識」夠了嗎?從10個關鍵問題切入,了解什麼行為構成性騷擾?當加害人就是老闆時,又能向誰申訴?​若遇到性騷擾行為人是公司的外部合作對象,又該怎麼辧? #MeToo在台灣的浪潮源於民進黨內的性騷事件,後續在其他政黨也掀起波瀾,因此,我們也要藉此機會檢視政黨內部的性騷擾防治辧法。當性平案件長期因勝選考量、大局為重的政黨文化而難以發聲,已經提名總統參選人的藍、綠、白三黨,要怎樣才能公平調查、保護申訴者? 📍搭配閱讀: 【台灣#MeToo十問:怎樣算是性騷擾?遇到了怎麼辦、如何存證?申訴機制和法律哪裡不足?】https://bit.ly/3Nh7ttq 【檢視藍綠白三黨性騷擾防治辦法:人治仍重於法治,能扭轉「大局為重」嗎?】https://bit.ly/3qGDNgq 【希望你不需用到的實用文:用圖表看懂性暴力光譜、#性騷擾 定義、申訴流程和處理方式】https://reurl.cc/r5ZODx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reurl.cc/ZW1qdl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4 Jun 2023 · 13 minutes
「又出現跟我一樣的人了嗎?」聽痛痛女孩尋找答案的故事:HPV疫苗是什麼?出現不良反應怎麼辦?

你打過HPV疫苗嗎?你知道什麼是HPV病毒嗎?打完疫苗後,身體卻陸續出現疼痛症狀,該怎麼辦? 包括台灣在內,全球有126個國家公費替9~14歲的女生接種預防子宮頸癌的HPV疫苗,但有一群少女,卻出現疑似嚴重不良反應。14歲時接種疫苗的貝拉(化名)就是其中一位「痛痛女孩」,貝拉的爸爸每天幫女兒記錄「痛痛日記」,5年來持續跟政府打官司,希望儘管醫學上還無法證實疫苗與疼痛的關聯性,至少能成為未來疫苗接種者的前例提醒。 這集,邀請家有國中生的你和孩子一起收聽。其實,男生也要提防感染HPV病毒?HPV疫苗打與不打,到底怎麼評估?當保護人民健康的疫苗接種政策出現「例外的少數」,可以怎麼辦?我們能如何理解這些少數人? (編按:在貝拉事件後,關注此議題的「台灣女人連線」共接獲32名疑似接種HPV疫苗發生不良事件的個案,記者錄音時口誤33例,特此說明。) 來賓|《報導者》記者陳潔、《少年報導者》記者鄭涵文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痛痛女孩的故事──貝拉和爸爸的願望】https://bit.ly/3oKC6hz 【圖解新聞:HPV是什麼病毒?它和哪些癌症有關?打疫苗可以一勞永逸嗎?】https://bit.ly/3NkN2M4 【跨國追蹤:HPV疫苗政策下的黑布】https://bit.ly/3OXvbfB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MWrCnm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9 Jun 2023 · 38 minutes
今天來敲婉|齊柏林逝世6年,《礦業法》修法通過:關後門、補環評,住在礦上的人有了同意權

「我相信他會樂見自己的影像,能對台灣這片土地產生正向的影響 ⋯⋯。」5月26日深夜,修了6年多的《礦業法》三讀通過後,《報導者》第一時間採訪紀錄片《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長子、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齊廷洹,對於父親生前念茲在茲的山林守護能落實,他深有感慨。 導演齊柏林曾藉空拍揭露花蓮亞泥礦場挖山慘況,2017年在勘景時不幸意外身亡,加上亞泥礦場第三次展限通過,激發25萬人連署與遊行,要求修改《礦業法》。如今,詬病已久的「霸王條款」被刪除,礦業用地重新定義、保障土地擁有者權益。 這集,我們一同瞭解《礦業法》為何成惡法、又如何被翻修?以及修法之後,需要繼續監督的事。 📍搭配閱讀: 【歷時6年多《礦業法》終三讀,六大修法強化礦業管理, 亞泥新城山礦區需在3年內補辦環評】https://reurl.cc/kXLpAq 【25萬人連署、11次審查、4度朝野協商,為何修不掉《礦業法》霸王條款?】https://reurl.cc/EoZbMn 【亞泥新城礦山後續報導──礦下的人,裂解的部落會議】http://bit.ly/2NQ36J2 【台灣森林保育黑洞:炸山毀林的採礦者】https://reurl.cc/QX6Vlb 【我們用家與田換來的水泥袋】https://reurl.cc/VLjVQR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傳遞事實真相,為下一代發聲!支持報導者:https://reurl.cc/mDG1AA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7 Jun 2023 · 12 minutes
趙德胤X《報導者》:台灣人超會製毒?緬北男生都想當毒梟?從金三角到全亞洲,毒品販運鏈裡的多元面孔

當生長環境就是毒品製造的源頭,吃鴉片治病成為日常,會對人的一生帶來什麼影響?蜘蛛網般的毒品產業鏈如何跨國界運作? 《報導者》5月30日的《島國毒癮紀事》新書座談中,記者楊智強分享,台灣人在製毒、販運的過程扮演關鍵角色,但他們涉入其中的原因很多元,有時只是因想成功的渴望「被利用」。而成長於緬甸的電影導演趙德胤則提到,在他的故鄉「製毒當毒梟」是每個男生的嚮往,「因為你要靠做正當的生意來為你家人蓋一棟房子、吃上肉,在當時幾乎不可能。」他的爺爺、哥哥、兒時玩伴皆有用毒經驗,但當時環境、教育與制度下,有時人們並沒有選擇。 這集,除了有3位與談人的觀察與生命經驗,也聽聽讀者好奇的事:疫情3年,是否改變毒品產業鏈的運作?國家政權對於毒品的把控,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與談人|《報導者》總編輯李雪莉、特約記者楊智強、電影導演趙德胤 製作團隊|李雪莉、陳星穎、李盈臻、藍婉甄、陳思樺 📍《島國毒癮紀事》購書連結:https://bit.ly/43DFTfb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WK72uE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2 Jun 2023 · 1 hour, 5 minutes
雙婉出擊|兩種「解鎖人生」!他用匠人精神為夜歸人開門鎖;他們跑遍全基隆,解夜遊少年的心鎖

回應聽眾的許願!五一勞動節前,我們在IG徵求大家想了解的「行業甘苦談」,蒐集大家熱烈的提案後,這集「雙婉」探訪了兩種一直在我們生活周邊、卻很少注意到的工作者:鎖匠,以及外展社工員。乍看不同的領域,卻有著共通點:他們都是解鎖人。 Eric的鎖店24小時服務,夜晚是他的尖峰時段;除了一般民眾委託開鎖之外,他也曾協助警消執行任務,讓執法者不用「破門而入」。在執業的20多年裡,他看盡門鎖後的人間故事,也始終忘不了一道他最不想打開的門⋯⋯ 另外,我們也拜訪了服務基隆青少年的外展社工團隊,他們主動走進街頭、籃球場和撞球間結識孩子、解開心防,提供從家庭到職涯的各種協助。當過手遊設計工程師的阿月,學生時期也曾因家暴而躲入虛擬世界;長大後的他,如何看見其他少年的迷惘時刻? 來賓|鎖業老闆Eric(涂志浩)、基隆塢社工組長阿信(冼曜庭)、外展方案專員阿月(闕禹軒) 製作團隊|詹婉如、藍婉甄、汪彥成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reurl.cc/GAdKmD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31 May 2023 · 48 minutes
被女兒生出的我與我太太:無血緣收養如「愛的接力賽」,經歷家訪、試養,終於和孩子成為一家人

「不是我生下她,而是女兒生出了我和太太的家長身分……。」同志媽媽Ray娓娓道出收養無血緣孩子後的感動。 2013年,Ray以單身身分向收出養機構提出申請。她跟異性戀夫妻一樣,經歷親職課程、社工家訪、試養期等程序,才獲法院認可。平均2年走完的收出養評估,Ray足足等了6年。2019年,當時3歲的泰雅族小孩「小海豚」終於來到Ray和Jordon的家,成為家庭一份子。但受限「同婚專法」修法前未賦予同性伴侶共同收養子女的權利,所以Jordon無法擁有親權,小海豚也被迫處在單親之下。 同家會粗估,近10年,台灣無血緣收養的同志家庭或正進行出養評估的同志家庭已有20至25組,他們長期面臨單身收養困境。5月16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同婚專法」修正案,終讓同性伴侶有共同收養的權利,為同志成家和收養孩子「二選一」的困境劃下句點。 同婚合法化邁入4週年的此刻,修法為同志收養家庭帶來一張平等入場券。衛福部社家署統計,每年平均有500多名孩子等待收養,同志家庭能在其中扮演何種角色?面對外界對同志收養下一代的質疑,這些家庭又如何回應? 來賓|同志收養家庭媽媽Ray和媽咪Jordon、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秘書長黎璿萍 製作團隊|詹婉如、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等待「合法與合格」的家長們:跟著志工,打開同志家庭那本難念的經】https://bit.ly/3KznSWK 投書【同志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有負面影響嗎? 從科學研究角度看5個常見問題】https://bit.ly/3eWYuLW 📌推薦聆聽: 【回到那借精求子、面試結婚的時代,她/他們成家的N種方法與愛的代價】https://bit.ly/3W8WYv0 【走進同志家長的內心劇場,他們在學校、婦產科、跟同溫層外遇見的事】https://bit.ly/3MvtJ2n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reurl.cc/Rz4Q6n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6 May 2023 · 46 minutes
儘管世界爛透了|眼科醫師變一代暴君,敘利亞阿薩德以毒養武、高調重返阿拉伯世界?

5月19日,沙烏地阿拉伯主辦的「阿拉伯國家聯盟元首高峰會」上,敘利亞總統阿薩德(Bashar al-Assad)重拾被停權12年的成員國資格。 自2011年敘利亞內戰以來,阿薩德使用化學武器無差別屠殺村莊、攻擊平民與醫療設施爭議連連,加上敘國長年與伊朗交好,阿拉伯國家在多重戰略考量下,選擇「支持敘利亞人民起義」,孤立阿薩德。如今阿薩德高調歸來,竟與蔓延阿拉伯世界的「毒潮」有關?而在國際利益交換下,流離失所的難民們又將面對什麼命運?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敘利亞「暴君外交」勝利?阿薩德手掐難民和毒品流向,重返阿拉伯世界】https://bit.ly/3or5IAa 📝報名《島國毒癮紀事》新書分享會:https://bit.ly/44U53YD 📝報名《神木下的真實現場—報導者事件簿002》新書分享會:https://bit.ly/3Wl0yCc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430bVl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4 May 2023 · 35 minutes
今天來敲婉|台灣「小讀者」會讀書,卻少了情感感受力?從5年一度國際調查看見的閱讀教育警訊

📝報名《島國毒癮紀事》新書分享會:https://bit.ly/44U53YD 📝報名《神木下的真實現場—報導者事件簿002》新書分享會:https://bit.ly/3Wl0yCc 你知道台灣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跟其他國家相比,表現得怎麼樣嗎?「促進國際閱讀素養調查」(PIRLS)最新結果日前公布,這是一項針對全球小四學生、每5年一次的閱讀調查。除了挑選數篇900至1,600字的不同文體文章測試學生能力,也請家長、老師、學校等填寫問卷,了解他們為孩子的閱讀行為帶來什麼影響。 ​ 調查顯示,雖然台灣兒童的閱讀能力排名上升,但得分低水準的學生比例卻增加了;同時,孩子們越來越能掌握文章資訊、知識,卻少了文字間情感的感受力。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這些現象會帶來哪些長遠影響?身處教育現場,或為人父母的我們,又能做些什麼? 📍搭配閱讀: 【台灣孩子分數首度下滑的兩大警訊:低分族群比例擴大、理解情感能力不足】https://bit.ly/459w3Dr 製作團隊|藍婉甄、汪彥成 💰傳遞事實真相,為下一代發聲!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pGds1t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9 May 2023 · 13 minutes
今天來敲婉|台灣海峽裡14具浮屍,從哪來、要去哪?從數據資料,聽他們犯險也要偷渡來台的故事

📝《島國毒癮紀事》新書分享會:5.17第一場報名連結:https://bit.ly/3pfMRs8、5.30第二場報名連結:https://bit.ly/44U53YD 今年2、3月,台灣西海岸陸續發現14具浮屍,他們的共通點是,皆來自越南中部的貧窮省分,且幾乎都曾來台工作,卻因為逾期居留或失聯逃逸,被查獲、遣返出境後,無法再以合法管道來台。 據內政部統計,近10年偷渡入境台灣者,越南籍約占8成,成為偷渡潮「主流」。他們走的路徑並非突然冒出,而是承接1980年代,中國人偷渡來台的海上之路,其中距台灣最近的福建省平潭縣,成為最大「轉運站」。 步入死亡是他們咎由自取?還是誰該為亡魂負責?這集,我們將透過數據爬梳及判決書分析,揭開越南籍人士偷渡來台的脈絡及現況。 📍搭配閱讀: 【Data Reporter》浮屍案背後:前仆後繼的越南偷渡潮有多少?他們如何橫跨黑水溝?】https://reurl.cc/xldeX1 【Data Reporter》疫情如何加速移工遁入地下求職網絡?越南籍失聯移工2年內翻倍至5萬】https://reurl.cc/9VM0QO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reurl.cc/4QEYv3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7 May 2023 · 12 minutes
十二夜終結,然後呢?當收容所半坪空間擠5隻狗、遊蕩犬增至18萬隻,志工、記者看見的流浪動物零撲殺真相

5月3日,《報導者》首次在第二基地舉辦Live Podcast,現場有30位讀者共同錄音、討論流浪動物議題。 「我在乎的是牠活著的每一天遭受到什麼恐懼、壓力!」長年在桃園市收容所擔任志工的盈如,道出對零撲殺政策上路6年的想法,也說出不少人心聲。 2017年起,公立動物收容所全面停止人道撲殺動物,經12天沒人領養的貓狗,不必面臨死亡;但農委會最新統計,全台遊蕩犬隻估達18萬隻(註),比2020年多出近3萬,不只收容所因爆量問題,所內動物福利下滑,陽明山、壽山的野生動物生存也受遊蕩犬攻擊威脅⋯⋯ 這集,聽《報導者》和《窩窩》記者、收容所志工分享現場實務觀察,面對現場聽眾犀利提問:「如果能重來,零撲殺政策到底該不該實施」,他們怎麼答?除了不忍與捐款,我們還能做什麼?或者說,有什麼還沒做? 註:農委主委陳吉仲5月10日在立法院指出全台遊蕩犬逾18萬隻,不過農委會5月12日發新聞稿表示,推估為159,697隻 來賓|桃園市收容所資深志工劉盈如、《窩窩》記者陳信安、《報導者》記者林慧貞 製作團隊|方德琳、詹婉如、陳思樺、陳星穎 錄音工程|王伯維Marks 📍延伸閱讀: 【公立收容所篇:當中途之家變成終養站,直擊12夜終結後的公立收容所真相】https://reurl.cc/XL1Zoa 【民間狗場篇:5年近萬收容動物流向民間機構,是公私協力還是公私無力的困境轉包?】https://reurl.cc/XL1Zoa 【生態衝突篇:野外棲地誰的家──犬殺頻傳,遊蕩犬與野生動物衝突下的生態與公衛危機】https://reurl.cc/Nqvb55 【解方篇:15萬隻遊蕩犬清零可能嗎?每年上億經費做結紮,被遺忘的源頭管理】https://reurl.cc/LNyaj9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reurl.cc/Q4rYdb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1 May 2023 · 1 hour, 13 minutes
講好的治療呢?散盡家產只換來生理食鹽水!細胞治療法規未健全,癌末病友被迫臨終前賭一把

「最新療法、無副作用」、「腫瘤變小、消失!」被癌末病患與家屬視為希望的細胞治療,卻成為有心人士斂財圈套——2022年台南破獲細胞治療詐騙案,7名個案被詐2,584萬,但從協會、醫師到注射進身體的「細胞」,全都是假。 2018年,被稱為台灣的「細胞治療元年」,衛福部通過《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開放包括癌症在內的6種細胞治療自費,提供現行療法反應不佳的病友多一個治療機會。只是5年過去,為何愈開放、愈多地下化,甚至衍生詐騙?如今,政府準備更進一步修訂「再生醫療雙法」,病人權益會有更嚴謹的把關嗎? 本集,我們將聽見癌症病患家屬、台大免疫學權威江伯倫醫師,早年賣房為父親嘗試細胞療法的他,有什麼觀察?《報導者》團隊耗時4個月,從詐騙案件出發,揭開細胞治療地下化的成因與醫療技術發展困境,看見哪些癥結所在? 來賓|台大免疫學研究所教授、小兒科醫師江伯倫、《報導者》總主筆方德琳、記者陳潔 製作團隊|楊惠君、詹婉如、陳思樺 📍延伸閱讀: 【白袍真心話:作為家屬,我花錢讓家人試細胞治療;作為醫師,沒科學實證我無法推薦】https://reurl.cc/b7O8zr 【自費細胞療法台大、榮總為何反應冷?治療糾紛難認定、醫病保障皆不足】https://reurl.cc/AdNmkp 【「檯面上700例、實際執行超過7萬例」──揭開細胞治療地下化生態】https://reurl.cc/a1WmNX 【失衡的再生醫療雙法草案:商機下被漠視的病人權益和醫療倫理】https://reurl.cc/4Q0e4R 【細胞治療4大問:它能成為癌症新希望嗎?治療費用、風險與挑戰有多少?】https://reurl.cc/0Er02M 【專訪日本學者:再生醫療立法9年後,他們為何提出警告?台灣如何借鏡?】https://reurl.cc/Ge3yxp 【陳建煒/愛之適足以害之,《再生醫療法》放寬未必能促進產業發展】https://reurl.cc/1e5AmY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reurl.cc/klzY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5 May 2023 · 51 minutes
火線上的求生指南:從緊急止血、防監聽到跟綁匪談判,調查記者怎麼在風險中找真相?

