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收聽小明拆台,我們是几位住在英國搞表演和藝術的小明,喝咖啡,聊是非,性本善,拆人台。聚焦世界各地表演和藝術界的事件和現象,討論亞洲藝術家的創作和觀察。 Ming Strike is a monthly podcast about current events and challenges in performing arts through the eye of Asian art practitioners living... more
行走,是一种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移动模式,然而在艺术家Alisa Oleva眼里,却是她的创作灵感来源。我们为什么移动?如何移动?是什么样的社会力量规范,引导我们的移动?本期从Alisa的自身创作出发,到她在台湾参与大甲妈祖遶境的经验,分享她如何看待“行走”在跨文化中的不同理解方式,以及在地缘政治中身份认同的互相挣扎。 本期的采访以英语进行,穿插中文介绍。 RSS feed版本是节选版,全长1小时的采访更精彩,如果想收听完整版+阅读播客文字稿,不妨去 Buy me a Coffee或爱发电,打赏任意金额或订阅会员,即可解锁本期节目。 这是我们第一期英语采访节目,欢迎大家留言告诉我们你的看法。 来宾简介: Alisa Oleva拥有科陶德艺术学院(The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的学士与硕士学位,以及金匠学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的表演硕士学位,现居伦敦。她将城市视为她的工作室,将城市生活视为素材,创作取自于城市的质地、纹理与律动,它的边界、通道、考古、架构与沉默。Alisa的作品以互动情境、表演、亲密接触、跑酷、逛街和声音导览呈现。 本期主持: Howl,旅居英国的台湾表演艺术工作者 Mengting,当代剧场研究与创作者,现居伦敦 本期节目由Flo负责后期制作。 这期我们聊了…… 00:00 开场白 01:27 行走艺术家 Alisa Oleva: “The... more
「旅居國外的藝術工作者」——對很多人來說指的是舞者、演員、藝術家等內容生產者。但同時間也有很多旅居國外的藝術工作者,不直接參與藝術內容生產,但又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系列將通過一系列人物專訪,揭開表演藝術舞台背後的一幕。旅居英國三十多年的資深藝術製作人葉紀紋,從舞蹈製作的背景切入,跟我們分享英國華人藝術在過去數十年間的發展,以及她近年參與製作的愛丁堡臺灣季。她相信改變來自於行動,而人與人的信任則是推動行動向前的關鍵。 來賓介紹: 葉紀紋 英國拉邦學士畢業。旅居住英國30多年。1995年創立足跡藝術,宗旨:表演藝術製作,策展與管理。提升東亞藝術家的能見度及持續發展的空間,鼓勵及推廣英國及跨國的藝術激盪合作。目前專注於;製作人/策展人為職業生涯發展,為藝術界服務。 紀紋製作的案子眾多,目前受邀於The Place場館資深專案製作人,正在執行兩年台灣舞蹈試辦專案」。自2015迄今,與台灣『中和國際創意』協作,承辦文化部『臺灣季』愛丁堡藝術節。2020年迄今『臺灣季』論壇策展人。2020年榮獲愛丁堡藝穗節『無懈可擊』,國家策展獎/The Infallibles Award獎項。 本期主持: Howl,旅居英國的台灣表演藝術工作者 Mengting,當代劇場研究與創作者,現居倫敦 曾不容,遷徙於倫敦和北京,關注和書寫當代藝術中的表演,偶爾友情出演 本期節目由Flo負責後期製作。 這期我們聊了…… 1:35 紀紋自我介紹 3:03 從舞蹈背景走向製作的契機 9:30 2004年,倫敦的第一個華人藝術中心 12:52 扶持藝術家的方法 18:15 「英國華人藝術」的定位點 20:33 2015年,接手愛丁堡藝穗節台灣季showcase 28:50 歐洲與亞洲的交流:衝擊與議題 36:30 透明、公平、多元:台灣季的選拔與製作原則 50:50 製作人的使命:串聯人與地域,改變文化環境 延伸閱讀 Trinity Laban Conservatoire of Music and Dance,聖三一拉邦音樂與舞蹈學院,是一間位於倫敦格林威治(Greenwich),專門培訓音樂和舞蹈從業人員的機構。 台南家專,為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的前身。 Esea Contemporary,為Centre... more