今天(5月3日)是世界新聞自由日,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去年全球有86名記者及媒體工作者遇害,凸顯在許多地方調查真相、製作報導和出版,一直都是高風險的挑戰。 當一名記者前往高衝突地區採訪,到底要如何做準備?去年接連前往烏克蘭、南美洲等地進行衝突採訪的映妤告訴我們,即便會辨識武器、穿戴頭盔及防彈背心,但危機真的發生時,「會害怕是正常的,所以要不斷訓練加快身體反應。」有許多調查報導經驗的智強則提醒,不只人身安全,資訊安全也很重要,才能避免自己或消息來源陷入危險。 本集,請聽《報導者》記者楊智強、特約記者陳映妤分享他們的「記者求生指南」。 來賓|《報導者》記者楊智強、特約記者陳映妤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汪彥成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447gcEX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3 May 2023 · 45 minutes
「台灣灘的水深多了10多公尺......」中國抽砂船盜採台灣海砂18年,海上暴利產業如何運作?

✍️Live Podcast 報名連結:https://bit.ly/3UT5Xjc 「澎湖西南方海域的台灣灘,因為陽光能照射進來,漁獲豐富,但現在水深多了10多公尺……。」《報導者》記者走訪澎湖,聽漁民談起近年的改變,土魠魚年產量減半,小管更從300多噸跌到低於80噸。 為何有如此大的轉變?原來,早年常見於金門海域的「中國盜砂船」,近5年逐漸轉往澎湖與馬祖海域作業,嚴重影響當地生態。中國業者因有大量營建、填海工程需求,所以約從2005年起盜採台灣海砂,即便台灣和中國政府加強取締,但盜砂形同「無本生意」,龐大利潤讓業者持續「換點」遊走台海,至今已18年。 這集,請聽3位記者,他們登上採砂船外,更從判決書、衛星地圖、漁民、砂石業者等資料及訪談中梳理出海砂暴利產業鏈,台灣身處什麼位置?又面臨哪些隱憂? 來賓|《報導者》記者楊智強、李易安、柯皓翔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汪彥成 📍延伸閱讀: 【遊走兩岸海域的暴利生意:盜走台灣海砂,中國業者現形】https://bit.ly/3n2jJnt 【執法現場:修法重罰後,海巡查扣中國盜砂船何以依舊困難?】https://bit.ly/3nb1NXO 【澎湖漁場、馬祖海纜全遭殃,中國盜砂船入侵的海峽風暴】https://bit.ly/3naV0xd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3AjS7wW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7 Apr 2023 · 44 minutes
台灣人與媽祖的故事:大甲媽神轎在他家、北港媽香灰保當兵平安、扛轎的他視白沙屯媽如家人

✍️Live Podcast 報名連結:【零撲殺上路6年後,狗狗在哪裡?】https://bit.ly/3UT5Xjc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日前熱鬧登場。你參與過大甲媽或白沙屯媽進香嗎?你知道媽祖進香為何從地區性活動,變成百萬人參與的年度盛事? 這集,我們邀來「大甲囝仔」洪瑩發,他打從娘胎便跟著父母載棉被、騎「鐵牛」進香;甚至一度以為當時的進香目的地「北港」地名為「媽祖」。然而,他長大後一度遠離宗教活動,直到在電視專訪聽見長輩談家族與轎班淵源,洪瑩發才重回媽祖懷抱,記錄沿路信眾的面孔與行動。 「有一群人,不用上電視、不用被訪問,就是跟著媽祖走⋯⋯因為他們,媽祖才是媽祖。」這集,除了聽見洪瑩發家族為何打造、保存神轎、他個人認識家鄉文化的生命歷程,還有《報導者》記者實際參與進香的第一手觀察。請聽,台灣與媽祖的故事。 來賓|政大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洪瑩發、《報導者》記者柯皓翔 製作團隊|楊惠君、柯皓翔、藍婉甄、陳思樺 📍延伸閱讀: 【迎神眾生相──2022大甲媽祖遶境4日記事】https://bit.ly/40cQ1cF 【白沙屯媽祖進香有多熱?全台媽祖廟影響力如何轉變?數據告訴你】https://bit.ly/3MNLhHD 【走了,便是道──白沙屯媽祖的勇兵們】https://bit.ly/3GUevk9 【黃偉強/從政治力到民間力:台灣媽祖遶境的時代意義】https://bit.ly/41iMJpR 💰支持報導者,帶您貼近文化現場:https://bit.ly/3KO106T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5 Apr 2023 · 1 hour,
被凌虐關押20日,受害者的劫後餘「聲」——柬埔寨案後,未曾消失且更加暴力的詐騙犯罪伏流

「我一去就被鎖喉,根本没拿到錢,準備餓死在那裡……。」「台版柬埔寨詐騙案」被害者之一、姜成(化名)被詐騙集團囚禁20多天後終於獲救。她萬萬没想到,因急需用錢而販賣人頭帳戶,竟會被毆打、電擊,甚至淪為被餵食毒品的「豬仔」。 2022年11月,警方在新北市、桃園市發現61名遭囚禁凌虐的被害者,其中3人死亡,顯示著詐團從過去「買」人頭帳戶,演變為暴力控制、私刑拘禁帳戶提供者。 與赴境外提供「勞務」、從事詐騙工作不同,「台版柬埔寨案」的犯嫌在詐欺產業鏈中扮演著確保「金流」的角色。持續追縱過程中,《報導者》記者孔德廉,看見哪些關鍵轉變? 來賓|《報導者》記者孔德廉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台柬案後續】一宗集體拘禁虐待血案,揭露進化版的跨國投資詐騙如何在台運作】https://reurl.cc/ml4NaM 【詐騙、強控車、送摘器官:從犯罪工具人煉成無情施虐者的少年們】https://reurl.cc/5MZEez 【人頭帳戶氾濫,打詐國家隊怎麼加快部會和企業合作、從源頭「阻詐」?】https://reurl.cc/OVLexX 📌推薦聆聽: 【深入「吃人」的柬埔寨詐騙產業鏈:解析台灣黑幫、中國金主與詐騙集團的人口販運結構】https://reurl.cc/xl4kY4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reurl.cc/4QMjDv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0 Apr 2023 · 38 minutes
今天來敲婉|1/4地球人集體飢餓30天?關於穆斯林的齋戒月,你可能意外的宜忌小知識

你身旁有朋友正在間歇性斷食嗎?今年3月22日起,全球有四分之一人口、約19億的穆斯林,集體白天不吃東西一個月,是為「齋戒月」——這是伊斯蘭教重要五功之一,不僅代表對真主虔誠,也透過飢餓經驗提醒自己對他人保持惻隱之心。齋戒結束後、隨之而來的「開齋節」,就像農曆春節或耶誕節一樣,是穆斯林重大節日。 為什麼要齋戒一個月?每年開始時間為什麼不一樣?除了不能吃東西,還有哪些特別傳統?台灣69萬移工朋友中不少是虔誠穆斯林,他們發起什麼活動?在齋戒月的尾聲,來聊點與齋戒相關的小知識。 📍搭配閱讀: 【少年報導者專題|穆斯林的齋戒月——四分之一的地球人白天不吃不喝,為什麼?】https://bit.ly/43GUzLB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reurl.cc/qk2xmN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8 Apr 2023 · 12 minutes
餐旅業大缺工,為何加薪也找嘸人?從台日韓產業圖像、員工真心話、物價指數,直擊服務業時代轉變

各行各業期待疫後景氣復甦,餐飲旅宿業卻爆發缺工潮。根據統計,2022年下半年,餐飲旅宿業職缺數創歷史新高,是最缺工行業第2名。《報導者》記者走訪「重災區」竹北市,看見業者的徵才困境──即便調漲薪資,發了破千封求才信,才找到一位短期兼職。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大缺工?為什麼加薪還是找嘸人?這集,我們透過受訪者故事,了解不同世代的職涯價值觀轉變;也從日、韓經驗看見,人才短缺背後的結構性因素,以及缺工可能對我們帶來哪些影響? 來賓|《報導者》國際新聞主編張鎮宏、記者林雨佑、記者李易安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當整條美食街都搶工讀生──「餐飲重災區」竹北為何一人難求?】https://bit.ly/4020nvU 【店員寧兼差、師傅棄收徒、老闆跑外送──服務業大缺工的時代變貌】https://bit.ly/41fVpg3 【缺工海嘯下,餐飲旅宿業能否迎來史上最有感調薪?】https://bit.ly/43zSwJh 【中高齡營業中!僑生和移工難搶,組建青銀戰隊、友善職場是經營關鍵】https://bit.ly/3zN0HUH 【日式旅館也會瀕臨絕種?日本服務業兼職勞工消失與「款待文化」危機】https://bit.ly/43vqm1I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4020A2a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4 Apr 2023 · 51 minutes
今天來敲婉|婚姻犯錯的人也能提離婚?從最新憲法判決,看大法官准予的「例外」,與台灣缺少的離婚保障

2022年3月24日,一場關於「誰有權離婚」的釋憲判決出爐。 根據112年憲判字第4號判決,現行民法規定「有責配偶」──如對另一半外遇、家暴、離家者,不得訴請離婚原則合憲;但考量「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大法官以「例外」的方式,給婚姻關係裡「犯更多錯」的人提離婚的機會。 關於離婚,民法到底是怎麼規定的?當愛侶成怨偶,被背叛卻不願離的人有哪些理由與苦衷?這樣的婚姻與訴訟對雙方、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這集,邀你一起看見離婚法庭變「說壞話比賽」的弔詭困境,思考台灣需要怎樣的離婚法律。 📍搭配閱讀: 【背叛婚姻的人,可訴請離婚嗎?有責配偶釋憲案對離婚制度的人性叩問】https://reurl.cc/5MRvEn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reurl.cc/V8eorn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2 Apr 2023 · 11 minutes
歹勢,我們來了!清潔隊、一日農夫、公路車挑戰,香港前媒體人移民台灣,用鏡頭書寫不一樣的港台故事

哪裡才是家?是許多港人移民海外不斷思考的問題。「有血汗澆灌的地方,就是家!」香港電台《頭條新聞》前主持人曾志豪離港1年半後,在台灣找到答案。 2019年至今,港人來台居住、定居突破4萬人,其中不乏因香港言論自由被扼殺而出走的媒體人。這集,專訪前香港電台《鏗鏘集》、《頭條新聞》團隊成員,經歷過港媒針砭時政的黃金年代,也眼見港版《國安法》施行後,節目或風向大變或被迫收播,遭遇無預警解僱⋯⋯媒體環境變化映照著近年香港社會發展的縮影。 如今,這些前香港媒體人在台再出發,透過新節目《歹勢打攪晒》發聲,娓娓道來港人眼中的新家——台灣的模樣。 來賓|前港台《鏗鏘集》製作團隊陸燕玲、前港台《頭條新聞》主持人曾志豪、編導易詠欣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延伸閱讀: 【向死而生:香港新聞人的未竟之路】https://reurl.cc/6Nvxl5 📌延伸資訊: 【歹勢打攪晒 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Paisehtobotheryou 📌聲音素材提供: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reurl.cc/mlXzXV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7 Apr 2023 · 1 hour, 1 minute
今天來敲婉|3年失去374個孩子:交通意外成兒少事故死因之首,如何補安全網破口?

台灣人口已連續3年出現負成長,少子化是不可忽略的國安問題,但國家對兒少保護足夠嗎?交通部統計,2018到2021年間,因交通事故死亡的兒少總計374人、受傷高達10.3 萬人,未成年人的交通事故傷亡率連年增加。 但這並非都是無法避免的「意外」,監察院調查報告直指,交通安全不只是交通部門的事,各部門多做一點就有機會預防。這集,我們從事故傷亡原因、交通工具、地點談起,看見部分兒少無照駕駛的環境因素,學校週邊道路設計與事故熱點,以及校車、安親班接駁車的違規問題,尋找兒少交通安全解方。 📍搭配閱讀: 【交通意外連年高居兒少事故之首!多數死傷原本可預防、乘客風險遠高於駕駛】https://reurl.cc/RvYL4g 【被稱「行人地獄」的台灣──為何我們的馬路設計不安全?】https://bit.ly/3jRbCYR 【「撞死人才想改」太慢,兩位「馬路醫生」日常道路改造大作戰】https://bit.ly/3X1anV2 📌推薦聆聽: 【違停、逼車,台灣是交通地獄嗎?解答聽眾的用路困擾、聽馬路醫生如何為道路「診療」】 https://link.chtbl.com/roadmarking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reurl.cc/pLp27e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4 Apr 2023 · 10 minutes
今天來敲婉|狒狒之死換來棺木鮮花、官員鞠躬,沒人、沒資源的野保荒謬劇,捕捉亂象不意外?

一隻東非狒狒脫逃18天後,3月27日被「逮捕歸案」。原以為事件就此落幕,結果卻以死亡收場。29日深夜,六福村才坦承狒狒來自園區,更引發眾怒;社會的關注,從不知狒狒從何而來,轉變為不知牠為何而死? 從逃逸到射殺,野生動物管理出了什麼問題? 從圍補影片中,我們目睹中槍後的狒狒全身癱軟,蜷曲在網子裡任由人類擺拍,最後還被粗暴倒進運輸籠,卻無醫療處置。雖然槍傷是否為最終死因仍待解剖釐清,但當下為何開槍?誰指揮並下達指令?從野保專業出發,重回混亂的捕捉現場,怎樣做才能避免悲劇重演?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螢幕上的狒狒之死,與暗影下的野保業務】https://reurl.cc/WDbgxL 【原住民《獵槍管理辦法》草案出爐,保障安全或壓抑狩獵文化?】https://reurl.cc/7RENK9 【全台僅275名專責獸醫負責防疫,從天上飛的、地下爬的更管到「偷渡客」】https://reurl.cc/6NGMRM 📍延伸聆聽: 【雙婉出擊|斷肢獼猴、夭折山羌⋯⋯為牠們,一群外地人移居台東,撐起野生動物的偏鄉醫療】https://link.chtbl.com/wildlifehome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reurl.cc/9VWqjV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31 Mar 2023 · 14 minutes
儘管世界爛透了|從蔡英文出訪,回看「過境外交」不能說破的台美關係與互動默契

睽違3年8個月,蔡英文總統今日(3/29)開啟10天9夜的「民主夥伴共榮之旅」,除了訪問加勒比海友邦,去回程也將「過境」美國紐約及洛杉磯。 台灣元首在美國「過境外交」的行程,一直是評估台美關係時微妙又重要的指標,包括總統是否會與美國高層官員電話互動?是否有公開演講、座談等等活動。這集,我們將分析從李登輝到蔡英文時代的「外交待遇」有何差別、本次出訪又可能讓台美關係有哪些變化?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外交的突破與不能說破?蔡英文總統「過境外交」的美中台三方舞步】https://bit.ly/40KOqLQ 💰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3JJe257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9 Mar 2023 · 26 minutes
花百萬買終身保障?聽頂大「槍手」告白、檢察官辦案幕後:國營事業代考集團是怎麼形成的?

近5年,國營事業退休潮出現,平均開缺逾千人;穩定的工作待遇,使得每年報名參加中油、台電等國營事業僱員甄試的考生,場場突破萬人。 有國營事業內部員工也嗅到「商機」,部署仲介,到圖書館、咖啡廳招攬考生成「客戶」;同時以找家教名義加上高額報酬,招募大學生當「槍手」代考筆試、面試,打造舞弊集團的「一條龍」服務。 這集,你會聽見一位槍手的自白,以及承辦舞弊案件的檢察官層層追查的過程。為何考生花百萬也要擠進國營事業窄門?而當國營事業招考公平性出現問題,又可能會對社會帶來什麼影響? 來賓|高雄地檢署檢察官蔡杰承、記者鄧筑縕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從槍手代考到電子作弊,揭露兜售「國營夢」的舞弊集團模式】https://bit.ly/3za8ago 【3年近200考生靠作弊集團擠入夢想窄門,國營事業著手「拆彈」】https://bit.ly/40F6F5h 【蒐證、追捕、心理攻防,檢廉如何聯手溯源國營甄試舞弊集團?】https://bit.ly/40HhRi5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ZkyVtd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7 Mar 2023 · 49 minutes
不同意見者,也是愛國的人:失去投票權、強制隔離多1天,疫情後告政府的他們想說的事

隨著全球疫情趨緩,台灣3月20日開始,也迎來COVID-19「輕症免通報、免隔離」的大幅度解封。不少人民也開始檢視,政府3年來的防疫手段是否有侵犯人權的疑慮。 《報導者》走訪疫情下被無差別隔離的企業家、機師、被沒收投票權的大學教授,聽他們「告政府、提國賠、聲請釋憲」的原因——整體防疫控管是好的,但在執行程序與法律上還有改善空間,而唯有政府社會面對不足、理性論辯,台灣才能更強大。 負責多起訴訟的律師、同時也是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周宇修則提醒,在國家遭遇緊急狀態時,人民可能都同意「有所退讓」,但「不代表國家所有非常手段,我們都要全盤接受」。犧牲不能沒有根據與界限,回顧歷史,樂生病患也因大眾對痲瘋病的誤解,遭剝奪一生的自由。 這集,除了當事人談他們與政府直球對決的過程、歷經審判仍然未獲解答的疑問,以及各種面向的法律觀點。在緊急時刻,如何堅持正當程序、避免行政過度擴權?這是疫情之後,我們可以持續思考及進步的方向。 來賓|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律師周宇修 來賓|《報導者》採訪副主任嚴文廷 製作團隊|楊惠君、嚴文廷、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無差別隔離、被扣走的第「0」天──野百合學運企業家一審告贏衛福部】https://bit.ly/3LHP88C 【檢察官機師的逆襲──領頭打集體訴訟,要求對不斷「被清零」給個說法】https://bit.ly/3Z58veK 【防疫與投票絕非兩難──韓國可以、台灣呢?台權會訴求決戰憲法法庭】https://bit.ly/3yYNF62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FHXYiV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4 Mar 2023 · 57 minutes
今天來敲婉|菸害防制修法今上路!新型菸品打入青少年族群,校園成突破口「從小綁定」?

《菸害防制法》修正案3月22日正式實施,本次修法全面禁止電子煙、納管加熱菸、把禁止吸菸年齡從18提高到20歲,只是,這樣能有效降低校園菸害嗎? 對於青少年族群,菸品產業近年也力拚轉型「養」出準客戶;當電子煙和加熱菸成菸商力推的明星商品,青少年對菸害降低戒心,校園中的使用行為也大增。紐西蘭則訂出世界最嚴的「無菸國度」目標,2009年後出生者,一生都無法在紐西蘭買菸,他們為何這麼做?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新型菸品認知戰】https://reurl.cc/rLvMGk 【煙霧下的戰爭:新型菸品襲來,台灣招架得住?】https://reurl.cc/qkvQWn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reurl.cc/0Ed7MA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2 Mar 2023 · 12 minutes
今天來敲婉|大學生心理健康保衛戰:諮商量能吃緊、輔導知能不足,第一線「守門員」的SOS

教育部統計,2016年到2020年,各級學校學生自殺通報人數都大幅增長,其中大專校院更從256人增加到2,359人。 超過9倍的人數增長背後,與心理議題去汙名、學生求助意願提升有關,但站在第一線、被賦予接住學生身心任務的人,卻因現實制度各有關卡——大專校院心理師多為約聘職,不只要諮商,還要包辦從宣導到緊急事件處理的輔導大小事;大學導師與學生互動則與國高中大不相同,也許一學期只在「導生宴」見一次面,建立關係更不容易。 這集,一起來理解大學生的「心理守門員」們的困境與堅持,如何在既有限制、資源下,尋求可能解方? 製作團隊|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大專心理師耗竭前的SOS:不被納入「正規軍」,如何支撐接住學生的安全網?】https://bit.ly/3LyUi6u 【導師「輔導」行不行?強化校園聯防前線,心理假、學習調整實驗中】https://bit.ly/3ZRepBd 【走入優秀和多元競爭力的背光處──被頂大魔咒困住的年輕人們】https://bit.ly/3JMnSnS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42ispWz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7 Mar 2023 · 13 minutes
山老鼠續篇:從越南移工之死,尋訪山林深處的共生與衝突.和判決書記載以外的故事

「這些移工就在我的原保地蓋工寮、種菜,」部落牧師的一則臉書貼文,成為我們繼2022年神木買賣、巡山員的系列節目後,延續「盜伐」調查的線索。今年,《報導者》採訪主任張子午再度走入高山林地,尋訪成為盜伐者的失聯移工足跡。 2021年,一名越南移工在南投山區遭原住民獵人誤射致死,但這起「意外」,是如何在族群衝突、地理分布的重重條件下發生的?這樣的事件又是否只是個案? 事隔一年多,我們重返事發地,拼湊出判決書裡遺漏的故事,看見失聯移工在台灣山區頻繁砍伐、彼此接應的現場,以及他們與原住民族部落既緊密又矛盾的關係。 來賓|《報導者》採訪主任張子午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延伸閱讀: 【夏夜裡的那聲槍響──原住民獵人誤殺移工山老鼠,案件背面的多重隱憂】https://reurl.cc/EGG9a1 【藏在部落邊緣的工寮──越南移工盜伐產業鏈,對檢警和原民生態的挑戰】https://reurl.cc/zAYM5e 【從盜伐到買賣──圍繞千年神木的罪行與交易】https://reurl.cc/b77Oad 📌延伸聆聽: 【海拔兩千公尺的「偵探」:聽鏈鋸聲、追盜伐路徑,巡山員們如何與山老鼠鬥智?】https://link.chtbl.com/illegal-logging-forest-guardians 💰傳遞事實真相!支持報導者:https://reurl.cc/OVG8XD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5 Mar 2023 · 45 minutes
蛋市又何奈?養雞場、調蛋群、送蛋車,跟記者走訪雞與蛋的產銷鏈,看蛋荒為何總是輪迴

台灣連續兩年面臨缺蛋問題,雞蛋產地價和批發價本週再創下歷史新高,蛋蛋危機為何一再上演?此題,真的無解嗎? 為瞭解產業現況,《報導者》記者林慧貞走進第一線養雞場,加入蛋農、蛋商線上群組,從每日數十則「調蛋」訊息洗版與黑市交易,直擊缺蛋背後的連鎖問題。 這集,跟我們走進現場、聽見一顆雞蛋從產地到餐桌,一年時間的等待與汗水,以及記者採訪分析:「台灣蛋雞產業現階段能改善的還有很多、很多」。 來賓|《報導者》記者林慧貞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延伸閱讀: 【透視2023開春缺蛋現象:失靈的產銷制度,如何影響雞蛋價格和流向?】https://reurl.cc/jllmWm 【蛋說從頭:從種雞到生產,一顆蛋上桌需要多少時間?台灣能自行培育蛋種雞嗎?】https://reurl.cc/V88mNA 💰傳遞事實真相!支持報導者:https://reurl.cc/Y88kqD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0 Mar 2023 · 44 minutes
曾文誠的棒球小白WBC入門指南:經典賽身世與戰力分析,新世代台灣隊能否再現魔幻時刻?

WBC世界棒球經典賽今晚(3/8)開打!受疫情影響,已近6年沒有世界級棒球賽,台灣更是睽違10年再度成為經典賽預賽地主國。 這集,我們邀請知名球評曾文誠、棒球迷《報導者》採訪副主任嚴文廷,聊聊世界棒球經典賽從業餘到職業的發展歷程、台灣選手抗韓、射日與奪牌的「經典」時刻,以及本屆賽事特色及中華隊30人名單亮點。 *新世代台灣隊登場!10場熱身賽中有哪些重點觀察? *預賽A組是死亡之組?對戰巴拿馬,台灣機會在哪、要注意什麼? *日本有大谷翔平,同在B組的韓國能否力抗?5度激戰將再現? *棒球國際賽的演進,從世界盃到經典賽的差異? *那些年,棒球迷念念不忘的勝利時刻 *球評播國內、國際賽事要做哪些不同準備? 來賓|球評曾文誠、《報導者》採訪副主任嚴文廷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陳思樺、林彥廷、簡毅慧 📌延伸閱讀: 【曾文誠/WBC棒球賽與FIFA世足賽的距離有多遠?】https://bit.ly/3YnipIp 【陳子軒/經典賽,如何擺脫「棒球馬戲團」酸名?】https://bit.ly/3L46oV3 【曾文誠/那年天空很希臘──我曾置身與錯身的台灣奧運棒球夢】https://bit.ly/3ZwDO33 鎖定《報導者》Facebook專頁,關注2023年第五屆世界棒球經典賽最新分析!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41No657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8 Mar 2023 · 1 hour,
觀光簽、學生簽、探親簽,怎樣才能留在你身邊?政治張力下,「被擱置」的中、台同志家庭

「太太用陸生身分,才能留在台灣……。」2017年,台灣籍的女同志Lois和中國太太Cecilia已在美國登記結婚,兩人還有一個以滴精受孕生下的6歲兒子,但她們的婚姻回到台灣仍是「法律上的陌生人」。 去年6月就學年限屆滿後,Cecilia就改換「探親簽證」,一年僅一半時間能陪在Lois和兒子身邊。雖然今年1月19日的函釋後,跨國同性伴侶已可以在台登記結婚,但唯獨與中國伴侶的同婚暫緩;陸委會回應,是基於國安考量與相關法律配套仍需完整規範。 過去兩年多,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接到600多對跨國同性伴侶的求助,其中中、台伴侶就佔100多對。面對無法安定的生活與遙遙無期的配套,他們的困難是什麼? 來賓|Lois、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秘書長簡至潔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reurl.cc/NqrVQx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3 Mar 2023 · 46 minutes
台、馬少女求婚記:等待4年的第3次「我願意」,一紙政府公文終於換來的結婚書約

1月底,我們在桃園機場見證了一對台灣、馬來西亞籍女同志的求婚。現場不但有大陣仗親友應援團,還有3公尺長的紅布條,寫著「大叔我們結婚吧!」對跨國同性伴侶而言,這一刻已經等了近4年。 「要結婚,先訴訟!」即便同婚專法在2019年通過,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化國家,但部份跨國同性伴侶仍無法如願,除非其伴侶也來自同婚合法的國家,否則只能透過行政訴訟,爭取法院承認。 倡議團體歷經近4年爭取、 5起勝訴案例,今年1月19日,內政部終於改變見解,解決了跨國伴侶的法律問題。這集,從事NGO工作的潘儀分享自己身為跨國伴侶,接獲公文函釋的喜悅,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秘書長簡至潔則回顧跨國伴侶走過的荊棘路。 來賓|NGO工作者潘儀、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祕書長簡至潔 製作團隊|詹婉如、藍婉甄、汪彥成 💰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reurl.cc/Y8OyVx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1 Mar 2023 · 43 minutes
儘管世界爛透了|俄烏戰爭一年了,怎麼結束?割土求和是務實解方,還是縱容「餓龍」?

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週年,這場改變世界的戰事,至少造成兩國約30萬人死傷。 儘管已有約200萬在戰爭初期逃難至他國的烏克蘭人民陸續返國,但全國仍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流離失所,遭受重創的經濟仍需依靠盟國的緊急援助;而部份俄羅斯百姓面對持續一年的「特別軍事行動」,則變得更加冷漠,在無奈壓抑的社會氛圍中彷彿失去了個性。 卡住半年的戰事,變成沒有盡頭的消耗戰,國際輿論也再度激辯「如何結束戰爭?」多位重要學者提出烏克蘭「割土求和」的預測,以認可俄國對部分地區的實質統治交換雙方原地停戰,這行得通嗎? 戰爭週年前夕,拜登訪問基輔,成為15年來首位造訪烏克蘭的美國總統;同時,普丁發表重大國情演說,指控是烏國與西方發動戰爭。在美俄領導人大動作後,中國會做出關鍵表態嗎? 製作團隊|張鎮宏、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戰爭怎麼結束?俄軍入侵一年後,消耗戰與國際和談壓力下的烏克蘭】https://reurl.cc/WDX1Nx 💰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reurl.cc/o0gW7j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4 Feb 2023 · 27 minutes
阿共打來時,台灣自製無人機應戰?政府下百億訂單,要怎麼結合軍、民組「國家隊」?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事2月24日將滿一週年,這場戰爭不僅加速地緣政治與經濟局勢的改變,更開啟另一種「無人化」戰爭型態——利用大量無人機對敵軍進行偵查與攻擊。 你對無人機的印象還停留在空拍攝影、燈光秀嗎?其實當戰爭號角響起,民用和商用無人機也可能與國軍系統連結抗敵。這集,一起來認識,萬一台海戰爭爆發,無人機可以扮演什麼角色?在政府以500億訂單推動「無人機國家隊」的同時,思考台灣為什麼要、又有沒有能力發展無人機作戰? 來賓|《報導者》記者 楊智強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無人機作戰時代來臨,台灣準備好了嗎?】https://bit.ly/40ZcjAg 【全民國防:台灣民間準備好面對戰爭了嗎?】https://bit.ly/40Ydlwy 💰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jYkZqb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7 Feb 2023 · 38 minutes
今天來敲婉|「證件借我看一下!」大外割案一審判警有罪,當遇到不當盤查,你會怎麼做?