本期是一期特别的串台节目,邀请了常驻法国的三疯和资深票友虾米,和我们一起唠嗑今年爱丁堡戏剧节上的见闻。三千多个戏的戏剧节,大家不约而同看的都有啥?同一个戏,怎能看出三个不同的版本?欢迎在2023年体验了爱丁堡艺穗节的朋友来一同讨论。 本期节目和「月不落戏剧」共同完成。 月不落戏剧是一个由横跨三大洲五个时区的戏剧实践者共同制作的文化艺术类播客。 月不落嘉宾: 【看戏睡觉不睡觉】虾米 【肆体不勤】三疯 小明拆台嘉宾: 曾不容,迁徙于伦敦和北京,关注和书写当代艺术中的表演,偶尔友情出演 Mengting, 当代表演研究与创作者,现居伦敦 本期剪辑是【小明拆台Ming Strike】的Flo 照片由曾不容提供 这期我们聊了…… 00:56 火车?时效?算算去爱丁堡看戏这笔账 05:26 爱丁堡与阿维尼翁总体印象之对比 14:17 剧场多样性?用养老院、地窖演出纯属排不开档期 17:07 欧陆vs英国艺术节:政府扶持好还是自由市场好? 24:55 漫谈这两个节大同小异的源起和争议 30:28 《葬礼》:三人竟然看出了三种版本的多感官仪式 38:33《橡树》:近二十年来剧本一字未改的文本元戏剧 54:37 “苏格兰”特征何在?浅聊一下民族主义作品 延伸阅读 爱丁堡国际艺术节(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和爱丁堡艺穗节(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艺术节之一,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观众。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以其高质量的正式演出而闻名,包括戏剧、舞蹈、音乐和视觉艺术。与此同时,爱丁堡艺穗节则提供了一个非常开放的舞台,允许各种独立和实验性的表演在城市各处展示。详见小明之前的艺穗节专题节目 Avignon IN & OFF: 阿维尼翁国际艺术节/亞維儂藝術節包括"In"和"Off"两个部分。"In"是官方节目,聚焦于主流演出,包括戏剧、音乐和舞蹈。而"Off"则是非官方的衍生节目,充满创新和实验精神,吸引了各类艺术家,提供了更自由的表演空间。这两个部分共同构成了阿维尼翁国际艺术节的多样性和活力。 英国国家院团被赶出伦敦:英格兰艺术委员会(ACE)在2022年末出台了新的文化资金策略,给了英国国家歌剧院(ENO)一笔迁移基金,要求其2024年10月前离开伦敦。除了ENO,ACE还为其他24个艺术机构提供了类似的迁移资金。此举是因为英国政府指示ACE进行“平衡发展”计划,增加对伦敦以外的艺术机构的投资。迁址”旨在扩大ENO在伦敦以外地区的影响力“,英国政府有意将曼彻斯特打造成新的文化基地。然而,这导致了一些历史悠久的伦敦机构,如唐玛仓库剧院和巴比肯中心的资金被削减至零,引发了艺术界的担忧。相关卫报报导 Big in Belgium旨在将比利时的艺术作品带到国际舞台上,在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期间,Big... more