你曾被警察攔下臨檢、盤查過嗎?2021年4月,音樂老師詹慧玲在上課途中,遭員警盤查身分,她認為警方没有道理而拒絕配合,其後在爭執中,被員警以柔道「大外割」招式壓制在地,引起社會關注「盤查」勤務的法律問題。今年1月31日,桃園地院一審宣判員警敗訴,成為台灣司法史上,首件員警對本國人不當盤查的有罪判決。 《警察職權行使法》實施至今滿20年,但員警執勤是否逾越界線、侵害民眾權益的爭議一再出現。其實,遭受不當盤查時,我們有說「不」的權利,還可索取異議單事後救濟,但這項制度極少被利用,後續進入司法的案件更是罕見,為什麼?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警職法》上路20年之1:關於盤查,基層員警「不能說的祕密」】https://reurl.cc/XLX9gE 【《警職法》上路20年之2:異議單是什麼?民眾知道能對盤查說「不」嗎?】https://reurl.cc/V8aqgQ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reurl.cc/rLlnAN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4 Feb 2023 · 13 minutes
沒有一分鐘後悔坐牢:勞作時不忘閱讀、嘈雜中堅持寫作,陳健民給黑暗時代的《獄中書簡》

〔本集為台北國際書展座談精華〕 2014年,香港學者陳健民等人發起「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運動,訴求2017年香港特首選舉落實真普選,反抗運動持續擴大,陳健民也因此入獄326天。入獄期間,「反送中」抗爭如火如荼展開;緊接著,出獄後港版《國安法》落地,香港的政治制度和人民自由,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此生讀最多書的日子,一年是在耶魯求學,一年就是入獄。」在寒冷、吵雜的獄中,陳健民除了閱讀,更將無法參與社會運動的急切,持續透過信件傳遞出去。這集,聽兩位香港學者,如何在閱讀中尋覓自由、在極權時代下持續以寫作發聲?而在台灣的我們,可以從他們的經驗理解什麼? 與談人|政大社會系教授陳健民、政大政治系客座副教授周保松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汪彥成 📍延伸閱讀: 【胡淑雯/貨真價實的時間──讀《受苦與反抗:陳健民・獄中書簡》】https://bit.ly/40CixpD 【佔中發起人陳健民:香港已是一個大監獄,港人要學著保持理智】https://bit.ly/40yhIhH 【陳健民的去留與搖擺:一部片、一行淚、一封信,走出失語泥沼】https://bit.ly/40MFoPc 📍參考書目: 《受苦與反抗:陳健民.獄中書簡》https://bit.ly/3HJA5rg 💰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DU9TJq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0 Feb 2023 · 1 hour, 10 minutes
今天來敲婉|土耳其連環強震即時報:科普地震成因、災情重點、救援困境與國際政治分析

2月6日,土耳其─敘利亞邊境接連發生規模7.8、7.5兩起強震,兩者皆屬破壞力強大的極淺層地震,造成建築物大規模倒塌、無數人睡夢中被活埋,截至8日上午最新統計,土國已知5,894人罹難,敘利亞則至少1,932人喪生。 目前,包括台灣在內的各國搜救隊紛紛搶進災區,但寒流天候、戰爭情勢與國際現實等因素,提高救援難度⋯⋯,這集,除了災情,還將從科普角度分析連環強震發生成因,以及大震之後從人道到政治的觀察重點。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土耳其世紀強震:死亡數恐破萬,暴雪冰封難救人,敘利亞內戰拖住國際馳援】https://reurl.cc/28xYma 📍延伸聆聽: 【跟記者到不一樣的地震「現場」:從斷層帶、鑽岩芯與地球X光,揭開政府不面對的地底祕密】https://link.chtbl.com/earthquake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reurl.cc/5874QR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8 Feb 2023 · 11 minutes
今天來敲婉|子女不社交、不工作,怎麼辦?直視「繭居」現象下的家庭極限與脫困解方

你聽過「80/50家庭」嗎?這指的是當代日本社會重大議題——50歲的中年子女進入「繭居」狀態,不工作也不社交,窩在家仰賴80歲的年邁父母照顧。 近年來,台灣也偶有所聞類似子女不工作的「啃老」問題,但這樣的家庭困境要怎麼解決? 《80/50兩代相纏的家庭困境》一書中,作者日本社會學者川北稔除了檢視可能導致日本繭居族的社會結構因素,更提出脫困的解方:家庭成員要意識「家庭的極限」,向家庭之外求援,不只是幫助繭居者改變狀態,也幫助家庭邁向復原。 製作團隊|藍婉甄、陳思樺、張詩芸 📌搭配閱讀: 【如何以「復原」概念,拯救繭居、失業的「80/50」極限家庭?】https://bit.ly/3JAconM 《80/50兩代相纏的家庭困境》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3258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reurl.cc/x1mYnN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4 Feb 2023 · 11 minutes
雙婉出擊|斷肢獼猴、夭折山羌⋯⋯為牠們,一群外地人移居台東,撐起野生動物的偏鄉醫療

去年7月,一封聽友來信,把我們帶到東台灣的非營利野生動物醫院「野灣」(WildOne)。在野生動物醫院病房裡,看見因體育館改建,被迫與死神搏鬥的小雨燕、誤觸果園陷阱而須截肢的獼猴、被遊蕩犬咬死的山羌屍體……,牠們殘破的身體,訴說著人類生活對野生動物的干擾。 「夥伴們都不是東部人……。」聽眾時瑋說。這些千里迢迢從西部移居到池上,把動物送回家的「移民」裡,有護理師為野生動物讀了第二個大學,現為病理獸醫師;也有空服員到東部後,重拾幼時想當救護車司機的夢想,成為動物的救傷志工。他們為什麼這麼做?又在想些什麼? 製作團隊|詹婉如、藍婉甄、柯皓翔、楊子磊、汪彥成 📍搭配閱讀: 【受傷的生靈也有重新活過的機會──野生動物復歸路與牠們的引路人】https://reurl.cc/lZGxqj 【今天來敲婉|窗殺、路殺、廚餘殺,從都市到山林,人類如何與動物當朋友、減少傷害?】https://link.chtbl.com/animal 💰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reurl.cc/067rVk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2 Feb 2023 · 42 minutes
報導者記者的世界足跡|敘利亞旗幟、朝鮮化妝水、朝聖之路扇貝,拼出一塊塊旅行記憶

過年,怎麼過?今年,不少人選擇出國透透氣,迎向久違的異國風情。但《報導者》記者們過去的私人旅行,路線足跡卻走向了敘利亞、朝鮮、朝聖之路。他們如何藉著行腳記憶一窺世界的模樣?又帶回什麼特殊、甚至被國際制裁的紀念品? 這集,我們將聽鎮宏述說在大馬士革巧遇的反戰示威、馥年在朝鮮趁隙尋找所謂的真實、文廷談朝聖之路遇到關心台海危機的老外。 不藏私!端出親自走過的口袋故事,過年,就一起隨《報導者》記者們的足跡,回到當年那場改變自己的世界旅行。 來賓|《報導者》國際新聞主編張鎮宏、資深記者曹馥年、嚴文廷 製作團隊|藍婉甄、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敘利亞來的禁忌黨旗:阿拉伯之春前夕,大馬士革的火焰與鞋印】https://bit.ly/3HiG3iq 【朝鮮來的瓶中人蔘:平壤樂園海盜船的歡叫,是真的嗎?】https://bit.ly/3Y90tBD 【西葡朝聖之路來的護身符:願你一路平安,百里路上沒有陌生人】https://bit.ly/3XIBTrb 📍《報導者》影響力報告:https://reurl.cc/WqnGo7 📝填寫會員服務問卷,幫助我們拓展台灣非營利媒體的永續發展:https://forms.gle/xWLHXHKHQpzrfoFP9 📌回顧得獎作品: 【海拔兩千公尺的「偵探」:聽鏈鋸聲、追盜伐路徑,巡山員們如何與山老鼠鬥智?】https://link.chtbl.com/illegal-logging-forest-guardians 💰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reurl.cc/nZK5WX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6 Jan 2023 · 51 minutes
儘管數學爛透了|向數學不會就是不會宣戰!英國教育延長數學必修,有用嗎?

📝新春愉快!花5分鐘填寫會員服務問卷,幫助我們拓展台灣非營利媒體的永續發展:https://forms.gle/xWLHXHKHQpzrfoFP9 開年新政,你對政府有什麼期待?這對英國人民來說,是艱難的問題——因為英國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提出延長數學必修教育的政見,讓許多認為「我就數學爛」的人暴跳如雷。 蘇納克為何要推數學教改?根據統計,英國過半勞工數學能力只達小學程度,對薪資增減比例、超市折扣等日常應用都有理解問題。在疫情侵擾及大數據發展下,這群人也更容易「被失業」。只是,為什麼英國人如此討厭數學?數學教改打算怎麼改?又可能會有哪些障礙?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數學不會就是不會的代價?英國「數學必修教育延長」風波】https://bit.ly/3GM1YhR 💰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3CSrAbV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9 Jan 2023 · 26 minutes
從淡菜苗、高粱,到澳洲龍蝦,這不是年菜採購,是金馬與中國的走私日常

台灣人愛吃海鮮,尾牙、年菜更是常見龍蝦佳餚,我們一年吃多少?《報導者》從財政部統計發現,台灣2019年自澳洲進口的活龍蝦為14公噸,2022年截至11月超過1,400公噸,短短3年內進口量暴增百倍。只是,這些澳洲龍蝦真的都進了台灣人的胃? 從一通民眾陳情電話開始,記者爬梳數據、走入貨運站、致電報關行、登機出航⋯⋯揭開「澳洲龍蝦落地台灣、轉運金馬、走私中國」產業鏈,那是一條結合合法進口與非法交易的地下路徑;然而,這只是國際局勢轉變下的新興產品,遊走法律灰色地帶的「地下交易」早是金門馬祖的日常。 這集,聽兩位《報導者》新同事初登場,分享各自印象深刻的採訪場景,帶我們理解龍蝦走私背後,金馬與中國特殊地緣連結下的共生關係。 來賓|《報導者》記者李易安、黃浩珉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走私澳洲龍蝦至中國,金門馬祖為何成樞紐?】https://bit.ly/3CJdx8t 【30多年的隱形共生,金馬與中國間的灰色交易如何解?】https://bit.ly/3GCWkOT 【船公司、地方頭人、黑道:金馬「龍蝦意外財」捲起的利益和衝突】https://bit.ly/3W1LWGd 📍延伸書目: 《斷裂的海:金門、馬祖,從國共前線到台灣偶然的共同體》https://bit.ly/3ZzlVRP 💰 支持報導者,看見更多調查報導:https://bit.ly/3CIwYOv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7 Jan 2023 · 51 minutes
回家了,然後呢?當受虐兒少從「家外安置」回到家庭,「壞掉」的大人真的能修補嗎?

內政部公布,去年新生兒數再創歷史新低、僅13.8萬人。少子化下,每個孩子都是寶,但近年兒虐通報案件數仍在攀升。2021年,每7分鐘就有一件兒虐通報案件,8成施虐者竟是最親的父母。 「是不是我不乖,才被送到育幼院?」《報導者》資深記者曹馥年走訪數間家外安置機構,聆聽受虐兒少如何在破碎的童年中長大,看見他們內心對離開原生家庭的缺憾,以及仍然渴望依附關係。 家庭會傷人,卻也難以取代;當台灣兒少保護政策出現變革,從兒童最佳利益出發,將「家外安置」視為最後手段,更多的受虐兒少經評估後仍被留在家中。只是,家內危機解除了嗎?當親職能力不足、家暴被代間循環到下一代身上,「壞掉」的家要如何修復? 來賓|《報導者》資深記者曹馥年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那些縫補中的家庭,與他們的孩子──台灣兒少安置現況與未竟之事】https://reurl.cc/NGM2l6 💰 傳遞事實真相,為下一代發聲!支持報導者:https://reurl.cc/nZ3pDe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3 Jan 2023 · 42 minutes
今天來敲婉|中國解封,各國心驚驚?確診數與病毒變異成謎下,台灣如何接招?

去年底,中國在缺少規劃下瞬間解封,染疫數爆增;1月8日起,中國進一步鬆綁邊境管制,各國卻紛紛針對從中國來的旅客重啟入境檢疫等防疫政策。由於中國官方疫情資訊不夠公開透明,讓各國擔心,在大規模感染下,病毒有可能再產生新變異。 新冠疫情3年後,我們再度面對中國變數的考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預估,疫情將在農曆春節後達高峰,於此同時還有流感等呼吸道病毒環伺,我們需要很擔憂嗎?可以做什麼呢?除了勤洗手做好衛生,專家認為,最佳的預防方式,還是把疫苗打好、打滿,才能好好保護自己。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搭配閱讀: 【中國大解封對台灣防疫的衝擊和考驗──新冠病毒會再變異嗎?變異後我們抓得到嗎?】https://reurl.cc/EX0q3n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reurl.cc/x1mYnN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1 Jan 2023 · 9 minutes
違停、逼車,台灣是交通地獄嗎?解答聽眾的用路困擾、聽馬路醫生如何為道路「診療」

「每次過馬路都很焦慮」、「根本是用生命在走路」……在《CNN》報導台灣是「行人地獄」後,台中公車左轉撞上一家三口的悲劇,燒出台灣人長年的用路不滿。我們針對「人行道破碎」、「內側車道禁行機車」等幾點常見用路困擾進行聽眾調查,在幾小時內便收到上百則回覆,許多人直言,出國或移居國外後,才終於較能安心上路。 台灣馬路生了什麼病?這集,我們邀請民間「道路醫生」、Facebook粉絲專頁「標線改造台灣路」創始人劉冠頡,以及《報導者》記者雨佑來為台灣馬路「診療」。而在一起起交通事故過後,作為用路人的我們,又可以如何提高用路安全,並參與改善台灣交通環境? 來賓|FB粉絲專頁「標線改造台灣路」創始人劉冠頡、《報導者》記者林雨佑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被稱「行人地獄」的台灣──為何我們的馬路設計不安全?】https://bit.ly/3jRbCYR 【「撞死人才想改」太慢,兩位「馬路醫生」日常道路改造大作戰】https://bit.ly/3X1anV2 📍參考連結: FB粉絲專頁「標線改造台灣路」:https://www.facebook.com/ReTWRoad/ 💰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jUwv5u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6 Jan 2023 · 42 minutes
今天來敲婉|國民法官來了!素人加入審判,台灣司法會更「接地氣」?

📍贊助好新聞,歲末禮包陪你過好年:https://reurl.cc/gQbpvR 國民法官新制上路!只要你是年滿23歲的中華民國國民,就有機會被隨機抽選擔任國民法官。這項司法改革目的是希望能參考一般人生活經驗,掃除台灣司法界長期背負「恐龍」的罵名,讓判決更「接地氣」。 國民法官將參與重大案件審理,但要做出斷人生死的決定,素人法官心中難免忐忑,同時,外界也擔心,即便國民法官進入法檯,仍難避免職業法官主導量刑的「權威效應」,這又該怎麼辧? 製作團隊|詹婉如、張子午 📌搭配閱讀: 【投書——讓陽光照進國民法官評議程序:一場真實情殺案件的模擬法庭現場觀察】https://reurl.cc/debDRD 【當法官信任度跌谷底,司法與人民的距離能縮短嗎?】https://reurl.cc/eWbDqb 【臭皮匠同諸葛亮審案,唯命是從或合作無間?】https://reurl.cc/6L45Ad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 https://reurl.cc/GXqAMv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3 Jan 2023 · 15 minutes
炒幣、炒房、賺快錢!台灣「哥布林」青年想什麼?聽見他們孤注一擲背後帶出的社會警訊

《牛津字典》2022年度代表字是「哥布林模式」(Goblin Mode),它是一隻線上遊戲裡戰鬥力不強的怪物,甚至有些貪婪,不太理會社會規範或期望。當財富走向兩極化、階級流動不易時,台灣一群「哥布林」青年選擇投入炒幣、炒房團,只想賺快錢致富,這項選擇背後,意味著什麼?與其先以道德譴責,我們更想瞭解,什麼把他們推向了這條路? 俄烏戰爭持續、疫情肆虐未止,經濟連帶受到影響,這是我們的2022年。《報導者》記者貼身採訪數位20至30歲的年輕世代,看見他們如何經歷這艱困的年代。迫於環境壓力,台灣青年已接續韓國,走向戀愛、結婚、生子、買房、人際關係、夢想、希望皆已拋的「七抛」人生? 來賓|《報導者》總主筆方德琳、記者孔德廉 製作團隊|詹婉如、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FTX黑天鵝事件背後,台灣「哥布林」青年的失落】https://reurl.cc/Z1g0VQ 【魷魚幣、維卡幣、比特幣,虛擬貨幣的造夢帶來賭局還是騙局?】https://reurl.cc/7jNgbl 💰 傳遞事實真相,為下一代發聲!支持報導者:https://reurl.cc/EXy36a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9 Dec 2022 · 42 minutes
在南美遇見偷渡的中國人:連線哥倫比亞,聽他們賭上性命、橫越叢林也要「跑路」的告白

11月,前往哥倫比亞了解南美移民現況的《報導者》特約記者映妤,意外在靠近巴拿馬邊界與偷渡路徑達連隘口(Darién Gap)的哥國港邊,發現中國人的身影。受訪者們告訴她「來這裡基本上是拿命來賭的」,更提醒「中共比你們想像的可怕」。 在習近平高喊偉大復興中國夢之時,為何許多中國人選擇「潤(Run)」出境?根據記者倩兒的採訪,疫情的層層封控,是壓垮長年不自由的中國人的最後一根稻草。但在「非緊急、非必要」不得出國的官方管控下,中國人民更新護照更困難。而許多人因為缺乏資金等,也不容易馬上申請到外國簽證,有些人甚至走上偷渡之路。 這集,你會聽見記者們對中國「潤學潮」的觀察,以及來自中國江蘇的異議人士周俊心聲——已在泰國申請到難民身分的他,仍不放心地偷渡到美國。在台灣的我們,為什麼該關心、又該如何理解這群離鄉出走的中國人? 遠端連線|《報導者》特約記者陳倩兒、陳映妤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潤學潮」下最危險的逃難路徑:穿越巴拿馬叢林的中國人】https://bit.ly/3jeInPf 【辦護照、轉資產、別父母:中國大城市中產和白領「潤」的重重難關】https://bit.ly/3VhfMGe 💰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3V8v3t6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2 Dec 2022 · 59 minutes
儘管世界爛透了|禁用黑魔法、異性同居,也不能罵總統?印尼刑法修了20年,為何仍爭議不斷?