小丑,作为一门独特的表演艺术,既有娱乐大众的历史,也有讽喻时事的应用。而今,在社会的一隅,一群人借用小丑表演,走进医院病房,将其化作心灵疗愈的工具。这些小丑医生,迎合病患心理需求,其角色与传统小丑演出有何异同?他们又是如何与医院与病患家属互动的呢?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小丑医生赖丽婷。她将分享个人的经历,介绍自己踏入小丑医生角色的契机,引领我们由社会干预的视角,进行「艺术作为社会服务」的深入探讨。 来宾介绍: 赖丽婷 大学时加入实验剧团,2013-2019剧场演员与创作。曾经和EX亚洲剧团、穷剧场、故事工厂、利泽国际偶戏村、坏鞋子舞团合作(有些是演出,有些是驻村与驻地计划)2017到法国飞利浦学校上课,开始认识小丑表演,对小丑表演好奇与着迷,2020加入红鼻子医生协会,到医院演出至今。 2019觉得在剧场遇到自己的瓶颈期,决定到全人民主学校玩玩专职,玩到现在,同时也继续小丑医生。 本期主持: Howl,旅居英国的台湾表演艺术工作者 小胡,迁移中的飞行小明,日常掉坑 曾不容,迁徙于伦敦和北京,关注和书写当代艺术中的表演,偶尔友情出演 本期节目由Flo负责后期制作。 这期我们聊了…… 00:30 开场白 + 嘉宾介绍 02:24 学习小丑表演的前因后果 10:28 小丑医生是什么 11:43 小丑医生的训练内容:小丑 + 医生? 18:24 作为演员怎么看待小丑医生这个角色? 22:28 暖心或荒谬,做小丑医生时印象深刻的事? 29:13 恐怖小丑与抗议小丑,小丑在西方社会的衍生形象 34:16 小丑自己的心理健康,怎么面对生离死别? 38:02 病童也有笑与玩的权利,本质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 39:29 作为一种社会参与的表演,感受有何不同? 延伸阅读 菲利小丑学校:全名菲利浦·高利埃学校 (École Philippe Gaulier),为法国小丑大师菲利浦·高利埃创立,专门培训小丑表演者的教学机构。也是小明拆台15集事件的表演教学机构。 北艺大:台北艺术大学 (TNUA)的简称,是坐落在台北关渡的一所以艺术创作为主的大学。 Ex-亚洲剧团 (EX-Theatre... more
小明们横跨三个不同时区的年中catch up。最近,大家因为不同的原因或长或短地暂别英国,又对这个已经生活/工作/学习接近十年的地方有了新的思考。提前到来的中年危机、回国后经历的逆向文化冲击、对职业规划的反思,身在别处的我们不约而同地都想到了卡塞尔文献展上,那只象征「入侵物种」的非洲大蜗牛。 本期主持: Mengting,当代表演研究与创作者,现居伦敦 Howl,旅居英国的台湾表演艺术工作者 曾不容,迁徙于伦敦和北京,关注和书写当代艺术中的表演,偶尔友情出演 小胡,迁移中的飞行小明,日常掉坑 本期节目由Flo负责后期制作。 这期我们聊了…… 01:29 小明纷纷暂别英国为何故 03:04 不容:博士回国惨遭逆向文化冲击,新手制作人被撂倒 10:13 小胡:全职女儿的期刊写作与求职生活 14:10 Howl:英国台湾两头跑,不想被西方语汇绑架的自在蜗牛 18:03 梦婷:感觉不会再有的梦幻驻地,迷惑于艺术界的游戏规则 24:58 薪酬的迷思:演出费,稿费,驻地津贴 27:28 欧洲小镇与英国都市创作环境之别 33:32 制作他人还是制作自己?答案永远不会在别人的作品里 39:55 艺术家的成功失败或许全凭运气 41:20 许多人一直困在“27岁俱乐部”,并没有解决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44:53 祝我们都能做那只非洲蜗牛 延伸阅读 非洲大蜗牛:台湾艺术家张恩满在五年一度的德国卡塞尔文件展(Kassel documenta)上,于富尔达(Fulda)河面展示作品《蜗牛的漂浮系统》。这是她以“非洲大蜗牛”为主题所创作的系列作品之一,从台湾原住民族面对入侵物种的态度,进一步回应本届文件展后殖民主义的议题。张恩满造了艘蜗牛船漂行于卡塞尔,带出非洲大蜗牛“入侵”台湾的过程,而这过程与殖民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原本属于东非土地上的非洲大蜗牛,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海上路线,也成为了世界有名的入侵物种,在卡塞尔的下雨天过后,也能看到一两只非洲大蜗牛,缓慢地在路上前行。非洲大蜗牛“入侵”的路径,正巧与帝国主义的扩张路线相似。