印尼國會本月6日通過刑法修正案, 使用黑魔法、侮辱總統、非婚姻關係的同居和性行為,都將成為刑事犯罪。雖然印尼政府解釋,非婚同居和性行為只能由當事人的配偶、父母、子女等近親舉報,但還是引發外界擔憂,在印尼性別不平等的社會結構下,修法是否可能導致女性權益惡化,甚至變成親密關係中受暴者的緊箍咒? 在修法引發國際熱議之際,這集,將帶領大家從頭認識印尼《新刑法典》混雜殖民歷史與價值拉扯的前世今生。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印尼「非婚性行為有罪化」風波:在取締黑魔法與禁止同居背後的民主倒退】https://bit.ly/3hpf7Fa 💰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3W1mm4R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0 Dec 2022 · 30 minutes
變裝跟蹤、私訊騷擾別再來!當他的「浪漫」追求成惡夢來源,《跟騷法》怎麼嚇阻?

「我以前走路很正常,現在會東看西看⋯⋯,我不是在看美女,而是要看她是不是又出現。」家豪(化名)被王小姐(化名)跟蹤騷擾長達3年、報警20多次無解。今年6月《跟蹤騷擾防制法》上路,家豪成為新北市第一位聲請到保護令個案。另一位被害人品妍(化名)被跟騷不只一次,在不堪其擾下,依《跟騷法》向騷擾行為人提告。 無論性別,都有可能成為被跟蹤騷擾的被害人。跟騷犯罪有如「背後靈」,讓被害人心生畏懼,只是未有肢體傷害前,警方協助有限,當傷害發生卻往往難以挽回,近年已發生數起女性被跟蹤後遭到殺害的不幸案件。如今有了《跟騷法》,公權力終於可依法介入,但效果如何呢? 這集,我們除了聆聽被害者心聲,也請最早關注跟騷議題的民間團體談《跟騷法》書面告誡、保護令和刑事訴訟三道防線如何運作、帶來什麼改變?以及該法實施後,仍可能被漏接的事。 來賓|現代婦女基金會研究員王秋嵐、《報導者》記者洪琴宣 製作團隊|詹婉如、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如何與被害人同行──跟騷法上路半年,有效嗎?保護令有何缺口?】https://reurl.cc/Z1Eaoa 💰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reurl.cc/GXQZyZ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6 Dec 2022 · 52 minutes
今天來敲婉|瘋世足也想想「台足」:1940年曾踢進甲子園卻中斷,台灣足球正重新扎根?

2022世足賽本週進入4強賽關鍵時刻,雖然我們總是在看外國球員踢球,但其實早在日治時期的1940年,台灣足球隊也曾風光前往日本甲子園參賽;台灣足球的源起,則是由英國人在台南撒下了正宗英式足球的種籽,但之後為何卻發展停滯? 台灣還是「足球沙漠」嗎?如今足球運動愛好者不少,更成為國小以下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一群基層教練努力扭轉頹勢,在社區裡教足球,將運動扎根在生活裡,也讓小孩、家長體會到,體育的世界不是只有競爭與勝敗。 📌延伸閱讀: 【夢想、政治、金權──世界盃的追求】https://reurl.cc/7j4DEb 【台灣足球生態翻轉中──從社區俱樂部扎根,讓運動不只是勝負】https://reurl.cc/LX5m2y 【滾動的時代與台灣足球──79年前進軍甲子園、228事件失去隊友──98歲郭榮彬道出被遺忘的台灣足球史】https://reurl.cc/Ay6WZp 製作團隊|詹婉如、楊惠君、汪彥成 💰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reurl.cc/qZpqr3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3 Dec 2022 · 12 minutes
我與足球的First Love:打亂鎮宏指考、震撼少年「左盃」石明瑾,在愛恨交織中見證傳奇的場邊人生

今天(12月9日)是國際足球日,2022世足賽第一場8強賽也將於今晚登場,你跟上這波看球熱潮了嗎? 《報導者》在12月3日舉辦Live Podcast足球趴,邀來多位世足專題作者分享「自己與足球的First Love」──有人與足球的緣分從童年在新聞上看到的一場戰爭開始;有人獨自前往西班牙小鎮追星卻撲了個空;有人支持英格蘭,卻希望他們不要奪冠、繼續當「悲劇英雄」…… 他們為何愛上足球?哪一場是他們「刻在心裡的賽事」?足球又怎麼改變他們?也期待你與我們分享你與足球的故事。 來賓|足球球評石明謹(左盃)、國立體大教授陳子軒、《看球說故事》作者陳祖安、政大新聞系教授劉昌德、《報導者》執行長何榮幸 製作團隊|楊惠君、張鎮宏、陳星穎、藍婉甄、詹婉如、汪彥成 📍搭配閱讀: 【夢想、政治、金權──世界盃的追求】https://bit.ly/3UTKaax 💰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3Y6LKIc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9 Dec 2022 · 1 hour, 3 minutes
《少年報導者》完全使用手冊:聽嘻哈老爸和熱血老師,怎麼第一次和孩子聊新聞就上手?

📍開箱兒少新聞網站《少年報導者》:https://bit.ly/3VLpMJE 《報導者》為10到15歲孩子製作的新聞網站《少年報導者》上線了!我們透過圖文、朗讀、遊戲等形式,探討俄烏戰爭、日圓貶值等時事。在我們10月27日的首場座談會中,除了談為何要做兒童新聞,更針對「下一站,大學──頂大,是幸福保證書嗎?」專題,跟父母、孩子們討論對高等教育的想像。 這集,我們邀請參與座談會的父女檔莫康笙、莫雅欣,以及雅欣的老師李婕瑜來到錄音室。分享與會後的心情、他們平時在學校、餐桌上怎麼聊新聞議題? 來賓|幸安國小老師李婕瑜、五年級學生莫雅欣、雅欣爸爸莫康笙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汪彥成 💰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H41Goh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2 Dec 2022 · 37 minutes
白紙運動讓中國青年不再躺平?烏魯木齊大火點燃反封控抗議,聽見來自上海聽友的觀察與發聲

「我們不像香港,不知道怎麼走上街……。」即便此刻中國警方擴大臨檢和抓捕,上海聽眾P仍勇敢接受《報導者》Podcast採訪。為保護當事人,節目播出採變聲處理。P想告訴外界,這場「白紙運動」的抗爭者多是平凡人,與警方對峙時,大家都感到恐懼,但是,需要有人走出第一步。 11月24日,新疆烏魯木齊一座社區高樓失火,眾人眼睜睜看著10條生命的消逝,卻無能為力,這場大火,燒出人民在嚴厲封控下的集體共感,即便「躺平」精神盛行的世代也深受影響,手舉白紙控訴,未寫一字,異議卻清晰可見。 從「不要核酸要自由」、「不自由毋寧死」到「習近平,下台!」民眾直接向北京當局示威,開啟1989年六四事件以來中國少見的全國性行動。然而,隨著中國官方出手抓人、監控網路言論,各點開花的白紙運動是否只是曇花?外界預測,40天後的中國春運,將是下一觀察點。 📌延伸閱讀: 【烏魯木齊大火燒出中國反封控抗議潮、網上號召「白紙運動」,上海市民:反抗的人終於走到一起】https://reurl.cc/Z1VjWl 【中國警方擴大臨檢和抓捕,白紙運動可能快閃化、關鍵點在明年春節】https://reurl.cc/OErkv7 來賓|上海聽眾P(變聲後播出)、香港社會學者陳健民、香港浸會大學傳播學副教授閭丘露薇、《報導者》總編輯李雪莉 製作團隊|詹婉如、藍婉甄、汪彥成 💰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reurl.cc/nZv5Ll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30 Nov 2022 · 45 minutes
#基輔現場 中文影片是他的「武器」!30歲烏克蘭專業翻譯,力抗中國大外宣、說出侵烏真相

「對我來說,你們聽見了、理解了,我就沒白活著了。」專精中文翻譯的烏克蘭人吉利(Kyrylo Chuyko)在基輔(Kyiv)家中受訪。精通中文的他,和夥伴日夜趕製中文影片在網上發布,為什麼?9月底,《報導者》採訪團隊前進烏克蘭,再次帶回戰爭前線的故事。 吉利有許多中國朋友,但朋友告訴他,戰爭源自烏克蘭挑釁、是烏克蘭人選擇了美國跟西方、是「新納粹分子」在烏克蘭境內屠殺,俄軍要「解救」他們。看著自己馬里烏波爾(Mariupol)老家被俄軍摧毀、聽見朋友對侵烏事實的扭曲,吉利按捺著性子,邀中國朋友到烏克蘭看看,何謂真相! 本集,吉利將告訴我們,能說6國語言、戰爭前是翻譯的他,如何把專業化為一項「武器」,為國家戰鬥。 📌延伸閱讀: 【在客廳就戰鬥位置:從62歲母親到17歲中學生,烏克蘭人的N種參戰方式】https://reurl.cc/x1QdWz 【StandwithUkraine】吉利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StandwithUkraine 來賓|烏克蘭專業翻譯吉利(Kyrylo Chuyko) 製作團隊|劉致昕、張鎮宏、詹婉如、藍婉甄 📍報導者世足趴:Live Podcast × Sports Bar!即刻報名:https://bit.ly/3EPnIJU 💰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reurl.cc/qZ0kp3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4 Nov 2022 · 46 minutes
儘管「世界盃」爛透了|卡達是非對錯已太多,但4年一次該看嗎?

📍報導者世足趴:Live Podcast × Sports Bar!即刻報名:https://bit.ly/3EPnIJU 4年一度的世界盃足球賽於台灣時間11月20日展開,也是首次因主辦國卡達的天候條件,而將賽程推遲至年底。除了賽期可能帶來對球員的負面效應,場外的人權議題──外籍勞工勞權問題、卡達對LGBT族群的不友善等,同樣備受爭議。 這集,除了談2022世界盃,也帶你回顧1978年阿根廷當主辦國的故事;我們,到底要不要看「爛透了」的世界盃?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夢想、政治、金權──世界盃的追求】https://bit.ly/3tJIILZ 💰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3gtvOyD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2 Nov 2022 · 28 minutes
投票前必聽!社會住宅政見解析:大量興建、租金調降就按讚?看見候選人沒說清的事

你曾想申請「社會住宅」嗎?不少Podcast 聽眾在IG上告訴我們,想申請!但手續繁瑣、中籤率低,讓他們心灰意冷。11月26日、九合一選舉在即,居住正義,是候選人們需面對的重要議題之一,他們能解決年輕人買不起、租不好的困境嗎?這集,以六都為例,教大家掌握「看住宅政策門道」技巧。 今年六都市長主要候選人政見中,有人端出社宅租金調降與補貼、也有喊出開放社宅買賣,有意思的是,當選一定再蓋社宅,成為不分黨派候選人難得的共識。只是,如何讓弱勢族群更有機會入住,以及如何永續經營社宅,是更大的挑戰。 蓋社宅,非解決居住正義問題萬靈丹!本集,長年倡議社宅政策的專業組織OURs與《報導者》記者,共同檢視候選人社宅政見,告訴你哪項政見的理想大於實際,什麼政策被候選人藏在心裡,不想讓你知道。 📌搭配閱讀: 【六都市長候選人社會住宅政見檢視──興建社宅已成共識,如何整合資源、永續營運是未來焦點】https://reurl.cc/qZk8RN 【被利用的居住正義:政客、投資客低調划水,預約打炒房草案的寧靜死亡】https://reurl.cc/EXGz91 來賓|OURs都市改革組織政策研究員、《無住之島》作者廖庭輝、《報導者》記者嚴文廷、孔德廉 製作團隊|何榮幸、詹婉如、藍婉甄、陳思樺、汪彥成 💰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reurl.cc/qZk8lR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8 Nov 2022 · 43 minutes
今天來敲婉|太陽能板下養蚶仔,台南七股光電為何引發爭議?

11月3日,行政院前有一群身穿青蛙裝、手持「七股光電已超量」布條的漁民,邊遊行邊喊口號抗議。你注意到了嗎? 因應氣候變遷,政府設定能源轉型目標,其中2025年太陽能光電裝置容量要達20GW,近年並將地面型光電重點轉向魚塭。但光電工程驚擾魚群、影響漁村生活品質,業者進駐更可能剝奪傳統養殖戶的工作權。 這集,一起了解光電是什麼?為何是台南七股漁民出來抗議?「漁電」真的可以「共生」嗎? 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 📌搭配閱讀: 【當光電包圍漁村:七股漁電共生風波再起,居民在抗議什麼?】https://bit.ly/3O58kfJ 【〔投書〕解決地面型光電發展困境,應補足三大制度破網】https://bit.ly/3Ev07yc 💰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WS5dvo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6 Nov 2022 · 14 minutes
「我不想當英雄!」警察自殺只是個人問題?聽見藍色警服下、陽剛文化裡那些被噤聲的事

今年至今,已經有6位員警自殺,是他們太脆弱?還是什麼將他們逼上絕境?過去10年,平均每年有5名警察自殺,只有1件由監院調查觸及管理不當,其他都被歸責「個人問題」,這群鐵漢的背後,存在你我看不見的暗影。 「那段日子太痛苦了!」員警阿天(化名)告訴《報導者》,開槍擊斃歹徒後,被局裡塑造為警界英雄;在媒體大幅報導的當下,他卻因為第一次開槍的恐懼、擔心開槍的「後果」,正經歷著嚴重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如果不是「病識感」及專業諮商協助,他早已自我了斷。 30年前,就設置警察心輔機制「關老師」,但為何使用者不多?他國是否有借鏡之處?本集,將聆聽藍色警服下他們,如何與情緒孤軍奮戰,以及績效導向、陽剛文化裡,員警精神壓力被漠視的多年沉痾。 【若需進一步協助,可聯繫以下單位】 衛福部24小時安心專線:1925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警政署關老師愛心服務專線及信箱:0800-615-885(幫幫我)/ npa885@npa.gov.tw 📌延伸閱讀: 【當槍口朝向自己──今年已6警自殺,警察精神危機亟待正視】https://bit.ly/3WLnwCA 【開槍打死歹徒後,我的世界徹底崩解──一位警察走過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告白】https://bit.ly/3heKGRm 【台南殺警案背後,警察訓練出了什麼問題?】https://bit.ly/3tdIix4 來賓|《報導者》主編張子午、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生李京蓁 製作團隊|詹婉如、藍婉甄 💰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reurl.cc/6LD8V6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1 Nov 2022 · 43 minutes
我不是偷錢賊!從華光社區到榕錦園區,迫遷十年過後,他們所經歷的傷與痛

今年9月,榕錦時光生活園區開幕,這裡是過去「華光社區」的一隅,住著來台老兵、基層公務員、北漂的城鄉移民。2013年初,政府為打造台北華爾街,以都市更新為由,強制驅離違建戶。迫遷事件即將屆滿10年,離開的人去了哪兒?都市計劃藍圖,讓大家都華麗轉身了? 這集,《報導者》尋訪數位華光社區原住戶,有人過著低收的日子,仍被國家追討不當得利至今;有人感嘆,老家變成賺錢的地方,自己卻難以進去消費;有人傷心無法洗刷侵占國土「偷錢賊」的屈辱。這些故事,來此消費、打卡的遊客會知道嗎? 📌延伸閱讀: 【沒有我們辛苦抗爭,後人也沒景點打卡──在華光社區和榕錦園區之間,那些被空白的聲音】https://reurl.cc/mZq0r1 製作團隊|詹婉如、藍婉甄、林雨佑、汪彥成、余志偉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reurl.cc/YdO1y0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9 Nov 2022 · 40 minutes
「台北有沒有China town?可以去101拍中國戰機嗎?」除了刻板,外國媒體報導裡的台灣想像有哪些?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國際台(CNN)上個月宣布在台北開設分社,引起關注。這幾年,在香港實施《國安法》、中國政府將多位國外記者驅逐出境,加上台灣日益重要的區域安全位置,過去兩年外國媒體大舉進駐台灣。 根據外交部統計,2020年初到2022年中旬,駐台外媒記者增加3分之1,增加到近140名。不只外媒駐台,包括空降來台媒體,其中也有不少戰地記者,視角經常放在兩岸關係、台灣的國族認同、半導體產業議題,而拍攝畫面,主要尋找軍事基地遺跡、演習畫面等,凸顯備戰氛圍。這集,我們邀來德國之聲東亞特派記者楊皓暐(William Yang)、法籍駐台記者墨德安(Adrien Simorre)、有豐富fixer經驗的記者彭昱融(Hugo Peng),3位新聞工作者從不同角色分享觀察與經驗。 眾多外媒來台後,對台灣常見的刻板印象有哪些?用功的外媒在報導前會怎麼做功課?有志加入外媒為台灣發聲的你,又能如何準備? 來賓|台灣外籍記者聯誼會(TFCC)會長&德國之聲(DW)東亞特派記者楊皓暐(William Yang) 來賓|記者彭昱融(Hugo Peng) 來賓|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adio France Internationale)記者墨德安(Adrien Simorre)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3NqqnfH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4 Nov 2022 · 55 minutes
儘管世界爛透了|違建、警力不足、無人流管控,韓國梨泰院「群眾雪崩」事故如何發生?