而台湾原生的构树的树叶,又能消弭掉入侵品种蜗牛的黏液,也是对于帝国殖民主义的另外一种解殖(decolonialism)的方式。详见:documenta页面及國藝會报导 小明做的卡塞尔文献展可听小明#20和#21期节目。 Ponderosa:位于斯托尔岑哈根村的艺术中心,距柏林约一小时火车车程,是一个舞蹈、表演、肢体学和当代艺术创作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地方。 Spoleto:斯波莱托是意大利翁布里亚大区佩鲁贾省的一座城市,位于亚平宁山脉脚下。每年六至七月,城市里会举办”两个世界“艺术节(Festival dei Due Mondi)。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由几位现居海外的当代表演实践者独立制作。 官方网站:http://mingstrike.com 🧧支持我们:在... more
冬去夏至,小明拆台终于带着新一期节目回归了。这次我们有幸邀请到了英国Queer East艺术节的总监王裔作为我们的特邀嘉宾。Queer East作为一个由东亚移民运营的艺术节,是怎样在英国逐渐站稳脚跟的?将东亚东南亚的酷儿影像与艺术引介到英国,这过程中有怎样的挑战? 由本期开始,小明计划采访一系列旅居国外的艺术工作者(diaspora art practitioners)——不仅有舞者、演员、艺术家等内容生产者,也有不直接生产内容但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推动者。 来宾简介: 王裔,英国 Queer East (亚洲酷儿电影与艺术节)总监与策展人。自 2020 年创立以来,Queer East 每年于全英超过 15个城市展映来自东亚与东南亚各国的酷儿电影、实验影像与表演艺术作品。 王裔也是一名文化与创意制作人,参与策划与执行多个欧洲与英国表演艺术团体的国际巡演。他的工作与策展兴趣聚焦在性别与酷儿影视、跨文化剧场艺术以及创意产业。曾任英国 Iris Prize 同志电影大奖、丹麦 MIX 哥本哈根酷儿影展等电影节评审,并于英国多所大学与文化机构、电影节等担任活动与谈人和客座讲师。毕业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品牌、媒体与文化研究所。 Queer East今年在伦敦举办了第四届艺术节,并将在下半年巡回至伦敦之外的10个英国城市。 详情请见:https://queereast.org.uk/ 本期主持: Mengting,当代剧场研究与创作者,现居伦敦 Howl,旅居英国的台湾表演艺术工作者 本期节目由Flo负责后期制作。 这期我们聊了…… 01:33 嘉宾介绍:为什么要专访创作者以外的表演艺术从业者 04:22... more
转眼到了2022岁末,小明们难得抽出时间在线下聚首,交流了这并不容易的一年,并盘点了大家在2022看过的艺术现场。是怎样的戏让大家觉得「说不出哪里好,就是忘不了」?是怎样的作品让称斤论两的挑剔观众灵魂推荐?回顾一年的所见所闻让我们思考艺术的意义,也让我们惊喜地发现大家的审美依然很有默契。 本期录制以小明们赶着要去吃火锅而仓促结束。 录音成员: 小明 X 5 (Howl,Mengting,曾不容,Flo,小胡) 本期节目由Flo负责后期制作。 Timeline | 这期我们聊了…… 0:15 线下围炉茶话 & 新朋友老朋友 3:09 博士终于熬出头?岁末年终近况分享 5:10 看戏称斤论两:英国 Covid 解除后文艺活动井喷但涨价 8:56 生存成本危机、罢工潮、文艺机构扶持名单大洗牌 15:49 与此同时,拿到巨额投资的海边艺术装置像个笑话 20:10 小明们的年度最佳艺术体验盘点 20:21 Mengting的看戏记忆数据库 21:54 Howl的高光:文献展、声音行走、令人昏昏欲睡的唇舞? 28:04 不容的高光:雨中吟唱、卡巴莱、跨学科艺术姜还是老的辣? 41:07 跑题一秒:“走心”和“有灵魂”是一种什么样的评价 46:45... more
耳听或许不虚,眼见未必为实。声音作为一种艺术媒介,能为观众开启一个平行时空,与其它感官形成奇妙的化学反应。身在上海的挠挠痒工坊,与在北京的没座儿工作室,即将带着各自的新作来到上海前滩的茑屋书店,参与到「超沉浸制造局」艺术节。不约而同地,他们都选择了声音作为浸没式体验的主导媒介。对声音创作过程也很感兴趣的两个小明,与两个艺术小组展开了畅谈,也让本期成为了录制嘉宾人数之最。 来宾简介: 没座儿是由赵安琪、许天宇联合发起的,聚焦特定场域表演的艺术计划。通过表演项目设计、艺术活动策划、工作坊等方式,探索表演艺术多元创作模式和观演方式。近期作品:《看不见的旅人》《平行时空的眺望·行走的中轴线》《我和22个她》《非必要行为指南》。合作设计声音设计师有黄若谷、张一丁。 新作:沉浸式声音体验《看不见的旅人》,11月18日-11月20日,14:00/16:30 挠挠痒由⼀群来⾃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共同创⽴。艺术家们的个⼈作品涵盖了话剧、⾳乐剧、短⽚、交互媒体展等。但除此之外,我们希望探索更多艺术的可能性。于是,我们成⽴了挠挠痒。和不同领域的其他艺术家合作、玩耍。⽤想象⼒撞破天花板,探讨表现的形式,也深挖话题的隐喻,希望观众从我们的脑洞⾥有所得,在我们制造的梦境⾥获得⼀些共鸣。联合主创包括应照宜、陈垠州,声音设计马思琪,交互设计施韫泽,舞美设计陈晨。 新作:沉浸式声音体验《今生卖花,来生漂亮》,11月18日-11月27日,20:00-22:00每日共6场 沉浸式艺术节「超沉浸制造局」 时间:2022.11.18-11.27 地点:长宁区延安西路1262号 上生·新所 超沉浸制造局,是由 SMG LIVE 和 上生·新所 联合打造的沉浸式艺术节,即将于2022年11月18日-27日在上生·新所开启为期10天的类型各异的沉浸式体验。 此次艺术节将向观众呈现1部沉浸式戏剧《纳西索斯》、12部新锐艺术家作品、雷电所X SMG LIVE科技艺术展《灵境》,以及散落在园区各处的沉浸式特展。 SMG LIVE在上生·新所及上海其他空间内,以多元的艺术作品和表达,探索沉浸式艺术的不同的可能性 —— 也希望让观众们可以穿梭在不同的世界观与故事中,感受到现实之外的一层全新现实。 购票及更多信息 本期主持: Mengting,当代剧场研究与创作者,现居伦敦 小胡,飞行的小明,英国戏剧系在读的文化观察者,日常掉坑 本期节目由Flo负责后期制作。 这期我们聊了…… 00:33 开场白&嘉宾介绍 03:42 两个作品为何选了同一个书店做场地? 07:44 沉浸式作品中,听觉营造的双重现实与私密感 09:48 把建筑变成声音装置,用道具交互触发故事 14:19 录制与实时,声音剧场如何把握即时性? 20:06 错觉、模糊、反转:听觉与认知构建的化学反应 23:35 声音剧场如何与强势的视觉文化对话 26:43 特定场域的创作畅想:从一块砖到一座城 33:57... more
短短一百天内,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 fifteen)风波不断。艺术家撤回作品,发起人退出了合作,甚至在最后几周,策展团体还在应对来自科学专家小组移除作品的要求。这届文献展是否真如一些媒体所说是「失败的最后一届」?西方的反殖论述是否存在双重标准?艺术家在面对社会指控时,应该如何共担责任与共同治理?本期我们继续讨论一种工作与「运动」的新范式。 如需前情提要,可收听上一集#20. 睡在美术馆的艺术家:卡塞尔文献展上的集体创作风景。 来宾简介: 赖晓莹,1994年生,高雄人。大学时期深受人文地理学的批判理论影响,初期展览策划及研究经验以空间政治经济学为主,横跨灾后建筑、闲置空间活化以及都市发展等议题。近年因参与艺术空间经营以及艺术合作社运动,聚焦国内外独立艺术空间及社群的研究与连结,以及相关在地历史脉络与机制批判论述爬梳。喜欢吃拉面,泡咖啡厅是日常生活之必要。 刘伟田生活在伦敦,从事当代艺术和文化相关的写作和研究。他喜欢和朋友们一起做点事儿。他是中文艺术批评网站《歧路批评》的共同编辑。在伦敦,他作为葫芦(Gourd Canteen)的成员参与组织关注在英华人艺术从业者的活动。 本期主持: Mengting,当代剧场研究与创作者,现居伦敦 Howl,旅居英国的台湾表演艺术工作者 本期节目由Flo负责后期制作。