韓國首爾市中心的觀光鬧區「梨泰院」,10月29日的萬聖節街頭狂歡活動發生「人群踩踏事件」,造成156人死亡、151人輕重傷──是8年前世越號沉沒事故後,韓國近年死傷數最高的公安災難。 實際上,超過百萬人來訪的「梨泰院地球村節」才剛落幕,萬聖節活動卻沒有借鏡事前預防?而事發窄巷出口有5米,中段卻疑似因建築「違建」外推,巷寬內縮只剩3.2米,成為讓人群如骨牌般倒下的引爆點之一。 這一切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在驚恐與悲傷之餘,我們又能從這場事故中學到什麼?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 📌搭配閱讀: 【3米2窄巷的萬聖節踩踏悲劇:誰讓「梨泰院慘案」變得不可挽回?】https://bit.ly/3SUTCZt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3gO2frl 如果你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2 Nov 2022 · 33 minutes
今天來敲婉|不敢開暖氣、租屋用搶的!英國通膨創42年新高,新首相蘇納克登板能解危?

「你開暖氣了嗎?」是英國民眾最新問候語,高漲的電價瓦斯費,讓人非到最後關頭,不敢開暖氣。「没租到房別入學!」這是英國大學給新生的建議,曾幾何時,有房竟成了入學必要條件? 能源、糧食價格與房貸利率飆升下,特拉斯錯誤政策導致金融市場大亂,上任僅45天即倉促下台、成為英國史上最短命首相,換來首位非白人、近200年最年輕首相蘇納克登板。 42歲、印度裔的蘇納克,在倫敦時間10月25日坐上大位,但英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已兩度飆到10.1%,創42年新高,這不只是一個數字,更是一股社會負能量。曾任投資經理人的蘇納克,能否挽救經濟,挺過保守黨12年的最大執政危機?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今天來敲婉》推薦閱讀: 【當問候語從談天氣變成電費──直擊英國10%通膨風暴】https://bit.ly/3zbq96y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囉!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FbyfQ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6 Oct 2022 · 13 minutes
從二十大看習近平的極權養成記:從「改革希望」到習家軍完封勝,十年一覺的「中國夢」

👉【從香港到烏克蘭──怎麼解讀極權者的腳本?】免費講座報名:https://bit.ly/3CZjiOr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二十大)日前落幕。習近平不出意料地連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與中央軍委主席,「習家軍」更是完全壟斷權力核心「政治局常委會」。 Twitter瘋傳前國家主席胡錦濤被離場畫面、「反台獨」入黨章、原解放軍東部戰區司令何衛東出任軍委副主席……二十大會後留下的各種訊息,身處台灣的我們該如何解讀?而父親曾遭文革批鬥、掌權時一度被認為是「改革希望」的習近平,又是如何在10年任內走向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的獨裁者之路? 受訪音檔|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介民、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全球政策與戰略研究院副教授史宗瀚(Victor Shih) 製作團隊|李雪莉、張鎮宏、藍婉甄、汪彥成 📌延伸閱讀: 【解析習近平「登基」後3種路徑發展,吳介民:新柏林圍牆就是台灣海峽】https://bit.ly/3CY1kfk 【二十大後「習近平集團」全面奪權,中共一人獨裁的未來會如何?】https://bit.ly/3FdC4Ey 【習近平野心將實現或破局?「二十大」黑箱人事與武嚇台灣的兩大焦點】https://bit.ly/3VpCZav 【習連任也躲不掉的困局:清零持續、經濟熄火,二十大後中共會救市嗎?】 https://bit.ly/3MvtDWK 📌推薦書單: 《大國政治的悲劇》https://bit.ly/3TwDv5s 《銳實力製造機:中國在台灣、香港、印太地區的影響力操作與中心邊陲拉鋸戰》https://bit.ly/3z8oL4l 《Coalitions of the Weak—Elite Politics in China from Mao’s Stratagem to the Rise of Xi》https://bit.ly/3TMj8Rp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3VVkoDv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5 Oct 2022 · 57 minutes
海龜媽媽上岸,卻要先對抗獨木舟?年破百萬遊客潮下,小琉球的觀光暗影

6.8平方公里、騎車半小時就能環島一圈的小琉球,今年7月,假日觀光客單日破萬,島上破天荒實施分區限水;隨後的10月,國慶3天連假也湧入2萬人。島民賺觀光財的同時,也承受著生活品質下滑;登島人數「總量管制」對小琉球來說,是不能說的佛地魔,這個曾無疾而終的議題,現在還有討論可能嗎? 近年小琉球盛行獨木舟、SUP等水域活動,遊憩需求旺,業者卻落入削價競爭慘況。為求「高翻桌率」,業者將浮具擺放沙灘,人的便利成了海龜媽媽上岸產卵的大障礙。遊憩業者行為,政府早該介入,為何小琉球沙灘卻像「三不管」地帶? 「如果這裡只有觀光,就會變成一個都市化,不知道在幹什麼的島!」返鄉10年,小琉球青年阿吉有感而發。本集,兩位長年關心台灣生態的《報導者》記者,帶回島上青年心聲,以及採訪中,所見的無奈與無感。 受訪者|海洋旅遊記者、《報導者》特約記者黃佳琳(黃小莫)、記者林慧貞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延伸閱讀: 【系列報導:現象篇 當海龜返鄉產卵,卻撞到獨木舟──搭上小琉球觀光失速列車的青年心聲】https://bit.ly/3COhacl 【系列報導:政策篇 遊客年破百萬、今夏首度限水,小琉球遊客「總量管制」可能嗎?】https://bit.ly/3Tgdk2B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TyQkfb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1 Oct 2022 · 45 minutes
今天來敲婉|和失智長者一起學音樂、母語!在校園設置社區老人照護機構,他們怎麼做?

芝山國小,將是台北市首個日照中心進入國小的案例,預計年底運作,回應在地對長照的迫切。但從規劃至今溝通衝突不斷,家長會擔心學童安全而強烈反對,甚至提出要帶孩子轉學。 照顧失智、失能長輩的機構進駐校園,真的有哪麼可怕?家長的擔憂有沒有其他解?屏東市前進國小2014年設置失智據點,是全台首間在小學設置長照機構的案例,新生不減反增,還有家長把長輩、孩子一起送來「就讀」;2019年,老松國小成為台北市第一間設置失智據點的小學,事前也曾引發長輩攻擊學童的擔憂,但經過溝通,目前運作順利。 「孩子的笑聲,可以是長輩的良藥,」受訪者這麼告訴我們,但名為誤解的牆卻將彼此隔開。這一集,透過多個指標案例,一起尋找對話的方向。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今天來敲婉》推薦閱讀: 【日照中心進駐市區小學引爭議,「長照結合校園」政策有解嗎?】https://bit.ly/3Ma4LDL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囉!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TerEbC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8 Oct 2022 · 13 minutes
儘管世界爛透了|習近平的加冕大戲:中共「二十大」,台灣人要看什麼?

5年一度的中國政治鬥爭大戲——中共「二十大」——10月16日開幕,整個中國的共產黨權貴都將集結在北京,但本屆的主旨不是領導換代、接班、改革,而是見證習近平「打破慣例」再次連任中共領導人,甚至修改黨章、提拔親信全面掌控中共最高領導層「中央政治局」,讓自己成為繼毛澤東後又一個「中共偉大領導人」,甚至布局終身執政。 但對台灣而言,「二十大」具體的流程和看點是什麼?我們可以從哪些細節,判斷習近平的權力擴張有多誇張?習近平高舉「統一大業」的侵略態度,又為何會因二十大而升級威脅?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陳思樺 📌延伸閱讀: 【習連任也躲不掉的困局:清零持續、經濟熄火,二十大後中共會救市嗎?】https://bit.ly/3MvtDWK 【習近平野心將實現或破局?「二十大」黑箱人事與武嚇台灣的兩大焦點】https://bit.ly/3VpCZav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囉!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rOou2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4 Oct 2022 · 31 minutes
今天來敲婉|專訪諾貝爾和平獎獲獎組織,守護歷史真相、卻不被普丁允許的「紀念」

10月7日,諾貝爾和平獎頒給白羅斯人權運動者畢亞利亞茨基(Ales Bialiatski)、被俄國迫害而停止運作的轉型正義組織「紀念」(Memorial),以及仍留在戰場前線,蒐證俄軍戰爭罪暴行的烏克蘭人權團體「公民自由中心」(The Center for Civil Liberties )。 1987年成立的「紀念」,長久以來被西方公認是「俄國的良心」,其致力為史達林獨裁時代的政治犯平反、留存史料,聲援良心犯、難民與NGO,卻被控違反《外國代理人法》遭強制解散。不同於民主國家的制度設計,這部俄版《外國代理人法》因其模糊寬鬆的裁量空間,已成為普丁用以騷擾、箝制公民團體與異議者的利器。 就在獲頒諾貝爾和平獎後的數小時,俄國法院便下令將「紀念」的莫斯科總部充公。今年4月,《報導者》曾獨家越洋專訪「紀念」成員;正面臨「司法追殺」的他們,仍不輕言放棄,以守護記憶的方式,抵抗來自極權體制的壓迫。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今天來敲婉》推薦閱讀: 【不被允許的「紀念」:普丁《外國代理人法》如何蠶食鯨吞俄國公民社會】https://bit.ly/3vozXY0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囉!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fW7Hr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2 Oct 2022 · 11 minutes
吳怡農X《報導者》 小國如何面對強國的軍事威脅?看懂烏克蘭給我們的國防課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開打七個月,俄國總統普丁持續徵兵、以入俄公投形式佔領烏克蘭4省。而身處台灣的我們,同樣緊鄰極權勢力,能從烏克蘭經驗學到什麼?如果台灣的「烏克蘭時刻」來臨,我們準備好了嗎? 《報導者》記者智強費時數月訪調,從台灣「最硬教召」看後備軍人戰力是否真的到位;壯闊台灣聯盟發起人吳怡農則投入推動全民國防,由下而上培訓人民創傷急救、災難應變能力。 這集,兩位與談人除了分享對台灣現階段的戰力分析與建議,也回答你可能會有的幾個問題:中共的戰爭威脅到底多近?備戰等於積極求戰、放棄和平呢?女性或一般非戰鬥人員,在戰時可以做什麼?請聽,《報導者》新書《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座談精華。 與談人|壯闊台灣聯盟發起人吳怡農、《報導者》記者楊智強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汪彥成 📌延伸閱讀: 【李雪莉/因為反抗,所以存在】https://bit.ly/3RFEMp5 【5日內26萬年輕男性出逃,俄羅斯如何面對「普丁大徵兵」的炮灰動員令?】https://bit.ly/3RDN3K6 【史上最硬教召開跑:台灣後備戰力改革何去何從?】https://bit.ly/3CBTY1W 【全民衛國的另一種選擇:台灣需要民眾自願組成的「國土防衛部隊」嗎?】https://bit.ly/3rxVjAF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3RxP5vi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06 Oct 2022 · 1 hour, 14 minutes
今天來敲婉|幫鄰居搬家,加5分!就是要為你打分數,走進以數位監控打造的「和諧中國」

當國家用數位工具時時監控你的生活行為、並不斷「為你打分數」,社會將是什麼樣子? 中國在2014年宣告打造一個「社會信用體系」,透過「懲惡揚善」機制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法是幫每一個人民、企業、組織「打分數」——小至水電稅金是否準時繳納、大到有無貪汙詐欺,都可能會被加扣分。而分數將決定命運:高分者享受各種優先權;低分者則被列入「失信者黑名單」,不能買高鐵票、飛機票,不能考公務員,甚至連坐孩子無法在學校註冊。 這集,我們將從《和諧社會:中國,大數據監控下的美麗新世界》作者馬凱的觀察和訪談中,進入中國用人工智慧、大數據來監控人民的「新世界」。 製作團隊|藍婉甄、陳思樺 📌《今天來敲婉》推薦閱讀: 【和諧社會裡的中國新人類:大數據與社會信用體系如何製造聽話的奴才】https://bit.ly/3fBROXk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囉!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dXTlGA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4 Oct 2022 · 11 minutes
今天來敲婉|要不要「挺年輕的」?今年選舉不只投人!18歲公民權修憲闖關,為何不樂觀?

九合一大選將至,一群年輕人為宣傳18歲參政權走上街頭拉票!這是台灣史上第一次修憲案公民複決。投票日倒數兩個月的此刻,社會討論卻顯得冷清,11月26日,你怎麼投? 目前全球約230個國家中,只剩11個國家將投票年齡維持在20歲以上,台灣是其一。今年3月,立法院朝野在高度共識下通過「18歲公民權」修憲案,但修憲若要過,還需取得有投票權人數過半,也就是965萬張同意票,超高門檻對比當下的低關注度,公民複決將是大考驗。 從目前規模最大、有效樣本達3,547人的面訪民調中,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發現,同意下修投票年齡到18歲者並未過半,即便年輕族群對該議題支持度也不如想像中高,為何如此?這集,來聽倡議者的論述和他們遭遇的質疑。 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 📌《今天來敲婉》推薦閱讀: 【藍綠都支持,反而沒聲量?「18歲公民權」民調不樂觀,965萬張同意票怎麼催?】https://bit.ly/3ftk2n5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囉!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RgbKvT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9 Sep 2022 · 15 minutes
我第一個媒體老闆是鄭南榕:開箱黨外雜誌辦公室,從手稿與檔案見證自囚、自焚與自由

「我1988年進入《自由時代》打工。」那一年,台灣才剛剛解除戒嚴與報禁,還是19歲大學生的陳玉華,應徵校稿工讀生,後來被鄭南榕引路、成為財經記者。鄭南榕交給她的第一份功課是什麼、當時雜誌社如何培訓記者?1989年4月7日,為捍衛言論自由而自囚於雜誌社的鄭南榕,在警察破門之際,引火自焚。在年輕的她心中,留下什麼? 這集,要帶聽眾一起開箱「自由時代雜誌社」、重返現場,資深新聞工作者陳玉華分享她的職場初體驗、重現當年身處暴風中心的雜誌社氛圍變化;如今新聞言論雖自由,媒體環境面臨更多誘惑與挑戰,陳玉華說,工作沮喪時,就會想起19歲面對難關的勇氣。 你也將聽到鄭南榕基金會分享諸多尚未曝光過的史料,包括警總查封單、1984到1989年營運計劃、記者養成規劃、寫作手稿,並準備將它們帶出雜誌社到各地巡展,呈現黨外媒體爭取自由的時代縮影。 來賓|前自由時代週刊記者陳玉華、鄭南榕基金會顧問鄭任汶、鄭南榕基金會活動專員翁佳安 製作團隊|劉致昕、詹婉如、陳思樺 📍自由紋理:鄭南榕基金會年度巡展募資計畫:https://www.flyingv.cc/projects/32523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3dCVrLM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6 Sep 2022 · 59 minutes
儘管世界爛透了|今年9月的兩場國葬:弔唁女王與安倍的政治蝴蝶效應

在「Hello World」之後是 「儘管世界爛透了」——這是鎮宏在《報導者》Podcast系列的新單元。雖然國際新聞總是複雜又紛亂,但願意瞭解不同事件的人,會幸福吧? 9月有兩場引發世界關注的國家級喪禮——在9月19日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國葬之後,日本也將在9月27日為前首相安倍晉三舉辦國葬。不過兩國社會的「國葬輿論」卻天差地遠。在全球關注之下,英國圓滿莊嚴而溫馨地送別女王,但日本方面,安倍的國葬安排卻反讓社會吵成一團,甚至引發政治信任危機。 舉辦國葬為什麼會引發爭議?藉著送別女王與安倍,英國與日本兩國盤算的「弔唁外交」,場邊的政治安排還能看出哪些「眉角」? 製作團隊|張鎮宏、藍婉甄、陳思樺 📌延伸閱讀: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逝世,70年王冠的謝幕與繼承】https://bit.ly/3f7A0TD 【安倍晉三驟逝後的日本政局:派閥洗牌、修憲斷尾壓力與繼承者競爭】https://bit.ly/3dEA0dp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 跨足國際,帶回獨立觀點,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3DKkRll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3 Sep 2022 · 20 minutes
跟記者到不一樣的地震「現場」:從斷層帶、鑽岩芯與地球X光,揭開政府不面對的地底祕密

921前夕,「918池上地震」的規模及前震次數震撼全台,也震出新的科學疑問: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認為,可能有另一條未被發現的結構或新斷層。 3年前,《報導者》推出「震變20年──翻轉台灣的921」專題;3年後,我們仍持續關注地震議題。記者皓翔、彥廷跟著地震科研版「天龍特攻隊」——一群地科、地質、大氣等領域科學家們,在花蓮米崙斷層帶上進行世界級的地底光纖計畫;記者文廷則爬梳車瓜林斷層可能為高鐵、國道、科學園區帶來的危機。 這集,你會聽見記者們經歷3年的追蹤、9個月的調查想說的話。身處地震之島,「每一個台灣人一生可能會面臨2次大震」,對於防災的準備和法規的建置,我們永遠要保持警覺與準備。 來賓|報導者記者嚴文廷、柯皓翔、林彥廷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陳思樺、汪彥成 📌搭配閱讀: 【政府漠視斷層研究、開發政策脫鉤,連台積電都向橋科說「No」】https://bit.ly/3R0hPwi 【世界首見光纖打入米崙斷層,台灣再創地震觀測新猷】https://bit.ly/3BSm9t7 【震變20年——翻轉台灣的921】https://bit.ly/2kqZQpL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3qP344L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1 Sep 2022 · 52 minutes
調查報導|生完孩子才是魔王關——移工圈公開的祕密,一天500塊的寶寶地下照顧網

「在台灣照顧孩子真的太難了。」剛升級新手爸媽的菲律賓夫妻Lucas和Grace(化名)都是台灣合法廠工,工作時間從早上8點到晚上9點,為了找保母而心急如焚,但合格且願意帶移工孩子的台灣保母難尋、朋友工時難配合、出養太過心痛,最後只能含淚把3個月大兒子送回菲國,付錢請同鄉友人照顧。 隻身來台的移工,育兒缺少原生家庭支援,若不想跟稚子分開,通常只能拜託同鄉幫忙。於是,由新住民或失聯移工組成的地下照顧網在全台各地悄然形成,雖解決了爸媽燃眉之急,卻也帶來未知的照顧風險:一名3個月的寶寶被保母虐待致腦部受創,至今仍不會翻身。 「99%的移工爸媽都是好爸媽,只是制度讓他們落入艱難的處境,」長期協助移工的菲律賓籍神父Joy認為問題在於制度。 30年前,台灣以暫時、補充性角色引進移工;30年後,近70萬移工,撐起台灣許多藍領與照護工作,國際搶工潮下,人力市場也出現變化,今年4月30日台灣正式實施「移工留才久用方案」。從這個角度來看,移工成家、育兒問題,或許反而是企業把好人才留下來的機會所在? 「異域生養──上萬名移工父母與他們孩子的歧嶇路」聲音調查報導第3集,帶你從教會受洗現場到托育小家,直視移工爸媽在異地生養面臨的托兒困境並思考解方。 ● 本集,部份受訪者以英文受訪,為便利中文聽眾,音檔後製時,加入中文配音處理。 製作團隊|詹婉如、藍婉甄、陳思樺、汪彥成 共同採訪|李雪莉、曹馥年、陳德倫、詹婉如、藍婉甄、楊子磊 📌搭配閱讀: 【異域生養──上萬名移工父母與他們孩子的歧嶇路】https://bit.ly/3qvMZRu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 支持報導者,看見更多調查報導:https://bit.ly/3BhCF4x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9 Sep 2022 · 45 minutes
調查報導|中央山脈裡隱形的孩子:從雇主與失聯移工的互助網、工寮「安親班」,尋找異地成家可能

「沒有police!」8歲的揚揚,是失聯移工的孩子,至今没有受過學校教育,中央山脈裡的果園與手機螢幕,就是他的全世界。他與這裡的移工孩子都知道,要離police遠遠的,不然,自己的家會「被消失」。 在我們採訪的山頭,粗估有3,000位失聯移工,台灣雇主語重心長地說,農事幾乎是仰賴失聯移工才能順利運轉;對移工來說,這裡工時正常、勞雇關係也較平等,讓他們能在山裡紮根、成家,「抓魚常常是老闆比較大,這裡沒有老闆比較大。」與妻子育有兩歲女兒的黃金爸,說出當初成為失聯移工的心聲。 只是,山上的鐵皮工寮雖能享受天倫之樂,卻也伴隨著被查緝的風險與醫療、教育資源匱乏的代價——這群孩子沒有合法身分、沒有健保、不能就學,之於台灣社會與法律是透明的「幽靈」。 因此,7和6,是這群孩子的關鍵數字,也是許多失聯移工家庭做出抉擇的重要時刻: 7,是移工母親在懷孕7個月內,可以上飛機回母國待產,月分再大就只能在台灣生產;6,則是送孩子回母國受教育的重要時間點,媽媽們通常在孩子6歲前後到移民署自首,帶孩子回國讀書。至於失聯移工爸爸,則繼續待在台灣賺錢。 「異域生養──上萬名移工父母與他們孩子的歧嶇路」第2集,請跟我們一起翻越山頭,坐上鐵牛車,看見在「客工制度」思維外的另一種移工在台生活樣貌。 製作團隊|詹婉如、藍婉甄、陳思樺、汪彥成 共同採訪|李雪莉、曹馥年、陳德倫、詹婉如、藍婉甄、楊子磊 📌搭配閱讀: 【異域生養──上萬名移工父母與他們孩子的歧嶇路】https://bit.ly/3qvMZRu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 支持報導者,看見更多調查報導:https://bit.ly/3DlsAWM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6 Sep 2022 · 46 minutes
調查報導|墮胎、逃跑、人頭雇主,當孩子與工作只能二選一,移工媽媽在台灣的孕產大冒險

「仲介說,没拿掉小孩,就不用想工作⋯⋯。」Nani和同鄉先生在台灣相遇、相戀,並在去年辧了一場宗教婚禮。受訪時,她已懷孕5個月。 根據領取勞保生育給付的人數推估,每年有近萬名移工在台灣成為父母。但是,Nani是家庭看護工,無法請領《勞基法》生育給付,所以,每年究竟有多少移工在台懷孕生子?具體數字不易推估。他們許多人從年輕時就到異地工作,在台灣度過最適合婚育的黃金年華,但要邁入人生下個階段,卻宛如一場大冒險。 移工懷孕後,有高比例解約回國,或者被迫墮胎,她們在得知當母親那天,只有短暫喜悅,伴隨而來的,經常是對失去工作的恐懼。NGO工作者黃姿華談到,曾經多次陪伴移工到醫院墮胎,感嘆自己猶如「移工Baby殺手!」 移工在台灣當媽媽怎麼這麼難?《報導者》在過去5個月間,密集訪談數十位合法與失聯的移工父母。這是報導者Podcast首次推出的聲音調查報導,「異域生養──上萬名移工父母與他們孩子的歧嶇路」將推出3集聲音內容,勾勒1992年、台灣正式以《就業服務法》引入移工30年的今天,移工在台孕產、養育子女現況。 製作團隊|詹婉如、藍婉甄、陳思樺、汪彥成 共同採訪|李雪莉、曹馥年、陳德倫、詹婉如、藍婉甄、楊子磊 📌搭配閱讀: 【異域生養──上萬名移工父母與他們孩子的歧嶇路】https://bit.ly/3qvMZRu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 支持報導者,看見更多調查報導:https://bit.ly/3xfH4nA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4 Sep 2022 · 48 minutes
27歲時,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明天:我是愛滋帶原者,這是我經歷的、我想說的

今年是台灣啟動愛滋(HIV)「雞尾酒療法」25週年。不僅是公衛史上的里程碑,更大大改變愛滋治療方式及帶原者的生命線。 但首批使用此療法的帶原者,無法預知治療成效,藥物的副作用更讓他們痛苦不已。帶原者拉拉說,當時一天要吃3次藥,一次十幾顆,當藥物在身體裡發揮作用,「不吃藥會死,但感覺吃了也會死。」 在醫療進展下,拉拉一天只需吃一顆藥,就可以穩定控制病情。但「汙名」仍讓他及其他帶原者的生活充滿隱憂──社會異樣眼光、不友善的就醫與求職環境、就連對最愛最親的人都難以啟齒,深怕自己不被愛——拉拉每天要吃10顆身心科的藥,幫助他對抗巨大壓力,有的人則是用成癮物質自我麻痺。 當愛滋不再是「世紀黑死病」,在生活、職場上,我們可以如何理解感染者們?這集,請聽一位愛滋帶原者的告白。 來賓|拉拉(化名)、《報導者》記者陳潔 製作團隊|楊惠君、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如果還有明天──HIV帶原者20年的生命許願,漫長的愛滋奮戰歷程】https://bit.ly/3ewnbC3 【「藥命」的意外人生──由世紀黑死病裡豁免,HIV帶原者的第二條生命線】https://bit.ly/3KTcwgQ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AV7I61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8 Sep 2022 · 56 minutes
垃圾黑市裡的上億非法暴利!快閃濫倒、卻要全民買單的廢棄物犯罪生態系

垃圾運走後,會被送到哪裡?桃園、台南地檢署聯手在2021年10月逮獲一組環保犯罪集團,滿載營建廢棄物的車輛從北部「棧仔場」往南行,駛進台南台糖土地濫倒,影響範圍達約二分之一個大安森林公園,當《報導者》記者進入濫倒犯罪現場時,看到了什麼? 《報導者》揭開地下垃圾經濟黑幕裡的共犯結構如何組成,並看見環保清除業者經營上的世代差異,年輕二代受訪者痛陳,如果「不聽話」、怠慢地方官員,焚化爐進場量就會被砍。 《報導者》揭開地下垃圾經濟黑幕裡的「產業結構」,看見環保清運業者與地方政治糾結的關係,焚化爐「進場量」成為稀缺資源的同時,合法處理廢棄物的成本飛漲,為垃圾濫倒埋下禍根。 垃圾爆量、焚化爐去化量能不足,再加上高報酬、低刑責等誘因,2020年開始,廢棄物違規濫倒數大增,南部人煙罕至的魚塭、山區、荒地成了垃圾終端地。近年,台商回流、各地大興土木,廢棄物去化問題必然更加嚴峻,這該如何面對? 來賓|《報導者》總主筆方德琳、副採訪主任何柏均 製作團隊|詹婉如、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垃圾黑市錢與權:一條事業廢棄物犯罪鏈的生成】https://bit.ly/3Tq9FQt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TISnOx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6 Sep 2022 · 48 minutes
今天來敲婉|網紅美照沒說的山域事故風險:網路揪登山、參加商業團前,你應該知道的事

疫情時代無法出國旅遊,很多人的休閒活動可能改為爬山、走健行步道。但你知道嗎?現在盛行的LINE、Facebook「揪團」,或是「登山商業團」其實充滿風險和隱憂。 陌生人「揪團」,在不理解彼此背景下,容易產生能力差距、有人落單;「商業團」在台灣則沒有明確的專法或規範約束,品質良莠不齊,曾經發生1位嚮導與2名助手帶36人親子團,因為嚮導、隊員比例過於懸殊與對路線難度的錯判,發生隊伍失散的危險情況。 2020年台灣山域事故件數來到454件的歷年高點,身處「山林大國」台灣的我們,踏進山林之前,有哪些需要注意與準備的事?政府喊出山林解禁後,還有哪些安全配套、規範尚未跟上? 製作團隊|藍婉甄、詹婉如、陳思樺 📌《今天來敲婉》推薦閱讀: 【後疫情時代登山打卡熱、網路團遍地開花──山域安全的反思與改革契機】https://bit.ly/3q2vYOo 【一國多制的登山條例、未達共識的定型化契約草案──安全登頂路還有多遠?】https://bit.ly/3As7t28 【7天野外求生教我的事──百岳老手的山難生還自白】https://bit.ly/3BhphyN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囉!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cC10cT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2 Sep 2022 · 14 minutes
我們兩歲了!神祕嘉賓、聽友爆料、鎮宏「新番」宣布……報導者Podcast還有這些令你意外的point?

百位聽眾和報導者團隊、2位神祕嘉賓,8月26號晚上一起辦了場線上「生日派對」。《The Real Story》兩週年了,除了細數我們一起達成的里程碑:千萬收聽、千則回饋,還有聽友爆料及新單元的公佈。 這集,希望讓參與的你/妳重溫感動,也邀請無法到場的朋友們回顧兩年來的酸甜苦辣! ● 最年輕的聽友 VS 最新的聽友 ● 潛水休假中的他神祕現聲 ● 「他」也在聽報導者Podcast?「他」還因此寫了一首歌? ● 調查、採訪、磨練一年的那一集 ● 報導者的家人們 ● 大家的許願成真!原音重現「爛透了!」 ●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來賓|李雪莉、楊惠君、張鎮宏、曾文誠、吳睿然、聽友們 製作團隊|詹婉如、藍婉甄、汪彥成、陳星穎、李盈臻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wF3cH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01 Sep 2022 · 1 hour, 7 minutes
回不去的黃金歲月?台灣白帶魚外銷中國路被砍,聽漁民憶當年、吐心聲與市場現實

8月3日,中國官方再對台灣農漁產品開刀,外銷百分百仰賴中國市場的「冰鮮白帶魚」就是其一,這對第一線漁民的衝擊有多大?這集,《報導者》記者林慧貞分享在漁港現場聽見的故事。 白帶魚曾是台灣人餐桌上家常魚,近5年卻有8成漁貨輸往中國,僅2成留在台灣,而在官方紀錄之外,50年經驗的老船長透露兩岸白帶魚貿易在10多年前就開始,漁民月入百萬不是夢。外銷中國雖然帶來榮景盛況,但白帶魚卻逐漸消失在台灣餐桌,甚至被中東便宜進口魚取代。 禁輸令還看不見解除曙光,而再過不到一個月,捕撈白帶魚的季節即將開始,10月更是白帶魚最肥美的時候。少了銷中管道,賴以為生的漁民該怎麼辦? 中國禁輸突襲不是頭一回,官方「搶救白帶魚」政策,除了外銷補助和鼓勵國人多吃,難道別無他法? 來賓|《報導者》記者林慧貞 製作團隊|詹婉如、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從外銷中國破萬噸到禁銷令,白帶魚如何洄游在兩岸餐桌?】https://bit.ly/3AmhvD9 【6年內2度遭中國突襲,台灣鳳梨如何跳脫「養套殺」外銷迴圈?】https://bit.ly/3zRIYLu 📍線上活動》Podcast 兩歲了,生日趴倒數計時中:https://bit.ly/3QirJcX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Ay2L4f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25 Aug 2022 · 41 minutes
報導者募集中|老照片、記者魂與記憶之屋:因為地震,他們重新找到了家的意義

✉《報導者》Podcast兩週年了,期待你成為我們的故事主角!地震記憶募集中:podcast@twreporter.org 地震如何對你或你的家庭帶來改變?《報導者》現正募集關於地震的「老照片」和「家族故事」,如果你願意分享,歡迎來信投稿,幫我們一起完成報導!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每年平均有超過2萬個地震,台灣地震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馬國鳳曾說,台灣大約30年就可能出現一次大規模災害,也就是「一個台灣人一生至少會經歷2次大地震。」 今天,我們要帶大家走入兩個家族在地震中寫下的家史。一個是台中知名餅店的老闆張桂碧、一個是曾擔任記者的曾應鐘。曾應鐘在921大地震的艱險時刻,明明已退休卻難掩記者魂,自發性記錄國姓在地人民和自己家族的故事;張桂碧則是陪同爸爸爭取地方建築保留時,重新認識和走進自己的家族歷史,扛起了責任,把那些被遺忘的故事,留傳下去。 同時,我們也希望有機會聽見你的故事。 來賓|曾應鐘、曾思庭、張桂碧 製作團隊|楊惠君、柯皓翔、藍婉甄、林彥廷、汪彥成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Cg82P4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19 Aug 2022 · 32 minutes
深入「吃人」的柬埔寨詐騙產業鏈:解析台灣黑幫、中國金主與詐騙集團的人口販運結構