卡塞尔实地录音由曾不容提供。 这期我们聊了…… 0:00:38 反犹争议:参展方、艺术圈、普通民众各有观点 0:06:20 最新争议 Tokyo Reels:小明的现场见闻 0:09:57 艺术家们面对争议除了写公开信,还可以做什么? 0:12:04 以英国高校罢工为例,看纠纷中多方博弈的复杂性 0:16:57 华语媒体怎样报道卡塞尔文献展? 0:18:39 现在断言这是一场“失败的去中心化实验“还为时尚早 0:24:37 接轨西方议题的时候不能只看美好结果,略过论辩过程 0:26:31 Global South or Global North? 台湾艺文的身份困境 0:33:24 重新思考新的范式:“Collectivity”不是西方舶来品 0:38:06... more
五年一届的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是与威尼斯双年展齐名的艺术盛事。今年的第十五届文献展,却被评为史上最受争议的一届:由印尼艺术集体ruangrupa担任艺术总监、实验去中心化的策展实践、邀请草根团体而非画廊艺术家、甚至有作品因为「反犹争议」开幕即被撤下。有人说,这届文献展「不是用来看的,是用来体验的」;于是,我们找到了与lumbung(米仓)艺术家Gudskul进行了深度合作的赖晓莹(Scutoid Coop 斯卡托德合作社),与从事当代艺术研究的刘伟田,在严肃而不失八卦的氛围里畅谈了两小时关于「集体创作」的内幕与矛盾。 本期主持: Mengting,当代剧场研究与创作者,现居伦敦 Howl,旅居英国的台湾表演艺术工作者 本期节目由Flo负责后期制作。卡塞尔实地录音由曾不容提供。 来宾简介: 刘伟田生活在伦敦,从事当代艺术和文化相关的写作和研究。他喜欢和朋友们一起做点事儿。他是中文艺术批评网站《歧路批评》的共同编辑。在伦敦,他作为葫芦(Gourd Canteen)的成员参与组织关注在英华人艺术从业者的活动。 赖晓莹,1994年生,高雄人。大学时期深受人文地理学的批判理论影响,初期展览策划及研究经验以空间政治经济学为主,横跨灾后建筑、闲置空间活化以及都市发展等议题。近年因参与艺术空间经营以及艺术合作社运动,聚焦国内外独立艺术空间及社群的研究与连结,以及相关在地历史脉络与机制批判论述爬梳。喜欢吃拉面,泡咖啡厅是日常生活之必要。 这期我们聊了…… 0:00:19 开场白 & 嘉宾介绍 0:02:58 为什么搞表演的小明会关注卡塞尔文献展? 0:08:57 被“半哄半骗”参加文献展?最后一刻紧急筹旅费 0:14:30 展览馆里开了个青年旅舍:"Loser"艺术家们参展期间的共同生活 0:20:19 观众不如艺术家有参与感?参与式艺术新的观演关系 0:23:36 遭遇骚扰,在卡塞尔水土不服的“开放”和“集体” 0:36:30 “集体创作”应该是从必要的土壤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工作方式 0:44:17 经济扶持、生活成本对创作者组合形态的影响常被忽视 名词解释&延伸阅读 documenta 15: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2022年6月18日至9月25日,展期一百天。官网:https://documenta-fifteen.de/en/ 历年的文献展的档案 https://www.documenta-archiv.de/en/ Gudskul:集体研究与当代艺术生态系统“古斯库尔”(意为“好学校”)是由三个雅加达的团体ruangrupa, Serrum和Grafis Huru Hara共同创立的教育知识共享平台。Gudskul邀请“有限责任高雄市斯卡托德艺术劳动合作社”(简称斯卡托德合作社),一同前来卡塞尔文件展展出他们的作品、规划不同的活动与工作坊。Gudskul率先将主展场弗利德利希安农博物馆(Museum Fridericianum)的部分区域,打造成了艺术家宿舍,让来自八国的参展艺术家们真正“睡”在博物馆里,同时也把宿舍外的户外空间改造成“户外餐厅和厨房”。... more