近期台灣人受高薪職缺吸引至東南亞國家,卻遭人蛇集團控制人身自由、毆打、販賣器官的案例層出不窮。根據刑事局估計,去年6月至今年7月,已有上千台灣人被騙往柬埔寨與緬甸。 《報導者》記者深入調查發現,大量台人遭遇求職詐騙,起因於地下社會產業的「轉型」——博弈產業因應中國禁賭令與大勸返,轉作獲利更高的詐騙,高價買人填補人力缺口;台灣幫派企業化急需財源,「賣人」正是高額酬勞的無本生意,一條跨國的人口販運產業鏈應運而生。受騙者再被逼著成為騙人的人,你收到的詐騙訊息,可能就是被求職詐騙的受害者發出的。 這集,跟著我們的記者映妤、德廉走入柬埔寨的「西港園區」,看這裡如何成為產業鏈的起始地?受害者為何難以逃出?當詐騙徵才內容不斷推陳出新,我們又能做些什麼? 來賓|《報導者》記者孔德廉、特約記者陳映妤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是台灣人賣了台灣人」──逃離柬埔寨詐騙園區,人口販運倖存者的自白】https://bit.ly/3C8z9eJ 【台灣黑幫、柬國詐騙集團:跨國博弈餘燼下新生的人口販運鏈】https://bit.ly/3zXAS3R 【斬不斷的台柬人口販運鏈,台灣公權力無法企及的陰影】https://bit.ly/3A17av2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囉!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 支持報導者,看見更多調查報導:https://bit.ly/3C96dDF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7 Aug 2022 · 49 minutes
大學生為百萬人「科普」解放軍部署,專訪23歲溫約瑟:「了解它,於是不畏懼」

📍線上活動》Podcast 兩歲了,生日趴報名連結:https://bit.ly/3QirJcX 23歲的溫約瑟,是音樂系的應屆畢業生,也是「中國解放軍基地及設施」地圖的開發者,他土法煉鋼的用搜尋引擎、肉眼爬梳資料跟衛星圖資,定位出1868處解放軍的軍工廠、砲彈發射基地等五大軍種的相關設施。本集,他談一年多來,花課餘時間理解解放軍,看到的警訊、虛實,以及這項他口中的「公益科普計畫」,對青年世代的意義。 做完地圖,他收到生命威脅,也收到來自中國人的出價,二十萬要買下他的帳號權限,等同刪除地圖。他說這些都是跟家人們討論過的「代價」,節目中,這位剛畢業的音樂系學生仔細說明,付出代價後他想追求的目標、希望為台灣社會創造的價值。 「可以不畏懼的原因,是因為你夠了解它吧。」請聽23歲的他怎麼理解現在,期待未來。 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地及設施地圖:https://bit.ly/3bOOXbY 來賓|溫約瑟 製作團隊|劉致昕、詹婉如、藍婉甄、汪彥成 📌搭配閱讀: 【台美外交25年重大突破,揭開台海關係變化序曲】https://bit.ly/3JIS9T3 【全民國防:台灣民間準備好面對戰爭了嗎?】https://bit.ly/3Qx9792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囉!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3bP1MTB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2 Aug 2022 · 41 minutes
兒子男友叫我婆婆!關於戀愛這回事,兩個同志媽媽的內心小劇場

📍線上活動》Podcast 兩歲了,生日趴報名連結:https://bit.ly/3QirJcX 聽,櫃父母的故事(下):經歷上集的淚水過程,這一集閃光與歡笑滿滿。 兩個母親,一個被男同志兒子的男友喜稱婆婆,一個被女同志女兒帶女友回家感動。媽媽們跟同志孩子們一起經歷熱戀、分手、吵架,說著說著,媽媽們的淚水又來了,「我們真的不能用情太深哎!」可愛的媽媽們邊錄音邊點頭。 但外界異音仍在,怎麼應對?當同志孩子們被外人欺負、受傷了,一直以來沉默的爸爸霸氣地說:「叫她回家,我給她惜命命!」姊姊則在Facebook放上彩虹;面對親戚的關切眼色,他們不再迴避,微笑堅定回應。 永慶媽媽說是兒子教她學會當媽媽,台北陳媽媽則是欣賞女兒的勇敢。從彼此磨合到一致對外,這是她們與同志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也是所有家庭都可能遇上的親子溝通修行。 來賓|台北陳媽媽、永慶媽媽、同志諮詢熱線教育推廣主任許欣瑞(阿球) 製作團隊|劉致昕、詹婉如、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圖文故事〉張家瑋/遊行之外的我們】https://bit.ly/3SAgpL6 【徐志雲:出櫃的溫度──我的故事】https://bit.ly/3bFZnKM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囉!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vPeNDt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0 Aug 2022 · 35 minutes
一支專線、一場私密下午茶,她們如何走過孩子出櫃的家庭碰撞?

📍線上活動》Podcast 兩歲了,生日趴報名連結:https://bit.ly/3QirJcX 聽,櫃父母的故事(上):本集的主角是「父母」,一個是偷偷離開家打電話的台北陳媽媽,一個是在孩子吞藥自殘之後,上樓參加私密下午茶的永慶媽媽。她們打了電話、去了聚會,遇見了本集另一個來賓,同志諮詢熱線的阿球,那段旅程就開始了。 「我不可以失去我的孩子,所以我要接納她。」媽媽們的學習,是想拉回在現實裡受挫的孩子,也是為了在2018年公投時,讓孩子不覺得被世界遺棄。但父母們必須經歷淚水、自責、絕望,才能夠重新看見跟孩子之間,本來就存在的單純的愛。 在父親節時刻,一起聽四人對話裡的淚跟笑,媽媽們說起親子之間的真心話與大冒險、爸爸們默默的行動支持,這是父母為愛挑戰世俗、超越自己的故事。 來賓|台北陳媽媽、永慶媽媽、同志諮詢熱線教育推廣主任許欣瑞(阿球) 製作團隊|劉致昕、詹婉如、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圖文故事〉一場辦了12年的晚會,一群追求「平安好過日」的媽媽、老師和變裝皇后】https://bit.ly/3P7kOlB 【偏鄉同志少年,活下去的許諾】https://bit.ly/3bDjYiT 【圖文故事〉剛剛好的年代,剛好有你】https://bit.ly/3d52hJo 📌參考論文: 林玟潔(2017)。櫃父母接納同志子女的心理歷程。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連結:https://bit.ly/3SCeZ2Q 張國珍(2004)。男同志父母壓力來源、調適歷程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連結:https://bit.ly/3JJmu40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囉!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zJ44LQ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9 Aug 2022 · 48 minutes
我被性侵,老師卻沉默:一年2500件兒少性侵案背後不被相信的孩子

台灣校園與兒少安置機構性侵通報數不斷攀升,每年超過2,500件。為何我們無法保護孩子?這集,從一家安置機構及一間特教學校的案例,看見傷害如何造成。 2011年南部特教學校被披露學生間的性侵及性騷擾事件高達一百多起(註),社會譁然。長期探討校園性侵案的作家陳昭如訪談學生、師長等事件關係人,讓外界看見《沉默》背後真相,推動對體制的討論與改進,然而時至今日,「沉默之惡」仍然存在…… 2020年,台東的安置機構發生主任涉嫌對少年權勢性侵案件,當時受害少年出聲求救卻面臨大人懷疑眼光。「這件事情如果我不通報,我就不配當調保官,」《報導者》獨家採訪台東案件吹哨者、調保官J,看見制度漏洞如何加深身心傷害,以及道德、人情、倫理如何使「通報」變得複雜? 註:2011年9月21日,人本召開記者會指控南部特教學校爆發128起性平事件。2012年7月16日,監察院調查指出有164起性平案。 來賓|《沉默: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作者陳昭如、《報導者》記者曹馥年 製作團隊|詹婉如、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陳昭如/我心有所愛,不忍讓世界頹敗──2022《沉默》新版後記】https://bit.ly/3SrTjGs 【「信任的人,卻背叛了我」──國家首次啟動兒少安置機構及校園性侵訪查,聆聽被害人聲音】https://bit.ly/3JtAz5e 【跨台日對談:通報性侵會害了孩子?揭開校園結構的層層沉默】https://bit.ly/3SuLi3q 📍線上活動》Podcast 兩歲了,生日趴報名連結:https://bit.ly/3QirJcX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囉!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傳遞事實真相,為下一代發聲!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oTyNkE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5 Aug 2022 · 53 minutes
今天來敲婉|天安門前拉布條的5孩媽:裴洛西訪台為何讓中國火大?對外交局勢影響?

📍線上活動》Podcast 兩歲了,生日趴報名連結:https://bit.ly/3QirJcX 世界矚目下,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的專機於8月2日晚間降落台北松山機場,這一晚,我們共同見證台美睽違25年的重大外交突破。雖然來台前後,中共外交軍事恫嚇不斷,但​裴洛西第一時間發文強調,現在是世界面對獨裁與民主抉擇的重要時刻,美國不會背棄與台灣站在一起的承諾。 現年82歲的裴洛西被視為美國總統之外,最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但為什麼中國對她要來台灣的反應那麼劇烈?這一切就要從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中共血腥鎮壓學生開始說起⋯⋯。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今天來敲婉》推薦閱讀: 【裴洛西致詞全文:「台灣是韌性之島,我們不會背棄對台灣的承諾」】https://bit.ly/3buvOfh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落地台灣,中國預告台海實彈軍演——外交戰硝煙下的台美中關係】​https://bit.ly/3Jsp1zp ​【美中與印太新布局,台灣如何立足──專訪白宮前國安顧問麥馬斯特】https://bit.ly/3vwDlAQ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囉!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JnxLXf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03 Aug 2022 · 12 minutes
聽兩代記者聊漫畫:翻譯日漫、K-Webtoon夾擊下,台灣漫畫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你應該對美漫《蜘蛛人》或是日漫《海賊王》不陌生,但你看台灣漫畫嗎? 根據文策院統計,台灣漫畫書市裡95%是日漫翻譯作品,更有百萬名讀者直接從App看韓國網漫。韓漫為何強勢來襲?跟傳統頁漫的形式、選材、畫風有哪些不同? 日韓夾擊下,台灣漫畫則在歐陸走出自己的路。在法國安古蘭漫畫節,台漫正搶佔海外讀者、出版社的目光。台漫授權法國的比例近3年逐年提高,漫畫家左萱從擔心法文版賣不出去,到收到阿爾及利亞讀者來信,確信「作品真的走出去了。」這集,跟者兩位漫畫迷記者,走進一年一度的國際漫畫節、看見韓漫的崛起,也從記者們的私房書單中,認識台灣漫畫的魅力。 來賓|自由撰稿人陳怡靜、《報導者》記者洪琴宣 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汪彥成、陳德倫 📖怡靜推薦書目: 《熱帶季風》 顆粒《許個願吧!大喜》、《有何不可》 黃踹《刺角》、《永夜山》 曾耀慶《說故事遊戲》 PAM PAM LIU《癌症好朋友》、《瘋人院之旅》 張季雅《異人茶跡》 左萱《芭蕉的芽》 漢寶包《雲之獸》 HOM(鴻)《大城小事》、《魔幻時刻》 📖琴宣推薦書目: 葉明軒《無上西天》、《大仙術士李白》 61Chi《房間》 簡士頡《北投女巫》 楊基政《請聽我的聲音!!》 洪元建《宅男打籃球》 📌延伸閱讀: 【亞洲不只有日漫──在歐洲試圖找到定位,「複雜又迷人」的台漫面貌重塑中】https://bit.ly/3PDtnpt 【網路條漫世代崛起!韓國平台如何打造跨國漫畫生態系、黏住8千萬讀者?】https://bit.ly/3PQSepp 【她的插畫令村上春樹不可思議的懷念──專訪台灣漫畫家高妍】https://bit.ly/3ovfCxk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囉!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支持報導者,帶您貼近文化現場:https://bit.ly/3z9pYr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8 Jul 2022 · 51 minutes
今天來敲婉|窗殺、路殺、廚餘殺,從都市到山林,人類如何與動物當朋友、減少傷害?

你曾被「黃恩萼」圈粉嗎?6月30日,鳥界直播主、鳳頭蒼鷹女王「黃恩萼」穿越馬路時,不慎發生車禍當場死亡,引發眾多粉絲不捨。鳳頭蒼鷹,是台灣少數住在都市的猛禽,少有天敵,但人類世界的車輛、窗戶都是潛在殺手。 都市內,要幫助動物生存,走進山林活動更要學會與動物共存!切勿拍打餵食、也別亂丟果皮、上廁所請就地掩埋⋯⋯因為人類的吃喝拉撒睡都可能影響動物的生活環境與身體健康。本集,我們列出5個動物交往守則,愛牠,請避免傷害牠!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今天來敲婉》推薦閱讀: 【安森鳳頭蒼鷹女王恩萼車禍亡,反映猛禽都會生存威脅】https://bit.ly/3uRd0x4 【關於山林裡的野生動物,更多需要你知道的事】https://bit.ly/3IDEufx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囉!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6 Jul 2022 · 12 minutes
加分是優勢還是「原」罪?成績之外,都市原住民在困惑與掙扎中走過的「成長痛」

「你還有被欺負嗎?」都市原住民青年温馨說,已經30多歲了,母親還是擔心。都市原住民在城市長大,不住原鄉;根據2022年6月的統計,全台58萬原住民,將近4成9、約28萬入籍都市。這集,我們會聽見兩位都原青年的成長故事。 毛弟,小時候曾因無法認同原民身分想尋短;温馨,得裝備好自己隨時反擊社會歧視。他們卡在原鄉與都會間,不斷被質疑是「假原住民」、「享受加分」,即便加分入學是原民生內部競爭,並不佔一般生名額;而且,不少原民生就算進入高等教育,仍常因經濟因素被迫中輟。 大學畢業後,毛弟擔任社工,陪伴都市部落裡的青少年成長,他彷彿像看到年幼的自己,重新梳理生命;溫馨則受邀至各地演講,鼓勵原民青年勇敢去說、相信自己。 來賓|媒體工作者温馨(魯凱族)、前都原部落社工毛弟(太魯閣族及鄒族) 製作團隊|詹婉如、藍婉甄、汪彥成 📌延伸閱讀: 【都市原住民的崎嶇路】https://bit.ly/3v0w7oJ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囉!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傳遞事實真相,為下一代發聲!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Oj2mX5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21 Jul 2022 · 56 minutes
今天來敲婉|22年懷孕18次!目睹媽媽的無從選擇,她投入節育志業,爭女性生育自主

6月28日,敲婉單元談「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投票推翻〈羅訴韋德案〉」新聞後,接到不少聽眾提出質疑,難道女人不能自己做主? 在沒有避孕觀念和有效避孕工具可選擇的年代,女人婚後只能不斷生孩子,無法工作、受教育。這一集,要介紹最早提出節育、促成第一顆避孕藥誕生的美國護理師瑪格麗特.桑格,以及至今爭辯不休的胎兒生命議題。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今天來敲婉》推薦閱讀: 【真的假的?一位美國護理師,開啟了全球婦女節育、避孕與墮胎的自主權?】 https://bit.ly/3PxWfyP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囉!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3yRD2ml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19 Jul 2022 · 11 minutes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一支專線、一場私密下午茶,她們如何走過孩子出櫃的家庭碰撞?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0:00
-0:00

Listen now on

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
Overcast
Podcast Addict
Pocket Casts
Castbox
Stitcher
Podbean
iHeartRadio
Player FM
Podcast Republic
Castro
RadioPublic
RSS

Description

📍線上活動》Podcast 兩歲了,生日趴報名連結:https://bit.ly/3QirJcX 聽,櫃父母的故事(上):本集的主角是「父母」,一個是偷偷離開家打電話的台北陳媽媽,一個是在孩子吞藥自殘之後,上樓參加私密下午茶的永慶媽媽。她們打了電話、去了聚會,遇見了本集另一個來賓,同志諮詢熱線的阿球,那段旅程就開始了。 「我不可以失去我的孩子,所以我要接納她。」媽媽們的學習,是想拉回在現實裡受挫的孩子,也是為了在2018年公投時,讓孩子不覺得被世界遺棄。但父母們必須經歷淚水、自責、絕望,才能夠重新看見跟孩子之間,本來就存在的單純的愛。 在父親節時刻,一起聽四人對話裡的淚跟笑,媽媽們說起親子之間的真心話與大冒險、爸爸們默默的行動支持,這是父母為愛挑戰世俗、超越自己的故事。 來賓|台北陳媽媽、永慶媽媽、同志諮詢熱線教育推廣主任許欣瑞(阿球) 製作團隊|劉致昕、詹婉如、藍婉甄、陳思樺 📌搭配閱讀: 【圖文故事〉一場辦了12年的晚會,一群追求「平安好過日」的媽媽、老師和變裝皇后】https://bit.ly/3P7kOlB 【偏鄉同志少年,活下去的許諾】https://bit.ly/3bDjYiT 【圖文故事〉剛剛好的年代,剛好有你】https://bit.ly/3d52hJo 📌參考論文: 林玟潔(2017)。櫃父母接納同志子女的心理歷程。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連結:https://bit.ly/3SCeZ2Q 張國珍(2004)。男同志父母壓力來源、調適歷程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連結:https://bit.ly/3JJmu40 💰《報導者》加入「街口支付」公益專區囉!用手機輕鬆支持好新聞:https://bit.ly/3MxgvQo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bit.ly/3zJ44LQ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